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集齊「三大」獨家版權後其他平台還怎麼玩
5月16日17點23分,騰訊科技發布了一則重磅消息:環球音樂與騰訊音樂達成版權戰略合作,共同拓展中國音樂市場。毫無疑問,這則大新聞瞬間刷爆朋友圈,一方面是傳言許久的環球音樂獨家版權終於塵埃落定,更重要的是: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已經成功集齊了包括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在內的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
網易雲音樂、太合音樂、阿里音樂的處境。這絕對是這三家平台在版權領域一個不小的打擊。在「版權為王」的當下,沒有了自己的獨家版權,特別是缺失了以「三大」為主體的歐美音樂,就有隨時被對手「扼住喉嚨」的風險。好比你開了一家飯館,然後原材料還要從競爭對手那裡采購一樣,現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把歐美音樂都拿走了,這怎麼能讓剩下的三家平台不坐立難安呢。
② 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達成版權合作了嗎
「國家版權」微信公號2月9日消息,近日,在國家版權局積極協調推動下,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就網路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相互授權音樂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作品數量的99%以上,並商定進行音樂版權長期合作,同時積極向其他網路音樂平台開放音樂作品授權。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此次就網路音樂版權達成合作,有利於網路音樂作品的全面授權和廣泛傳播,對維護網路音樂版權良好秩序、建立網路音樂版權良好生態起到積極作用。
此次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的版權合作,是國家版權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鞏固網路音樂版權整治成果、推動網路音樂廣泛傳播的又一積極成果,是主要網路音樂服務商致力於為廣大網民更好地提供音樂服務、共同推動網路音樂產業有序發展的積極舉措。下一步,國家版權局將繼續積極推動網路音樂各方遵守版權法律法規、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通過優質服務、公平競爭、差異化發展,建立完善規范有序、持續發展的網路音樂授權、運營模式,促進網路音樂產業繁榮健康發展。
③ 如何正確看待音樂獨家版權
在中國音樂正版化進程中,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導,數字音樂平台青睞獨家購買版權內容形成版權庫,再通過分銷的方式將內容轉授權給第三方平台,即「獨家版權+轉授權」的中國轉授權模式。
10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副司長段玉萍接受采訪的內容「音樂版權不應搞獨家授權」引起熱議。
國家版權局提出網路音樂作品應全面授權、避免采購獨家版權,是為了中國網路音樂產業的健康發展,著眼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獨家」。
如何看待「獨家版權+轉授權」的中國版權模式?
與歐美音樂市場成熟的行業環境不同,中國音樂行業長期處於不完善不健全的版權環境下,比如監管缺位、用戶版權意識不強,意味著中國難以像歐美那樣採取全平台授權方式,實際上,幾年前中國音樂市場某種程度上正處在這種方式下,然而尷尬的是,「每個平台所有的歌都能聽,但很多卻是無授權的盜版音樂」。
因此,在中國音樂正版化進程中,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導,數字音樂平台青睞獨家購買版權內容形成版權庫,再通過分銷的方式將內容轉授權給第三方平台,即「獨家版權+轉授權」的中國轉授權模式。
一方面,獨家版權模式,解決了音樂權利人授權和收取版權費用渠道分散的問題,通過授權一家信譽較好、市場影響力較大的平台獨家使用、進而通過該平台的分銷渠道來擴大市場,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有助於提高權利人獲得版權費用的可能性,授權主體唯一讓其維權更加容易也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另一方面,良性的競爭能夠促進音樂市場的有序發展,獨家版權+轉授權模式使各音樂平台自身競爭力不斷提高,優質資源得到合理分配,用戶得到高品質的音樂享受,付費習慣慢慢養成,音樂人也有了如今的價值體現。
在中國數字音樂行業,如今轉授權已經是行業常態,獲得優質音樂作品獨家授權的平台,往往都會考慮通過合理價格向其他平台開放授權,而不是只會緊緊攥在自己手中,也沒有任何一家版權公司希望自己辛苦打造的音樂內容封閉在某單一平台中,分享、傳播才是最好的結果。自從2015年QQ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達成版權轉授之後,已經有多起行業轉授案例,比如今年初滾石唱片的版權也轉授給了網路音樂、以及9月份騰訊音樂與阿里音樂的相互轉授權。另外,雖然沒有新聞,但網易雲音樂、太合音樂的獨家音樂內容也都有轉授。
在阿里應用分發平台的調查中,96.7%的用戶會因為尊重音樂版權而願意付費下載版權音樂。國內音樂市場逐漸形成良性發展趨勢,音樂付費時代已經來臨。在「獨家版權+轉授權」模式的推動下,開啟了中國音樂版權開放共享的新時代。
④ 互聯網音樂市場現在發展得好嗎特別是原創音樂人,版權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了嗎
都是持續的居高不下。與之相對應的卻是流行音樂的一蹶不振。一邊是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一邊是苟延殘喘,無力回天。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怪至極的現象。
其實,原創流行音樂的衰敗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前幾年還有諸多互聯網巨頭和音樂圈大佬利用原創音樂這塊遮羞布奮起直呼,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創音樂逐漸的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音樂產業也體無完膚的赤裸裸的躺在地上,無力爬起。其實一直以來原創匱乏一直只是中國原創流行音樂的一塊遮羞布而已,今年歌曲《董小姐》《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的爆火則讓這塊破的不能再破的遮羞布灰飛煙滅。事實證明,原創並不匱乏,好的原創更是數不勝數。既然原創並不匱乏,那麼究竟是什麼拖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後腿呢看
1、巨大的經濟利益讓所有平台改道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眾所周知,酒香也怕巷子深。任何產品想要接近大眾,推廣平台很重要。同樣,音樂產業也是一樣。可是再看看我們的現狀,電視台要收視率,有收視率廣告商才會投錢,網站要點擊量,有點擊量金主才會買單。與其用新歌手和新歌去嘗試,不如拿著大腕和老歌改編穩穩的賺錢。錢是一切平台賴以存活的唯一原動力。至於音樂行業的死活,貌似感覺真的和他們無關。就連打著拯救音樂行業,完成音樂夢想旗號的音樂類選秀節目,也很少能聽到真正新的原創歌曲,放眼看去,遍地的老歌和一群號稱逗選秀專業戶地的選手們。我們的音樂夢想似乎只剩下露臉了。而這一切,歸根結底,只是為了錢。
每一檔選秀節目都會往自己身上大包大攬一些行業責任:拯救音樂、發掘新人、鼓勵原創力量。十年過去了,音樂行業卻一天天走向夕陽。真正由選秀輸送的逗排得上號地的歌手,數來數去只是李宇春和張靚穎。真正由這些拯救音樂而推出的新原創歌則為零。可能老百姓不是太清楚,許多選秀類節目對選手選歌上有嚴格的規定。甚至於大部分會列出具體的歌單供歌手選擇。既然是一個自由比賽的節目,為什麼選歌如此的不自由呢看欄目組早早的從音著協手裡買過一些老歌的翻唱權,改編權,然後給所有的選手唱,這么做的目的,第一是可以省錢,從音著協手裡每首隻需花費一千五元就能在電視上公然翻唱,而一首全新的原創至少得到五千到一萬元。第二是可以賺錢,畢竟老歌比新歌更有保障一些,穩穩的改編,然後穩穩的拿到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巨頭的彩鈴下載分成,每一首至少是以百萬元起步的。小投資穩拿大回報的面前,沒有人會選有風險且收益不保證的回報。
實際上,不管是電視平台還是互聯網平台,所有依附在音樂產業上的相關系統都是在努力的做著殺雞取卵的事情。當有一天整個音樂產業徹底完蛋了,再沒有人寫歌了,那麼這些節目或系統還會存在嗎看實際上,選秀節目的興盛並沒有帶來的音樂行業的繁榮,反而是徹底扼殺了原創音樂的生產力。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時下那麼多的歌手被稱為網路歌手的原因,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所謂的網路歌曲看因為他們的歌曲就根本沒有別的平台願意接受。除非一首歌火到全民傳唱,否則任何平台都不會冒著少賺錢的危險來推廣的。
2、版權的不規范助長了音樂市場的混亂
如果說錢是原創音樂倒退的根源,那麼版權的不規范操作則是流行音樂市場混亂的添加劑。規范的版權法可以讓那些醉心於音樂創作的人們衣食無憂的生活。國外就不說了,就拿港台舉例,一個音樂人只要有好的原創作品至少可以拿到五十年的版稅,只要有任何一次試聽或者點唱都能拿到相應的費用。以知名詞人林夕舉例,每年他分到的版稅至少千萬以上。而在內地,寫一首歌最多賣個一萬到三萬元就了不起了。
歌手越來越多,歌曲越來越差。這似乎成為了業內巨頭指責音樂的一大理由。而究竟怎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看就是上文提到,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不想只拿一點點可憐的詞曲買斷費,都跑出來自己唱歌了。沒有專業的團隊幫忙打理其它事宜的創作者們逐漸的也很難安心的創作下去。專業的人不做專業的事情,唱歌的改主持,寫歌的改歌手。於是乎,這樣也就成了一個很難解脫的惡性循環。歌手、歌曲越來越多,能靠原創歌曲養家的卻越來越少。天娛公司總經理龍丹妮侃侃而談發展計劃,強調逗重點是做偶像地:逗藝人的盈利還是主要來自於演出市場還有代言這兩塊,音樂版權在中國是不賺錢的,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地
3、選秀節目的翻唱和改編加速音樂產業的荒涼
這個夏天光數得上的名號的大型選秀節目就達到至少20個,每一個都說自己是逗音樂夢想的舞台地。當選手真正上台以後才驀然發覺,音樂沒了,只剩下夢想了,而夢想又和音樂無關,只與成名有關。
選秀節目從來都不只是唱歌,這是製作方早就認識到的。《中國最強音》節目總監夏青在談到賽制設置時最強調的是逗戲劇化地。讓她得到靈感的是好萊塢逗編劇教父地羅伯特·麥基的戲劇理論:逗麥基告訴我們,首先不要讓你的主人公過上好日子。地逗戲劇化地的追求來自觀眾的需要,他們不是閉著眼睛在聽歌,需要觀看過程,抒發情感。去年《中國好聲音》里有一大把煽情故事,逗為了某某親人而歌唱地的選手屢見不鮮,徐海星搬出去世的父親,贏得了粉絲也遭受了圍攻。今年逗快男地最早受關注的兩位選手,一個是唱《董小姐》獻給女朋友的左立,一個是主打親情唱《姐姐》的小強。在觀察者眼中,這兩位和徐海星並無本質區別。
台灣音樂人黃舒駿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逗這么多選秀節目,事實上並沒有新歌和真正的原創歌手。地逗為什麼選秀紅火,音樂產業荒涼看地這樣的討論在選秀季重復進行,在黃舒駿眼裡這是因果倒置:逗選秀之所以能夠傳到全國,是因為音樂行業衰敗,或者說瓦解了。地他的邏輯是:音樂行業蓬勃,新人會直接被唱片公司吸收、出道成為歌星;而在音樂產業被盜版下載摧毀的現在,行業幾乎不存在了,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能求助於電視選秀混個臉熟。而電視選秀為了收視率的保證卻一直在重復著逗新瓶裝老歌地的工作。
其實,好的原創音樂一直並不匱乏,拯救樂壇也只需要做到三件事,一,媒體平台,二,版權健全。三、推廣原創歌曲。時下,圈內一部分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浙江衛視即將推出的《中國好歌曲》就是一檔造麯不造星的全新欄目。而《快樂男聲》也推出了像《董小姐》這樣的原創。其實不管時代怎麼變幻,老百姓認得也只有好的音樂。就拿近期火爆原創新歌《因為愛著你》舉例,在改編翻唱原著歌曲盤踞各大網路音樂排行榜的前五十名的今天,短短不到半個月就沖到了網路新歌榜的十八位,這也側面說明了老百姓對於好音樂的渴望和認可。小編、希望中國原創流行音樂能早日擺脫時下的窘境,如同電影屆一般達到真正的百花爭鳴的境界。
⑤ 有沒有可以隨意使用的無版權音樂資源庫
目前可以隨意使用的音樂資源大概就只有那些進入公共版權范疇內的作品了。版
一部文學或藝術作權品,只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終止,就算進入了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也就是常見的公共版權。使用不會侵犯作者的版權。
著作權的權利保護期,各國有不同的規定。比如中國是作者死亡後 50 年,美國是作者死亡後 70 年。
基本上,各國都不承認「永久版權」。有非常少非常少的一些例外,但即便如此也有著嚴格的限制,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分別是:英王詹姆士版聖經只能由皇家印廠和牛津、哈佛兩校的印廠印製,還有話劇《小飛俠》如果在英國境內表演,就必須向大奧蒙街醫院支付權利金,但即便如此,該醫院也只有收取第三方表演者權利金的權利,仍然不擁有此作品的版權。
因此,經典作品,基本上都在公有領域里了。
⑥ 大家對qq音樂壟斷音樂版權有什麼看
曲投投助理原創音樂人,實現歌曲版權變現,共享版權收益
網路音樂業務經營回者向用戶提供歌曲答的在線播放和下載,需要同時取得詞曲版權和錄音版權,缺一不可。因此,詞曲版權被壟斷同樣會導致音樂作品的傳播受阻,用戶不能在自己喜歡的平台收聽到喜歡的歌曲,或者疲於在多個平台之間來回切換,甚至不得不同時成為多個平台的付費會員。
以愛奇藝播出的《中國音樂公告牌》第八期為例,因節目中演唱的多首歌曲詞曲版權均為騰訊音樂獨家,導致7首歌中,火箭少女101《Light》、陳立農《我是你的》、張藝興《Give Me A Chance》、容祖兒《長大》4首歌曲的live音源最終無法上線官方合作平台網易雲音樂,引發很多用戶不滿。
詞曲版權被獨家壟斷,不僅架空了法定的音樂作品集體管理組織,阻礙網路音樂行業實現真正的正版化,更損害了詞曲創作者的根本利益,最終可能毀掉中國音樂產業。
中國音樂市場早已走過了野蠻生長的時代,合理借鑒海外先進詞曲版權管理經驗,打破詞曲版權獨家壟斷,強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作用,積極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才是當前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⑦ 音樂版權問題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曲收益中國音樂市場目前要做的就是發展各種各樣的服務,進行專不同的嘗試,了解屬用戶的口味,像流媒體的訂閱在線收聽可能比付費下載更有盈利前景,也更有利於曲目的流傳度。在音樂多元化營收上,騰訊音樂娛樂也已進行諸多嘗試,比如QQ音樂的MUSIC+、演藝O2O的探索。這么看來利用流媒體服務業務提升付費用戶比例是中國音樂產業的一個盈利提升方向。
⑧ 音樂共享版權何時開始
因為國家版權局《關於責令網路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轉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限定的緩沖期到期,各大數字音樂平台日前對自身平台版權不明歌曲進行了清理。不過,雖然同樣是積極擁護正版音樂版權,不同音樂平台在應對版權清理前的布局和舉措還是不盡相同,騰訊系、海洋系和網易雲音樂都選擇了抱團共享版權,阿里系則不帶任何人「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體現了雙方對音樂版權獨家化和去獨家化的不同態度,也彰顯開放與閉門單干兩種不同的心態,當然也是兩種不同發展思路的博弈。 強強聯合的QQ、酷狗,關起門來單乾的阿里 經過多次版權更迭,騰訊、海洋、阿里國內三大主流互聯網音樂平台今年的版權格局已經基本確定。其中,騰訊系的QQ音樂獨家代理了華納音樂、索尼音樂、傑威爾音樂、福茂音樂等200多家版權方的內容,擁有1500萬首歌曲版權;以酷狗音樂代表的海洋系和太合麥田、海蝶、豐華、種子音樂等海內外600家版權方達成合作,現有歌曲版權達到2000萬首;阿里則擁有滾石、華研、寰亞、BMG等公司的版權,版權歌曲數量目前無官方統計,但應該超過250萬首。 從版權公司陣容上對比,三大陣營可謂各有特色、難分高下;從數據上看,海洋系的酷狗和騰訊系的QQ音樂曲目數量遙遙領先。在國家版權局「劍網行動」的激化下,曲庫實力雄厚的QQ音樂和酷狗音樂反而選擇了相互抱團轉授權,數量上相對弱勢的阿里系卻選擇獨善其身,甚至發出「雙APP時代」的論調。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前兩者雖然清理了部分非版權歌曲,但由於占曲庫比例較小,整體影響較小。而據不少媒體報道,阿里音樂「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受到沖擊較大,曲庫幾有被清空的趨勢」,可謂是傷筋動骨。 那麼QQ音樂、酷狗音樂為什麼會選擇抱團,阿里卻寧願傷元氣也要選擇關起門來單干?其實,這源於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 騰訊、海洋的大布局和阿里的小算盤 早在此前和網易雲音樂達成合作的時候,騰訊相關負責人就表示,雖然和其他平台合作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用戶流失,但仍希望和其他平台共同將市場做規范,形成新的生態,將整個市場做得更精細化。言外之意,版權共享對平台的影響微乎其微,產品體驗做得好,根本不用懼怕用戶流失。這種天之驕女式的灑脫和快意,無疑源於騰訊強大的社交產品體系如QQ、空間、微信的支撐,也預示了QQ音樂未來將走的社交為王、體驗為主的道路--內容並非QQ音樂最關心的最終旨歸,而只是聚合流量的一種手段。 擁有7億用戶、但沒有強大社交產品支撐的酷狗音樂敢於選擇抱團這條路,既有用戶體驗的考慮,但更多的,也是行業生態的考量。在酷狗音樂有關負責人看來,行業新趨勢應該是用戶、音樂人、音樂網路公司多方共贏的局面,作為連接音樂人和市場的互聯網音樂平台有義務倡導「去獨家化,相互授權」的共贏機制,共同建立健康的網路音樂生態圈。相互授權的模式,不僅可以避免用戶下載多個APP的困擾,提升用戶體驗,也方便每個音樂人的作品擁有更多為人所知的機會,這對平台也是一種良好的促進,進而形成一種良性生態循環。 相比較而言,阿里音樂的態度則顯得有些自我和任性。抱定關門單干理念的同時,新晉CEO宋柯甚至發出「雙APP時代」的評論,認為「兩個陣營你各選一個,基本上就能完成你的聽歌需求了。雖然有點麻煩,但下兩個APP也沒多大事兒。只是為了未來能讓大家更好地享受到音樂服務。」這段話不僅矛盾,聽起來怎麼都感覺有種當初360逼QQ用戶二選一的味道。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你會接受阿里的這個算盤嗎?作為一個蝦米資深用戶,筆者還是挺不能接受的,近期確實有對很多歌都聽不了的蝦米棄療的打算了。在就這個問題采訪網友時,不少網友第一反應也是,「如果功能有很多不同七八個都不成問題,別說兩個。關鍵我就聽個歌,幹嘛要下這么多?」有的網友則直言:「有時間糾結站隊問題,不如把產品做得更獨特一點,別抄來抄去。」 移動互聯網時代,音樂版權是否該獨家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音樂版權是否該獨家化?從互聯網音樂平台的角度來說,因為有各自利益的考量,都各說各理。但若從消費者角度和行業角度看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APP使用習慣和PC時代不同,PC時代有「瀏覽器+搜索引擎」的組合就可以包打天下,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APP幾乎就等同於一個生態圈,退出一個音樂APP再轉去另一個APP的時間、習慣和社交成本都太高。用戶渴望的,往往是「一站到底」、包打天下,讓用戶做「選擇題」的做法,既矯情又不明智。 有自己的發展思路無可厚非,但開放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在音樂行業已經步入正版化發展階段的情況下,致力於打破平台與平台的藩籬,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版權合作,給用戶更多選擇權,才是大勢所趨。產品體驗的優化和創新,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用戶的需求本源,如果一項創新要建立在用戶忍耐各種不便的基礎上,本身就是對提升產品用戶體驗初衷的背離,也是對移動互聯網開放精神的背離,即使承諾再美,無疑也會令人生疑。
⑨ 音樂版權的頂層設計會給音樂版權代理公司帶來什麼
音樂版權的頂層設計會給音樂版權代理公司帶來什麼?版權代理公司在音樂上與用戶最貼近 平時聽歌比較多的朋友可能知道,現在已經可以在QQ音樂上面聽到五月天的歌,也可以在蝦米音樂上聽到周董的歌曲,這是得益於騰訊音樂和阿里音樂搭乘版權授權合作。這次事件會給音樂版權代理公司帶來怎樣的變化呢?這還要和其他相關事件一起看。音樂也是有版權的,音樂版權代理公司由此而生版權局強調要求全面授權廣泛傳播音樂作品,避免授予獨家版權。這一點被不少媒體拎做標題,也引發了網友熱議。不少人都要為版權局打call。他們從個人體驗出發,覺得需要下多個音樂app很麻煩,一個歌單來回切換播放器很心累。而此次版權局定調,很可能會從頂層設計出發,在未來解決用戶這一煩惱。從維護版權到經營版權2015年以來,國家加大音樂產業版權保護力度,相關政策相繼出台。6月,國家版權局聯合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宣布劍網2015專項。同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關於責令網路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各網路音樂服務商於7月31日前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被看作國內音樂史上最嚴厲的版權令。版權局此次約談的重點,主要是以下方面:當前網路音樂市場出現了一些問題,哄抬版權授權費用、搶奪獨家版權、未經許可侵權使用音樂作品妥善處理相互之間的版權糾紛,優先通過協商、調解等方式解決版權爭端,依法維權;購買音樂版權應當遵循公平合理原則、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慣例,不得哄抬價格、惡性競價,避免采購獨家版權;積極促進網路音樂廣泛傳播,推動網路音樂作品轉授權,消除影響網路音樂廣泛授權和傳播的不合法、不合理障礙;各互聯網音樂服務商要建立完善內部版權管理制度,及時、有效處理權利人的通知、投訴,維護音樂作者和消費者權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從事音樂版權集體管理活動;如果說此前是從維護版權角度出發,那今年以來版權局的動作,就是從音樂版權經營層面發出的了。事實上,今年8月,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網易雲音樂因版權轉授權產生糾紛時,曾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今年4月份卸任),現任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的閻曉宏就在8月24日的互聯網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共享與版權保護論壇中提出,音樂版權不能太過於獨家,否則會影響音樂的傳播和市場價值的釋放。此次版權局密集約談,所劃重點也是在獨家版權問題上。
⑩ 音樂產業產業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曲版權收益
以前音樂行業不行,核心問題在於,大部分從業者特別是音樂人,錢只有出沒有進,用戶不為音樂付費,音樂人沒錢賺,那除了為愛發電,當然不願意,也不能專心做歌,那行業能行嗎?之前也說過了,只有音樂付費後,整個行業才能完成閉環,也有利於整體中國音樂市場。
音樂付費這一點無疑是要大力推行的,當然現在開始也並不算晚,只要行業和大眾都能發自真心地去接受、去支持這件事,那麼屬於音樂人和華語樂壇的黃金年代很快就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