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民间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神话研究的大致方向有哪些
1、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始终贯穿着对于口传资料的使用。只是学术界觉得少数民族文化相对落后,对于这些口传神话的真实性并没有多少怀疑。段宝林先生《蚩尤考》[43]结合古文献资料、汉族民俗资料和苗族口传资料全面考察了蚩尤神话,揭示了该神话背后隐含的古代民族关系及其影响。白庚胜对于纳西族神话的研究成果《东巴神话象征论》和《东巴神话研究》具有代表性。
2、利用考古资料研究神话有先天的优势,因为这些资料可以为传世文献补缺正误;但是,考古资料也有欠缺,因为它们主要是一些器物和器物上的图形,难以确定其真实意义。所以,神话的考古学研究是中国神话学面临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B. 中国上古远古神话研究共同交流
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地最出名。
上帝
关于上帝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庄子中记载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备“人”的形象,它主要的功能是向民间传达“敬天地”的概念。
天
也称为皇天:关于天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在儒家文学中被称为昊天上帝;虽然普遍上认为天和上帝属于同一概念,天的形象也比上帝更具有“人性”;中国古代帝皇自誉为“天之子”,北京天坛既是明清两代帝皇祭天的所在地。
女娲
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及《山海经》中,她可能在西元前35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已经存在,她的形象是一日七十化。在传说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C. 5个神话故事、科技成果
5个中抄国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主人公:女娲)
2、后羿射日(主人公:后羿)
3、盘古开天辟地(主人公:盘古)
4、嫦娥奔月(主人公:嫦娥)
5、吴刚伐桂(主人公:吴刚)
5个科技成果
1、火箭
2、航天飞船
3、电脑
4、悬浮列车
5、手机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D. 中国神话体系的发展,越详细越好
E.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父系社会即使是神的女人也不会有名字和太多纪录的
F.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调查报告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
一朵飘缈的文化之云
中国五千年孕育的文化,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令世人惊叹,涉及的科目数不胜数,而神话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漂浮在其中。
神话,顾名思义,很难追溯到它的始作之人,它流传于市井之间,是那样的飘渺却又真实的存在着,神话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它往往反映着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人们的思想,及对当时不能理解的科学现象的奇幻推测。
《资治通鉴》曾将上古时代的神话以历史的角度展现给世人。
上古时期,天地浑沌一片,犹如一颗鸡蛋,轰得一声巨响,鸡蛋炸开了,轻的东西上升成为天,浑而浊的东西下沉变成地,而盘古,一位神力之人孕育在其中,他以身体为柱支撑天地,直到天地再也不会合在一起,才力竭而亡,化为三山五岳,乌云雷霆,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陌生及渴望了解的求知欲,我认为当时人们因为无法理解孕育自己的世界,于是一个有关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便应时而生。
这个中国古代最早的神话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所查证,我根据《资治通鉴》关于事件(神话)的编排,及当时的背景,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当时时属夏的早期,刚刚雏形的奴隶制国家同氏族,部落大体相似,没有等级森严的制度,而也是中国神话的起始之处,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思想正从原始过渡,是极其落后的时代,而也是求知欲,对外界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但有限的知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神话诞生了。
当时在灾荒连年,猛兽伤人,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抗争,却效果不大,但一切归于平静,人们便对探求自己,以及找到精神的寄托有了极大的好奇,于是“女娲炼石补天”“女娲造人”的传说便应时而生。
对天象,日月星辰的探求,于是有了“夸父逐日”。
对勇士的崇敬,于是有了“刑天头断尤舞槭”“后羿射日”“共工怒撞不周山”各种各样的神话。
神话的诞生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需要,同时对统治者而言也是安抚民心最好的工具,即使秦皇的“焚书坑儒”,也不曾对民间神话加以限制,对于进步思想,统治者往往更钟情于神话。
“大禹治水”作为夏时期最后一个著名的似神话是值得一提的,说它类似神话,是因为禹作为夏时期著名的帝王是确实存在的,但针对当时人们的工具及智慧,如此大规模的河水改道的确可以称为神话,另有记载禹治水是受天帝所命有应龙协助,另带有会自己生长的息壤,所以更加重了神话成分。
在这里还有关于神话另外一种说法,即天灾,这也是促成神话的一个重要因素,像上文中提到的水患,在欧洲,《圣经》也曾提到关于诺亚方舟的事例,同样是水患,虽然时间不同,但有一点,也许在古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曾遭到洪水的侵犯,且当时人们一筹莫展时,西方出现了上帝,东方更明确由天帝派出了禹而拯救世人,于是一个新的神话诞生了。
于是很自然的平定了洪水的禹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支持,成为继舜之后的又一位君主。
总的来说,在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总是塑造宏伟的形象,大多反映世间万物的由来,对自然现象的臆想解释,以及对君主首领力量的神化。情节并不丰富,相对比较单一。
但正是这些神话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天神论作为一种固有的模式被流传于后世,而这种模式为中国君权神授的思想起了莫大的帮助。
然而神话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时代在发展,一些新的思想逐渐问世,随着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道、法、等诸多学派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神话故事”作为不符合时局的题材不得不被置于高台。
这里不得不说明的是,被置于高台的是“神话故事”,而非“神话”,神论已作为流传下的模式深入人心,对于当时将人们拉像理性的学派来说是极好的工具,同时当权者也极其愿意将自己神化来加强统治。
所以,从一定角度说,神话从未在古代中国消失,它化为一种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历史的车轮慢慢碾过,随着最后一道这战火的熄灭,纷乱的三国变成新的国家——晋,随着四方统一,一切又变得秩序井然,而正是这个时代造就出一本旷世奇作,开创了中国神话故事的先河——《搜神记》相传作者是一个名叫干宝的河南籍盐贩,虽然原本早已散失,但经过后人的整理修改,我们还是可以初睹其貌,虽然《搜神记》作为古代的灵异志怪小说并不是非常受欢迎,但是《搜神记》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中国古代神话真正趋近于故事,内容更广泛,形势更丰富,表现手法也趋于大同,描写多取自于周边之灵异怪事,在当时决对可以称为“感官享受”了,我们熟知的“董永”等均出自其中,另外,它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聊斋志异》也颇具影响,只因严重的缺失,使其未能并入名著之中。
接下来要说的,自然是上文提到的作于清时的志怪故事——《聊斋志异》它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造诣使首屈一指的,语言更加富有层次化,更独特的赋予了其深刻的寓意,从神鬼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如“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爱情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对当时青年男女的束缚,男女渴望冲破阻碍自由恋爱的实例,而此时,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达到了顶峰,无论情节,内容,脉络,都以贴近近现代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已趋近成熟。
至此,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便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告于段落。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从起源,发展,至趋于成熟,无不反映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对天,地,人的认知,用自己的现象,构建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神话之路。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始终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与神秘,显示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文化,作为一朵飘缈的文化之云,始终漂浮在中国文化之颠。
2009-03-22
这是当初我做的 结合那个人回答的 再简单改一下应该没问题!
G. 中国神话
中国神话是远古中国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中国文学童年时期的产物,多为口头散文作品。中国神话丰富多彩按地域系统,大体可分为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等。按所表现的内容,有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的;还有关于工艺文化的。这些神话在古代人的幻想解释中多方面地说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类、民族的由来,呈现出中国古代人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富有趣味的艺术想象。中国开辟神话在文献记载中具有极强的幻想性。女娲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古则为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是抟土造人的始祖,盘古则以他巨人的身躯化生天地万物。女娲炼石补天,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成为人类的再造神。围绕女娲补天的神话,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许多动人的情节。中国洪水神话汉族记录最早,少数民族的则比较晚近,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系洪水神话多有雷公出现,雷公为洪水的制造者,因而在神话情节中常常展开与雷公的斗争。北系洪水神话多与共工相联系,共工怒触不周山成为洪水泛滥的根源。后期记录的洪水神话与兄妹婚型神话常常结合在一起,而洪水后成婚的兄妹,又往往被说成是远古的伏羲、女娲乃至盘古。这类神话的主旨在于表达“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过程。它把洪水故事与血缘婚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关于鲧、禹的神话,塑造了中国古代两位治水英雄。鲧在洪水滔天时窃了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杀于羽郊,三岁不腐,孕育出一位继续平治洪水的禹。禹疏导河川,平夷山岳,以更坚决的意志,在黄龙、玄龟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者征服自然的伟大胸怀。日月星辰神话,在古文献记载中有巨人化生说和神生日月说两种。在神生说中,羲和被认为是日月的母亲;太阳又被想象成为可以浴于咸池,登上扶桑,运动于水、树之间的形象。太阳常常与乌相联系,月亮常常与蟾蜍相联系,在日和月的关系上,神话又往往以人类社会家庭关系加以说明,如把它们看成是父与母或兄与妹的关系。其他如夸父逐日、羿射十日等,均与日月神话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吕氏春秋》、《国语》、《淮南子》、《独异志》等古籍中。不仅记载早,品类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话,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由于流传时间久远,这些神话与古文献上记录的,在具体情节上有所不同,出现许多变异。特别明显的是发生神话间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现象。也有的融进一些后世宗教的观念。这些现在仍流传不衰的神话,经过演变,自然不同于原始古典神话,但却可以证明和补助文献记录的材料,实有裨于中国神话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弄清有关神话发展的古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除汉民族外,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神话构成中国神话的重要部分。由于各民族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不同,这些神话大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多情节也颇曲折。著名的有纳族多源的特点。各民族的神话,想象丰富,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彝族神话《人类和石头的战争》、《开天辟地》等。日月神话中,苗族的金银铸日月神话以及壮族的《侯野射太阳》、瑶族的《射太阳》、布依族的《王姜射日》、彝族的《吉智高卢射日月》、布朗族的《顾米亚射日月》等,都各有特色。
中国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及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H. 中国神话的影响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 、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于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现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现代中国学者对古代神话做过不少的整理与研究 ,运用了西方人类学派等的神话学观点进行探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诸如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还有许多民族学者、民间文艺学者、文学史家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推进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袁珂的《古神话选释》 、《中国古代神话》等,对中国古代神话,分别作了注释和整理。随着社会科学和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和史诗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