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酝酿文学

成果酝酿文学

发布时间:2021-10-27 07:21:07

Ⅰ 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资料100字

1:如果你只给我一百个字的话,我的回答是: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是文学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积极的实践者。范仲淹的文学创作在诗、文、词、赋方面都颇有成就,尤其是诗歌、散文和词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2:如果你给我一千个字的话,我的回答是:
一、范仲淹的诗歌成就
据《全宋诗》所收范诗数量计,范仲淹诗作现存302首,227题,另有2首联句诗,残诗4联8句。范仲淹的诗作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增加了对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表现,而忧心天下和旷达自适之情则贯穿他一生的诗作。在艺术上,他的诗五言七言皆有,古体近体俱备,特别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或寓意高古,或托志清虚,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可称得上是宋诗中的精品。

1•范仲淹对宋诗革新发展的贡献
概括而言,范仲淹的文学革新主张有四个方面:其一,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力倡诗文革新。在北宋中期,范仲淹是倡导文学革新的先驱。早在真宗乾兴元年,职小位卑的范仲淹就上书言政,主张革新。他的文学革新主张与其政治革新主张一脉相承,往往从文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文学的社会功用等角度来看待文风问题。范仲淹积极倡导文学改革,主张通过变革以正文风,希望当时最高统治者能够“议文章之道,师虞夏之风”,使文章“质文相救,变而无穷”。在变革文风的途径选择上,他主张通过科举措施,推动文风变革。

其二,反对无病呻吟的文学创作,主张诗作反映真性情和时代特征。范仲淹对当时西昆诗人“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的虚假文学作品深感不满。他认为,诗作应反映真性情。对表现真性情之作,范仲淹给予高度评价,尤其称赞那些能反映出时代特征的作品。

其三,反对浮靡柔媚之作,主张恢复古朴雅正诗风。范仲淹对当时“靡靡增华,惜惜相滥”的西昆诗风深表不满,斥责当时西昆诗人“因人之尚,忘己之实”。他极力号召人们学习上古淳朴雅正的艺术精神,呼吁文人创作时要恢复古朴雅正之风。

其四,反对悲苦哀鸣之作,提倡优游畅达诗风。范仲淹认为,处在太平时期的士人,应致力于世风淳厚的教化,其创作应“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故不应有凄婉之作。他反对“悲哀为主,风流不归”之作,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是“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应是“优游之咏”,应是“格乎雅颂之致”。

范仲淹的一些文学主张和革新理论,如注重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功用、主张文学反映时代特征等观点,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具有引导作用。同时,他主张表现真情,提倡淳厚、舒和、畅达的文学见解,又有异于韩柳等人的文学革新理论,颇具个体特色。这些见解,对宋代诗歌平达淡远、朴直真切的特色形成,具有理论上的引导意义。

2•力矫“三体”之弊,拓宽宋诗发展空间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是宋代诗歌创作由宋初诗风向宋代中期诗风过渡的时期。在仁宗朝前期,“晚唐三体”余风仍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流行。然而,当时白体余风的浅俗、晚唐体余风的工细、西昆体余风的巧靡之弊,都已明显暴露出来。诗风问题已摆在人们的面前,每个诗人都面临着对前期诗风进行继承和发展的选择。范仲淹是一位名臣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有意崇古复雅,探索诗作发展之路。范诗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出忠君正邦、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心忧天下、民胞物与的宽阔胸襟;旷达无欺、恬泰自适的君子情怀;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复杂心态。在艺术上,范诗具有淳厚和静、明达、淡远、真切质朴等风格。因此,他的诗作完全摈弃了西昆体诗歌内容狭窄、缺乏时代气息的空洞,排斥西昆诗人模仿剿窃、缺乏真情实感的习气。范仲淹十分推重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诗作中自然走白体一路。他的诗作不用生僻字词,不押险韵,不矫雕饰,不故作艰深,不作苦吟,意象平实,自然平易,写眼前景,道口中语,充分表现出平实精神。

范仲淹这种闲达淡远的诗作,一方面与当时宋代诗人的心态具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宋诗的发展主流相融,有利于宋代诗作向平易方向发展。

在反对西昆体、克服宋初白体余风浅陋之弊的同时,范仲淹对晚唐诗风中刻细纤小的弊端也进行了纠正。对于晚唐诗风,范仲淹既有吸收,又有摒弃。他的诗多取旷远之境,舒中和之气,用淳朴之言,明雅静之心。范仲淹对晚唐诗中寒寂细小之风的排斥,有利于宋诗向朴质阔远方向发展。他的诗歌创作无疑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导当时宋诗向平淡简约的方向发展,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歌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

二、范仲淹的散文成就
范仲淹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一个在“庆历新政”时期的中心人物,不仅他的改革精神影响了一代文人,而且也正是他的一系列文章,尤其是他的新政扶持,鼓励了北宋初的古文创作,酝酿和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范仲淹今存之文,有赋38篇、表状53篇、奏疏173篇、书150篇、序12篇、论8篇、记8篇、碑铭墓志52篇。其中,以奏疏等政论文为数最多。这些文章,论文剀切,文笔流畅,长短不拘,可为时辈典范;其他创作,有记叙、有抒情,多数文辞简洁、舒卷自如,且富有个性特色。

范仲淹的散文创作以议论文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代表作有《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四论”(《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和《遗表》)等。这类论作,务实坦诚,充满锐气,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高妙的论辩艺术。范仲淹的写景抒怀散文虽然为数不多,但成果卓著,除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外,还有《清白堂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和《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等佳作。这些散文,风格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或委婉有致,或形象鲜明,语言骈散相间,简约凝练,晓畅自然。范仲淹还写过一些墓志碑铭祭文之类的文章,其中以《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为代表。此类文章往往语言朴素流畅,真切感人。

范仲淹的《上执政书》一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周、汉、唐三代“圣贤共理”得到兴盛,而“奸雄竞起”则走向衰亡为例,提出议论:执政要尽其职责除弊革新。第二部分,论证为什么要革新,怎样革新。第三部分,阐明了他这次上书的目的。这篇文章不仅显示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治国之才和作为军事家的雄韬大略,而且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横溢才华,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是他政论性散文的代表之作。当时宋王朝已历三帝,约50余年,表面上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内里却潜伏着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整个社会一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冗兵、冗政、冗官造成国力的积贫积弱,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西部、北部边境夷族虎视眈眈。所以,范仲淹的这篇文章在思想上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艺术上,这篇散文虽然篇幅很长,洋洋万余言,但却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推论,说理透辟,语言也极其犀利,初步体现宋朝散文“长于议论”的特色。这篇《上执政书》和《岳阳楼记》相映成趣,分别代表了范仲淹两种题材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当时著名的诗人、隐士林通赞道:“马卿才大能为赋,梅福官卑数上书。”[1]把他与西汉的司马相如相提并论,足见当时人们对范仲淹这篇散文的评价之高。

范仲淹的《唐异诗序》论诗之体,就注意到了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风格特质;他的政论文如《上相府书》、《签赵元昊书》、《上吕相公书》、《上十事疏》、《再进前所陈十事疏》都条分缕析、文笔酣畅;他的一些文集序、楼堂记,也写得较有文学色彩。如《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政治家的气概风度,称赞了严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光武帝的礼贤下士。文章格调高古,全篇采用对照写法,将严子陵和汉光武两相对照,互为映衬,构思新巧,而文辞简洁。

《唐狄梁公碑文》是作者贬守都阳,移舟丹徒郡,道过彭泽,慕唐代狄仁杰之词而写的碑志。狄仁杰的刚正不阿,凛然天气,在作者自然平易的叙写中,表现得非常生动。这种文章,比起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来,不但毫无逊色,而且语言更显得平易。再如《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为宋代著名边将种世衡而作。文章叙述种世衡在边地筑城、凿井、团结羌族、通商、教射,以及组织边地人民抗击西夏入侵的种种劳绩,详明而亲切。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篇。文虽名为“记”,实际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表露作者作为一个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抒发描述了岳阳楼游览者的览物之情。作者驰骋想象虚实并举,概括了两种景色、两种情怀:一者“有去国怀乡,优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者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由于古今迁客骚人登临览物,受景物阴晴变化的感染而一则以悲,一则以喜。范仲淹以高超笔力在文章末段再翻出正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博大胸怀,用“先忧后乐”统挽全局,立意深刻,结构新巧,文字精美。可见,范仲淹在北宋散文史上的巨大影响和杰出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三、范仲淹的律赋成就
北宋是律赋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个点上最值得关注的是范仲淹。他的律赋现存35篇,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表现政治教化观点,占其赋作大多数;另一类探讨人格修养。在形式上,范赋属骈文赋,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副标题中点出主旨。范仲淹大大拓展了律赋内容,技巧运用精熟,并总结创作规律,提出“体势”说,对律赋学有重要贡献。范仲淹对律赋的贡献有二:一是辑选《赋林衡鉴》,并在序中对律赋作了理论性的总结,从而使律赋的研究由自发走向自觉;二是大量实践,创作了思想丰富、艺术高妙的作品,尤其是其对内容的拓展,对宋代律赋特点的形成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作为场屋之作的律赋一般是“润色鸿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极少有深刻的见解。范仲淹对律赋功能的认识比前人全面,其《赋林衡鉴序》称赋可“宣心”,抒发作者的性情抱负;“或祖述王道,或褒赞国风”,为时代政治教化服务;“或研究物情,或规戒人事”①,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还可以整饬人的举止。这使得律赋的内容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

以律赋论述治国之道,不是范仲淹的首创。王起《书同文赋》、元稹《观兵部射马赋》、王禹偁《君者以百姓为天赋》都论述过治世之道,但仅仅是泛泛而谈地讲道理,论及的范围很窄,篇目也很少;而范仲淹把律赋作为“批判的武器”、“建设的工具”,大胆提出变革主张,并针对时弊有意去探寻一套完整可行的新政措施。

范仲淹还在律赋中探究儒家经义,穷理尽性地论述世界和人生哲理,积极提倡修身养性,并身体力行,这在宋人中是独一无二的。范仲淹借律赋谈《易》说理,对宋学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朱熹把范仲淹确定为宋学的开山之祖,而“好议论”集中体现为律赋里的学术思想。无论是济世自许,或论治国之道,还是精剖义理,或倡导道德情操,都是儒者仁德情怀的体现。像范仲淹这样在律赋里如此鲜明地表达出来,在宋人中确实不多见。他的律赋内容可与《岳阳楼记》相照应,他对时政的积极干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大大拓展了律赋的内涵,使律赋完成了由“歌手”到“思想者”的角色转换。

四、范仲淹的词作成就
范仲淹的词作不丰,《全宋词》仅存五首,存目词三首,其中边塞词两首。《渔家傲》、《苏幕遮》等词作,在宋词豪放、婉约词史上都具有一定地位。词作不仅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还诉说了他的百转柔情,展示了这位北宋名臣的另一个侧面。

关于《苏幕遮》和《渔家傲》这两首边塞词不论在当时或以后,都一直被人们所称道所关注。这两首边塞词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1•打破了词限于写男女私情的界限,以创作的实绩开拓了词的境域
综观北宋初期的词坛,在题材上和手法上,都明显地留着花间派的印迹;但范仲淹的两首边塞词的出现,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边塞词在宋初如凤毛麟角,因为宋词的承平气象使得君臣上下整日忙于尽情的享乐,而词正是给他们助兴的好东西。那些峨冠博带的官吏自不待说,就是一些有身价讲体面的士大夫们,也极力用词这种形式来表现其被压抑的人性。遵照“诗庄词媚”的准则,他们在诗文里表现着正人君子的一面,而在词里却尽力表现其心灵里不肯向人剖露的另一面。范仲淹边塞词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词限于男女私情等传统观念的一个有力的冲击,这使同时和后继的词人开阔了视野。

2•范仲淹的边塞词温婉中寓豪宕之气,挣脱了宋初词坛的温馨缠绵的词风的束缚,显示出宋词的新的词风
一部《花间集》吟来唱去,无非是“锦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坛”。范仲淹的边塞词,就能以独具的风格、真挚的感情给人以新鲜的美的享受。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这些边塞词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激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吐露真实的思想感情。范仲淹诚然是一位名震遐迩的守边名将。他为抵御西夏的骚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民歌中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然而,他毕竟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具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边塞词的可贵之处正在于,除了抒发他的“燕然未勒”的遗憾之外,也写了他的浓重的思乡之情,使人看到了一个赤胆忠心守卫边防的名将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把这些真实情感的吐露的作品与那些老调重弹、矫饰造作的作品稍加比较,它们审美价值的高低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范仲淹的文学成就是显著的,不仅在宋代文坛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应有他的一席之地。然而范仲淹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的光辉掩盖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其文学创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诗论、文论、赋论别具一格;而且他也是一个诗词律赋兼擅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些传诵已久的名篇佳作。

Ⅱ 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里艺术创新上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你说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吗?
春秋 《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 楚辞 代表作 屈原《离骚 》
汉朝 汉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 》、张衡 《二京赋》
唐朝 唐诗 很多
宋代 宋词 很多
元朝 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明清 小说 四大名著

Ⅲ 鲁迅文学创作的著名成果

2007年6月28日,备受瞩目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日前在深圳市举行。中国作协、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领导,获奖作家、鲁迅文学奖评委代表及深圳文艺界代表400余人出席颁奖典礼。

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是国家级文学奖,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理论评论以及文学翻译7个奖项,与长篇小说领域的茅盾文学奖齐名。本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在7个奖项中评选出29篇(部)作品《玉米》 毕飞宇 、《松鸦为什么鸣叫》 陈应松 、《好大一对羊》 夏天敏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孙惠芬 4篇作品获中篇小说奖,《上边》 王祥夫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大老郑的女人》 魏微 、《发廊情话》 王安忆 4篇作品获短篇小说奖,《中国有座鲁西监狱》 王光明、姜良纲 、《宝山》 李春雷 、《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 杨黎光 、《西藏最后的驮队》 加央西热 、《革命百里洲》 赵瑜、胡世全 5部作品获报告文学奖,《野诗全集》 老乡 、《郁葱抒情诗》 郁葱 、《幻河》 马新朝 、《幸存的一粟》 成幼舒 、《娜夜诗选》 娜夜 5部诗集获诗歌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 贾平凹 、《大河遗梦》 李存葆 、《病隙碎笔》 史铁生 、《独语东北》 素素 、《一个人的经典》 鄢烈山 5部文集获散文杂文奖,《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 吴义勤著 、《〈手稿〉的美学解读》 王向峰 、《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 陈超 、《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 朱向前 4篇 部 作品获文学理论评论奖,田德望译的《神曲》 但丁著,意大利文 获文学翻译奖荣誉奖,黄燎宇译的《雷曼先生》 斯文·雷根纳著,德文 获文学翻译奖。这些获奖作品,集中反映了2001至2003年间我国文学界取得的创作成就。

Ⅳ 我国关于这些作家的文学研究成果有什么

183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彼得堡大剧院正上演一出戏,戏名是《钦差大臣》。这是
个讽刺喜剧,剧本写得精彩极了,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观众完全被征服了,不时爆发一
阵阵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这时,从一个豪华包厢里站起来一个人,他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只听他恨恨地对身边的
王公大臣说:“这叫什么戏!我感到它在用鞭子抽打我们的脸,其中把我抽打得最厉害。”
说罢,他出了包厢,气呼呼地回到了宫中。贵族大臣们早就感到不痛快了,戏好象专门讽刺
他们似的,沙皇走了,他们一个个都溜掉了。戏还在演,观众还在热烈地鼓掌和欢笑。为什
么沙皇如此讨厌《钦差大臣》这出戏呢?这事我们要先从他的作者果戈理说起。
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
得县索罗庆采镇。他父亲是个不太富裕的地主,博学多才,爱好戏剧,曾经用俄文写过诗,
用乌克兰文写过剧本。他常带着年幼的果戈理去看戏,所以果戈理从小受到熏陶。上中学
时,他就尝试写剧本,在学校举行的节日晚会上,果戈理亲自登台演戏,他尤其善于演老年
人的角色,老师们都说他有演员的天才。
1828年底,果戈理中学毕业到彼得堡,谋得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务。这期间,他看
到了俄国官僚制度的黑暗内幕,上司贪赃枉法,同僚卑鄙庸俗,果戈理很快就辞职不干了。
但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835年,果戈理出版了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主要表现俄国偏远的
乡村里地主们空虚庸俗的生活。其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是《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故事
大致是这样的: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是邻居,要好的朋友,两人亲密无间,形影不
离。伊凡诺维奇的脑袋长得象一只尖头朝下的萝卜,而尼基福罗维奇的脑袋长得象一只尖头
朝上的萝卜。伊凡诺维奇是纵向发展又瘦又长,尼基福罗维奇则是横着发福,又粗又胖。两
个伊凡各有所好。伊凡诺维奇喜欢吃香瓜,每次吃饭后都要吃两个香瓜,吃后把瓜子包在特
备的纸里,纸上写着:“此瓜食于某日。如有人同座,则在后面加上:“与某君同食”。尼
基福罗维奇喜欢洗澡,而且把桌子茶具都放在澡池里,他喜欢在这样清凉的境界中喝茶。后
来,两人为争夺一支猎枪,尼基福罗维奇骂伊凡诺维奇是只“公鹅”(俄语意思是“笨
蛋”),为此两人结下深仇大怨,一连打了十几年官司,双方都倾家荡产。由此我们看出,
俄国地主的生活是多么无聊啊?
继《密尔格拉得》之后,果戈理又出版了一部小说集:《彼得堡故事》。这部小说集主
要描写的是俄国京城的黑暗现实,其中最有名的是中篇小说《外套》,主人公叫亚卡基,是
个小公务员。他每天埋头抄写公文,每年只有400卢布的收入。他的外套已经破烂不堪,
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做了一件外套。他兴高采烈地穿着新外套去上班,大家要他请客,后来
他的顶头上司,一个副科长答应代他请。亚卡基也应邀参加了晚会,在这天夜里回家的路
上,他的外套被强盗抢走了。他去找警察局长,局长不管。又去找某个“要人”,“要人”
把他痛斥了一顿,他吓晕了过去,回去后倒在床上。第二天,他发高烧死掉了。这个小说揭
露了俄国贵族官僚的自私冷漠,描写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835年秋天,果戈里去拜访普希金。两人谈了一些文学创作上的问题。接着,普希
金讲了一个笑话,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他说:“两年前,我到喀山一带搜集材料,准备写一
部关于普加乔夫的历史著作。路过奥伦堡附近的一个小县城时,那里的县长听说我是彼得堡
去的,把我当作皇上派去的‘钦差大臣’,拼命奉承巴结我,还向我行贿。想象一下当时他
们的丑态吧!我一再声明自己不是什么‘钦差大臣’,等他们弄清了真相,对我的态度立刻
不同了,象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竟然会有这种事!真可笑。”
“是啊,这样的事也许在我们专制的俄国不知发生了多少次。说起来,这真是个喜剧素
材呢!”
“对呀!我马上回去写个剧本,把这种丑恶的事写进去,把官场中的丑态统统揭露出
来。”
1835年底,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
836年初开始上演,引起了轰动。但却遭到沙皇和官僚们的痛恨,他们写文章恶毒攻击作
者,还威胁要把果戈理流放到西伯利亚。果戈理不得不离开俄国,逃亡到意大利。
《钦差大臣》的情节是这样的:
剧本一开始,县长就召集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开会,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钦差大臣要
来了。”于是这些人个个心惊胆战,因为他们平时作恶多端,唯恐被戳穿后受到处罚。这
时,有个彼得堡的小官吏赫列斯达可夫路过小县城。官僚们以为他就是钦差大臣,争先恐后
地奉迎巴结。县长把他请进家里,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赫列斯达可夫当初莫名其妙,后来
索性假戏真唱,官吏们排着队向他行贿。赫列斯达可夫捞了一笔钱之后偷偷溜了,县长明白
自己上了当,正要派人追赶赫列斯达可夫,这时真正的钦差大臣到了。官僚们听了这个消息
面面相觑,个个呆若木鸡。
《钦差大臣》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官僚的丑恶。县长是外省官僚的典型代表,他当官当了
30年,老奸巨滑,贪污成性。他自己说他骗过三个省长,骗子中的骗子都上过他的当。他
用各种名目敲榨勒索老百姓的钱财,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捞取钱财的机会,县里的其他官吏没
一个是好东西,法官一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慈善医院的院长阴险毒辣;教育局长是个酒
鬼,每天喝得烂醉;邮政局长专门偷看别人的信件。赫列斯达可夫则是厚颜无耻的骗子,他
吹牛撒谎,说自己当过局长,每天都能见沙皇,明天就要当元帅了。等等。他吹牛吹得漫天
漫地,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话是真的。
《钦差大臣》通过艺术形象全面批判了俄国社会中的丑恶,所以才遭到沙皇的痛恨。
果戈理逃到意大利之后,在罗马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
说《死魂灵》的第一部。《死魂灵》的基本情节是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企图利用购买“死魂
灵”牟取暴利的故事。俄国地主把农奴叫做“魂灵”,当时俄国地主不仅拥有土地,而且拥
有农奴,主人可以任意买卖他们。每10年,国家进行一次人口调查,调查后死掉的农奴在
国家户口花名册上仍然存在,地主照样为他们纳税,直到下次注销为止。乞乞科夫想趁新的
人口调查没有进行之前,买进1000个死魂灵,再到救济局抵押,每个魂灵200卢布,
就可以赚20万。他拜访了不少地主,买了许多死农奴,但最后事情败露,乞乞科夫逃之夭
夭。
《死魂灵》刻画了俄国地主的丑恶群像。乞乞科夫拜访的第一个地主叫玛尼洛夫。他是
个精神极端贫乏,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整天沉溺在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的地主。他没有个
性,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非常满意。玛尼洛夫经常抽着旱烟管,坐在屋门口幻想在自己庄
园的池塘上架一座桥,桥上可以开商店。他幻想在河边建造一幢大宅子,修筑一座高高的塔
楼,从那儿甚至可以看见莫斯科。他相信自己很有学问,可是书房里的一本书看了两年才看
到第14页。他非常醉心于“优美的礼节”,可他的礼貌让人觉得虚假而可笑。当乞乞科夫
来到他家门口时,两人谁也不愿先进门,互相谦让了两个小时,结果两人侧着身子稍微挤了
一下,同时走了进去。总之,玛尼洛夫的思想感情畸形发展,是个百无聊赖、毫无价值的废
物。
泼留希金是乞乞科夫拜访的最后一个地主。他又贪婪又吝啬。泼留希金有万贯家财,上
千个农奴,但他仍然不满足,满脑子都想着搜刮更多的财物。他每天在村子里转来转去,东
瞅瞅西看看,凡是他眼睛看见的,能拿得动的东西,他都捡回家扔在自己的院子里。什么锈
铁钉、碎碗片、旧鞋跟,女人用过的破布等等他都要,以至于他走过的路根本用不着打扫。
他吝啬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他自己吃的穿的比一个乞丐还不如,家里几十个农奴只穿一
双靴子。儿子和女儿都受不了他,从家里跑掉了,而他一文钱也不给儿女。有一次女儿带着
他的小外孙回来看他,他把小外孙抱在膝盖上玩了半天,临走时只给小外孙一枚旧钮扣做礼
物,女儿气得发誓再不回家了。
总之,通过这些地主形象,果戈理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反动和腐朽。
接着,果戈理着手写《死魂灵》的第二部。他想在第二部里写几个好地主,树立俄国地
主的正面形象,把乞乞科夫写成弃恶从善。但他写了很长时间,仍然不满意,因为没有现实
基础,他无法凭空写出好地主来。最后,他一气之下把第二部的手稿扔进壁炉烧掉了。
1847年1月,果戈理出版了《与友人书信选集》。在书中,他竟然说农奴制是俄国
历史发展的基础,不能动摇。俄国应该退回到中世纪的宗法制社会中去。他甚至荒谬地声称
地主是农民的父亲,农奴必须服从地主,农奴的脸不过是一些没洗尽的猪脸。进步的思想知
识界感到非常震惊,别林斯基于1847年7月15日写了《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果戈理
进行了严厉痛斥。
1852年3月4日,果戈理病逝。

Ⅳ 什么叫文学研究成果

这个研究成果指的是你发表过那些专业相关的论文,参与过的那些文学研究的项目。

Ⅵ 文学革命的酝酿与准备指的是哪一段时间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经历了三个阶段: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物质文明。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 仿效西方变革中国政治体制。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新 文 化 运 动 前 期 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道路。指导思想: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Ⅶ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因此,以建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的开始是恰当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3年。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至于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他们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总的看来,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西晋灭亡以后,在南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这五个朝代,在北方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许多的变动,最后由北周平北齐,隋又取代北周并平定了南方的陈而统一全国。这中间经历了从公元317年到589年,共272年的分裂。东晋南北朝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其中有的朝代比较长,如东晋(317~420)历时103年;有的朝代很短,如齐代(479~502)只有23年。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这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得很清楚。但南北对峙并没有断绝南北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都有记载可寻。北朝的诗歌模仿南朝的痕迹相当明显。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不乏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魏末年与北齐时期文学的成就,已引起南朝文人的注意。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学也有影响,特别是在音乐和佛学这两方面尤为明显。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的交流继续扩大深入,到了盛唐终于出现了一个文学的新高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高峰,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几个阶段。诗歌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的文学样式,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体裁和文学理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段文学的学习,要突出诗文名家,如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庾信等,要结合代表作品,掌握其生平、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注意重要的文学现象,如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等。

Ⅷ 许地山的文学成果

许地山(1893~1941),男,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专京大学文学院属,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阅读全文

与成果酝酿文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