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影像成果

影像成果

发布时间:2021-10-18 01:51:31

Ⅰ 医学影像高级职称业绩成果证明怎么写

职称业绩就是说作者干过哪些工作,做过哪些项目,有过哪些成绩。在这份证明材料中不仅要相关部门盖章,本人单位也一定要盖章。关于职称评审业绩成果的写作有以下几点:

1、时间,作者一定要写清楚业绩证明的时间,如果与这个项目的施工时间对不上的话,很有可能会被对方认为职称评审业绩报告造假。

2、写清楚作者自己的工作经历,详细到每一份工作变化和岗位升迁。

3、把作者自己发表过的作品还有获奖的情况列出来。

4、写出作者自己的工作中有哪些业绩成果,写的越详细越好,因为这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让专家认可的前提。

5、通过发表的文章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

6、把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做出表达,证明通过作者的创新和发现给项目节省了多少时间和成本。

7、把作者所在单位得到的表扬和奖励列出来,最好附证明材料,目前职称评审新规定更加重视人才的奖励情况。

最后一定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公司的盖章,公司的章是公司最具备法律效益的东西,很多时候能提供作者在这个公司各种项目的合同,如果没有公司盖章的话,那么也是很大程度上不能证明作者是否参考了这个项目。

还有就是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和盖章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之前的时间、项目名称等都是作者自己写的,而最后的签字盖章都是公司负责人弄的,如果说公司不签字盖章,一般不被认可的。

Ⅱ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 月背软着陆

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3、科创板鸣锣开市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

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

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

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

Ⅲ 中国的遥感技术取得过哪些重大成果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体表现在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 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大、类型多,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间,我国曾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大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984年开始由国家土地局主持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详查工作,采用了航片和地面实地测量的方法,对农地采用1∶1万比例尺成图、林地及草地采用1∶5万比例尺成图、在西部地区利用航片与陆地卫星数据结合按1∶10万比例尺成图。但是由于区域范围大,使项目实施历时长达10年,可见实施全国的土地资源调查迫切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据估计覆盖我国整个国土面积需要600景TM图像,而斯波特图像则需要6000多景, 可见遥感技术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因而尽快发射我国自己的资源卫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务。“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小组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大进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同时也使用了我国近年内发射的多颗返回式资源调查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为此,须完成全国陆地部分国际标准分幅地图近500幅幅面的调查、制图与数据分析工作。除全国范围的国土资源调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陕西、内蒙等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开展了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后期的“三北”防护林带综合遥感调查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遥感技术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等项目都是比较重大的遥感工程。但是,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来看,类似于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等大型工程项目应该增加动态监测的能力,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应该每年调查一次,西部地区每5年一次。可见,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遥感应用的市场是非常广泛的。
* 具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针对洪涝灾害采用了包括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多高度的立体监测手段,不仅具有监测的宏观性、动态观测能力,而且通过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实时地将灾情图像及时地传送到中央指挥部门。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永定河、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汛遥感综合试验。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闽江、广东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阳湖、洞庭湖和辽河的洪水监测评估工作中,已分别将洪水灾害的初评估与精评估的时间压缩至2天和2周。整个技术方法与流程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中,采用了多个时相的诺阿卫星影像、陆地卫星TM影像和侧视雷达图像,通过多时相的遥感信息复合得到了准确的灾情数据。
1987年5月发生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 第一个发现火灾的是诺阿气象卫星图像。在火灾发生期间连续接收了过境的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图像,每天提供火区范围、火势变化、火头位置移动、新火点出现以及扑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灾后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还进行了火烧迹地恢复的遥感调查,实现了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灾中的动态监测、灾后损失评估以及后期的生态恢复调查的遥感动态观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很高的评价。
此外,我们还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气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系统,为农业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总之,中国的自然灾害之多、危害之大是惊人的,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减灾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应用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在国家经委的支持下,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组织开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麦估产试验。这标志着气象卫星非气象领域工程化应用的开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遥感估产工作。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种业务化的手段,估产对象也从冬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估产信息系统。其中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运行系统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整个遥感估产的各个作业环节纳入计算机系统运行,使其整体具有数字化作业能力,并能输出各种估产结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估产的精度能够达到95%以上,无论是大区域还是分省(区)估算,均能达到规定的精度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年限的累积,估产精度将会逐渐提高,运行费用也会逐年减少。同时针对国家急需了解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进行种植面积测算、长势监测和单产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遥感估产,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农作物估产的实用运行系统。此外,其他农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别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产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力量完成了《中国农业状况图集》,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揭示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耕地减少等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 地质矿产资源遥感调查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区开展的32 项1∶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图的质量,而且节省了填图的费用,每幅图的实际费用仅占常规方法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区采用 TM图像进行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 除建立的遥感地层单元符合1∶25 万区域地质填图单元技术要求外, 在地质构造和矿产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发现,并且大大地缩短了周期、节省了经费。这必将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施并完成200万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全国范围的l∶25万区域地质填图项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如在新疆准葛尔利用细分红外和多光谱扫描技术直接探测到了岩金矿的蚀变带,取得了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金矿的重大进展。我国还利用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扫描仪在新疆进行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遥感直接探测试验。利用该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信息增强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气藏在地表的微渗漏所造成的烃异常,进而达到直接探测的目的。该项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加快我国西部的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雷达技术已经在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的环境监测和油气区地面沉降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展望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科委已经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至此遥感信息技术已连续四个五年计划被列入国家优先项目,说明了国家对遥感事业的重视。可以预见,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这一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 推动业务性遥感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形成
“九五”期间遥感科技攻关的重点是在以农业资源为主体的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服务方面。届时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宏观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使对水旱灾害为主的遥感监测与评估系统走向业务化运行。
(1)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建立空间型信息系统,形成每年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家高层次部门提供以国家农业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及其动态变化为主的数字图件,其中包括1∶25万全国分及分重点区域的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背景图件和数据;重点开发地带和大城市周边地区的1∶10万图件和相应的数据库;每年一次1∶25万比例尺的中国东部耕地与城镇动态变化图件和数据库;较为完整的全国基本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对国家资源热点问题,如耕地动态变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专题报告等。按计划,1999年以前我们将建立网络型国家级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信息及辅助决策信息,保证系统连续稳定地运行。
(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的完善
以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为重点的运行性综合监测与评估业务系统将于1999年建成并投入相关业务部门使用,使之具备定期发布全国旱情、随时监测评估洪涝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对突发性水灾,在系统进入状态后2天内提供受淹范围、各类土地面积等信息, 一周之内提供包括受灾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详细报告;对重点地区,实施每天一报淹没地区及面积的信息服务;在危机时刻,提供实时灾害现场图像显示和注记;从1998年开始,每10天报一次全国的旱情数据,成灾地区对农田干旱状况每5 天上报一次灾情数据;对重大森林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 继续赶超世界遥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间按照863计划将加大向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倾斜力度,除继续强化支持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样机的研制外,还要研制开发先进机载对地观测系统。
目前海洋监测已经列入了863计划,海洋资源的遥感监测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发展预警海洋灾害、监测海洋环境所急需的高技术,为建立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能力,加速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接轨,力争本世纪末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水声遥测和海洋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我国还将支持如下四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以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为主的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对水稻的识别,小块种植面积的测定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技术研究;雷达遥感新技术在有云天气条件下对水稻和棉花的识别以及农业土地面积测算技术研究;新型遥感技术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以及提取技术研究;以新型遥感信息为基础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统快速生成、更新技术研究

Ⅳ 勘测成果及初步解译

(一)塔中公路沿线剖面

1.总体特征

图5-7是沿塔中沙漠公路的EH-4勘测剖面成果。图5-8是根据图5-7解译出的地下水TDS分布略图。由该图可以看出,沙漠公路沿线基本没有较深层淡水或微咸水,但局部100~200m深度内显示有微咸水(TDS为1~3g/L)。

据图5-7,在垂向上,地层视电阻率值总体上由浅到深逐渐升高,反映了地下水上咸下淡的特点。而水平方向上,20号测点附近出现一个稍向北倾斜的垂向电性界面,界面附近地层视电阻率为3~3.5Ωm,而两侧地层电性有较大不同。界面以南至昆仑山前平原地下水溢出带,200m以下地层的视电阻率值高于4Ωm;界面以北至现代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地层的视电阻率值均小于3Ωm。图5-8解译结果表明,垂向电性界面附近,自上而下地下水的TDS均为5g/L左右;界面南侧200m深度之下为3~5g/L,200m以浅局部地段小于3g/L;界面北侧均大于6g/L,浅部最大可达20g/L以上。这清楚地表明,界面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沉积区及与之对应的水文地质单元,南部是昆仑山北麓冲(湖)积平原区水文地质单元,北部是天山南麓冲(湖)积平原区水文地质单元,界面附近是两大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的交汇带(图5-9)。界面南侧地表到埋深500m的上宽下窄的禊形体,推测是远古塔里木河演化中形成的冲积层,说明古塔里木河在此通过了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且水平摆动的幅度逐渐加大(详见后述)。

20号测点以北古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100m深度以下,没有古河道特征的反映,进一步说明古塔里木河冲积层的深度较小,形成的淡水带深度非常有限,下部为北部冲湖积平原区的湖积层。

图5-7塔中沙漠公路沿线EH-4高频勘测剖面

图5-8塔中沙漠公路沿线地下水TDS(g/L)分布略图

图5-9沙漠公路沿线EH-4勘测结果沉积特征解译

另外,图5-7中南部昆仑山北麓冲(湖)积平原内,700m以下地层视电阻率值较上部有降低的趋势,可能已属第三系,水质变差。

2.塔里木河早期古河道探讨

图5-7中,垂向电性界面北侧22号点至52号点之间,100~250m深度内存在两个上下叠置的透镜体状的电性高值带。最显著地段位于30号点附近(沙漠公路200km里程碑附近,北纬39°44'),宽度在50km以上,视电阻率值达8Ωm以上,表明地下水的TDS小于2.5g/L,而200km里程碑处的单点反演视电阻率视值大于10Ωm,预示着局部地下水的TDS可能更低(小于2g/L)。

剖面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视电阻率等值线的圈闭特征表明了古河道的存在;从电性高值带的规模看,应是大型河流的古河道;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和近代的地理学研究,可以肯定第四纪以来塔里木河逐渐由南向北迁移,但由于勘探程度的限制,最初的塔里木河究竟在什么位置、何时向北迁移等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一般仅笼统地认为在盆地的中部。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根据上述几点,笔者认为,30号点附近的电性高值带应是早期的塔里木河古河道,它北距现代塔里木河河道150km以上(图5-9)。按这一推断,在塔中沙漠公路沿线地带250m深度之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南北两大沉积区(昆仑山水系影响区和塔里木河水系影响区)的界限起码应推移到该远古塔里木河道区,即北纬39°44'以南附近。

另外,50号点附近也存在两个上下叠置的小型透镜体状相对电性高值带,中心部位的视电阻率大于7Ωm,它们与30号点处的电性高值带相对应且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深度稍浅,最大视电阻率值也较低,推测是当时塔里木河的分支河道或塔里木河短期摆动造成的。28号点至48号点之间,400m深度左右存在一个不很明显的相对电性高值带,视电阻率大于4Ωm,底部呈封闭特征,上部与30号点处的电性高值带相接,限于勘探程度,仅推测是第四纪以来塔里木河最早期的古河道,其底界深埋为500m左右,大致是第四系的底界,这就说明塔里木河从第四纪早期就从此通过。

如果上述推断是正确的,这将是塔里木盆地第四纪研究的重大发现。它对塔里木盆地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和沙漠腹地供水等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物探测点点距较大,且采用低频工作方式,没有得到100m以上勘探资料,今后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综合勘探研究,追索古河道的分布、迁移、埋藏规律和水质变化特征。

3.南部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沙漠地下水的启示

在图5-7和图5-8中,剖面南端至60号点左右的区段内,自上而下存在多个呈舌状向沙漠腹地延伸的相对高阻值带,这预示着地下水的相对淡化带。

图5-7中南端83~90号测点,浅部100~200m深度内,视电阻率的最大值可达6Ωm以上,解译地下水的TDS<3g/L。该相对淡化带延伸距离较短,距剖面南端约35km,距尼雅河冲洪积扇溢出带约60km。根据尼雅河溢出带附近钻孔揭露的情况,推测是溢出带相应深度承压含水层向沙漠腹地的延伸。反映了与图5-7南端相接的尼雅河溢出带及下游EH-4高频勘测剖面的图5-10,很好地证明了上述推测。

200~700m深度内,相对淡化带的地层视电阻率为4.5~5.0Ωm,地下水的TDS为3.5~4.0g/L。弱淡化带向沙漠腹地的延伸距离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距尼雅河溢出带最远达150km。这与西北干旱区冲洪积扇前缘承压含水层普遍具有的分布埋藏特点一致,即越向深部,向下游延伸越远,赋存其中的地下水也相对较淡。

图5-10塔中沙漠公路民丰段EH-4勘测剖面

上述相对淡化带的意义还在于为笔者提供的下述信息:如果不考虑水的因素,地层视电阻率越高,岩石颗粒一般越粗,因此弱淡化带内地层一般具有相对较好的渗透性能,它们构成了昆仑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侧向补给沙漠地下水的主要通道,也正因为地下水径流条件相对较好,在地下水的长期淋滤溶解作用下,形成相对难溶的地球化学环境,所以赋存其中的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

(二)KT1孔南侧剖面

KT1孔425.00~528.54m试段揭露地下水的TDS为2.279g/L,是塔中地区目前已探明的水质最好的勘探孔段。于孔旁验证EH-4勘测效果的同时,在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假说的理论指导下(见后叙),笔者向西南方向进行了3km的追索性勘测,结果如图5—11。该剖面清晰地反映出,400m深度以下南部地段高阻层的视电阻率绝对值和厚度均比KT1孔处要大(KT1孔在剖面0点附近)。南端视电阻率最大值约8.5Ωm,表明地下水的TDS接近或小于2g/L,而视电阻率高于8Ωm的最大厚度达450~750m。由该图还可看出淡水或微咸水含水层由南向北的舌状延伸特点,而KT1孔正好位于500m深度舌状淡水体的末端附近。因此,可以推测,如果当初KT1孔的孔位向南移动3km,其水质和水量均可能比现在的KT1孔更理想,很有可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而且长期使用,水质也不易变化。这一结果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指明了塔中一带淡水的补给来源和下一步进行勘探找水的方向。

(三)安迪尔河下游剖面

受交通条件限制,仅对安迪尔河溢出带下游地段进行了勘测。勘测采用高频工作方式,剖面从安迪尔河末端处的安迪尔牧场开始,向南沿简易公路至315国道附近安迪尔河冲洪积扇溢出带,共布设8个测点。因剖面基本上顺河流走向布置,为避免河流影响,保持测线距河流500以上。在达到勘查目的同时,结合当地牧场少数民族的饮水问题(目前仍饮用不卫生的涝坝水),于安迪尔牧场南北两侧进行了加密勘测,因此前4个点点距较小,后4个点点距较大,起控制作用。

图5-11塔中KT1孔西南方向EH-4勘测剖面

图5-12是该剖面的勘测结果,除南端表层视电阻率小于10Ωm外,整个剖面呈现高阻特征。特别是北部安迪尔牧场区(图中5~15km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高阻淡化带,深度为50~250m,视电阻率达30~50Ωm,地下水的TDS小于1g/L。

该剖面从南到北的电性特征看似反常,实质上恰好反映了本地新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从卫星影像可明显地看出,安迪尔河道和牙通古孜河道环抱315国道的现象,正是两河道间民丰北隆起的反映,此新构造隆起的不断抬上,加剧洪水期两河道的下切侵蚀,地下水在河道溢出,即溢出带演变成沿河道的线状溢出为主,使地下水的溢出带上移。由于该隆起的阻水作用,其北侧形成了地下水滞流区,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北部视电阻率的圈闭特征,正好反映了古安迪尔河向北西运动而形成的河床型冲积层,其中赋存地下淡水。距安迪尔25km的电性圈闭特征也是安迪尔古河道的反映。10~15km地表高阻值是现代河道的淡化带。不难看出,从上下两个圈闭体反映的淡化带规模来看,现代安迪尔河的径流量已大为减少。

(四)塔里木河勘测剖面和肖塘供水井附近勘测剖面

为了解塔里木河对地下水的影响,在河床两侧及肖塘布置了高频探测剖面,结果如图5-6和图5-13,塔里木河位于图中的35.5km处,肖塘位于该河南约30km。由两图中可得到如下认识。

图5-12安迪尔河下游EH-4勘测剖面

图5-13塔里木河EH-4勘测剖面

(1)该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塔里木河淡化影响深度仅100m左右,其两侧的宽度不超过1.5km。

(2)勘测剖面视电阻率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上下两个圈闭体,而且下者明显大于上者,这表明在形成两个圈闭体之间有一个短暂时期,塔里木河游荡它地,形成了短期的沉积间断;塔里木河重返此地后冲积物的规模和展布范围大为减小,说明随着气候变干,河水径流量大为减小,这可能发生在全新世早期。

(3)肖塘供水井位于现代河道南30km,其附近的EH-4勘测剖面(图5-6)表明塔里木河以南,20号测点以北的冲积平原区古河道及地下相对淡水的深度不过40m,仅分布废弃河道或古河道附近的较浅部位。

Ⅳ 测绘航空摄影成果主要包括( )。

A,B,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测绘航空摄影成果的质量元素及检查项。测绘航空摄影成果主要包括航空摄影成果、扫描数据、卫星遥感影像。

Ⅵ 赛数DSC全能影像采集系统的数字化成果能够达到什么标准

能够达到或超过Metamorfoze、FADGI和ISO等最高标准。。

Ⅶ 遥感技术应用及成果

一、遥感地质技术

(一)ETM、QB数据处理技术

不同平台、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多光谱数据处理分别在PCI软件系统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地理配准、图像镶嵌、图像裁切等。

为宏观展现毛坪地区的三维立体全貌和分析主要地质现象,还利用QB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的特性,在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支持下,制作较大比例尺的重点区段的三维立体影像图。

(二)遥感地质矿产信息增强及提取技术实验

用于图像处理的核心技术方法是“比值+主成分分析”,采用掩膜方法去除植被及水体等干扰背景。在干旱、植被稀少、基岩出露较好西部地区,蚀变遥感信息提取效果较好。在潮湿、植被密集南方地区不甚理想,需要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加以利用。

(三)遥感线性要素统计方法

遥感线性体是指直线状展布、规模相对短小的线性要素,多由直线状冲沟、脊线、色线等组成。其展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成因多受构造控制,间接反映深部信息。遥感线性体分析的方法是在2cm×2cm网格单元内统计条数和长度值,在GIS平台,对不同方位线性体密度、强度实现定量统计并制作等值线图。

(四)遥感地质矿产图编图方法

利用多光谱图像,在遥感构造、遥感岩石单元解译标志基础上,发掘表达成矿源场遥感信息(遥感构造分区、影像地质体、区域性影像构造格架、岩石地层影像单元等)和成矿位场信息(含矿岩层、岩体、控矿构造等);叠合矿产、地球化学异常形成。

(五)基于GIS空间分析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方法技术

借助GIS技术,集遥感、矿产、化探找矿信息为一体,应用新的成矿预测理论,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预测,区划找矿远景,优选找矿目标地,圈定找矿靶区。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本区的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多位于NE向和NW向构造相交部位及其附近,这种矿床分布格局特征与区内遥感构造格局相一致。铅锌矿集中区受转换断层和转换盆地控制。

2)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勘查实践,认为滇东北地区震旦纪—早二叠世的铅锌矿床属喷流沉积成矿系统中的MVT型矿床(即容矿主岩为碳酸盐岩),进一步可划分为整合型矿床、层控裂隙型矿床、层控复合型矿床三类,它们是喷流沉积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过程中不同成矿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产物。

3)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研究区9个图幅1∶20万地质图、矿产图,分析研究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遥感地质解译与编图、异常提取和成矿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4)通过不同分辨率图像的遥感解译与地质分析、图像处理,编制了全区1∶5万、重点区1∶2.5万与1∶1万三个层次的遥感地质解译图,突出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遥感构造展布特点及与矿产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异常提取、成矿预测奠定了遥感地质基础。

5)在区域地质分析及遥感构造解译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本区遥感构造格架。NE向与NW向构造长期活动,具有同生构造特点。构造演化过程为:在震旦纪—早二叠世NE向继承性海盆形成过程中,盆地离散扩展速率差异,导致主海盆(槽)局部产生NNW向转换断层及转换盆地;在各时期海盆(槽)关闭过程中强烈挤压,形成了NE向褶皱和压扭性断裂;由于地质体的不均一性,导致沿NE走向的不同地段,收缩敛合速度不一样,形成了本区既有NNE—NE向压扭性断裂,又有NW—NWW向压扭性断裂;既有NE向褶皱(为主),又有NW或NWW向褶皱的构造格局。首次提出了以转换断层为主的同生构造控制铅锌矿产分布的重要认识,比较合理地解释了铅锌矿(化)带呈NE向与NW向分布,其结点形成矿床集中区的矿化展布特征。同时,将遥感构造、遥感岩性单元量化,作为重要成矿预测依据。

6)采用信息定量提取技术,首次开展了全区遥感异常提取试验研究,提取了与金属矿化有关的铁化、泥化与碳酸盐岩化蚀变的遥感异常,分析了这些遥感异常特征,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波谱异常信息。

7)进行了全区1∶10万遥感线性体的解译提取及方位、长度度量,通过编制6个方位区间线性体密度图及总强度图,分析了线性体密度与构造、矿产关系,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微地貌构造信息。

8)在GIS及PCI支持下,进行了以遥感成矿信息(遥感断裂-线性构造、遥感面状构造、遥感岩类、遥感线性体统计结果、遥感蚀变异常)为主的成矿预测,提出了遥感成矿远景区40个,并在滇东北地区遥感成矿预测图上进一步圈定了41个找矿靶区。提出了本区铅锌矿找矿的新思路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新问题。

9)在1∶5万成矿预测基础上,分析1∶2.5万与1∶1万范围遥感地质成矿条件,首次建立了本区铅锌矿遥感地质矿产模型,筛选出10个遥感因素控制指标,为滇东北地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变量以及预测定量化,进一步指出了找矿方向。

10)1∶5万—1∶10万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对于区域地质找矿是十分有效的。该工作成果为滇东北地区控矿规律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对指导找矿和成矿预测将起到积极作用,是区域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和有效的遥感方法技术。该方法适宜在类似于滇东北这样海拔高、切割深、植被覆盖少,交通条件差等复杂条件的地区推广使用。

Ⅷ 主要成果认识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认识的基础上,在专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对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典型铅锌、银、铜、金矿床的成矿环境、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特征、成矿机制、成矿模式及矿床成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中高山地区铅锌、银、铜、金矿开展了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勘查方法技术试验和有效性评价,建立了综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矿远景区,圈定了找矿靶区,并对重点找矿靶区实施了工程验证,获得了8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果: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全面总结,开展了化探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提出找矿预测区。

在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5个异常带和一个异常区,即苏家沟-老铁厂-黄柏塬异常带、长沟-洞沟异常带、双王-(八卦庙-铜岭沟)-南山异常带、双石铺-铅硐山-苇子坪-太白河狮子坝异常带、西坝-王家塄异常带和文家庄异常区;柞-山矿集区圈出以Au、Cu、Ag、As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北部老林-营盘街-丰北河Au、Ag异常带、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异常亚带和马耳峡-穆家庄-元子街-马鹿坪Au-Cu-As异常亚带、南部二台子-板板山-龙王庙异常带; 在勉-略-宁矿集区圈出以Au、Zn、Ag、Cu(Ni、Co)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郭镇-茶店异常带、代家坝-艾叶口异常带和巩家河-雪花太坪-陈家坝异常带。

2)选择凤-太矿集区典型铅锌、金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并对这些物化探方法进行了有效性评价。

对典型铅锌、金矿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研究表明: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对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及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 ④EH4方法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由于工作频率的限制,深部采样间隔较大,使得该方法也有先天的明显缺陷,在已知矿区的试验结果与地质现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1:1万(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可有效圈定找矿靶区,评价不同地质体的含矿性。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新方法对于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3)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完成了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柞-山矿集区池沟铜矿蚀变矿物的ASD填图试验。

对已知矿区的蚀变矿物填图试验研究认为:①ASD蚀变矿物填图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质依据; ②ASD仅是对矿物的鉴定,而不能判断矿床成因;③ASD仪器对含羟基矿物的辨别比较准确和快捷,而对硅化和钠长石化的矿物成分难以区分;④开展ASD蚀变矿物填图工作,选择工作对象非常关键。对于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岩浆热液所引起的蚀变带范围一般远大于矿体的范围,并且蚀变带中的矿物组合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蚀变矿物填图效果往往比较明显,而对于沉积岩区或与区域变质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这些矿床在形成过程中不发育或仅发育小规模的蚀变,且蚀变矿物组合的规律性不明显,因此利用ASD仪器开展蚀变矿物填图,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效果较不明显。

4)开展的大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指示性强,为找矿选区提供了信息支撑。

通过对凤太地区1:5万和1:1万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认为:①在秦岭中高山强覆盖地区开展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Aster数据和IKONOS数据均能够满足分辨率方面的要求,采用彩色合成、数据融合等手段进行数据处理,能够有效地增强数据的可分辨程度; ②采用Aster数据的多光谱特性在1:5万层次进行特征矿物蚀变信息的提取较ETM/TM数据具有较高的优越性;③利用Aster数据开展1:5万层次影像解译,遥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质解译与已知地质要素吻合程度较高;④利用IKONOS数据开展1:1万层次影像制作,在微观地质单元的解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对小面积的碳酸盐岩(及其褶皱构造)分布区域以及人类采矿形迹能够达到详细解译的程度,遥感解译与地质吻合程度较高,对于找矿选区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矿集区中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模式。

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构造改造就位的成矿过程,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秦岭造山带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

6)对山阳池沟铜矿进行了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矿产勘查学及遥感等多学科系统研究,获得了矿床成岩成矿年龄,认为该矿床为斑岩型铜矿。

系统的LA-ICP-MS测年研究表明,Ⅰ号岩体结晶年龄为(146±1)Ma,Ⅱ号岩体年龄为(148±1)Ma,Ⅲ号岩体年龄为(141±1)Ma,Ⅳ号岩体年龄为(144±1)Ma,V号岩体年龄为(140±1)Ma,Ⅵ号岩体年龄为(146±1)Ma,池沟小岩体形成于140~148Ma。该矿床辉钼矿Re -Os测年显示,矿石的形成时代为148Ma,与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表明岩体的侵入与矿化存在时、空和成因联系,矿床属斑岩型铜矿床。

7)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体系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为: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激电剖面+地质地化剖面; 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 +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但地质和综合研究工作贯穿于所有方法的整个应用过程中。

综合勘查模型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研究确定找矿远景区→TEM、激电和或CSAMT物探方法与化探沟系次生晕加密确定勘查靶位→钻探、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指导探矿工程布设→系统勘查,控制矿体,圈定估算资源量。

8)找矿勘查验证取得重大进展和发现。

通过成矿理论预测选区,依据综合勘查模型选择投入有效的找矿方法组合,实施工程验证,新获得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8.7×104t,铜332+333+3341资源量20×104t,实现了产学研密切结合推动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目标。

在秦岭造山带风-太矿集区取得了铅锌矿找矿重要成果,在白杨沟、东塘子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杨沟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4.3×104t,东塘子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4.4×104t。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了斑岩铜矿重大发现,勘查发现了山阳池沟斑岩型铜矿。该矿床主要由池沟隐伏钼矿化带、Ⅰ号铜钼矿化带、付桑沟矽卡岩铜矿化带和Ⅳ号铜矿化带组成。综合研究认为,铜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在已控制岩体和围岩中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发育。初步预测硫化物富集于Ⅰ、Ⅲ、Ⅳ号岩体中。岩体形态复杂,产状陡立,Ⅳ号岩体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断岩体沿东西方向侵入。通过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沟铜矿预获铜333+3341资源量14.7×104t。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了铜矿勘查重大进展,在铜厂矿床西延部位勘查发现了徐家沟铜矿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条铜矿化蚀变带,根据工程控制程度,现已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中圈定出11个铜矿体,Ⅱ号矿化蚀变带中初步圈定出2个铜矿体,预获铜332+333+3341资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沟铜矿外围圈定两个找矿预测区:徐家沟南矿带和黄泥梁矿带,预测这两个成矿带远景资源量在(10~15)×104t间。

阅读全文

与影像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