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權法上的混同,應該怎麼理解
與附合合在一起理解,附合是二物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混同是二者不可辯認。
❷ 在合同法中,請舉一下混同的事實例子
合同法中的混同
混同,指債權人和債務人同歸於一人,致使合同關系及其他債的關系消滅的事實。廣義的混同,指不能並立的兩種法律關系同歸於一人而使其權利義務歸於消滅的現象。包括:
1.所有權與他物權同歸於一人;
2.債權與債務同歸於一人;
3.主債務與保證債務同歸於一人。
狹義的混同,也即合同法上的混同,僅指債權與債務同歸於一人的情況。
合同混同是合同權利義務終止的方式之一。它是指合同項下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合二為一,這是基於合同目的消滅二是權利義務終止。其他的方式還有清償,抵消,提存,免除,履行,履行不能等方式。這是狹義的混同,是專指合同法上的情況。
這種方式使合同消滅並非邏輯的結果,而是由於在法律上已經沒有必要存續,所以法律規定因混同而消滅合同,效果更符合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債權和債務同歸於一人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本條是關於債權債務混同的規定。
混同是一種事件,即因某些客觀事實發生而產生的債權債務同歸一人,不必由當事人為意思表示。
概括承受是發生混同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企業合並,合並前的兩個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因同歸於合並後的企業而消滅。
(2)債權人繼承債務人,比如父親向兒子借錢後死亡,兒子繼承父親的債權和債務。
(3)債務人繼承債權人,比如兒子向父親借錢後,父親死亡,兒子繼承了父親的財產。
(4)第三人繼承債權人和債務人,比如兒子甲向父親乙借錢後,因意外事件二人同時死亡,由甲的兒子丙繼承他們二人的財產。
(2)物權混同的概念例子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
1、合同關系及其他債之關系,因混同而絕對消滅。消滅效力不僅及於債權人和債務人的抗辯權,而且還及於合同債權的從權利,如利息債權、違約金債權、擔保債權等。
2、當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而合同權利義務關系涉及第三人利益,也就是說合同權利系他人權利的標的時,從保護第三人利益出發,債權不因混同而消滅。例如,債權為他人質權的標的時,質權人就債權的繼續存在享有利益,在此種情況下,即使債權債務關系發生混同,債權也不發生消滅。
3、在法律另有規定時,混同也不發生消滅債的效力。例如按照銀行結算辦法的規定,商業匯票的收款人、付款人(或承兌人)以及其他票據債務人,在票據未到期前依背書轉讓的,票據上的債權債務即使同歸於一人的,票據仍可流通,所以票據所示之債仍不消滅。
❸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3)物權混同的概念例子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❹ 物權因混同而消滅的例外
例如《擔保法解釋》第77條規定的例外,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順序在先的抵押權與該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一人時,該財產的所有權人可以以其抵押權對抗順序在後的抵押權。
❺ 《物權法》上的混同與《合同法》上的混同有何區別
主要在結果上,
合同法上的混同造成了債權和債務的消滅。
物權法上的混同則會造成新的物權人的產生,接著可能導致新的債權債務的產生。
❻ 關於物權中的混同原則
首先擔保物權分抵押、質押、留置。
房屋為不動產,在我國法律上只能版設置抵押權權。不動產的抵押已登記為法定生效要件。先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後登記的。
甲與乙如果先登記的,其抵押權優先於丙。
如果甲同時享有房屋所有權和與乙的擔保物權,相對後登記的丙就享有優先受償權。
即假設房屋1000萬,乙的擔保物權為700萬,丙的為700萬。則房屋拍賣後的1000萬要優先清償前一個擔保物權700萬,剩下的300萬償還給丙。丙剩餘的400萬債權轉化為普通債權,只能向原債務人追償。
丙在債務無法清償時當然可主張拍賣房屋。當然甲如果不想房屋拍賣也可直接償還丙可對房屋主張的400萬。
如在不同部門(如房產局和土地局)同一天登記的,可視為同一順序,同等受償。一人500萬。
❼ 物權的混同,例如甲在其房屋上為乙設定抵押權,後來乙購買了該棟房屋取得其所有權,則所有權與抵押權同歸
乙購買該棟房屋取得其所有權之前應該是考慮過抵押權消滅問題的,乙既然決意購買說明其利益並未受損。抵押權消滅並不意味著債權消滅,甲仍然應當償還所欠債務,只是乙在申請強制執行時需要尋找其他可執行物。
❽ 哪些物權因混同而消失
你好,混同是有關債的概念,混同,是指債權和債務同歸一人,致使債的關系消滅的事實;添附是關於物權的概念,主要適用於所有權,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加工三種方式。
❾ 請問物權混同與債權混同區別是
物權混同與債權混同區別簡單來說就是
債權混同就是同一類型的混同,也就是債內權之間的混同;容物權混同不僅僅是一個類型,物權混同也可能導致所有權和債權的混同,兩者之間的性質不一樣。
理論上如下:
合同法上的債權混同造成了債權和債務的消滅。
物權法上的物權混同則會造成新的物權人的產生,接著可能導致新的債權債務的產生。
❿ 求教一個關於物權混同的問題
1,權利質權的標的是權利而不是動產,質權的標的有權利和動產
2,本例子中說的是抵押權,而不是質權
3,這個例子已經很明確了,甲的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給乙,之後甲如果又將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給乙,那麼乙取得使用權,此時發生混同,所以乙的抵押權消滅…這是通常的規定
4,但是本例子中,乙的抵押權被作為標的,將他的抵押權抵押給丙,此時甲轉讓給乙後,如果發生混同,乙的抵押權消滅會導致丙的抵押權隨之消滅,所以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此時不能混同,乙對自己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享有抵押權,從而保護丙的抵押權的標的之存在
5,所以一般情況下,發生混同,但損害第三人利益時,不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