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的時間地點
農高會是與北京國際周、上海工業博覽會、深圳高交會具有同等影響的版中國四大科技權展會之一,每年11月5日至9日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舉行,至今已舉辦了22屆。隨著楊凌示範區的發展,農高會的品牌已逐漸形成,已成為楊凌的名片。
農高會由科技部、商務部、教育部、農業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環保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質監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國專家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18個部委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人民政府承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等13個國內外機構共同協辦。
2. 楊凌農高會時間
第二十七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時間為2020年10月22日—26日(星期四至星期一)。
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楊凌農高會)由科技部、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國家5A級農業綜合展會和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展會。
楊凌農高會自1994年創辦以來,始終堅守「服務三農」的初心,依託和發揮楊凌示範區的農業科技優勢,展會規模不斷擴大,展覽內容日益豐富,知名度和影響力逐年提升。26年來,楊凌農高會累計吸引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及我國30多個省市區的上萬家涉農單位、3160多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參展項目及產品超過17萬項,連續六屆項目簽約投資和交易額均超過了1000億元,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對促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帶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加強中外農業科技合作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2)楊凌農業知識產權電話號碼擴展閱讀:
楊凌農高會舉辦地點: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展覽展示:
1、脫貧攻堅成就展(D館):展覽面積2.3萬平方米,標准展位500個。
舉辦全國脫貧攻堅成果展、陝西省脫貧攻堅成就展、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成果展、陝西3+X特色現代農業展、十三五陝西農業科技創新暨科技扶貧成果展、鄉村旅遊展、供銷系統扶貧產品展、婦女手工藝特色產業暨巾幗現代農業脫貧攻堅展、楊凌科技扶貧展等專題展。
2、農業高科技展、國際農業合作展(C館):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標准展位450個。
舉辦農業高科技展和國際農業合作展。
農業高科技展:舉辦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科院等部委專題展;主賓省展、外省市農業高新技術展、水利新技術展、林業發展成就展、創意農業展、西農大科技成果展、楊凌農科成果展、優質創新創業項目展、數字農業展、智慧農業展、人工智慧展等專題展。
國際農業合作展: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展、國際種業展、自貿區展、跨境電商、外國企業高新科技和農業合作交流展等專題展。
3、現代農業產業展(B館):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標准展位600個。
主要舉辦現代種業(農作物種子、蔬菜種子)、設施農業(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循環農業(農葯、化肥、畜牧、苗木、花卉)、智慧農業、休閑農業、農業物聯網等專題展。
4、品牌農業貿易館(A館):展覽面積1.2萬平方米,標准展位250個。舉辦各省、市、縣品牌農業展、企業產品展、國內外名特優農產品展銷活動。
5、農業機械展區(E區):展覽面積2萬平方米。
主要舉辦國內外農業機械、設施農業小型農機具、無人植保機等農業裝備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二手農機具展示、交易。
6、現代農業示範園展區(F區):面積8.5萬平方米。
以現代農業國際交流培訓示範中心、智慧農業示範園、高科農業體驗園、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等園區為重點,展示體驗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新成果。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楊凌農高會官網——第二十七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
3. 急求:楊凌農業示範區的簡介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簡介
4000多年前,中華民族農業始祖後稷在這里「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先河。
1934年,於右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等發起在楊凌建立西北地區最早的農業高等學府 ----「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1997年7月,經中國政府批准,楊凌成為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2000年7月,楊凌示範區被國家批准為「中國向亞太經合組織(APCE)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中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區內集中了大量跟農業有關的科研教育機構。一些同農業有關的研究設施現已開放供遊人參觀,如亞洲最大的降雨大廳、著名昆蟲學家周蕘創辦的昆蟲館等。
示範區總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陵區,總人口14萬,新建區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由農業科學園區、現代農業及鄉村建設示範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業綜合園區、農業中試園區、生活服務園區、農業觀光及休閑帶等七個功能區組成。
示範區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和國家對農業產業的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示範區管委會為省政府直屬派出機構,享有地市級行政管理權、省級經濟管理權和部分省級行政管理權。
示範區成立五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7.6億元。實現了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步發展。基礎設施高起點、高標准建設,水上運動中心、國際會展中心、醫療中心、熱電廠、高速寬頻的楊凌信息港等相繼建成,城市框架初具雛形;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高科技項目紛紛落戶楊凌,初步形成以良種繁育、節水灌溉設備製造、生物工程、制葯、農用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特色旅遊等行業為代表的產業格局。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充滿商機,具有創新精神並持續發揮帶動、輻射和示範作用的現代農業科技城、生態城、產業城和旅遊城的宏偉藍圖,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4. 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的第六批名單
1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技術轉移辦公室
2 長春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3 青島中石大科技創業有限公司
4 湖北工業大學成果轉化中心
5 江蘇師范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6 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7 沈陽建築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9 成都西南交大科技園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10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11 河北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12 合肥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
13 遼寧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14 青島膠科邦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15 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
16 中國地質大學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
17 江蘇理工學院技術轉移中心
18 西南科技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
19 濟南百諾醫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20 成都西南石油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
21 雲南省大學科技園辦公室
22 北京北林先進生態環保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23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24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25 中國楊凌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
26 杭州楓惠科技咨詢有限公司
27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
28 江蘇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
29 東莞中國科學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
30 湖北君誠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31 上海化工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
32 南京林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33 河海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34 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35 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交易所有限公司
36 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
37 武漢工程大學成果轉化中心
38 北京賽德興創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技轉中心)
39 中國科學院廣州技術轉移中心
40 煤科集團沈陽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轉移中心
41 青島國科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42 南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43 河北工程大學科技開發中心
44 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科技園有限責任公司
45 中山康方生物醫葯有限公司
46 河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47 南京中醫葯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48 海天水務集團股份公司技術轉移中心
49 吉林省創新醫葯公共服務平台有限責任公司
50 浙江大學崑山創新中心
51 新疆石達賽特科技有限公司
52 青島中天智誠科技服務平台有限公司
53 甘肅省輕工研究院
54 自貢市技術轉移中心
55 陝西功能食品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56 欽州市技術轉移中心
57 深圳市華創科技創新成果產業轉化中心
58 中國技術供需在線平台
59 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60 青島連城創新技術開發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61 內蒙古真金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62 大連大學興科中小企業服務中心
63 東莞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新中心
64 上海得民頌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65 北京華國昆侖科技有限公司
66 江蘇佰騰科技有限公司
67 山東省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
68 甘肅省建材科研設計院
69 南京工程學院技術轉移中心
70 杭州銀冠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71 上海創新節能技術促進中心
72 超越科創投資(北京)有限公司
73 遼寧科技學院興科中小企業服務中心
74 貴州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75 青島華慧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6 廣西博士海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7 洛陽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
78 鄭州市科學技術開發中心
79 義烏市思特科技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80 黑龍江省潤特科技有限公司
81 廣大康奈爾中美科技轉移中心
82 鹽城工學院技術轉移中心
83 包頭稀土高新區技術轉移中心
84 福建省工研苑塑膠技術研發有限公司
5.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陝西的地級市嗎
不是一個地級市。
楊凌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寶雞86公里,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陵區,總人口16萬,城市人口8萬人。1997年7月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
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後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在這里建立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即現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此後的幾十年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陝西省在這里又陸續布局建設了一批農林水方面的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範區成立時,這里共有10家農業科教單位,包括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學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農林水等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人員,被譽為中國「農科城」。但是,當這里的基礎設施條件十分落後,只是一個落後的北方小鎮,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示範區成立的前幾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幹。為了穩定這里的人才,發揮這里的農科教優勢,推進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國務院於1997年7月13日決定設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並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由國家19個部委與陝西省共同領導和建設。
國家交給楊凌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這一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並最終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並要在「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培養、吸引、發揮人才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科教體制改革」,「乾旱農業研究和開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部共建」,「農業產業鏈延伸」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十個方面發揮示範作用。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19個部委和陝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九年多的艱苦創業,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展。
加快城市化進程,為穩定科教隊伍和吸引人才,加快產業發展創造了重要的保障條件10年來,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原則,城市標準的建成區從3.6平方公里擴展到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從3萬多人增加到了8萬多人,初步建成了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能夠較好地支撐科研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截至2006年底,示範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其中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約30億元,企業和社會投資約38億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網和水電氣熱通訊等配套管網、天然氣熱電廠、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和城市供熱中心,建設了30多萬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先進的標准高中、小學和幼兒園,水上運動中心,高標準的醫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態型田園風光為特色的小城市雛形,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國內認證,現已成為全國旅遊示範區和國家衛生區。
推進產學研結合,以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葯)為主導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既是實現產業化,增強示範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成果產業化。目前,累計入區注冊的企業超過85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2家。初步形成了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葯)四大特色產業。
農牧良種業是楊凌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農牧良種推廣示範及其產業化,擴大對外科技示範效應的重要途徑。引進和培育形成了秦豐、科元、正大等一批從事農牧良種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擁有肉牛品種改良和奶(肉)牛繁育、雜交小麥、「雙低」雜交油菜等先進的技術成果和優良品種,市場輻射西北五省區,年交易總額約6億元。楊凌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牧良種集散地。隨著農牧良種產業規模的擴大,對外科技示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楊凌環保農資產業的集聚效應正在形成,已成為西北最主要的環保農資生產基地。以巨川富萬鉀、秦川節水、博迪森農化、秦豐農化、鼎天濟農等為代表的環保農資企業超過60家,擁有生物鉀肥、無公害農葯等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環保農資企業通過在各地建立農資產品應用示範基地、示範點,既擴大了產品宣傳效果和銷售規模,又促進了農民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帶動了農民增收。
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通過在各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進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現有食品加工企業38家,年銷售收入約8億元。以果汁、乳品、蜂產品、肉製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李華葡萄酒、當代蜂業、聖桑飲料已成為區域性知名品牌。年產18萬噸的陝西恆興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餘噸的陝西當代蜂業公司等一批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壯大,使示範區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和食品工業逐步向規模化邁進。
楊凌生物工程(制葯)產業從無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在陝南等地建立中葯材基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現有醫葯企業16家,其中11家通過GMP認證。成長起了綠方疫苗、郝其軍制葯、麥迪森制葯、賽德生物、亨通光華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導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物和醫葯高科技企業。例如,郝其軍制葯公司的主導產品復方皂礬丸,獲得「國家保密發明專利證書」,被科技部、國家保密局評定為「國家秘密技術項目」。麥迪森公司自主開發的黃龍咳喘膠囊等葯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產業發展使楊凌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強。2006年示範區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和成立時的1997年相比:
工業總產值從1.2億元增加到20億元,年均增長36.7%;
國內生產總值從3.09億元增加到20.65億元,年均增長23.5%;
固定資產投資從每年3000-4000萬元增加到每年8-10億元;
技工貿收入從數百萬元增加到68億元,年均增長40%-60%;
外貿出口從零起步,達到9322萬美元;
財政收入從1369萬元增加到2.23億元,年均增長36.4%。
實施科教體制改革,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初步形成,教學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楊凌10家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合並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並。經過8年的發展,楊凌的科教實力明顯增強,走出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新路。在校學生由合並前的1萬名增加到了3.5萬名,研究生從700名增加到了5000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後進入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行列,新增17個國家和省部級實驗室、研究基地,3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個增加到了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由15個增加到了71個,碩士點由39個增加到了105個。200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優等評估,2006年又順利通過了研究生院的正式評估,教學質量迅速提高。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也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之一,進入了國家重點高職院校建設行列。
新體制和新機制激發的活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跨越式發展。人才工作出現歷史性轉機。近年來,引進碩士以上人才300多名,2006年至今引進海外人才10多名。在職教師已有200多人出國進修。通過引進和培養,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隊伍正在形成。目前,以面向旱區農業發展為主導,在動植物遺傳育種、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植物保護、動物重大疫病防治、農業水土工程等學科領域已形成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產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後獲得120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其中有14項獲得國家級獎勵,取得了一批如體細胞克隆山羊、生物農葯創制、胚胎幹細胞研究、雜交小麥育種及節水農業和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由32%提高到了47%。
尤為可喜和倍受鼓舞的是,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學家李振聲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振聲院士在楊凌工作生活31年,他最主要的三大科技成就中,有兩項是在楊凌完成的,其中以小偃6號為代表的系列品種,開創了我國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其衍生品種達79個,推廣面積達3億多畝,這是陝西的驕傲,更是楊凌的驕傲。
區內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燈下黑」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解決區內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燈下黑」問題,既是楊凌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為走出去示範積累經驗、探索模式。通過實施「校村共建」,使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首先在楊凌推廣應用。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協會,推行「公司+科教人員+農戶」、「科技+專業協會+農戶」模式,逐步建立以龍頭企業帶動為主,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業等主導產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農村全面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良好局面。2003年,楊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847元,實現了嵐清同志提出的「翻番」目標。之後繼續以較快速度增加,2006年達到3820元。
對外科技示範的良好機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10年來,示範區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的多種有效形式。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在全國16個省區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150個,引進、推廣國內外良種1700多種,培訓農民400多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餘項,推廣農林作物良種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受益農民5000多萬人,每年科技示範推廣產生的效益超過60億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寶雞合作建立的「專家大院」,採取「科研+基地+農戶」的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專家+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區建立示範點和原料基地1200多個;楊凌乾興公司的「動態專家+公司+客戶(農戶、企業和政府)」的「乾興模式」,實現了「農民不出門,專家請到家」;楊凌電視台開展的「百縣聯播送科技」活動,直接受益群眾達500萬人;《農業科技報》在全國發行,已成為廣大農民了解科技和市場信息的主要載體,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媒體之一,推廣實施的「媒體推廣模式」受到農民的贊揚;農村中小學開展的以循環經濟為特點的「生態校園」建設,也取得多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託、基層農技力量為骨乾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已與省內外20多個地市政府、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建立的35個科技示範基地共推廣農牧新品種40多個、農業先進實用技術100多項,成果轉化率達到47%,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40多億元。近年來,先後舉辦農民技術職稱考試和認定8次,為940名農民技術員頒發了技術職稱證書,涉及陝西、甘肅、山西、山東等4省、58個縣區。在甘肅、寧夏等7個省、自治區,建立培訓基地、站點近千個,開展農技培訓5萬期,培訓農民400萬人次,受益人數100多萬。
每年一度的楊凌農高會成為國際知名的科技展會品牌和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
從1994年開始至今,楊凌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農高會的規模、效果、水平和影響逐年提高。累計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萬家國內外涉農單位,1085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項目投資、實用技術、產品交易額累計1255億元。特別是近五屆,每屆參會人數都超過130萬,其中90%以上是農民、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業企業。組織開展的(中外)農民創業論壇、農業實用技術講座和專家咨詢活動,咨詢培訓人數超過50萬人次。成功舉辦了2005「一村一品」國際研討會、2006中加農業科技創新周等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活動。農高會為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廣示範搭建了交易的大平台、大市場,成為有效吸納、轉化農業科技成果,進行科技推廣示範的重要平台,真正成為農業的盛會、農民的節日。
建立了精幹、高效的服務管理機構,創造了楊凌良好的發展環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建立的楊凌示範區管委會只設了六局兩辦、65名公務員編制,工作人員錄用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幹部任用主要依據績效考核,「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管委會立足於服務抓改革,在全國率先實行會計代理制;率先實行了「自購公助」的公務用車改革;對外服務實行首問責任制和服務承諾制等。連續幾年,入區企業對投資環境的滿意度都在96%以上,社會各界對政府服務的滿意率保持在95%以上,公眾對治安環境的滿意率近兩年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2月22日,在參選的283個地方政府中,示範區管委會被中國新聞周刊和地方政府創新獎組委會評為全國唯一最具責任感的地方政府。評委會認為,楊凌示範區管委會在公眾要求的反應效率和響應程度、重大決策和政策對公眾利益的體現程度、社會管理的公眾參與程度、公眾對行政行為的約束和監督程度、政府過失的責任追究程度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十年來的開發建設給楊凌帶來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一是形成了一個有綠色、生態特色的小城市的雛型;二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四是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並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通過科技示範和產業發展,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六是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並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 陝西省知識產權局的直屬機構
中國楊凌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
陝西省知識產權服務中心
7. 中國楊凌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怎麼樣
簡介:中國來楊凌農業知識產權自信息中心(簡稱「中心」)是2001年12月經陝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成立的省知識產權局下屬縣級事業單位。中心是由國家知識產權局、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全國唯一的農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機構。2006年9月,中心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首批「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單位。
注冊資本:64.96萬人民幣
8. 2020年楊凌農高會時間
2020年楊凌農高會時間:10月22日-26日。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由科技部、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27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於2020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楊凌示範區成功舉辦。
此屆農高會共徵集、發布全國11家涉農高校、2家科研院所、7家涉農企業最新農業科技成果819項、涉農專利616項,組織開展7個植物品種權交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主選育的「瑞香紅」蘋果新品種苗木經營權以1100萬元轉讓、創全國新高。
(8)楊凌農業知識產權電話號碼擴展閱讀
2020年楊凌農高會共設6個展館(展區),2000個標准展位,舉辦了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展、國際種業展、智慧農業技術集成展、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展、創意農業展、品牌農業展、農業機械展等41個專題展。
國家5個部委、31個省市區以及國外企業駐華機構共2000多家單位參展,集中展示了9000多項國內外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及先進適用技術。
阿里巴巴、華為、廣州極飛、以色列巴卡拉、瑞典富世華等高新技術企業,全面展示了「三農」雲平台、物聯網、雲計算、衛星遙感、人工智慧等「高精尖」技術在農業發展上的應用,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農業盛宴,展現了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
9. 陝西省知識產權局的機構領導
局長:巨拴科,男,漢族,1960年4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1981年1月參加工作,法學碩士,管理學博士研究生畢業。歷任原陝西省科委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陝西省科學技術廳處長,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2014年10月,任陝西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省九屆政協委員,省十屆政協委員、常委,市一屆、二屆、三屆人大代表。負責局全面工作,分管局辦公室、西安專利代辦處工作 。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楊行雲,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8月參加工作,高級工程師。歷任西北核技術研究所設備科長、處長、副總工程師。2001年8月任陝西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2014年9月,任陝西省知識產權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分管局保護協調處、專利管理處工作,分管省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工作 。
黨組成員、副局長:張連業,男,漢族,196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1995年7月參加工作,經濟學博士。歷任新華社陝西分社主任記者,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科教處處長,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綜合六處處長。2012年9月任陝西省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局新聞發言人。分管局法律事務處、規劃發展處、機關黨委工作,分管中國楊凌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工作 。
紀檢組長:王小龍,男,漢族,196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1985年7月參加工作,2007年7月任省紀委、省監察廳駐省衛生廳紀檢組副組長、監察室主任,2011年4月任省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負責紀檢監察工作,分管監察室 。
副巡視員:張生,男,漢族,1959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1月參加工作,歷任陝西鋼鐵研究所(陝西精密合金廠)研究室副主任、科研辦副主任,原陝西省專利管理局業務處主任科員、實施處副處長(主持工作),陝西省知識產權局專利產業化處副處長(主持工作),陝西省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原陝西省發明專利服務中心)主任,陝西省知識產權戰略制定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陝西省知識產權局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政策法規處處長,2015年2月任陝西省知識產權局副巡視員 。
副巡視員:裴犁,男,漢族,1965年10月生。1984年9月入學入伍,歷任南京通信工程學院學員;61345部隊工程師、隊長、股長、營長、參謀長;61655部隊部隊長;61068部隊副部隊長;重慶通信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大隊長。2015年4月任省知識產權局副巡視員,協助分管保護協調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