A. 山寨現象的法律問題
2008年歲末,「山寨」一詞近乎於泛濫地被主流或是非主流的媒體競相解讀。無論人們對於「山寨」的觀感或態度如何,「山寨」這個充滿草根情懷的詞語,本身從一種現象已然成為了一種社會文化。面對鋪天蓋地的「山 寨」浪潮,歡欣鼓舞者認為這是草根階層堂吉訶德般一樣對於主流霸權的無畏挑戰;恨之入骨者驚呼這是中國創造力缺失和知識產權意識嚴重缺位的集體病態。各種觀點不一而足,但在眾聲喧嘩的背後,筆者發現對於什麼是「山寨」缺乏明確的梳理、對於「山寨」產生乃至大行其道的原因缺乏理性的反思、對於「山寨」現象所涉及的法律問題缺乏體系化的思考,自然地有建設性的問題解決途徑也就無處尋覓。這種制度建設的空白彷彿更加印證了中國「山寨」大行其道背後的創新危機不僅僅存在於技術層面更存在於制度層面的。於是乎作為一個法律人的筆者,更感到肩擔道義,手著文章的責任和使命。盡管「山寨」這一不太可能發生而又登堂入室的事件就和歷史的本質一樣,始終令人迷惑不解。進行法律評價的前提應該是一個相對准確的概念以及延伸的具體事物,而「山寨」一詞絕非一個精確的法律概念。不斷發展的內容,不斷翻新的花樣,都使得它很大程度上難以被把握。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山寨」這個詞本身被人們「山寨」化了。但是,「山寨」現象本身,確實已經深入到物質生產、精神生活等我們日常的方方面面,也帶來了諸如民眾消費安全、經濟組織商業糾紛、國家間技術壁壘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無疑都在呼喚著法律,尤其是對於身處全球化市場經濟中艱難探尋法治道路的中國。於是,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筆者對「山寨」一詞進行了解讀。通過對大眾一般認知中籠統紛亂的 「山寨」現象有形與無形的劃分,在這兩個大類之下,又以商業與非商業兩種模式進行細分。在有形「山寨」與商業相關的部分,區分了假冒偽劣與否;在與之對應的有形「山寨」現象中的非商業部分,筆者梳理了這類以專利葯品的「山寨」化批量生產為代表的,有國家、政府公權力因素介入的「山寨」現象。在剩餘的無形的 「山寨」現象當中,其商業部分與前面有形「山寨」現象當中的商業部分一道,對於經濟民主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以諸如自由軟體運動、惡搞等為代表的無形的「山寨「現象當中的非商業部分,更多涉及的是對主流文化、主流話語權、主流技術與規則的挑戰。通過對於對於形形色色「山寨」現象的分類梳理,並整理出每一分類下的代表性現象和事件,基本上可以把大眾認知中被山寨化的「山寨」概念的核心內涵理清。「山寨」的核心絕對不是假冒偽劣,也不是單純意義上低水準的抄襲和模仿,而是創新。在理清了「山寨」這一核心概念之後,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根據上面的分類,結合我國的現狀以及代表性事件,探討了各個部分所涉及的法律爭議。首先,對於有形「山寨」現象的商業部分當中假冒偽劣的這部分,其實這是相對而言最沒有法律和道德爭議的一塊。這是「山寨」現象當中,最為人民所熟知的,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對於相關山寨產業的諸如使國家稅款流失、產品質量低下、侵犯知識產權等種種指責,多為這部分商業產品所引起。但實際上,正是在這個大眾認知中最平常的「山寨」現象,實質上是將「山寨」這一概念山寨化了。它不具備「山寨」的創新的理念內核,本文基於對百姓一般認知中「山寨」現象的梳理,因而將其納入探討的范圍。這種以山寨之名行斂財之實的假冒偽劣行為並不新鮮,但屢禁不止的背後,是法律宏觀運行中從立法到守法的各個環節存在的種種頑疾。其次,對與之相對應的非假冒偽劣的有形商業部分以及無形的「山寨」現象當中的商業部分,是最為典型意義上的山寨,它的出現實現了商業利益、百姓實惠和技術進步等的多贏。而這個意義上的山寨,因為缺乏法律的評價,就和我國很多個時期的市場行為一樣,處於依賴政策的尷尬境地,法與不法的法律評價沒有明確而持久的標准,甚至其落草為寇成為「山寨」本身就是法律、政策等認為因素的結果。再次,對於剩下的有形部分的非商業板塊,此種「山寨」含有一種國家、政府 公權力以公共利益威名介入的因素。它的法律爭議通常體現為國家之間,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沖突,在發達國家的以投入巨大因而應當享有知識產權的主張背後,其實質是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與財產權的權利位階的爭議。最後,對於無形部分的非商業板塊,無論是對主流文化的挑戰、對主流話語權的反抗或是對技術壟斷的反擊,可以看作是草根對於表達權利的爭取,只是這種表達權利的自由邊界在哪裡,尤其是面對和知識產權這樣財產權的沖突的時候。至此,筆者在山寨概念的細分的框架下,進行了所涉及法律問題,或是相關爭議的非法條歸納而是提升意義上的梳理。在上文的基礎之上,本文的第三部份將會從人和社會兩個大方向,對 於「山寨」的成因進行深層次的探尋。人的逐利性、根據馬斯洛理論的人的需求可以很貼切的解釋「山寨」所涉及的商業或是非商業的部分。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信息時代的技術背景、以及身處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的特點:龐大的生產力發展需求、世界工廠所擁有的完備的產業鏈、和與經濟總量不相符的經濟話語權的相對缺失,都在向我們揭示,為什麼會有「山寨」,又是為什麼「山寨」會興盛在中國。當「山寨」神秘的面紗被逐漸剝落,當它的前世今生呈現出清晰的脈絡,本文探尋的意義便躍然紙上,作為法律人的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山寨」熱潮?面對「山寨」的大行其道,我們應該提供怎樣的制度產品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從紛亂繁雜的法條層面上的法律爭議中所抽象出的法的宏觀運行、經濟民主、權利位階等問題的求解指向更深層的問題: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層面,更有制度層面的。如何為創新提供一種長效的制度保障?這個思考的意義重大,尤其是對處在法治進程中的中國而言。
B. 分析盜版與山寨現象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以及如何防止該現象的產生
首先 講盜版的危害 (具體很多 自己網路「盜版的危害」 羅列出來)
然後 指明論點 盜版對知識產權的影響是致命的
其次 正版與盜版軟體相比的優勢具體表現哪些方面
最後 提升觀點高度 這就要看你有沒有真正想到過 或者 經濟學的學習達沒達到的下面的高度了
平心而論 對於發展中國家 面臨發達國家頻頻打壓和產品傾銷 山寨和盜版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避免壟斷 壟斷的市場是非常不健康的市場 價格不由市場供需均衡決定
因而 對於國外進口的高科技產品 面臨最大問題 不是產品沒人要 而是山寨產品的出現 最杯具的就是 山寨產品物美價廉 人們開始排斥你的產品 最後你只能黯然退出該國國內市場
C. 山寨文化是否利於知識產權的發展
「山寨」它是一種非法行為。
「山寨」利於知識產權的發展? 必須是否定的。
山寨意思盜版,不正規的。一般用於某些品牌東西的假冒品。盜版對知識產權發展有利?
舉個例子來說。
我們說的高級山寨,幾乎與正版相同。但是,價錢便宜,如果,在這基礎上質量在好一些的話,那麼,消費者是買正版呢,還是買山寨版呢?
這種山寨可能嗎?可能的,因為畢竟是有成品,復制別人研究完的成果是便利的,費用也少。而正版呢?他要考慮成本問題+利用+稅務問題,並且他成本里包含了研究費用。而山寨他最起碼在成本上研究費用幾乎為零。所以,山寨要比正版便宜很多。
D. 如何認識山寨文化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山寨」:「山寨」一詞,代表那些佔山為王的地盤,有著不被官方管轄的意味。「山寨」是依靠抄襲、模仿、惡搞等手段發展壯大起來,反權威、反主流且帶有狂歡性、解構性、反智性以及後現代表徵的亞文化的大眾文化現象。
我們不妨把「山寨」理解成三個層面:
山寨食品 難分真假1 「山寨產品」:第一個層面是其物質層面,「山寨」從字面來解釋是:在山寨中,逃避政府管理,通俗的說就是盜版、克隆、仿製等,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展起來的產業。其主要特點主要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機、游戲機等不同領域。山寨產品包括山寨手機、山寨數碼相機、山寨MP3 等。這些產品如山寨手機多模仿一線品牌如Nokia、Samsung、Sony-Ericsson 等一線品牌的功能以及外觀,甚至有些將品牌名改為Nokir、Samsing、Suny-Ericcsun來求得與模仿原本的相似性。由於這些手機多抄襲手機生產廠家的正規產品從而節省了研發費用,其價格只有正規產品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加之其雖然材質和做工會稍遜一籌但其功能繁多、外觀新潮,從而得到中低端消費者的青睞,行業規模不斷擴大。而網路也出現打出「推介國產強機,交流山寨文化」口號的「山寨機網」。
2 」 山寨文化」:第二個層面是精神層面,即我們理解的狹義的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其中包括了山寨行為所折射出的主體行為者乃至當前大眾的社會心理、審美取向以及社會思潮的涌現、價值體系的新建等。而這一部分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當前對於「山寨現象」的批判正是基於此,「山寨」究竟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對當前中國的文化發展有什麼影響?但凡深度、理性地看待這場「文化秀」,我們必須從此切入。時間跨越到2008年末,由山寨機引發的山寨現象蔓延到整個網路,山寨明星、山寨紅樓夢、山寨百家講壇等等都毫不掩飾對精英文化的挑戰,隨後山寨現象又意外的登上了CCTV新聞聯播,這是官方首次對民間現象表述自己的意見,至此正式進入全民時代。
3 「山寨行為」:第三個層面乃行為層面,不僅包括各式具體更包括面對「山寨行為」主流文化的應對方式,以及面對山寨產品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管理機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避。社會系統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山寨產品」對當前消費市場的沖擊,「山寨行為」對當前中國當代文化多元並存結構的重新洗牌,無疑都在點滴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如何應對,如何使其發揮積極效應,正是各個層面相關者的當務之急。
山寨」的提法不是源於廣東,而是來自香港。香港和廣東的省會城市廣州一樣,講的都是粵語。
在香港,小規模經營的工廠或家庭小作坊被稱為「山寨廠」,其出產的產品也被港人譏之為「山寨貨」。在粵語中「山寨」一詞也含有「不正規」或「不正統」的意思。
李嘉誠1950年在香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長江塑膠廠」,當時的規模也是屬於「山寨廠」之列。
七十年代未期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開放,一大批港式的粵語詞彙如:「大排檔」、「新潮」、「抄更」等流入廣東,逐漸成為內地的日常用語。「山寨廠」、「山寨貨」的說法也是那個時候傳入的。
粵語素來喜歡省略、干練,通常一個詞既可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故「山寨廠」和「山寨貨」也可簡稱為「山寨」。
由於「山寨廠」生產的「山寨貨」多為仿製和假冒產品,故「山寨」又引申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社會學家艾君認為,應該將山寨現象理解為市場經濟培育期的必然現象,將民間俗稱的「山寨文化」界定為一種民間的智慧和創新,將「山寨模式」界定為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將山寨現象界定為為一種「山寨產業」。艾君認為,如果我們站在中國,站在當今的中國,站在市場經濟發展期的中國,辯證地分析看待「山寨現象」,去深層解剖「山寨現象」的社會意義,則會發現它的存在對社會進步和發展有著許多的積極因素。對待「山寨文化現象」我們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剔除一些糟粕,採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納。完全贊美一種文化,不是對待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思維,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現。完全取締和否定一種文化,也不是對文化的辯證理解和分析,而是機械主義的主觀意識在作怪。
對於這種文化現象的起源、發展、產生背景和意義艾君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見解。
「山寨現象」起源背景:「山寨現象」的產生是與改革開放大背景相關聯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許多高科技、民營科技企業以及一些鄉鎮企業都有「山寨」發展的痕跡。
「山寨」原含義是代表那些佔山為王的勢力范圍,有著不被官方察覺或者不願管轄的意味。當「山寨產品」出現後,因為概念的因素人們往往會與「黑工廠」、「地下工廠」生產的「三無」產品相聯系。實際非也。「山寨」作為產品的代名詞而被社會認可和炒作,並成為一種現代社會的文化現象是與廣東民間IT業發展相關聯的,即是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
「山寨產品」的起源和發展地並非僅僅廣東。這種現象在目前我國發達地區的20多年前已經很流行。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把它作為一種「山寨」名詞給以界定,也沒有形成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文化現象被討論。
艾君給「山寨產品」下個定義,那就是「山寨產品」,實際上是處在市場培育期的發展中國家,由一些有智慧頭腦型的民間人士,為滿足那些受消費能力限制、無法滿足生活需求品的群體對某種欣賞的產品(包括文化產品)的消費慾望,或者因為市場存在著的一種固有的產品因為長久沒有創新和換代,而通過「復制、模仿、學習、借鑒和創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場的一種「快速、滿足平民、適銷對路、具有多功能性低價位」的品牌產品。
而「山寨文化」則是指山寨產品從策劃、創意到加工製造,以及推向市場過程中,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及社會上所形成的一種被社會廣泛關注,或者引起爭議的文化現象。
E. 山寨現象和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規有沖突嗎
當然有沖突,山寨也就是盜版的,不受法律保護的;是應該被抑制的。
F. 山寨文化的出現的利與弊是什麼
1、優缺點分析
①優點
山寨文化是對相關行業特別是壟斷行業暴利行為的反抗。人所共知,幾乎所有新興行業,特別是高科技行業和壟斷行業,暴利思維已經積久成習。民眾在一時無法從根本上從體制上改變暴利現狀的情況下,採用「山寨」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何嘗不是對行業暴利的反抗!這種反抗,持續日久之後,自然會成為暴利 行業暴利行為的匡正力量。
「山寨風」的親民路徑撇開山寨機存在的種種問題不說,大眾推崇「山寨」,絕對是有社會心理基礎的。網民們說,在發達國家,每一個產品的誕生都是面對普通百姓的,而我們國家不是,它總是要經過富商大款、機關要員等階層後才能流傳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風」打破了這條產品消費鏈條,在誇大社會階層消費能力的同時,直接把貌似高端的產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②缺點
山寨加上後綴文化之後,「山寨幫」就有了說話的底氣,理直氣壯起來。它盜取他人的知識產權,經過組裝、拼湊、換版、貼牌,儼然正版充斥市場,成為消費者的新寵。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後,盜版之風、侵權之風就更加堂而皇之。山寨文化是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經濟的自由也就像被貼牌一樣,變得一文不值了。
山寨品民間創造力正滑向違法「創新」曾是山寨精神初現時的關鍵詞。有手機生產企業借山寨流行的機會,成功將自己「洗白」,走上了正規發展之路,這大概是為「山寨」開脫的唯一理由,可惜在短期利益的誘惑下,大家蜂擁而上,所呈現出的貪婪和不擇手段,已有觸及法律利器邊緣的趨勢。
2、簡介
什麼是山寨文化「山寨」一詞源於廣東話。是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其主要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機、數碼產品、游戲機等不同領域。這種文化的另一方面則是善打擦邊球,經常行走在行業政策的邊緣,引起爭議。
G. 山寨現象與知識產權,看到這兩個詞,能想到什麼
山寨是一把「雙刃劍」。盡管山寨文化作為一種非主流文化強力地對主流文化進行了挑戰,並得到了大部分人的鼎力支持,短時間內迎合了大部分人的胃口,但帶來的後果卻很嚴重,其對知識產權的漠視,極大地削弱了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不利於經濟社會文化的持續發展。可以預見,當山寨流行到一定時候,又會由非主流回歸主流,即走上自主創新、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的發展之路。
H. 山寨現象對於社會發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的辯論賽
當然利大於弊
先來看看幾個大國的歷史記錄
日本在年明治維新以前,基本上是「山寨」中國的政經乃至文化制度。那以後,日本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開始「山寨」歐美了。正因為這樣,人們才認為日本是一個善於模仿而拙於獨創的國家,眼看著他們首先把歐美的政治組織模式移植到日本。其實,日本近代在模仿西方技術方面也不含糊,如1869年東京、橫濱間開通電報,1878年修成新橋至橫濱間鐵路等等都是模仿而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並沒有把「模仿」調侃成「山寨」,而是起了一個看起來很有科學含量的名詞——「逆向工程」。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緊緊地跟隨在美國的創意後面,電腦、消費品、通信產品都是如此。日本技術人員不僅從書本上吸取知識,還通過實物來學習。買來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拆解,對每個部件進行徹底的研究,進而吸收其設計思想。其實,不單是最終產品,日本技術人員還把製造產品的機械裝置作為研究的對象。這種拆解技術就被稱為「逆向工程」,說白了,這就是「山寨」。
美國現在整天要關注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可是自己的歷史那?
在歷史上,美國獨立時仍被視為蠻荒之地,主要是個農業國家,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歐洲,而美國工業革命的發端就是斯萊特山寨紡織機成功,以後美國大量山寨歐洲科學技術書籍出版,按李敖的意思,美國是盜版的祖宗。
一戰後,美國的技術水平仍與歐洲有差距,於是,德國的大量科學技術被當做賠款送到了美國。又見山寨。
二戰後,美國把德國化學工業,火箭工業,潛艇工業,航空工業打包帶走山寨了個夠
蘇聯更不用說了,連工人都抓走了。
這些國家無一例外,都是技術上的後發國家,大規模的山寨促進了科技的跨越發展,甚至奠定了他們大國的基石,和這樣的好處相比,什麼不尊重知識產權拉,不利於創新啦都太小兒科了。
I. 如何看待山寨現象
如何看待「山寨現象」
「『山寨』一詞已經從經濟行為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爭論。
兩種對立觀點各說各話
面對山寨現象,輿論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反對者把山寨現象當作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認為山寨現象的實質就是盜版文化、強盜邏輯;贊揚者則將山寨現象視為草根階層自我意識覺醒的標志,是一種來自民間的創新力量,它挑戰權威、反抗主流、意在制衡。
為什麼面對同一現象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分歧的根源在於他們都在各說各話:反對者關注的是各種山寨產品,而贊揚者則更看重山寨現象的文化內涵。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要分析山寨現象,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一種是諸如山寨手機這樣的山寨產品,實質上他們是採用了別人的核心技術,應該是一種侵權行為,但是山寨產品不用正牌貨的商標,實際上是鑽了法律的空子,這是市場競爭秩序混亂的一個表現。
另一種就是「山寨文化」,山寨文化說到底是民間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間思想意識與主流文化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山寨文化其實是一種亞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但跟主流文化不一定就是相對立的,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補充形式。
「山寨」的興起從某種程度上是表達了民間訴求
南京大學國際傳媒研究所所長潘知常認為山寨的興起反映了當前中國社會普通民眾的基本訴求。
網路評論員魯國平認為,以前封閉和專制的社會把草根文化的個性精神壓制在萌芽狀態,草根文化沒有能力和主流文化較量,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而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草根文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此寬松的文化環境與背景下,山寨文化自然應運而生。
日本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分析,目前社會正處於急劇的轉型期,事實上的差別越來越趨於極端。一些人對採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失去了信心,卻又沒有以身試法的勇氣,於是用調侃的手段,以軟性的方式、擦邊的技巧、模糊的規范進行反抗,同時表達自我主張。山寨現象,實際上是用擾亂現有秩序的方式求得苟存,進而呼喚新秩序的建立乃至真正公平社會的出現。
當民間的需求表達渠道不夠通暢,沒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當少數人把持、壟斷民意出口時,當他們的思想、意見不能得到主流認可,自己就必然要選一些渠道。
「山寨」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實現自我創新
山寨現象源於對成功品牌的模仿,但這種模仿並不是簡單的抄襲和模仿。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山寨是一種非正統的、滑稽的模仿,是對品牌的反諷性的復制。模仿並不是壞事,任何一個文化創作都基於模仿,國內文化產業是在全球文化產業日趨成熟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屬於後發的地域。要想後發制人、反敗為勝,「山寨化」是不得不採取的方式之一。只有先借鑒模仿才能有更好的創造,因此可以說山寨現象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
有學者預測,山寨現象無外兩種發展態勢,一種是從娛樂到搞笑再到消亡,這種山寨現象不過是披著一層華麗畫皮的「垃圾」;另一種是走出仿造,走向創新,最終成為市場競爭主體,這樣的山寨現象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間智慧的文化之旅」。因此山寨現象的未來取決於它能否實現自我創新。
反思:從「山寨」中學習什麼。
如今有關山寨現象的爭論仍在繼續,贊成山寨現象並不意味著假冒偽劣可以逃脫懲罰,反對山寨現象也不代表草根對主流話語的挑戰會偃旗息鼓。目的不是為山寨現象作一個簡單的價值判斷,而是要不斷反思:從山寨現象的走紅中可以學習些什麼。
新事物往往在舊體系之中萌芽,而且舊體系的弊端往往是新事物的營養。正如湖南媒體人周東飛所說,從這場討論中得到最大收獲的,應該是山寨產品、山寨文化的競爭對手,以及經濟秩序和社會、文化秩序的監管者。山寨的突然崛起,不是山寨本身具備了戰無不勝的基因,或者民眾轉瞬之間改變了態度或立場。本質的原因,是經濟、社會、文化的格局產生了某種變異和縫隙,內生的力量促成了山寨的崛起。從山寨現象中看到自身的問題,甚至不恥於學習山寨現象的某些創新之處,這是主流、精英、正統們面對山寨現象的應有態度。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山寨現象的負面影響,促成整個社會的進步和完善,這也是山寨現象的最終意義和價值。
J. 誰能幫忙寫一篇「山寨現象與知識產權保護」的論文
8個低音炮喇叭、4個攝像頭、高倍率望遠鏡、GPS導航……當這些功能一起出現在一款款外觀酷似國際名牌且售價低廉的手機上時,很多人不禁咋舌,但這確實是筆者近來在許多手機賣場親眼看見的情形。
這種手機被業內稱為「山寨手機」。「山寨」一詞,出自粵語,指那些沒有牌照、完全靠攢件組裝、難入正規渠道的小廠家、小作坊的產品。盡管很多人對這個名詞還覺得生疏,但不知不覺中,「山寨手機」已經在大規模地「攻城略地」,大量流入市場,在蠶食正規廠商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近日,筆者跟隨山東省威海市工商局執法人員對手機市場進行了一次全面走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山寨手機」佔到市場份額的60%以上,其豐富的功能、超低的價格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對品牌手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商場大部分櫃台里都正大光明地擺放著「山寨手機」。這些手機樣式繁多,價格最低的只要200元一部,最高也就1000元左右。「山寨手機」櫃台前消費者眾多,品牌手機專櫃卻很少有人問津。筆者采訪了正在購買「山寨手機」的消費者張先生。當問及為什麼不選品牌手機而選擇「山寨手機」時,張先生表示,「山寨手機」功能多、價格便宜,如果選擇同樣功能的品牌手機至少需要支付3倍的價款,針對消費者以前最擔心的質量問題現在商家還出具了「三包承諾書」。
一名推銷員隨手拿起一部正在播放MP3音樂的「山寨手機」向筆者展示道:「從手機中拿出電池,音樂播放仍能繼續,這一點目前任何一款品牌手機都做不到!」
專銷國外品牌手機的李先生也表示,「山寨手機」把許多品牌機的性能通過MTK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集於一體,部分生產商在此基礎上還做了進一步改進創新,擁有品牌手機無法比擬的強大功能,同時又有超低的價格,很快搶佔了大量的品牌手機市場。從去年「山寨手機」全面上市以來,品牌手機出貨量明顯下降,以前國產的老品牌已銷聲匿跡,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外品牌也面臨著嚴峻考驗,以後發展趨勢如何尚不明朗。
據賣場的一名推銷員介紹,今年上半年售價在1000元左右的「山寨手機」,現在全部下降到400元~500元,市場價格每天都在下跌。由於生產商不斷增多,市場趨於飽和,大量 「山寨手機」庫存積壓,部分商家剛剛生產下線的「山寨手機」也不得不虧本出售,以便達到快速清貨、再次推出新產品的目的。
威海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山寨手機」的出現雖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暫時會取悅部分消費者,但對整個手機行業來說會帶來嚴重的損失,當前非常有必要對品牌手機的核心技術進行知識產權保護。
據了解,一部新手機直接的製造成本很低,大多數只有幾百元錢而已,加上稅收、廣告、營銷等費用,最多也不過千元左右。名牌產品之所以價格昂貴,主要是因為研發一款新手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山寨手機」中所有的元素和核心技術無一是自己開發的,完全是抄襲和復制。這對於擁有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企業是一種不公平競爭,長此以往,不僅手機市場會面臨巨大隱患,而且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也將被嚴重破壞,最終也會損害消費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