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平位移监测应提交的主要成果都有哪些
平时只需提交日报,说明日变量和累积变量,画清变化曲线就行。原始测量数据需要存底备查
⑵ 全国地下水监测成果信息
一、内容概述
“全国地下水监测成果信息”工作周期2004~2012年,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承担,全国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参加。
主要成果
(1)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综合研究,适时发布动态监测信息,加强了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汇交、入库、发布、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为履行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的政府职能提供支撑依据。
(2)以现有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和数据库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数据库标准与功能,开发地下水监测数据网络发布系统。以地下水监测点核查、地下水监测井洗井修复、自动监测与发射仪安装为手段,完善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提高地下水监测水平。
(3)以国家级监测点日常水质监测、重点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水质检测、主要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检测为重点,开展水质分析评价工作,及时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以当年监测数据为基础,以长序列监测资料为依托,分析区域性地下水环境动态变化状况,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地下水监管职能提供技术支撑。
(4)制定了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开发与完善了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并编写了《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培训教材》,开发了地下水监测数据网络发布系统,建立了中国国际地下水模型中心网站,编制了中国国际地下水模型中心通讯,整编入库全国80年代以来地下水监测数据共422万余条,整编《2004~2011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和《2008~2011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质年鉴》,编写了《2004~2011年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2006~2008年重点城市地下水水源地监测报告》、《2008~2011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通报》,汇总编写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核查报告》《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洗孔修复报告》《华北平原国家级监测孔自动监测仪安装调试报告》《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点优化方案》。
(5)已正式出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2005~2011年)。
二、应用范围及前景
本项目形成的成果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如开发完善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成果主要面向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及其分站的监测人员使用,成果中地下水监测数据网络发布系统、中国国际地下水模型中心网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国土资源公报》中地下水部分的内容面向全社会公众发布全国地下水监测信息。同时,地下水监测成果也为编制有关政府的决策报告提供基础数据。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目的成果推广方式主要采用宣传报道、人员培训、网络发布、公开出版及分发、文章发表、向上级主管部分递送等方式。
经过2004~2005年的工作,建成中国地下水信息网(http://www.cigem.gov.cn/dxs/),于2005年8月挂入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同时挂入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作为中国地质调查与地下水调查监测信息的窗口,向社会发布地下水信息。截至目前,已经动态发布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的基本情况与1995~2010年水位动态曲线资料,同时发布了中国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2003~2010年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等内容。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褚洪斌高存荣王俊桃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9611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⑶ 地理国情监测的成果有哪些形式及
地理是世界或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经济因素(物产、交通版、居民点)的总的权情况。例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现代汉语词典》[2] )
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汉典》[1-2] )
⑷ 监测资料分析
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布置了5套多点位移计,位于引水发电洞进水口洞脸边坡及上游侧边坡(图7-17),仪器编号分别为MIP1、MIP2、MIP3、MIP4和MIP5。MIP3位于3#洞轴线的845m高程,MIP4位于3#引水发电洞洞脸边坡的865.78m高程,与4#洞接近。
1)MIP3监测成果如图7-18及图7-19所示。从图中可得:①从位移-时间过程线看,从4月中旬后位移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趋势,位移曲线趋于平缓。至2003年9月底,各测点的累计位移量为32.935mm、31.906mm、33.765mm、17.177mm,变化不大。②从位移与孔深的关系看,2003年5月31日的位移-孔深曲线与2003年4月27日的位移-孔深曲线基本重合,说明各测点(0.0m、4.0m、10.0m、18.0m)的位移增量很小,坡体趋于稳定。
2)MIP4监测成果:其监测成果如图7-20和图7-21所示,从图中可得:①从位移-时间过程曲线看,从2003年4月中旬后,0.0m(表面点)、3.0m、7.0m、12.0m、18.0m及26.0m测点位移量变化较小,位移曲线趋于平缓。各测点的月位移增量分别为0.526mm、0.368mm、0.406mm、0.371mm、0.198mm和-0.033mm,与前几个月相比明显减小。2003年4月中旬后,位移曲线近于水平,即位移变化率近于0,坡体趋于稳定。②从位移与孔深的关系看,以往坡体的位移主要发生在7.0m以外的坡体,而7~26m位移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6.0m以内的岩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5月,坡体受锚索张拉、施工干扰明显减小等因素的影响,7.0m以外及深部测点的位移很小,坡体逐渐趋于稳定。
综合上述多点位移计的监测成果,边坡的变形有如下特点:
1)随着边坡的开挖,边坡的变形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在受支护措施控制的情况下,边坡的最大变形量已达55mm。
图7-17 引水发电洞进水口边坡监测工作布置图
图7-18 MIP3多点位移计时间-位移曲线
图7-19 MIP3多点位移计位移-孔深曲线
图7-20 MIP4多点位移计时间-位移曲线
图7-21 MIP4多点位移计位移-孔深曲线
2)随着高程的降低,边坡的变形具有明显减弱的趋势,表现在边坡的变形量及变形涉及深度均逐渐减小。从位移与孔深的关系看,开挖量较大的洞脸边坡,845m高程以上边坡变形的最大涉及深度一般可达25~30m。
3)随着开挖量的增大,边坡的变形持续增大,随着坡体开挖结束、锚索支护的加强以及进水口处闸室修建等,尤其是边坡上部对穿锚索的施工完毕,边坡的变形明显得到控制,位移曲线逐渐趋于平缓,2003年5月份开始边坡已趋稳定。
4)上述监测资料显示,开挖边坡的变形具有倾倒变形的特征,这与边坡结构分析及边坡的变形迹象所显示的变形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与监测资料大致吻合,充分表明进水口边坡通过锚固处理边坡变形被有效地控制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说明现有的工程锚固措施完全能满足水库运营的需要。
⑸ 海洋浮标监测系统重要监测成果有哪些
目前,已有60个以上的浮标被施放到了大海里。1997年,这个浮标监测系统监测到了热带海洋上非同寻常的迹象,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前兆,科学家及时发出警告,从而成功地预报了20世纪最大一次厄尔尼诺的到来。现在,这个浮标系统依然在起着作用,从那里得到的资料显示,2002年至2003年冬季,厄尔尼诺已经卷土重来,不过力量较小罢了。
⑹ 水土保持监测的监测成果
1、监测成果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资料在由下级监测机构经过整编后,上报专至上级监测机构,由省级以上水土属保持监测机构统一管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监测成果管理。
2、监测成果公告
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发布。省级监测公告发布前须经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审查。公告内容主要为本辖区内的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等。其中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监测公告工作,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经过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定同意后,分别公布其所辖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情况。水土流失监测工作五年为一个公告周期,每年公告年度水土流失监测结果,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发布。
⑺ 如何才能检测自学所达到的成果
我们所学的只是书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真正检测出你达到的效果如何,专我们都不想做纸上谈属兵的将军,你就将你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上,如果你自学英语那就多看文章,看看你是否能一眼看懂,这就是最简易的检测方法了,这样你便会一清二楚了,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点也不为过。
⑻ 变形监测的成果表达式有哪些形式
1、简述变形监测的任务和目的。(P1)
任务:确定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目的:监测变形体的安全状态,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或地壳运动的假说,以及建立正确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2、导致地表局部变形的原因有哪些?(P3,19-20);防止和减弱变形的措施有哪些?举2例。 原因: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活动(抽取地下水、采油和采矿等)会引起局部地表变形,如在人口密集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矿体上方岩层的移动,严重的会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监测 滑坡体滑动监测
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监测
3、简述滑坡体滑动的主要因素。(P3,9-12)
内在因素:岩石介质的各向异性、岩石结构的高度非均匀性、地形地貌以及地应力的复杂性。 外在因素:地下水、降雨、温度等因素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简述倒垂线法观测坝顶位移原理。(P11,10-15)
利用钻孔将垂线一端的链接锚块深埋到岩基中,从而提供了在基岩下一定深度的基准点,垂线另一端与一浮体箱连接,垂线在浮力作用下拉紧,始终静止于铅直的位置,形成一条铅直基准线。倒垂线的位置与工作基点相对应,利用安置在工作基点上的垂线坐标仪可测定工作基点相对于倒垂线的坐标,比较其不同观测周期的值,可求得工作基点的位移。 5、举例说明变形点的具体精度要求,举三例。(P23)
(1)对于有连续生产线的大型车间,通常要求观测工作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因此,对于观测点高程的精度,应在1mm以内。
(2)地铁穿越隧道要控制地面沉降,可允许范围根据不同情况为5-20mm
(3)悬索桥的基础和锚碇的沉降变形只有几毫米,主梁的中跨、塔顶的位移则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4)楼体最大沉降一般应小于16mm
(5)高速磁悬浮列车架空轨道挠度应小于1mm (6)滑坡变形监测的精度一般在10-50mm
(7)特种工程设备一般要求变形监测的精度高达0.1mm 6
7、建筑物变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35
既包括地基沉降、回弹,也包括建筑物的裂缝、倾斜、位移及扭曲等。 8、简述砂土地基和粘土地基沉降特点。P135-136
(1)砂土地基: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完成;可分4个阶段: 第1阶段是在施工期间,沉降速度较大,年沉降量达20-70mm;第2阶段,沉降速度显着减慢,年沉降量约20mm;第3阶段,为平稳下沉阶段,年沉降量约1-2mm;第4阶段,沉降曲线基本水平,即达到了沉降停止的阶段。
(2)粘土地基:沉降完成较慢,达到稳定时间较长,沉降在施工期间只完成了一部分。
9、在压缩性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其沉降原因有哪些因素?P136 (1)荷载影响 (2)地下水影响 (3)地震影响 (4)地下开采影响 (5)外界动力影响
(6)其它影响,如地基土的冻融、打桩、降水等。 10、建筑物变形监测内容有哪些。P137 (1)建筑物沉降监测 (2)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 (3)建筑物倾斜位移监测 (4)建筑物裂缝监测 (5)建筑物挠度监测
11、建筑物变形监测周期一般是如何确定的?P137
(1)沉降监测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如砂土层上的建筑物,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根据这种情况,沉降监测周期应是变化的。在施工过程中,频率应大些,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种周期;到竣工使用时,频率可小些,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
(2)在施工期间也可以按荷载增加的过程进行安排监测,即从监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第一次监测,当荷载增加25%时监测一次,以后每增加15%监测一次。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第1年监测4次,第2年2次,第3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4)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12、建筑物是否进入稳定阶段的判别标准是什么?P137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监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当建筑物又出现变形或产生可能出现第二次沉降的原因时,应对他重新进行监测。
13、简述一般性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采用的等级及精度要求。P138
布设监测点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基础形式、结构特征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1)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沉降变化较显着的地方,并考虑到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能顺利进行监测的地方; (2)在建筑物的四周角点、中点及内部承重墙上均需埋设监测点,并应沿房屋周长每隔10~12m设置一个监测点,但工业厂房的每根柱子均应埋设监测点。
(3)由于相邻影响关系,在高层和低层建筑、新老建筑连接处,以及在相接触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 (4)在人工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础砌深相差悬殊出以及在相接触的两边都应布设监测点;
(5)当基础形式不同时,需在情况变化处埋设监测点,地基土质不均匀,可压缩性土层的厚度变化不一等情况需适当埋设监测点;
(6)在振动中心基础上要布设监测点,对于烟囱、水塔等刚性整体基础上,应不少于3个监测点;
(7)当宽度大于15m的建筑物在设置内墙体监测标志时,应设在承重墙上,并且尽可能布置在建筑物的纵横轴线上,监测标志上方应有一定的空间,以保证测尺直立;
(8)重型设备基础的四周及邻近堆置重物之处,即有大面积堆荷的地方,也应布置监测点; (9)沉降监测点的埋设标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较为适宜,但在布置时应根据建筑物层高、管道标高、室内走廊、平顶标高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同时还要注意所埋的监测点要让开柱间横隔墙、外墙上的雨水管等,以免所埋监测点无法检测而影响监测资料完整性; (10)在浇筑基础时,应根据沉降监测点的相应位置,埋设临时的基础监测点。 15、简述全站仪3维监测原理。P151-152
为了减少量测仪器高误差对成果的影响,提高高程测量精度,可采用无仪器高作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设测站基准点高程为
,仪器高为,定向基准点高程为
⑼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沉降观测的对象
沉降观测的对象包括: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加层、扩建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及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创优工程要求的建筑物。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局部沉降特点。
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四、观测周期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施工期间一般在基础或地下室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沉降速度≥2.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如施工过程暂停,则在停工及重新开工时应各测一次,停工期间2~3个月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后二个月时),第二年测 2~3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稳定。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五、稳定标准
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或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若施工过程中沉降大于2.0mm/d则应采取有效措施。
六、验收标准
建筑物竣工验收标准为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二、三级、多层建筑物和低层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10mm/d,最大沉降速度≤0.12mm/d(2处),一级、高层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06mm/d,最大沉降速度≤0.08mm/d(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