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娜塔莉亚·卡明斯基的介绍
娜塔莉亚·卡明斯基,出自虚渊玄著作的小说《Fate/Zero》,男主角卫宫切嗣的养母兼恩师,带有部分“魅魔”的血统。虽然本身也是魔术师,但娜塔莉亚却是一名以赏金为目的而狩猎的赏金猎人,主要目标是那些拥有珍贵的研究成果的人。
Ⅱ 马文·明斯基的主要著作
《计算:有限与无限的机器》(Computation:Finite and Infinite Machines,Prentice-Hall,1967)《语义信息处理》(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MIT Pr.,1968)
《感知器》(Perceptrons,MIT Pr.,1969;expanded edition,1988)
《表示知识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ating Knowledge,McGraw-Hill,1975)
《心智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Simon & Schuster,1986)
《机器人学》(Robotics,Anchor Pr./Doubleday,1985)
《情感机器 》 (The Emotion Machine: Commonsense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Mind,2006)明斯基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他曾出任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的第三任主席(1981—1982)。除了获得图灵奖外,1989年他还获得MIT所授予的Killian奖。1990年他获得日本政府所设立的“日本奖”。
Ⅲ 明斯基时刻的简介
明斯基观点主要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促使放贷人尽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项。“就像引导到资产价值崩溃时刻”。
明斯基时刻表示的是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明斯基的观点简单明了:好日子的时候,投资者敢于冒险;好日子的时间越长,投资者冒险越多,直到过度冒险。一步一步地,投资者会到达一个临界点上,其资产所产生的现金不再足以偿付他们用来获得资产所举的债务。投机性资产的损失促使放贷者收回其贷款。“从而导致资产价值的崩溃。”
Ⅳ NBA球员弗兰克·卡明斯基获得了哪些成绩
2011年,弗兰克·卡明斯基进入威斯康星大学,2014-15赛季获得美联社全美最佳大学生球员奖、奈史密斯奖、约翰·伍登奖以及奥斯卡·罗伯特森奖。2015年,卡明斯基通过选秀进入NBA,先后效力于黄蜂队和太阳队。
2020年12月22日,弗兰克·卡明斯基重回太阳队。
Ⅳ 明斯基时刻的形成过程
以现金流作为依据,海曼·明斯基将市场上的金融行为主体分为三类,其中风险最大的主体是高杠杆的银行和高赤字的政府部门。海曼·明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追逐利润的本性和金融资本家天生的短期行为导致了资本主义金融业的不稳定 ,它是无法根除的,只要存在商业周期,金融业的内在不稳定就必然演化为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将整体经济拉向大危机的深渊 。在商业周期的上升阶段,内在危机会被经济增长所掩盖,但是一旦经济步入停滞甚至下降周期,矛盾便会迅速激化,高风险 的金融主体就会以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也就是后来的学者所总结的明斯基时刻。
明斯基时刻被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投资者们负担少量负债,偿还其资本与利息支出均无问题。第二阶段,他们扩展其金融规模,以致只能负担利息支出。第三阶段,即旁氏骗局,他们的债务水平要求不断上涨的价格水平才能安然度日。
Ⅵ 明斯基时刻的创始人简介
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芝加哥的经济学家,曾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担任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试图对金融危机的特征提供一种理解和解释。他有时候被形容为激进的凯恩斯主义者,而他的研究也受宠于华尔街。
作为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并被人们不断讨论和完善。他所坚持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确定性、风险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经济学家。他在华盛顿大学执教25年,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 明斯基所提出的理论将在典型的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投机性投资泡沫内生于金融市场。明斯基指出在经济景气时期,当公司的现金流增加并超过偿还债务所须时,就会产生投机的陶醉感(speculative euphoria),于是,此后不久,当债务超过了债务人收入所能偿还的金额时,金融危机就随之产生了。作为此类投机性借贷泡沫的结果,银行和贷方会收紧信用,甚至针对那些能够负担借款的公司,随之,经济就紧缩。
对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的缓慢运动的揭示使得闵斯基为人所熟知,而“明斯基时刻” (Minsky Moment)这一词,也专指明斯基学术贡献中的这一方面。
明斯基的信用体系模型,他称之为金融不安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简称为FIH),引入了许多由密尔,马歇尔,维克塞尔以及费舍尔所重复过的思想。“我们经济的基本特征”,明斯基在1974年写道,“就是金融体系在稳固和脆弱之间摇摆,这一摇摆过程是产生经济周期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央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变化》Central Banking and Money Market Changes, 1957,
Can It Happen Again?, 1963, in Carson, editor, Banking and Monetary Studies.
Longer Waves in Financial Relations: Financial factors in more severe depressions, 1964, AER.
The Modeling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 introction, 1974,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John Maynard Keynes, 1975.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restatement, 1978, Thames Papers on Political Economy.
Can It Happen Again? Essays on instability and finance, 1982.
The Financial-Instability Hypothesis: Capitalist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1982, in Kindleberger and Laffargue, editors, Financial Crises.
Beginnings, 1985, BNLQR.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1986.
The Global 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Deregulation, 1986, Marcus Wallenberg Paper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e.
Sraffa and Keynes: Effective demand in the long-run, 1988
The Macroeconomic Safety Net: Does it need to be improved?, 1989, in H.P. Gray, editor, Moder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Schumpeter: Finance and evolution, 1990, in Heertje et al, editors, Evolving 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
Financial Crises: Systemic or Idiosyncratic?, 1991
Market Processes and Thwarting Systems with Piero Ferri, 1991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Financial Options, 1991
Reconstituting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Structure: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1991
The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clarification, 1991, in Feldstein, editor, Risk of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1993, in Arestis and Sawyer, Handbook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Finance and Stability: The Limits of Capitalism, 1993
Business Cycles in Capitalist Economies, 1994, MIJCF.
Ⅶ 周小川说的明斯基现象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借机入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终于使得孙权决计破曹操。在柴桑,周瑜起五万兵,与曹操83万大军隔江对峙。水上交战,曹军失利,蒋干去东吴军营劝降周瑜,却中周瑜反间计,误盗周瑜伪造的书信而使曹操误杀蔡瑁、张允——曹营中仅有的两名深懂水战之将。在东吴军营,周瑜深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使诸葛瑾劝降诸葛亮未果,即起心害之。两番斗智,均为诸葛亮胜出。第二次的“草船借箭”,更是使周瑜自叹不如。[1]
Ⅷ 明斯基时刻的主要贡献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和“大衰退”(Great Recession)被广泛地解释为一场明斯基式的危机,随之而至的金融体系崩溃和深度的经济衰退也被认为是对明斯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确认。
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开创了一个工资停滞和收入不平等扩大的时代。代替工资增长对需求支持的是债务和资产价格提高。这种安排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在金融创新、管制放松、管制逃脱以及不断增长的金融风险嗜好的共同作用下,这一体制得以在一个超出人们预计的时期内避免了经济停滞趋势。泡沫和债务限额的难以预料让这一体制的批评者对其终止的预判失准。 这些延缓机制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论证是一致的。
Ⅸ 计算机界的重大奖项有哪些
计算机方面的重大奖项及背景
一 图灵奖
(1)图灵奖简介
图灵奖(A.M. Turing Award),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的,又叫“A.M. 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这个奖设立目的之一是纪念这位科学家。获奖者的贡献必须是在计算机领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技术先进性的。大多数获奖者是计算机科学家。
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图灵奖对获奖者的要求极高,评奖程序也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以上在同一方向上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获奖。目前图灵奖由英特尔公司和google公司赞助,奖金为250,000美元。
每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要求提名人推荐本年度的图灵奖候选人,并附加一份200到500字的文章,说明被提名者为什么应获此奖。任何人都可成为提名人。美国计算机协会将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被提名者进行严格的评审,并最终确定当年的获奖者。
(2)图灵生平
英国著名学者 阿兰·图灵(A. Turing) 不仅以“纸上下棋机”率先探讨了下棋与机器智能的联系,他还是举世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不仅是“人工智能之父”,他也是“计算机之父”。曾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美国学者弗兰克尔这样写到:“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图灵头上。直到现在,计算机界仍有个一年一度“图灵奖” ,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给世界上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金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阿兰·图灵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思想,似乎都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不断追逐的目标,不断地被以后的发展证明其正确性。
(3)成就
图灵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术语。把“图灵奖”获奖者作一统计后就会发现,许多电脑科学家恰好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例如,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是哈佛大学的明斯基(M.Minsky);1971年“图灵奖”获得者是达特莫斯大学的麦卡锡(J.McCarthy);1975年“图灵奖”则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纽厄尔(A.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Simon)共同获得,1990年2月16日,郑晨荣获 图灵奖。正是这些人,把图灵开创的事业演绎为意义深远的“达特莫斯会议”。
1954年, 42岁的阿兰·图灵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他在计算机领域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决定设立“图灵奖”,从1956年开始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4)图灵的著作
1.《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ngsproblem)(1936年5月28日 )
2.超计算(hypercomputation)的概念
3.《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The Chemical Basis of Morphogenesis)(1952年)
4.九八三年另一位同性恋的牛津数学家安德鲁.哈吉斯 (Andrew Hodges),替他写了一本脍炙人口的传记《谜样的涂林》(Alan Turing: The Enigma),
5.图灵死后——1992年《艾伦·图灵选集》
二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
(1)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于1962年,全国一级学会,独立社团法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是中国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团体,宗旨是为本领域专业人士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服务;推动学术进步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进行学术评价,引领学术方向;对在学术和技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认可和表彰。
学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会议、优秀成果及人物评奖、学术刊物出版、科学普及、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术语审定等。有影响的系列性活动有“中国计算机大会”、“王选奖”、“海外杰出贡献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NOI)等。学会下设10个工作委员会,有分布在不同计算机学术领域的专业委员会32个。学会编辑出版的刊物有《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月刊),与其他单位合作编辑出版的会刊有16种。学会与IEEE-计算机学会、ACM等国际学术组织有密切的联系或合作。
中国计算机学会实行(个人)会员制,凡承认学会章程、填写表格、缴纳会费者,均可成为本学会会员。
(2)CCF的专业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英文: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缩写CCF)专业委员会(英文:Technical Committee,缩写TC)是根据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的发展需要,由CCF设立的二级专业分支机构,是CCF开展学术活动的主体。专业委员会接受CCF的直接领导。
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的宗旨是:团结、联合、组织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按照不同领域或专业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发展战略研究、专业技术标准制定、专业资格认可、专业培训等相关活动,提高所从事领域的科研、教学、应用水平,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向产品的转化,提升在国家科技活动和国际学术方面的影响力。专委会坚持学术民主和组织上的开放,根据学科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需求开展活动。
专委会应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专题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学术论坛、沙龙,组织会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技术展示会,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专委会应:
每两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术活动;
以电子刊物或印刷方式,向委员发放内部学术交流刊物;
组织或参与编写、出版有关的大中专教材、培训资料、学术专著;
撰写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报告;
参与CCF组织的学术活动和其他有关活动;
推荐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术语;
建立学术交流网站,发布有关学术活动信息及相关资料;
学术活动对CCF会员开放且收费优惠幅度不低于20%。
(3)CCF的出版物
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出版物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即CCCF),中国计算机学会文集(CCFP),学会会刊(2010年度有16种会刊)和会议文集。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刊物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会的学术优势,组织信息技术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撰稿,全面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概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2008年度学会批准出版文集2部,分别是《2007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和《2008中国计算机大会论文集》。
(4)信息学奥林匹克(NOI)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NOI)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信息学竞赛和普及活动。也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同步进行的一项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目的是向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思路,给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后备人才。
NOI系列活动包括:全国大赛、全国联赛、冬令营、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赛、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选拔赛、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精神、培训、教师评级、出版系列普及丛书等。
(5)王选奖
2006年10月17日,经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正式更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06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将于10月26日在学会主办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颁奖。
此次更名是为缅怀王选院士的科学创新精神,感谢他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鼓励更多的人向他学习,献身我国计算机事业。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会于2006年6月3日通过决议,建议将学会设立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以王选院士的名字命名,更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三 计算机先驱奖
IEEE—CS的计算机先驱奖(Computer Pioneer Award)设立于1980年。如果把ENIAC的诞生当做计算机历史的起点,到1980年时,它已走过了36年的历史,可谓“人到中年”。36年间,计算机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性能的提高以若干个数量级计。大、中、小、巨、微各个档次的计算机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把人类由原子能时代带人了信息时代。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在这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奉献的智慧、创造才能和辛勤努力,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作出的关键性贡献。IEEE—CS为此作出决定,建立计算机先驱奖以奖励这些理应赢得人们尊敬的学者和工程师。同其他奖项一样,计算机先驱奖当然也有严格的评审条件和程序,但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奖项规定获奖者的成果必须是在15年以前完成的。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获奖者的成果确实已经得到时间的考验,不会引起分歧;另一方面又保证了这个奖的得主是名副其实的“先驱”,是走在历史前面的人。此外,根据从1980年设奖到2000年这20届(其中1983年空缺)共108名获奖者的情况分析看,笔者认为这个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兼顾了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工程实现,硬件与软件,系统与部件。获奖者中既有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学者,如哈明码和霍夫曼码的发明人理查德·哈明(Richard W.Hamming)和戴维·霍夫曼(DavidA.Huffman),公认为计算机科学大师的狄克斯特拉(Edsgar W.Dijkstra)和霍尔(C.A.R.Hoare),等等,也有在开发计算机过程中敢于创新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第二,计算机先驱奖打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一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家获得了表彰。
四 D-Link荣膺PC Magazine杰出技术奖
2009年3月17日,全球知名网络设备品牌D-Link宣布其因为创新的绿色节能技术而荣膺2008年度PC Magazine杰出技术奖。 该奖项是用于颁发给计算机和高科技行业最高的荣誉,代表了其在计算机和高科技行业的重大创新。
在环境-技术奖项组中,D-Link绿色网络技术(D-Link Green)是十五个奖项者中的一员。所有的获得者都是根据PC Magazine的编辑和专家们从上一年的上千个产品出选中的,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
绿色节能,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比如,智能计算(smart computing)技术,它对于大家日常生活的影响甚至是行业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因为多数电脑用户并不会去考虑也不懂他们的调制解调器和路由器会消耗多少电,因此也往往会造成不经意的浪费。但是D-Link却想到了,提供的全新技术可以为我们省下电能和金钱,这对于环境和社会都是相当有好处的。
PC Magazine还表示, D-Link新近发布的产品中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智能感应技术,并依靠它们来为用户减少电量的浪费。比如 DGS-1005D 一旦检测到了有的端口没有流量,则会智能地调整其电源。另外,D-Link的产品还具有智能感应线缆长度来调整电源的技术,这也可以大大节省网线上的电量消耗。
“对于得到这项奖项,我们认为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PC Magazine是计算机和高科技行业内无可争议的权威杂志”,D-Link全球CEO曹安邦说道:“D-Link提供的这项技术可以为家庭用户、企业用户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对于网络设备行业的绿色节能意识和技术,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PC Magazine每年都会针对行业内出现的新技术、新概念和最重大的改进进行分析和评奖,获得此奖的厂商或产品注定是不平凡的。
Ⅹ 马文·明斯基的主要成就
提出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图灵正是在这里开始研究机器是否可以思考这个问题的,明斯基也在这里开始研究同一问题。1951年他提出了关于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论,并建造了一台学习机,名为Snare。Snare是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其目的是学习如何穿过迷宫,其组成中包括40个“代理”(agent,国内资料也有把它译为“主体”、“智能体”的)和一个对成功给予奖励的系统。基于agent的计算和分布式智能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明斯基也许是最早提出agent概念的学者之一。Snare虽然还比较粗糙和不够灵活,毕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的尝试之一。在Snare的基础上,明斯基综合利用他多学科的知识,解决了使机器能基于对过去行为的知识预测其当前行为的结果这一问题,并以“神经网络和脑模型问题”(Neural Nets and the Brain Model Problem)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54年取得博士学位。
组织发起人工智能会
学成以后,他留校工作3年,其问他与麦卡锡、香农等人一起发起并组织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明斯基的Snare,麦卡锡的α-β搜索法,以及西蒙和纽厄尔的“逻辑理论家”(10sicTheorist)是会议的三个亮点。1958年,明斯基从哈佛转至MIT,同时麦卡锡也由达特茅斯来到MIT与他会合,他们在这里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贡献
明斯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1975年他首创框架理论(frame theory)。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下层由若干槽(slot)组成,其中可填入具体值,以描述具体事物特征。每个槽可有若干侧面(facet),对槽作附加说明,如槽的取值范围、求值方法等。这样,框架就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描述事物的信息,如何使用框架的信息,对下一步发生什么的期望,期望如果没有发生该怎么办,等等。利用多个有一定关联的框架组成框架系统,就可以完整而确切地把知识表示出来。
开发世界最早的机器人
明斯基还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使机器人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明斯基的另一个大举措是创建了著名的“思维机公司”(Thinking Machines,Inc.),开发具有智能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著名的“连接机”(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I/O和用户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CM—l由4个象限组成,每个象限包含多达16 384个一位处理器,全部处理器则分为4096组,组间形成12维超立方体结构,其集成峰值速度达到每秒600亿次。CM-5的结点数更多,功能更强。
“虚拟现实”的倡导者
明斯基也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倡导者,虽然VR这个名词与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与明朗起来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明斯基就自己造了一个名词,叫telepresence,直译应为“遥远的存在”或“远距离介入”,明斯基所谓的telepresence是这样一种设备或环境,它允许人体验某种事件,而不需要真正介入这种事件,比如感觉自己在驾驶飞机,在战场上参加战斗,在水下游泳,等等,实际上这些事都没有发生。明斯基提出过利用微型摄像机、运动传感器等设备来实现telepresence的一些方案。明斯基的telepresence不是和现在研究的虚拟现实如出一辙吗?
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的倡导者之一,是坚信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去模拟,机器也可以有智能的。他的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就是:“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the brain happens to be a meat machine)。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他的这种观点遭到了另一位图灵奖获得者威尔克斯针锋相对的抨击,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