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有幾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分別在哪裡,各服務於什麼行業
中國沒有機構名稱叫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知識產權主要分三個方面,商標,專利,版權。商標歸商標局管,專利歸專利局管,版權歸版權局管。
㈡ 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 周末可以辦理個人專利的申請嗎如果不可以請問具體辦公時間是什麼時候 謝謝!
周末不辦理,需要在周一到周五
㈢ 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怎麼樣好嗎
是北京市知識產權局下的事業單位,工資和福利參照事業編制待遇走,和一般的委辦局差不多。
㈣ 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怎麼樣
簡介:中關村來知識產權源促進局是開展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範園區工作的機構,接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監督和指導,在行政性質上屬於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的政府性事業機構。促進局以建設成為中關村園區並輻射全國和國際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中樞為目標,開展全方位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工作。
注冊資本:600萬人民幣
㈤ 北京市知識產權信息中心怎麼樣
簡介:北京市知識產權信息中心是經市編辦批准成立的正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回事業編制15名,隸答屬於北京市知識產權局。中心辦公地點位於中關村核心地帶大運村(北京集成電路設計園),辦公面積近千平方米,其中機房使用面積二百餘平米,具備優良的專利及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環境。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㈥ 中關村是什麼
「中關村」名稱由來的謎底
中關村的由來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高科技,然而幾十年前這里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明朝時,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買「義地」,形成了太監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宮的孤苦太監就寄居在這里,他們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監的捐贈,平時則給埋葬在這里的太監掃墓上墳,燒香祈福。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里被叫做「中官墳」。
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庄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樓樓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監祭祀的剛秉廟,還有一個叫「剛秉」的太監像。隨著歷史的變遷,還出現了一些與「中官」諧音的叫法,如鍾關、中關及中官兒、中官屯等。
中關村是怎麼從「中官」演化為「中關」的也有不少傳說。一說是1913年在《二萬五千分之一京西圖》上已經見到「中關」地名的使用。對於這一稱謂,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清朝末年有關人員編制地圖時,因為「中官」寓意太監不太好聽,故將其「雅」化為「中關」。又有人說是慈禧太後過生日時,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關,用於祝壽,因此得名。
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後。解放後選擇這里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另有一說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下屬的《中華地理志》編輯部於1953年遷至中科院新址後,在印製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箋時,經辦此事的行政幹事袁保誠在口頭的語言傳遞中誤把「中官屯」聽作了「中關村」,時值「三反五反」時期,未免於「浪費」罪名,信封只好將錯就錯地使用,結果中關村名稱沿用下來。
中關村科技園區簡介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199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市政府和科學技術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發展規劃,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中央領導曾先後多次到中關村科技園區視察、指導工作。
中關村科技園區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學生約40萬人,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各級各類的科研機構213家,其中國家工程中心41個,重點實驗室4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現已形成一區七園的發展格局,包括海淀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亦庄科技園、德勝園和健翔園,其中海淀園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成果的研發、輻射、孵化和商貿中心,其他六園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地。海淀園位於海淀區,規劃佔地面積217平方公里;豐台園位於南郊的豐台區,昌平園位於北郊的昌平區,作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兩園面積各佔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園位於北京東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點,面積7平方公里;電子城科技園位於首都東北郊酒仙橋,面積10.5平方公里;德勝科技園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規劃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健翔園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七個科技園共同構成了沿京城四環路布局的頗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帶。
目前七園內有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萬余家,其中有聯想、方正等國內知名的公司,還有諾基亞、惠普、IBM、微軟為代表的1600餘家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12家,其中包括研發機構41家。
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近年來致力於園區的基礎建設,在硬體建設環境方面,加大規劃和投資力度,在中心區通過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加速建設了中關村科技商務中心區,中科院科學城、北大科技園和清華科技園。在發展區重點規劃建設了中關村軟體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多個專業化產業基地。為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提供產業化空間。
園區內還有風景如畫的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歷史名勝和自然風景區非常適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關村科技園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30%的增長速度。2004年,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600億元,同比增長25%;上繳稅金133億元,同比增長11%;生產總值760億元,同比增長25%,相當於當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8%,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源,涌現出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企業。目前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4000家,新誕生高新技術企業4268家。近幾年來,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累計達到2500多家,從業留學人員近6000人。
中關村科技園區內的各類孵化器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搖籃。目前,園區內擁有中關村國際孵化器、豐台科技創業中心(設有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IBI)、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清華科技園等各類孵化器39家。
中關村科技園區重視發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利用國際各類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至2004年底,園區擁有三資企業1600多家,約占企業總量的11.4。
中關村早期變遷
「中關村」的真正得名與定名,與中科院的「入住」和隨之而起的「科學城」有關。成立於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機構為主要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數研究機構集中在北京的東皇城根和三貝子花園(今動物園),院本部機關則自1950年6月起設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號(靜生生物調查所舊址)。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確定研究所組建方案之後,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須遷進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擴充實驗室和辦公室,擺在當時院領導們面前最緊迫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在北京選擇一個能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科研基地,時稱「永久院址」。在建國之初,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邀請專家討論未來北京的建設規劃時,已大致形成了將高等學校比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識。
科學院曾於1950年向政務院報告申請圈用農科所(今中國農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以南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在中南海召開會議,竺可楨代表科學院匯報1951年度工作計劃時,明確提出優先考慮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後來發展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後來分化發展出衛星設計院)兩座科研大樓,急需落實建樓地址。
院領導於2月1日開會,認為「若科學院不去要地,勢將落空」,遂決定致函政務院,再次提出申請用地計劃。兩個月後,竺可楨在4月7日記參加院長會議:「據丁瓚(院黨組副書記、院辦公廳副主任)報告謂文委會與首都計劃委員會均已同意科學院在西郊農業科學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進行。新建築即可設立其上。」具體情況是,批准將大泥灣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畝劃為科學院用地。
北京大學,原在城內沙灘一帶,教學和生活用地也極為緊張。在科學院得到撥地的同時,北京大學得到批準的新校址是在科學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灣以南至農科所(今農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政府高層已經內定了院系調整計劃,北大將遷至燕園。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長兼高教司司長曾昭掄(原北京大學副校長)出面,要求將北大的用地與科學院用地對調(本年竺日記12月6日)。但此議提出為時已晚,因為科學院的建設規劃已經確定,作為優先安排的重點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樓,已破土動工一個多月了.在視察現場之後,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出面協調。科學院為此召開院長會議,經討論,決定從原來撥給科學院的4500畝中劃出北面1000畝左右給北京大學(本年竺日記12月8日)。
1958年2月,中關村科學城的大規模建設即全面展開。同年,北大、燕大、清華成立三校建築委員會,確定用科學院的「割地」修建教職員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後是連片平房,再後是第二、三公寓。這一片地,後來稱作「中關園」。科學城中第一個現代科學實驗大樓,畢竟還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該所成立於1950年5月,後於1958年7月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樓後來被稱為「原子能樓」。盡管「永久院址」確定於1951年,但在竺可楨日記中記述新建築所在地時,先是以清華、藍旗營、保福寺為參照地,後來則以「西郊」代指。
㈦ 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的介紹
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是開展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關村國家版知識產權制度權示範園區工作的機構,接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監督和指導,在行政性質上屬於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的政府性事業機構。促進局以建設成為中關村園區並輻射全國和國際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中樞為目標,開展全方位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