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本村集體成員是否有權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
可以,通過公開招標或轉讓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
一、農村土地,只有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有(無償的)承包權;
二、其他人,可以通過本村組織的公開招標等進行承包,或者從村民手中通過轉包的方式承包。
三、《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
1、第五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
2、第十五條: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
3、第十八條:
土地承包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按照規定統一組織承包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權利,也可以自願放棄承包土地的權利;
4、第三十二條:
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5、第三十四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
6、第四十六條:
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可以直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實行承包經營,也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份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後,再實行承包經營或者股份合作經營。
7、第四十七條:
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承包權。
8、第四十八條:
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的,應當對承包方的資信情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審查後,再簽訂承包合同。
9、第四十九條:
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經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㈡ 村委會能擁有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嗎
三種情況:
(1)村農民集體,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對土地進行經營、管理;
(2)如果村范圍內的土地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
(3)土地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㈢ 農村集體組織擁有的是,集體土地所有權還是使用權。年限是多少到期後該如何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條規定「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版,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所以農村集體組織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
第五條規定「農權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這里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一般指本村村民,他們擁有承包權。承包人如果通過「依法、自願、有償」的流轉原則將自己承包的土地轉包給他人,他人便有了經營權,經營權與承包權可以統一,也可以分開。
集體對土地擁有的所有權沒有年限,直至國家徵用轉為國有土地才失去其所有權。
農民的承包權一般為三十年,到期以後重新進行延包工作。(第二十條 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
㈣ 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和擁有權應該歸誰所有
農村集體土地擁有權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回條
1、國家征地發放補答償款應該給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
2、農民的宅基地歸集體所有,個人只有使用權,不能轉讓。
3、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4)村民小組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集體土地使用證查詢
國有土地使用證由國家土地管理局統一監制,市、縣人民政府頒發,土地管理機關填寫,發給依法使用國有土地的單位和個人,並由其保存。
其主要內容包括:
①土地使用者名稱、地址、圖號、地號、用途、批准使用期限、四至、填發機關簽章、年、月、日。
②城鎮土地使用中用地面積,其中建築佔地,共有使用權面積,其中分攤面積,土地等級;農村土地中土地總面積,其中地類面積。
③備注。
④變更記事。
⑤附圖以及證書的編號等。
1、到當地國土部門查詢,要注意看證書是否辦理出讓.現在的出讓金標准較高。國土資源部發過一個文,自然人可是憑自己的身份證查詢土地宗地的登記情況。
2、系國有土地使用證上載明的土地使用權人,本人持有效身份證件當地國土資源部門辦證中心,申請調閱國有土地使用權證上相關內容即可。
㈤ 村民組能出租集體土地使用權嗎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國家允許農村土地合法流轉,但是有相關的流轉原則、流轉范圍等規版范。權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規定:「擅自將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該條款對違反《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應如何處理作出了明確規定。村民組的群眾如果認為某村民組與第三方所簽訂的土地租賃合同違反了《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可以提請村民組所在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裁決。
㈥ 集體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區別是什麼
他們的區別在於 一個是所有權 一個是使用權
集體土地所有權 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 村民專小組)所有的土地屬
是村集體內部全部村民所有的 所有權是不能流轉和買賣的
集體土地使用權 是經過村集體同意 給予個人建宅基地 或者村辦企業等使用土地的權利 使用權經過批准 是可以在村內流轉和買賣的
㈦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1、農村集體所有權來是指土源地的所有權歸村集體或村民小組所有。
2、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也叫宅基地使用權,是指村民對農村可以進行建設的非農業用地建設房屋的使用權。
3、村民對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還是歸村集體或村民小組。
《土地管理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第八條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㈧ 村民小組是否可以作為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
你好,這種情況,村委是可以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的。但是,這個「主體」只能體現在對集體土地開發及合理應用的牽頭人。假如村委要徵用該集體土地,是要經過村民集體簽字同意後才可以使用的。不然,這就不叫集體土地了,而是村委的私人土地了。
㈨ 集體土地集體有所有權,村民有使用權,村民是不是法律利害人
是的。
利害關系人是指與當事人之間存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的人,通常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與當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如債權人、債務人等。還可能包括同事、朋友、僱主或雇員、基層自治組織(居委會、村委會等)等。
《民法通則》第二十七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八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土地管理法》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四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三十年。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五條
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㈩ 村民小組農民集體是否擁有集體土地所有權
是的復,但只能擁有百分之九制十以下是詳情
一、村民小組(生產隊)或農業生產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集體擁有小組所有農戶全部耕地、林地、水域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權,約占農村集體所有權面積的90%以上;主要由集體化時期農戶入社形成。為農村土地所有權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是村民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大隊)擁有村委會、村辦企業、村辦小學等機構的土地所有權,大多通過集體化時期各生產隊(村民小組)攆地形成,約占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面積的5%;
三是鄉鎮集體經濟組織(公社)擁有鄉鎮醫院、電站、學校、鄉鎮企業等等土地所有權,,主要通過集體化時期各大隊(村)攆地形成,約占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面積的5%。
村民小組(生產隊)、村委會(大隊)、鄉鎮(公社)三級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權三者之間互不重復、是相互並列的,而且是清晰明確的。這就是的「三級所有,以隊為基礎」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