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华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有谁
·教授
包林 蔡军 陈进海 陈辉 陈池瑜 戴顺智
杜大恺 邓伟 代大权 华健心 杭间 何洁
林乐成 吕敬人 李睦 卢新华 李砚祖 李象群
李静杰 柳冠中 陆志成 李正安 李薇 刘临
鲁晓波 李当岐 刘巨德 马泉 马怡西 孙玉敏
苏丹 宋立民 史习平 尚刚 唐绪祥 田青
唐薇 王建中 王宏剑 吴冠英 王玉良 王培波
魏小明 王敏 王明旨 王洪亮 王铁牛 彦东
杨永善 严扬 曾成钢 邹文 郑艺 赵萌
张夫也 郑曙旸 周浩明 郑宁
·副教授
白芸 程向君 陈立 陈磊 陈楠 陈辉 (雕)
陈晓林 陈岸瑛 杜异 董书兵 付志勇 方晓风
关东海 洪兴宇 黄艳 洪麦恩 姜竹青 贾京生
焦宝娥 蒋红斌 金剑平 金纳 蒋智南 李莉婷
刘吉昆 李朝阳 鲁闽 刘北光 刘振生 刘志国
刘希倬 李泓 李家骝 刘铁军 马赛 聂跃华
潘毅群 秦岱华 邱松 邱新良 曲欣 秦寄岗
邱耿钰 孙嘉英 宋克 苏民安 苏华 石冲
石玉翎 石振宇 申伟 田旭桐 王耀玲 王红卫
魏二强 王君瑞 王国胜 郗海飞 胥建国 忻东旺
许正龙 肖文陵 杨冬江 袁佐 杨静 杨阳
杨霖 祖乃甡 臧迎春 周尚仪 张宝华 朱小珊
祝重华 张雷 张旭晨 张虹 张敢 郑宏
张月 周华南 赵健 周剑石 章星 张歌明
张磊 张火炎 张树新 张弓
·讲师
白明 崔彦伟 崔笑声 范寅良 管沄嘉 关琰
李天元 李鹤 刘立宇 陆永庆 刘新 刘强
李秉孺 李迎军 李飒 刘东雷 梁雯 宁凝凝
聂影 邱才桢 千哲 唐林涛 涂山 吴琼
王之纲 吴波 王悦 汪建松 王辉 文中言
王小蕙 王小义 冼枫 原博 于历战 杨建军
叶健 周岳 赵超 张红娟 祝卉 张烈
张茫茫 张柏萌
·助教
尹航
⑵ 有什么学画人的书吗
中国美术史方面书籍
一、 文献史料
目录之书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丁福保、周青云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从传统文献分类的方法出发,将书学画学文献目录的范围扩展至法帖、版画,收书数量也由《解题》的860种扩大为1500种。
卢辅圣:《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工具书: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本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
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李孝定编著:《甲骨文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丛书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新版20卷,上海书画出版社
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各时期史料
(一)先秦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徐鼎纂辑,王承略点校解说:《毛诗名物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
(二)两汉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
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四)隋唐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明王氏画苑本
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陈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五)五代宋辽金
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佚名:《宣和画谱》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吴氏刻本
(宋)佚名著,俞剑华注译:《宣和画谱》江蘇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宋)黄休复:秦岭云点校:《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六)元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孙国彬:《元四家年表》,《朵云》第47期,1997年版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日】近藤秀真、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七)明
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顺主编:《董其昌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单国强:《戴进年表》,《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八)清
张升编著:《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童一鸣:《王时敏年谱》,《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李志钢:《程邃研究》,《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陈三弟:《程邃之交游考议》,《朵云》第46期,1997年版
二、 图录
邵宇等:《中国美术全集》(全60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金维诺等:《中国美术全集》(新版全51册),黄山书社2010年版。
耿宝昌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册),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
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乃栋:《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正明,邵学海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全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三、 考古与文物鉴定资料
历年期刊:
《考古》
《文物》
《中原文物》
《江汉考古》
《故宫博物馆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学术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
单行本: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半坡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四、 美术史研究成果
相关学科通论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12卷本)齐鲁书社、(香港)明天出版社
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高居翰,【台湾】李渝译:《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图书股份公司1985年版
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
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版。
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
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淳著:《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科林•伦福儒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
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卢嘉锡总主编,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诸葛铠:《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等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综合研究
[德]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年代分类研究成果
先秦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书法》1981年第2期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袁德星:《商周时代的绘画概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
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
郭沫若:《关於晚周帛画的考察》,《人民文学》1953年第12期
蒋玄怡:《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上海古籍书店1949年版
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彭德:《屈原时代的一幅情节性绘画--荆门楚墓彩画《王孙亲迎图》》,《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日】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秦汉
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
金维诺:《秦汉时代的壁画》,《美术研究》1980年第1期
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
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
周士琦:《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
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美]巫鸿著,杨柳等译:《武梁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
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
魏晋
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版;
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上、下),《美术史论》1985年第5、6期
徐书城:《山水画起源辨》,《美术史论》1982年第2期
陈传席:《山水画与玄学》,《朵云》第5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
金维诺:《职贡图的时代与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
隋唐
金维诺:《阎立本与尉迟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
杨仁恺:《簪花仕女图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滕固:《唐宋绘画史》,《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承名世:《论孙位<高逸图>的故事及其与顾恺之画风的关系》,《文物》1965年第8期
【台湾】蘇莹辉《院藏随画两轴析论-兼谈成陀罗在莫高窟凿窟造像的相关问题》,《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台湾】陈葆真:《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研究》,《美术与考古》(上册)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中国画研究》第二辑
【台湾】佘城:《唐代画坛奇杰李邕和他的书法艺术》,《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五代宋辽金
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政治地位与待遇》,《中国画研究》(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美】谢柏轲:《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图>)的现代释读》,《朵云》第58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
赵广超:《笔记清明上河图》三联书店2002年版
【台湾】王正华:《<听琴图>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画风格与意义网络》,《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
元代
【台湾】嵇若昕:《王冕与墨梅画的发展》,《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号、冬季号)
元代:
【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三联书店2009年版
卢辅圣主编:《倪瓒研究》,《朵云》第6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新美术》1997年第3期
【美】文以诚:《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文以诚:《关於元末山水画受10世纪风格影响之新论》,《朵云》第65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明代:
【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江兆申:《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故宫学术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号)
【美】何惠鉴:《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方闻:《董其昌和艺术的复兴》,《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日】铃木敬:《戴进的绘画风格》,《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皮道坚:《吴伟研究》,《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台湾】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朵云》第61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英】柯律格:《明代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清代:
【美】乔迅著,邱士花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单国霖等:《扬州画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徐邦达:《龚贤生平及其考订》,《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张子宁:《龚贤与髡残》,《朵云》第63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五、 美术史研究方法:
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台湾】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邓福星:《美术史研究方法刍议》,《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邵大箴:《美术史论研究随想》,《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凌利忠:《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与启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的贡献》,《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李淞:《略论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美术史学的学科性》,《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黄专:《阮璞画学研究中的实学传统》,《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云》第52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石守谦:《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美】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朵云》第67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⑶ 清华大学的美术史论老师有哪些
陈池瑜、李静杰
尚刚、杭间、张敢
张夫也、李砚祖
邹文、陈岸瑛
王敏、杨阳
陈彦姝 、卢新华、邱才桢
进一步了解请参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网站:http://www.tsinghua.e.cn/publish/ad/2872/index.html
⑷ 安佳的艺术评价
工谨与意写
——安佳彩墨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探求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
当下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领地划分十分细微,界限自然也就非常的鲜明。但分科的细微,也常常造成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被陷入某种局部的领地意识,专属性的负面效应是带来了创作与研究的狭隘眼光。远的不说,就我们最熟悉的工笔与写意而言,其创作与研究便常常因此种学科划分,而使得真正能够打通这两个画科的画家或学者变得越来越少。其结局是:工笔越画越细、越细越腻,越腻越僵;写意则是越画越草,越草越疏,越疏越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工笔画得越来越腻归咎于对照片的模仿,也不能武断地把写意画得越来越粗归结于写意精神的丧失。问题的症结,可能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硬性地把中国画分为“工”与“写”两个学科,把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分成两种职业和身份。如果把“工”与“写”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整体、把创作与研究共同作为一个学者艺术家应具备的两种人文修养和艺术素质,那么,当代艺术创作与研究也许是另一番充满生机的景观。
长期在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安佳,或许恰恰因这种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而促使她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和当下工笔画风不尽相同的风貌。作为学院画家,安佳有较好的西画造型功底,这决定了她的人物画造型的准确生动,在她的《和田的花头巾》《吉祥之祈》等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造型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对外在形体的描绘上,而是把人物面部与体态作为一个整体予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想化的改变与强化。或许,正是建立在这种对于人物内部结构的理想化与个性化的驾驭,才使得其工笔人物画的人物形象不局限于外形的紧抠,而是通过线条勾勒和没骨设色的并用去表现她对于形体结构的认知和想象,既写实又夸张,充满了像《楚辞》或汉代漆器那样奇幻而神秘的浪漫色彩。从这个角度看,她的工谨并非单纯指用笔的“精工”和“严谨”,而是造型的精到、刻画的深入,从而使她对于女性面部与手部的勾线显得特别的“入骨”。这种“入骨”的线描甚至没有多余的修饰和赘疣,而是在简洁里呈现某种深入的意蕴。
设计作为一个专业,在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得到了某种特别的重视,这显然也区别于其它纯造型艺术学科的美术学院教学与研究。设计艺术的审美原则离不开简约与秩序,这或许也成为安佳观看事物时自然而形成的一种平面化与节奏感的音乐性。一方面,她的许多作品是以系列化面孔呈现的,如《花头巾系列》、《国色天香系列》、《墨·彩和瓶·花系列》以及《吉祥之祈系列》等,画面主题成为这些不同变体画的母题,而变体的方式便体现出画幅之间构成的连续与变奏的旋律感;另一方面,她在每幅画作里对于平面性的追求,这种平面性和传统中国画多维透视的平面性并不完全相同,是属于体面造型内浅空间的平面化。因而,安佳的这些少数民族女性人物的单体胸像或群体组合,往往呈现出平面中的浅空间或平面彩墨之间富有韵律感的配搭。也可以说,她把传统勾线与渲染和写实造型与平面分割有机地融为了一体,而且显得十分自然熨帖。
正像她能够自由地在写实造型与平面分割中行走一样,安佳的工笔人物也并没有截然分开工笔与写意。如果说,勾勒线描与重彩渲染是传统工笔画的基本语言,那么,安佳总是把这些精粹的传统运用到人物的面部和手部,使其显现工谨精致之内美,这种语言尤擅长对于女性俏丽温婉气质的刻画。但安佳工笔人物画的自己风貌,还浓重地体现在她将彩墨和写意十分自然巧妙地融入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女性风情万种的头巾、瑰丽奇幻的服饰、婀娜多姿的体态——这些地方在把握精准生动的造型同时,也把笔放开了去写去染去涂,可谓纵横挥洒,畅快放达。显然,这些地方是墨彩并用的,以没骨替代勾染,并将用笔和用墨、用彩融为一体,而非纯粹的工笔渲染或填涂;墨彩还体现了安佳对于笔性与笔趣这些中国画写意特征的深刻理解。因而,墨彩与运笔成为一个氤氲乾坤的整体,特别是以水撞色、以粉撞墨的机缘巧合,更增添了工与写、墨与彩、紧与松、透与敷、薄与厚的对比变化和神秘意味。
安佳在彩墨工笔人物画里的这种探求,显然超越了西画与国画、工笔与写意,而且将它们之间的语言关系处理得如此微妙和深入。在笔者看来,安佳的艺术特征在于她的融通与跨界。她的人物画表面上处处显现了工笔画的语言特征,但细细品味,无处没有西方写实造型的基础与修养;她的人物画表相是工谨细微,却处处充满率性与疏放的笔彩意趣。笔者在此用“彩墨工笔”而非“重彩工笔”来描述她的媒材语言,就是想强调她的工笔画并不限于传统工笔画自身的媒材技艺,而是突出她在工笔与写意之间进行的跨界性探索。作为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的美术学学科带头人,安佳的学术视野并止于艺术创作,她还广泛涉猎美术与设计教育、民族宗教美术研究、艺术史学和绘画理论等,并发表了诸多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著,在艺术设计、民族宗教美术研究领域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这个角度看,她又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力求打通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学者艺术家。可见,她在彩墨工笔人物画方面所进行的跨越性,更深层地是来自于她的学问功底与学术思考。
作为一位女画家,安佳喜爱一切美丽的东西。她的笔下不乏那些充满生机的娇妖温婉的鲜花,不乏那些俊俏秀美的女性形象,不乏那些瑰丽斑斓的头巾、裙衫和服饰,但她又没有完全沉浸在这些美丽中,她总是以某种人文的深切和文化的宽博去关注那些边地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在她工谨与意写的彩墨里探求古拙朴实的审美品格。
2015年8月21日于山西平顺通天峡畔
名家点评安佳艺术
回归心灵,取之意象——安佳绘画读感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追求意象表现,是安佳近年来绘画创作中的突出倾向。在《国色天香》组画中,显现了以我为主,物为从,我为体,物为用,将主体情思外化于物象,将对象作为心灵之寄托、浓情的投射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她很少画草图,认为草图束缚想象,易造成概念化,而是在洒墨泼彩之后,追求神遇迹化的自然流露,寻找意象,当完成之后,又去寻觅第二个物象,并通过适度的描绘使画面意象得以强化。在构图上着重布势,画面先作“大写”,以意为主,随意赋彩,笔墨渗融,似自然流出,纯任天趣,轻松自如,一挥而就。这种意生势,势表意,意势表里相契合,使画面呈现新机。然后又依意势之需作以“小写”,工细画之,不求繁琐,取象尽意即可。使画面造型融意、象于一体,意与象相生而相成。
(摘自《美术》2003年第三期)
追求超越——安佳作品印象
张晓凌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国家画院副院长
作为一个女性画家,安佳在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实验性和风格上的包容性是令人惊讶的。准确地讲,她是一个迷恋于实验的画家。抽象与具象的互融,水墨写意与工笔重彩的协调,写意与表现的结合等,都是她近些年关注的课题。数年的实验,在画面上收到了突出的成效。在花、鸟类的作品中,安佳以流畅挥洒的笔触构建出画面抽象的背景,浓墨的斑斓厚重和淡墨自由地晕染,廓远了画面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安佳以细腻的、刺绣般的手法勾勒、描绘出工整的花、鸟造型。舒卷自然,若隐若现的写实形象幻梦般从抽象背景中溢出,把画面意境推向了神秘与悠远。
安佳在工笔人物画上也颇有心得。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安佳从现代艺术中汲取了抽象、装饰性的语言成分,以此和传统工笔画拉开了距离。不过,最能代表安佳语言风格的,仍是水墨写意和工笔重彩相结合的花、鸟画,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风格称为“安佳风格”。
(摘自《装饰》2003年第四期)
心灵之域的创作——读安佳绘画
蒋菜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在《牡丹系列》组画中,安佳用松动随意的“大写”与细微深入的刻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现代构成和相对平面化的构图方法,使画面呈现出亦实亦虚、亦紧亦松、亦放亦收、亦抑亦扬的意象效果,既避免了“大写”易犯空洞或流于程式的毛病,又克服了工笔精描细画易出现的酱气。使画面透露出大气、灵动的势象,很好地创造了一种空灵、深厚的意境。
对于安佳而言,用好奇的眼光来取景,用平静的心态来描绘,用真诚的心灵来感悟,是她强调现代感和时代性所必须遵循的一种创作原则,因而她的绘画拒绝那种浅薄的“乐观主义”,远离艺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庸俗的创作动机,画中所表达的“意”是朦胧、迷茫、忧郁的,但又是空灵的、向往的、冥思、幻想的,既是写静又是抒情,景情交汇、心物交融,非是一种纯然客观的知觉映象。特别是《国色天香》组画充分表现了画家对自己衷爱的题材执著而用心地探索精神。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2日第八版)
新语境中的符号重构——读安佳新作
徐恩存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杂志主编
安佳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人物,这是一种略带装饰风的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画面上除了透露出女性画家特有的感情细腻之外,还流露出一种清新温馨的气息;这是一组被命名为《吉祥之祈》的系列作品。显然,它们吸收并融入了古代壁画的某些形式、手法,空间的平面化与人物的符号化构成了安佳这类作品的主要特点,不同的是,在处理平面化与符号化的同时,安佳还十分注意人物造型的结构表现性,并运用构成关系,在平面空间中造成一种秩序与整体结构。《吉祥之祈》,是用画家自己的形式语言去赞颂生命,生命在安佳的画面中被表现为平凡、亲和与清纯,应该说,这些作品达到了一种意念与形式语言和谐的境界。二是瓶花系列。这是安佳最具探索、实验与创造性的创作,它们体现出诸多新锐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之处是空间关系的非逻辑化处理,这是一种由拆解的片断至重构的整体的过程,它展示出平面与立体、空间与空间的复杂的、重合与错位的空间关系。
《国色天香》系列,便是将司空见惯的瓶花符号在多空间中进行装置,造成一种难以理喻的荒诞感:①强调空间变化与多空间的复合形态,使传统瓶花符号被带入现代语境;②空间片断的拼装消解了传统语境的古典特性,特别是“硬边语言”在画面上的插入,使空间分割为画面带来了多向多维多义的丰富性;③多空间重叠中的物象,其意义仅在于它自身,即色彩、点线与空间构成的纯粹视觉形象意义。
象《国色天香》这类作品,它泯灭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嫁接了古典与现代的美感,超越了审美惯性与定势,做为一种艺术实验,画家显然试图把文化理念与空间之谜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范畴中加以反思,以求一个新答案。
(摘自《中国美术》2002年第二期)
画面形式与视觉张力——安佳国画作品观感
陈池瑜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佳创作的《国色天香》组画,是一组极富创造力和新意的作品,作者将花瓣置于花的中间,不画枝叶,花朵盛开,视觉表现力极强,画中上方的鸟或蜻蜓则用工笔细细画出,增加画面情趣。背景用大笔挥扫,横平竖直,简洁整体,具有平面装饰性效果和富有现代抽象形式意味。在色彩运用上,安佳十分大胆。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十分讲究,南齐谢赫绘画六法,其中之一就是“随类赋彩”,即根据不同种类的描绘对象施以不同的色彩,和“应物相形”一起共同塑造形象。如果说谢赫“随类赋彩”,是比较偏重“类”即事物的客体色彩的的话,那么安佳的作品则更注重“随意赋彩”,偏重于主观抒情。她将花朵用白色,或兰色加以描绘,给人以清洁,清冷的审美感受,从而和传统花卉之娇艳富贵的表现方法拉开较大距离。背景则用大块兰色,红色,黄色或赭石及墨绿画出,衬托画的形象,花朵虽安放在瓶中,但却呈怒放盛开之势,姿色横溢,潇洒自如。
安佳的这些花鸟画作品,将造型与写意,抽象与表现,构成与形式和谐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既有中国花鸟画的审美意趣,有具现代视觉形式美感,富有表现力和创造性。可以说她的这些作品,是当代花鸟画创作中积极的新的成果。
(摘自《东方艺术与收藏》2007年第二期)
⑸ 陈池瑜的主要经历
1982年9月起—2001年7月在湖北美术学院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994年在湖北美院创办美术学系并担任系主任
1998年被批准为省级跨世纪学科(美术学)带头人
2001年7月调入清华大学。
⑹ 搜集尸体照
你想明白自己的心理,我建立你看一下下面有关“暴力美学”的资料,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张艺谋的《英雄》可谓将此发挥到极致。
“暴力美学”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暴力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包括美国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由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等。
观点与声音
铁凝:文学应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高贵的能力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发表铁凝和王尧的文学对话录《文学应当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铁凝说,我对文学的理解就是,它审判的意义是否大于理解的意义。最终文学可能有审判的成分在里面,或是审判他们或是自我审判,但最终,理解这个事情,理解本身,这个比例还是应该大过审判。因为审判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理解是需要耐烦的,需要有非常强大的韧性和耐力,对人生对生活不疲倦的不败的耐心贯穿作家整个一生。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这种理解的能力,那他跟文学是没有关系的。铁凝指出,文学不是万能的,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小到一个城市,没有文学是万万不能的。它的作用再微小,它的声音再微弱,但总还是有一点用。那么文学最微弱的那一点作用在哪儿,铁凝认为文学还是应该有一种勇气,应该承担一种功能,即使不谈责任,也至少得有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我们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所以这就不是仅仅一个审判可以概括的。作家确实需要那种体贴、理解、追问、好奇和一种不倦的耐心。”
马振方:厚诬与粉饰古人不可取
《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发表马振方的文章《厚诬与粉饰不可取》。文章对历史小说《张居正》前三卷提出批评,认为书中大量内容陷于滥造和悖逆历史,厚诬了高拱、魏学曾、王希烈及其他多位古人,颠倒了其中部分历史人事的美丑,以人为制作的反面历史人物反衬、拔高主人公,并用较多笔墨粉饰张居正的性格弱点和人格缺陷,而未能对其杰出的改革业绩和思想精神作比较切实而充分的艺术展示。作者指出,厚诬与粉饰古人是近年历史小说创作中的严重弊端,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陈池瑜: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
《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发表陈池瑜的文章《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文中谈到,中国古代的书论、画论、书品、画评相当丰富,形成中国美术批评中的特有范畴、批评方法和价值标准。随着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和美术创作、评论的实际需要,当前应加强批评学科的建设,重视对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理论的发掘和借鉴,防止20世纪艺术批评中的“西化”倾向,打破西方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学科的“中心主义”神话,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我们既不要排斥西方现当代的艺术批评理论成果,同时也应该吸收中国传统批评理论的精华,增强批评中的民族话语。”作者认为,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和开展中国美术批评学方面的研究对于美术学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程文超:文化思考如何从“书本”里走出来
《花城》2003年第5期发表程文超的文章《欲望叙述与当下文化难题》,文中指出,当下中国,欲望的活跃与文化的焦虑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奇妙景观。面对欲望,文化何为?这是今天的一道重大的文化难题。作者认为,今日中国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有张力的任务: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推动中国现代性建设而又防止现代性陷阱的文化形态。作者指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考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交锋。这交锋在很大的程度上,属于“书本”之战。因为论者往往只抓住我们有张力的文化任务的某一方面,有的抓住了“现代性建设”的必然性,有的抓住“防止现代性陷阱”的必然性。书本,成了论争的“本体”,而不是建设的资源。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的文化思考能从 “书本”里走出来,直接面对当下的欲望表现、直接面对现实问题与时代任务,然后把中外各种“书本”真正当成智慧资源去进行新的欲望叙述,我们一定能做一些我们可以做的工作。也只有直接面对当下的欲望表现,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去进行新的欲望叙述,我们才会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的文化创造。
⑺ 陈池瑜的介绍
陈池瑜 (1956.1—) 原名陈嗣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艺术学)评审专家、CSSCI杂志《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学术丛刊《艺术与科学》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⑻ 求外国美术和设计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传播与发展
可以参考的书:陈瑞林的《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年》;刘晓路的《世界美术中的中国与日本美术》;王镛的《中外美术交流史》;苏力文的《二十世纪中国与艺术家》;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史学史》;郑工的《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
看完了这几本书,我相信你就会对本专题有了很深的了解,甚至可以做本方面的论文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