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農用地使用權流轉意義

農用地使用權流轉意義

發布時間:2021-07-07 17:54:54

㈠ 實行農村土地流轉改革有何現實意義

農村土地流轉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農村土地結構不完備,體制不完善,導致土地的浪費。
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作用下,農村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農用土地結構,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但是這些農用土地的比例在各地都存在著差異,很大一部分地方都存在著使用不合理的現象,特別是在當前的農村用地使用模式下,有很多的土地沒有辦法充分利用甚至沒有辦法使。
其次,政府對於具體問題沒有很好的出台相關的政策來協調,管理體制出現不足,從而導致了廣大農村都選擇將那些比較難以種植的土地不種或者隨便種一些作物。我國的農用地本來就很少,在加上這樣的不充分利用土地,大量的浪費土地資源,勢必會加劇我國用地緊張局勢。
再次,隨著形勢的改變,農村勞力不斷向大城市輸出,農村出現田地荒蕪現象嚴重。本來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卻閑置在那裡,沒有發揮出它本應有的作用。總的來看,波動不是很大,盡管有些地區出台罰款措施,但是這一因素的影響還在逐步加大,這將會導致土地的大量浪費,勢必會加劇我國用地緊張的形勢。

(二)農民增收和農村城鎮化的需要 農民增收的需要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收是關鍵,增收包括增加經濟收入和增加農產品的產量。
首先,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在賣給國家,叢中來獲得一定的收入。那麼農作物的收購價格將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在今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農作物的價格受到市場的影響很大,盡管國家大力保障糧食的收購價格的穩定,但是有很多地方主要不是生產水稻,市場收購價波動很大,從而使農民遭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如果說實行土地流轉,
第一,就能夠建立很好的農作物的銷售通道,也就能夠更好的保證價格的相對穩定,有利於增收。
第二,能夠達到一體化管理,運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加上穩定的種植面積,我們的糧食產量將會上一個新的台階,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也會受益。

農村城鎮化的需要。 要想實現真正的現代化就必須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首先我們知道農村的土地面積有限,隨著人口的增長,如果繼續像以前一樣的按照人口來分配土地,那若干年後,勢必會有人分不到土地,所以進行土地流轉體現了對未來問題的預見和解決辦法。流轉後,大部分農民將從角色上開始轉變,逐漸的向城鎮化轉變。

(三)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來,全球糧食產量增長緩慢,需求不斷增加,庫存量持續下降 。2007年到2008年,國際市場糧價快速上漲,30多個國家糧荒引發社會動盪。 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狀況不佳,自1998-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一直下滑,2004年開始稍有回升,但總產量暫時不及1998年。 通過土地流轉,能夠穩定生產規模,保障糧食產量的穩定性,也就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㈡ 農村土地自願流轉到底意味著什麼

實行土地流轉可能是落實全民社保的前奏

土地流轉本身並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意義,網上不少人擔心由此會出現一些可怕的事情,說這會導致農民失去土地、減少收入、出現大批流民,會導致土地兼並、集中甚至壟斷等,我看多屬於杞人憂天。理由如下。

一、 農村問題不是以後才會由什麼政策「引起」,而是由來已久。比如純農業收入下降、
人口稠密地區人均土地不足、大批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城市近郊農民權利被侵犯等,大家都早已知道,中央也早就意識到了。既然這些現象在土地流轉實行之前已經出現,把土地流轉作為這些現象的原因顯然是說不通的。

二、 土地流轉政策也不可能引起農民失去土地,更不可能引起什麼兼並甚至壟斷,因為
這個政策並不改變土地的所有制,僅僅涉及土地的使用權,現在也叫承包權。如果有集中、兼並,那也不過是使用權的集中和兼並。對這種集中兼並我們並不陌生,初級社、高級社進而人民公社的集體化,本身也是一種使用權的集中、兼並。

也就是說,在實行土地流轉政策之前,網民們擔心的問題都早已經出現,網上這些似乎為農民喊冤的正義人士,應該多想想如何打破現狀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對中央的對策指手畫腳。

㈢ 土地流轉的意義

土地流轉有利於促進農民獲得財產性增收.。
土地流轉的本質,就是推進土地要素的市場化,必然會引發其他要素市場包括農村資本市場的發育。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
另一方面,構建和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機制,可以使農民更充分地參與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成果,顯化集體土地資產價值,促進農民獲得財產性增收。
土地流轉將開啟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徑,通過適當的集中與合理的土地置換,可以避免農村居民點過於分散的住房方式所造成的土地浪費,推進新農村建設並化解耕地紅線失守的尷尬。
「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有利於提高農民非農轉移的穩定性,從而有利於弱化城鄉二元體制並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此外,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是農村金融服務嚴重滯後,而宅基地及其建築物的流轉和抵押,無疑會有力推進農村金融及農村土地的資本化與市場化。

㈣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什麼

土地流轉是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農戶仍享有土地承包權,流轉的是土地的經營權和使用權。我認為土地流轉有以下重要意義:

五、可以增加農民收入

土地自己不種,荒蕪著產生不了效益,流轉出去不管是收取租金,還是入股分紅,還是在當地務工,都可以獲取收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㈤ 農村土地流轉意義

從金融層面講,土地流轉至少涉及了三個問題:
第一,土地是否可作為各種債務的抵押品。比如說,土地使用權是否可以作為抵押貸款或其他債務的抵押品?當土地可以作為各種債務抵押品時,就可以進行價值評定,農民的積累就可以得到承認。

第二,既然土地使用權歸於農民,那麼農民可以把土地使用權作為入股的根據。

第三,無論是債務還是入股,都有定價問題。既然流轉中包含著有價的交易,那麼就會有一個市場可參照的定價根據。在制度的層面,市場機制在逐步形成。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現,有利於在農民資金融通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意味著債權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市場空間得以拓展。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仍存不足。首先是總量不足,金融工具單一,農業保險面窄量小。其次是從制度性缺陷看,准入過嚴。參照現代商業銀行監管模式,監管要求偏高。還有就是,當前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對商業性金融機構支農沒有系統規定;農業保險缺乏規范。最後就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早已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多種方式流轉,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再次強調了土地承包權的流轉問題。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有利於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充分實現農民對承包土地各項權益。雖然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流轉,但是不包括抵押。而即使法律上允許農地可以抵押,相當一部分農民是不願抵押的,因為怕失去土地,而金融機構也要看抵押物能否處置、變現,由於農民承包土地只能用作農業,不能改變用途,目前還難以處置變現,金融機構也不願接受農地作為抵押物。

所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健全,可能會擴大土地流轉規模,但目前來講,對解決農民擔保難問題還不可能有直接的、立竿見影的影響。但間接地看,隨著土地流轉市場的完善,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得以發展,一些有條件的地方發展起來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可能相對更容易獲得貸款支持,因為金融機構為較大規模的客戶提供服務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

在維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長久不變前提下,可以通過適當流轉方式將土地向專業種養大戶集中、通過土地入股參與股份合作組織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還會有多種形式的農戶聯合和合作,比如,農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訂單聯結機制等,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些組織化的聯合機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降低農村金融服務的成本和風險,從而擴大農村金融覆蓋面,也將促進土地進一步的流轉、農戶進一步合作、農業進一步組織化。

㈥ 農村土地流轉意義有哪些

1、有利於防止土地拋荒。
由於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加上種田效益低下,很多地方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拋荒現象,因此,通過實現土地流轉,將連片拋荒地,集中由少數人通過投入資金、技術來開發經營,既可以防止土地拋荒,又可以達到合理利用土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2、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
過去主要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產品都形不成規模,市場競爭往往處於劣勢,一些有一技之長的種田能手要求擴大規模經營或經營項目,卻缺乏土地,而另一部分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戶卻無力或不願耕種土地。只有通過流轉才能有利於解決和實現土地、勞力、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組合,才有利於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有利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利於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3、有利於推動土地使用權進入市場。
中央對土地二輪承包提出"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這實際上就提出了一個耕地使用權轉讓市場的問題。要規范這一市場,就必須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使土地流轉在規范有序中進行。

㈦ 「農村土地流轉」是什麼意思

「農村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

詳細解釋: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通過土地流轉,可以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農村土地流轉其實指的是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農村土地流轉」基本原則

1.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

2.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充分發揮農民首創精神,鼓勵創新,支持基層先行先試,靠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3.堅持依法、自願、有償,以農民為主體,政府扶持引導,市場配置資源,土地經營權流轉不得違背承包農戶意願、不得損害農民權益、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

4.堅持經營規模適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經營規模,又要防止土地過度集中,兼顧效率與公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確保農地農用,重點支持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

㈧ 農村土地流轉有什麼意義

(一)中國農村土地結構不完備,體制不完善,導致土地的浪費。
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作用下,農村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農用土地結構,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但是這些農用土地的比例在各地都存在著差異,很大一部分地方都存在著使用不合理的現象,特別是在當前的農村用地使用模式下,有很多的土地沒有辦法充分利用甚至沒有辦法使。
其次,政府對於具體問題沒有很好的出台相關的政策來協調,管理體制出現不足,從而導致了廣大農村都選擇將那些比較難以種植的土地不種或者隨便種一些作物。我國的農用地本來就很少,在加上這樣的不充分利用土地,大量的浪費土地資源,勢必會加劇我國用地緊張局勢。
再次,隨著形勢的改變,農村勞力不斷向大城市輸出,農村出現田地荒蕪現象嚴重。本來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卻閑置在那裡,沒有發揮出它本應有的作用。總的來看,波動不是很大,盡管有些地區出台罰款措施,但是這一因素的影響還在逐步加大,這將會導致土地的大量浪費,勢必會加劇我國用地緊張的形勢。

(二)農民增收和農村城鎮化的需要 農民增收的需要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收是關鍵,增收包括增加經濟收入和增加農產品的產量。
首先,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在賣給國家,叢中來獲得一定的收入。那麼農作物的收購價格將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在今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農作物的價格受到市場的影響很大,盡管國家大力保障糧食的收購價格的穩定,但是有很多地方主要不是生產水稻,市場收購價波動很大,從而使農民遭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如果說實行土地流轉,
第一,就能夠建立很好的農作物的銷售通道,也就能夠更好的保證價格的相對穩定,有利於增收。
第二,能夠達到一體化管理,運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加上穩定的種植面積,我們的糧食產量將會上一個新的台階,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也會受益。

農村城鎮化的需要。 要想實現真正的現代化就必須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首先我們知道農村的土地面積有限,隨著人口的增長,如果繼續像以前一樣的按照人口來分配土地,那若干年後,勢必會有人分不到土地,所以進行土地流轉體現了對未來問題的預見和解決辦法。流轉後,大部分農民將從角色上開始轉變,逐漸的向城鎮化轉變。

(三)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來,全球糧食產量增長緩慢,需求不斷增加,庫存量持續下降 。2007年到2008年,國際市場糧價快速上漲,30多個國家糧荒引發社會動盪。 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狀況不佳,自1998-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一直下滑,2004年開始稍有回升,但總產量暫時不及1998年。 通過土地流轉,能夠穩定生產規模,保障糧食產量的穩定性,也就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㈨ 農村土地流轉到底有何意義

論規范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意義————更多資料可參考「聚土」

農村土地制度是中國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中國經濟二十多年來的持續增長,深刻表明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共識:農業增長對工業化和一般經濟增長,如果不是前提條件的話,也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農業的發展,而中國農業的增長,又始於農地制度的深刻變遷(見下表)。

1979年開始的中國農地制度變遷,其一確定了農戶家庭經營的主導地位;其二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其三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本制度框架,引發了農村一系列財產制度變革。
制度影響經濟增長,中國農地制度的變遷,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制度變遷催生了多樣化的農村經濟組織;其次,制度變遷引發了農業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再次,制度變遷促進了農業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作為中國經濟制度發展歷史上重大改革成果所確立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以土地制度創新和微觀經營組織再建為特徵。家庭承包制不僅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拯救了多年低迷的農業,而且推動了國民經濟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
但是,任何經濟制度都是有缺陷的,作為一項制度創新,家庭承包責任制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農業增長中的全部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農地產權的核心是土地使用權問題,而使用權問題的核心是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問題。盡管二十年家庭承包制的制度變遷,已經使農民的承包經營權在土地佔有、使用、收益等權益方面得到充分體現,但土地處分權從來沒有真正賦予農民。換言之,土地使用權的自由流轉始終都有嚴格的約束條件。雖然政策上允許土地使用權轉讓,但由於土地使用權本身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實際生活中轉讓很少,造成土地使用權價值難以實現。一項1998年對8省所作的調查顯示,參與流轉的土地只佔全部土地的3%~4%,發生面最廣的浙江省也只有7%~8%。
再看當今中國的國情,由於城鄉之間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拉大,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向城鎮,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和非農產業部門,不少地方只留下婦孺老弱從事農業生產。2004年寒假,我曾在家鄉(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做過一項關於農民工工資問題的調查。根據在我們鄉調查的結果,大約95%以上的農戶有家人在外務工,而外出務工人員又以青壯年男性居多。
這樣一來,務農勞動力減少,生產能力降低的農戶,土地相對過剩。而人口和務農勞動力增加,生產能力提高的農戶,又會感到土地不足而產生擴大土地經營面積的願望。結果在世界上人地關系最為嚴峻的國家,出現了一方面是土地資源高度稀缺,一方面是土地經營粗放和撂荒的奇特現象。
對於農民們寧願土地荒蕪也不願放棄土地承包權,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原因:一是中國農民有安土重遷的傳統,土地一直被當作是農民的傳家寶和命根子;二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還沒有覆蓋到農民,而且短期內也不可能覆蓋到農村,土地仍然是農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三是農民非農就業仍然是不穩定的,保留土地承包權可以隨時回到農村就業;四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承包權具有投資價值,不放棄土地承包權可以一直參與土地收益的分配。
因此,基於上述分析,在現階段要緩解人地矛盾、解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建立起規范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促進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所謂土地使用權流轉,嚴格意義上講,是指農地的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下,農地產權結構被分解為三種權利,其一是所有權;其二是承包權;其三是經營權(使用權)。因此,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農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也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當前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主要形式有轉讓、轉包、入股、互換等,以轉包為主。
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以入股形式為例,農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在家庭承包制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將農戶承包土地評估計算價格形成股份,並在社區范圍內將股份平均量化到即期的每一成員,一般採取將土地集中起來,由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統一規劃和經營的土地經營形態。
農地股份合作制績效明顯:首先,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對家庭承包制的穩定和發展。土地使用權入股,實質上等於強化和確認了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只是農戶利益的實物形態演變為貨幣形態。在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安排之下,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土地股份合作制強化了集體組織對土地的支配權和處置權。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社員擁有的土地股權是一種貨幣化的股權,而不是佔有土地的實物形態。因此,土地股權無論怎樣調整,都不會影響社區對土地的支配和處置的權利。其三,土地股份合作制進一步明晰和界定了土地產權關系。實際上是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之下,土地所有權與土地經營使用權分離基礎上的又一次分離。土地的支配權和處置權仍歸集體,但土地的佔有權和收益權則通過股份分紅,一部分歸集體所有,一部分歸社員所有,由此建立了一種社區土地權益集體和社員共享的土地產權制度。其四,土地股份合作制形成了社員與集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土地的股份合作制把土地和其他資產折股到人,明確了每個人所佔資產的份額,使社員既是股東,又是勞動者,有利於社員關心社區的生產經營活動,積極參與集體經營管理。此外,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還有利於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有利於打破社區的界限,形成資源跨區域流動,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新的生產力。(蔣勵《股份合作制: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優選擇》)
合理規范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存在完整意義上的承包經營權,也即賦予農民以處分權。賦予農民完整的土地產權,必然造就一種新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權成了民法上的一種新的物權,與其他物權一樣,承包權在市場經濟社會里必然表現為一種具有交換價值的獨立資產,佔有它可以取得相應的利潤,轉讓它要求等價的補償。賦予農民以處分權的意義也在於使承包者能夠將承包權當作獨立的交換價值進行流轉。因此,只有存在完整意義上的承包經營權,才談得上形成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中國是富有由政府提供製度安排傳統的國家,在當前形勢下,面對新的國情,我認為政府應該把土地使用權真正交給農民,即賦予農民對土地的處分權;同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土地流轉制度得到法律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土地的流轉,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我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

閱讀全文

與農用地使用權流轉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