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磁测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一)磁测数据的处理
在环境与工程测量中获得的磁测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与矿产勘查中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基本相同。数据处理大体上可分为滤除干扰的一般处理和提取信息的专项处理两类。一般处理的目的在于滤除干扰,得到能客观反映磁场面貌特征的基础图件。专项处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提取有效信息,或改变异常形式,以便于解释及与地质等综合信息的对比分析。
专项处理方法大致分成三类:
1)位场转换处理方法,如化极处理、磁重转换等。
2)突出“平缓场”弱变化的处理方法,如自适应滤波、互相关滤波等。
3)划分区域场与突出局部异常的方法,如上、下延拓,求导与积分,匹配滤波等。
需指出的是,上述处理方法的应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另外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常用以下与高精度磁测相匹配的数据处理技术,避免处理精度不够对有用信息的损失。
1.磁异常弱信号提取技术,增强异常分辨能力
在利用磁异常进行地质问题调查中经常会遇到有用异常被干扰所淹没而难于分辨,所以弱异常的提取在磁异常解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有用异常经常与干扰频率相近,所以采用统计方法可能更合适。如采用最佳检测系统与自调节滤波提取弱信号等。
2.航磁低纬度化极与变磁倾角化极
为解决航磁低纬度化极的不稳定性问题,人们研究了许多方法,综合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频率域方法;另一类是空间域方法。比较起来,频率域方法计算速度较快,但化极精度不够高。空间域方法精度较高,但由于涉及求解大型方程组问题,只能处理小面积数据,实用性差,近年来对空间域方法做了进一步改进,但在提高速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精度,总的来说这类方法速度提高很有限。对于频率域方法提出了各种改进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低纬度化极效果得到改善,但其精度仍有待提高,所以简便高精度的低纬度化极方法仍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当航磁测区南北方向跨度大时,全区按一个磁倾角处理就会产生较大误差,所以必须考虑按实际地磁倾角变化的变磁倾角化极。目前在频率域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把全区磁化倾角变化做统一处理的全变倾角化极;二是把测区划分为若干条带的小区,小区内地磁倾角取平均值,而后依次用每一小区的磁倾角对全测区数据做化极,最后将各带的处理结果拼接起来得到分带变倾角化极。由于全变倾角化极中对倾角变化规律的简化和分带化极的拼接处理等都将影响结果的精度,进一步研究高精度实用的变倾角化极方法仍是十分必要的。
3.磁异常曲面延拓
位场曲面延拓,对中高山区磁场的解释特别重要。国内外专家已提出过多种基于等效源层(空间域)曲面位场延拓方法。实际工作中由于磁测数据量大,特别是航磁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常要花费大量计算机时,遇到分块处理拼图造成的不够精确等问题,因此这些方法还不便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在频率中研究快速实用的曲化平方法是一个有前景的方向,将位场表示为泰勒级数谱,采用迭代法逐次逼近求出平面上的场值。平面可以通过起伏面,但只有当延拓高度较小时才适用。
4.不同深度磁场的划分
为了提高磁场的垂向分辨率,研究沿深度的分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已有匹配滤波、正则化滤波、补偿圆滑滤波等多种方法,但所得结果还不能与深度有定量的对应关系,可采用适合位场特点的小波变换方法以及深度滤波方法。
(二)磁异常的推断解释
磁异常的解释比较复杂,因为磁异常形态取决于诸多因素,如物体的几何形态、物体所处位置上的地磁场方向、组成物体岩土的磁化方向、相对于物体轴向的测线方位等。因此,在解释磁异常时,要特别注意分析磁异常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磁异常反演可以采用比较成熟的一些反演方法,如特征点法、切线法、梯度积分法、矢量解释法、线性反演法等。
1.几种简单形体的磁异常特征
(1)柱状体的Za曲线特征
在自然界中的火山颈、筒状体等均可看作为柱状体。在北半球向北倾斜的柱状体基本上都是顺轴磁化,磁化方向由柱顶指向柱底,即柱顶为负磁极,柱底为正磁极,其他地方无磁极分布。当柱体截面积很小并向地下延深较大时,柱底正磁极在地表产生的磁场可以忽略,这时就相当于一个负点磁极(单极)产生的磁场。在通过正上方的剖面上,Za曲线的特征如图4-3(a)所示。由图可见在柱顶上方出现Za极大值,曲线两侧对称,且向两侧逐渐减小,远处趋于零,但不出现负值。柱顶上方的Za平面等值线特征是以柱顶在地面投影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如图4-3(b)所示。若柱体延深有限(双极)或斜磁化时,Za曲线呈不对称状,且在倾斜一侧,或在产生正磁荷的一侧出现负值。
图4-3 柱状体的Za曲线异常
(2)球体的Za曲线特征
自然界中的囊状体、透镜体、充有磁性矿物的溶洞都可以近似看作为球体。一个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等效于一个磁偶极子的磁场。图4-4和图4-5分别为垂直磁化和倾斜磁化Za异常曲线图及断面上磁力线的示意图。垂直磁化的Za异常曲线呈对称状,极大值在球心正上方,两侧逐渐减小,且出现负值,远处趋于零。球顶上的平面Za等值线形状是以球心在地面投影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中间部分为正值,外围等值线为负值。斜磁化的Za异常曲线呈不对称状,两侧负值不相等,当磁化强度向右下倾斜时,Za极大值向左移,右侧负值幅度较大。其等值线形状倾斜侧变密,另一侧变疏。
图4-4 垂直磁化球体的Za曲线
图4-5 倾斜磁化球体的Za曲线
(3)板状(脉状)体的Za曲线特征
自然界中的层状体、脉状体都可近似地看作为板状体。当板状体的顶面埋深小于上顶面宽度时,为厚板,反之为薄板,薄板和厚板的磁场特征基本类似。当M的方向与层面平行时,称为顺层磁化,斜交时称为斜磁化。
当板状体无限延深且顺层磁化时(单极线),主剖面上Za曲线特征同单极的异常形态类似(图4-6),只是异常梯度变缓,宽度增大。在平面上,Za等值线的形状呈条带状。在斜磁化时,Za异常曲线呈不对称状,当板状体倾角小于地磁场倾角时(图4-7),Za曲线极大值向右偏移,左侧出现负值。其他情况可自行分析。在等值线平面图上,Za等值线呈具有一定走向的条带状,一侧为正值,另一侧为负值。
图4-6 顺层磁化板状体Za曲线
图4-7 斜磁化板状体Za曲线
(4)接触带的Za曲线
垂直接触带走向的测线上,Za异常曲线的特征(图4-8),在磁性岩层一侧出现正值,且延续较长范围,非磁性岩层一侧出现负值。
2.磁异常的定性解释
(1)磁异常解释的步骤
在磁异常图上,首先是根据勘探任务,从异常的规模、形态、梯度、峰值高低等异常特征入手,确定哪些是与勘探任务有关的有用异常,哪些是与勘探任务无关的干扰异常;然后用区域校正的方法消除干扰,突出并绘制出有用异常。在解释过程中还应密切结合工区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综合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引起磁异常的地质因素。最后对有意义的异常,可做定量或半定量计算。
图4-8 接触带的Za曲线
(2)磁异常特征与地质体之间的关系
磁异常的形态与地质体的形状、磁性强弱、产状等的关系,可综合如下:
如果在等值线平面图上磁异常沿某一方向延伸较远,说明该磁性体为二度体,长轴方向即为磁性地质体的走向。当磁异常无明显走向时,说明磁性体可能为球、柱等二度体。磁性地质体的规模可根据异常范围大致确定。
在Za等值线平面图上,如果发现在正异常周围有负异常,一般由有限延深的磁性地质体引起;如果只在一侧出现负值,则由无限延深斜磁化地质体引起;如果在正异常周围不出现负异常,则为顺层(轴)磁化无限延深的地质体。
磁异常幅值的大小与地质体的磁化强度成正比,且随地质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加。当M和体积一定时,磁异常随地质体的埋深加大而减小,且曲线梯度小,异常范围加宽。
另外,根据磁异常等值线平面图还可以圈定地质体在地面投影位置。当Za曲线呈对称状时,高值带一般出现在磁性地质体正上方;当异常曲线不对称时,极大值相对于地质体中心有偏移,这时地质体中心在地面的投影位于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
3.磁异常的定量解释
(1)特征点法
该法主要用于简单形体求解。对于无限延深顺轴磁化的柱体(单极),可用下式来求顶面埋深h: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式中:x1/2为原点(极大值点)到半极值点距离。
无限延深顺层磁化的板状体顶板埋深h为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水平圆柱(偶极线)中心埋深h为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2)切线法
切线法是一种近似的经验方法。其特点是,方法精度不高但速度较快。具体做法是通过曲线极大值、极小值及曲线两翼拐点分别做五条切线,如图4-9所示。利用拐点切线与极值点切线交点的横坐标来求磁性体埋深h,其关系式为
图4-9 切线法原理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式中:xj、
(3)选择法
该方法也称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对比法。它是根据实测曲线和地质资料分析,初步确定地下磁性体的产状、体积及埋深,然后利用理论公式计算出其异常曲线,并用此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进行对比,如果两曲线基本特征一致,说明原确定的磁性体参数符合实际情况;若差别较大,需要进一步修改有关参数再计算理论曲线,再对比,以逐步逼近实测曲线,直至两曲线吻合为止。此时假定的各参数即为实测磁性体参数。具体计算方法多采用量板法或计算机处理。
2. 简述血型测定原理及操作步骤
原理:根据红细胞膜表面有无A抗原和(或)B抗原,将血型分为A,B,AB,O型4种。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所谓的正定型是指用标准抗A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所谓的反定型,是指用标准的A型、B型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抗A和(或)抗B。
操作步骤:玻片法正定型
1、 取清洁玻片1张,用蜡笔划成方法,标明抗A,抗B,分别滴家抗A,抗B血清在相应的方格内,再加受检者红细胞1滴,混匀。
2、 将玻片轻轻转动,使血清与细胞充分混匀,连续约1-5MIN,肉眼观察有无凝集反映,也可以用低倍镜观察结果。
3. 资料处理与解释成果
首先运用近场校正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近场校正;然后通过空间滤波的手段,可以平滑地表局部异常源的影响,从而减小静态效应。另外,还利用了平移法,将有明显静态效应的整条曲线平移到正常值位置。在做了上述处理后,再利用圆滑反演软件进行正式反演。
CSAMT法接收机所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只是对应一系列频率的没有考虑装置特性的平均视电阻率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地下地层的真实电性特征;必须结合收发距r的大小,AB偶极的长度,发射电流的大小,采样间距等装置的详细数据进行合理的反演计算,才能得到对应地下不同深度处的电性分布剖面。在反演时采用了整条剖面的圆滑反演技术。
如图2所示,8线电阻率(ρ)断面图及地质解释。1740~1860低阻异常(<2000 Ω·m),异常平面中心在1820点。地表岩体出露,经地表探槽揭露有含矿矽卡岩脉,推测为中寒武统杨柳岗组“残留体”与岩浆岩脉相互穿插而破碎引起的。1940~2060低阻异常与南北向花岗斑岩脉对应,异常没有圈闭。推测为寒武系地层穿插于岩体中形成破碎带。1280~1440高阻异常区(>6000 Ω·m)是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引起的,而它的东侧中阻(2000~6000 Ω·m)花岗闪长岩属于燕山期不同次侵入,都为成矿母岩。绿线为推测地质界线。440~1680 地表为杨柳岗组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地表岩体接触带附近分布花岗斑岩脉及含矿矽卡岩脉。在地层内部也分布有矽卡岩矿化脉。
图2 CSAMT法勘查8线综合剖面图
如图3所示,0线电阻率(ρ)断面图及地质解释。1760~1900低阻异常(<2000 Ω·m),空间分布范围增大。异常中心在1840点,北侧地表探槽揭露含矽卡岩矿化脉。南北向花岗斑岩脉带经过此段。1420~1600高阻区(>6000 Ω·m)是杨柳岗组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引起,此地层出露于地表,形成独立的异常中心,异常中心在1500 点。在地表与岩体接触带部位及地层内部分布大量的含矿矽卡岩带、花岗斑岩脉。所以,该高阻异常是重点找矿区段之一。绿线为推测地质界线。1220~1420高阻异常(>6000 Ω· m)是花岗闪长岩引起的,与成矿关系密切,与东侧中阻(2000~6000 Ω·m)花岗闪长岩电性差异明显。西侧黄柏岭组地层中低阻(<6000 Ω·m)异常变化范围亦大。接触带部位也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如图4所示,7线电阻率(ρ)断面图及地质解释。1740~1960低阻异常(<2000 Ω·m)范围收缩,埋深变浅。异常中心在1860点。1160~1500高阻(>6000 Ω·m)花岗闪长岩与东侧中阻(2000~6000 Ω·m)花岗闪长岩接触带陡立。西侧黄柏岭组地层中低阻(<6000 Ω· m)接触带也较陡。1500~1620有一弱的低阻异常,可能为晚期花岗斑岩脉破碎带引起的相对低阻,也可能为寒武系与岩体破碎带。周围分布多处矿化点。综上所述,3条电阻率剖面图对各地质体的反映基本对应,曲线形态吻合,证明CSAMT方法的有效性。从整体上看,初步了解矿区内的地层、构造与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绿线为推测地质界线。
图3 CSAMT法勘查0线综合剖面图
图4 CSAMT法勘查7线综合剖面图
图5反映平面异常整体分布。西端中低阻(<6000 Ω·m)为黄柏岭组地层;中段高阻带为岩体和杨柳岗组大理岩化灰岩。图5 表明,异常在此深度表现最全。1 号低阻异常较清晰,有较好的地质成矿背景,平面上也有较大空间;2 号高阻(>6000 Ω·m)异常反映完整,2 号高阻异常是已知矿赋存主体,其下部以及与岩体接触带附近还有很大的成矿空间。4号异常,地表揭露含矽卡岩矿化脉及大理岩;5号为高阻岩体中的低阻异常,可能存在隐伏地质体。
图5 电阻率(Ω·m)平面等值线图
4. 数据成果的检验
数据成果是分等成果在数据表格上的聚合,具有结构复杂、记录数多、涵盖面广的特点。数据成果有严格的数量特征要求,是图件成果承载的空间及描述特征信息的基础和补充。数据成果检验的主要内容分为基本情况、指标体系及权重、分等相关参数、系数成果、分等指数成果、等面积和标准样地。主要采用专家经验法、实地校验法、查阅文献资料法、野外施测验证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等方法。
(一)综合分析验证
对数据成果中的基本情况、指标体系及权重、分等相关参数、系数成果等采用综合分析验证,即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咨询农业部门专家,检验其合理性,再通过实地校验及专家验证,最终达到数据的可靠。
(二)野外实测验证
野外实地验证着重检查分等各参数和阶段性成果与实际相符的程度。自查工作人员按照农用地分等成果检查内容进行实地核查,主要是针对分等指数的检验。
在所有分等单元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 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将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与实际不符的单元数小于抽取单元总数的 5%,则认为计算结果总体上合格,但应对不合格单元的相应内容进行校正;如果大于 5%,则应按工作步骤进行全面核查、校正。
以九龙坡区为例,在所有分等单元中抽取 144 个单元,占分等单元总数的 6%,进行野外实测,以标准样地为标准,根据主观判断确定农用地的等别。对野外实测等别结果和计算出来的分等结果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检验,所得的相关系数为 0.84,故可以认为这两种分等结果无显著性的差异,分等成果总体上合格。
表 3-29 随机抽取的野外实测分等单元的分布状况表
(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一般是假定因变量为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而自变量为无概率分布的非随机变量。因此,在作回归分析之前必须对每一个数据做正态检验。最直观的正态检验就是 P-P 概率图。P-P 概率图是根据变量的累积比例对所指定的理论分布积累比例绘制的图形,它是一种直观的探查样本数据是否与某个概率分的统计图形相一致的方法,如果被检验的数据符合所指定的分布,则代表样本数据的点簇在一条直线上。以九龙坡区为例,其结果见图 3-31。
图3-31 重庆市九龙坡区样点利用等指数P-P概率图
1.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前提条件,只有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时回归分析才有意义。因此,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相关分析。下面以九龙坡区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为例,利用 SPSS11.5 对两变量作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 3-30,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表 3-30 重庆市九龙坡区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相关性分析表
** 说明在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双尾验证为显著性相关。
2.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可以采用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方法,在分析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样以九龙坡区为例,以标准粮产量作纵轴,利用等指数作横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如图 3-32。对回归分析作 F 检验,结果见表 3-31。
图3-32 重庆市九龙坡区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相关关系图
表 3-31 重庆市九龙坡区回归分析 F 检验表
5. 下面是四名成年人的血液常规化验报告单的数据和血型鉴定表,请回答下列各问题并把相应检查人的字母代码填
(1)贫血指的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红细胞的正常值为:3.5×1012~5.5×1012个/升,而患者A的红细胞数量为2.9×1012个/升,低于正常值,此人可能患有贫血.
(2)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5×1011~3.5×1011个/升,而C的测定值为0.7×1011个/升,此人血小板的含量低于正常值.由于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故此人摔跤后身体出现青紫斑,皮肤划破后出血不易止住.
(3)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B为A型血,故输A型血.紧急情况下可输异型血型为O型血.
(4)白细胞的正常值为:5.0×109~10.0×109个/升,而B的测定值为13.5×109个/升,高于正常值,由于白细胞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能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故B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炎症,可以注射或口服消炎药治疗.
(5)静脉有的分布在较深的部位,有的分布在较浅的部位,四肢静脉的内表面上有静脉瓣,如果用橡皮筋捆扎手臂,静脉就会隆起;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
故答案为:(1)A(2)C(3)B、O型血(4)B(5)静脉
6. ABO血型鉴定结果分析
这当然不是你自己弄啊,一定要到医院让测试对象啊!
鉴别方法(1)盐水凝集法:①玻片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大量样品检查,但反应时间长;被检查的最低血清抗体滴度,不容易引起红细胞凝集,因此不适合反向定型。 ②管法:由于离心作用可加速凝集,反应时间短,并且,通过离心力的手段可以使红细胞与密切联系,并促进凝集,适合应急的健康检查。 (2)微凝胶柱方法:用在微柱的凝胶介质的相应抗原红细胞抗体的免疫凝集反应的方法。血型抗体是单克隆抗体,添加试剂,样品可直接或通过观测与血液具有特殊离心机后肉眼分析。该操作标准化,定量移液管,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的Rh的Rh血型系统一般是指D抗原的检测,根据患者以D抗原的红细胞进入Rh阳性和Rh阴性是否。
蛋白水解酶(包括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无花果酶,胰蛋白酶等),菠萝酶介质法为例:
⑴取菠萝蛋白酶1G,加入100ml磷酸盐缓冲液pH5.5的彻底动摇在37混合℃水浴30
血型 min,取上清液离心即1%菠萝酶溶液后。放置4℃冰箱储存。
⑵被检控制的红血细胞和红血细胞,用生理盐水冲洗一次(红细胞溶血除外),配成5%的红细胞悬液。
⑶取一小管15,三排管的用C,C,D,E,E顺序标记。
⑷排1号各加抗C血清,前两个加抗c血清,前三加抗D血清,前四加抗E血清,前五次加抗-E血清和1滴。
⑸每个管的第一行,加入一滴红血细胞悬液各加的前两行的红血细胞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加前三行的红血细胞进行测试。
⑹各管加1%,每行菠萝酶液1滴。
盐水介质法⑴管法①取小试管3,注意抗-D,另一个是标记阳性对照,最后一个显着的负控制; ②在室温下反应盐水抗D血清各1个以上试管中加入一滴; ③抗D试管中加入1滴5%至红血细胞被扣押(生理盐水血清)
血型匹配的悬挂,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分别加入正合适的管红血细胞和红血细胞上的负下降; ④轻轻混匀,于3000r/min离心15秒; ⑤取出轻轻摆动观察有无凝集。
⑺混合,置于37℃保温1h观察舱,无结块,应找出原因。
7. 血型的鉴定的意义
血型鉴定:红细胞血型 有26个血型系统,包括红细胞抗原400多种。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及其亚型:ABO抗原受控于H、A、B基因,不同个体红细胞膜上表达不同的抗原,形成了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ABO血型系统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对应的抗原。ABO血型系统正常型别和绝大多数亚型个体均符合这种规律,故可根据此规律用血型单克隆抗体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检者血清中的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被检者血型。此外,体液中还存在小分子可溶性ABO血型抗原的型物质,为半抗原。可通过被检者唾液中型物质的检定来辅助鉴定血型。
2.Rh血型系统:Rh血型能识别的抗原共43种,常见的抗原有五种,分别是D、C、E、c、e。此系统与ABO系统不同的是很少有天然抗体,大部分抗体均由免疫刺激后产生。由于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常以其存在与否定为Rh阳性或阴性。
3.其他血型系统:临床还可见到MNSs系统、P系统、Lewis系统、Diego系统、Kell系统、Ii系统等十分罕见的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 临床上一般常做ABO系统血型和Rh(D)抗原检查。ABO血型鉴定判断。
【临床意义】
1.溶血性输血反应:①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献血与输血,如硬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同则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②Rh阴性的患者输入Rh阳性和血液后,可刺激病人产生免疫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造成溶血反应甚而导致病人死亡。
2.新生儿溶血症:“O”型血母亲孕育A型或B型血胎儿时,或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再次妊娠时,即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若Rh阴性孕妇曾输过Rh阳性血液,则第一胎就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3.某些原因不明的输血反应时,应考虑少见的血型抗原刺激。
4.ABO血型与遗传有关,故在法医学上常用于亲子鉴定。 白细胞血型 白细胞膜上的抗原可分三类:一是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二是白细胞本身所特有的抗原;三是与个体各组织共有的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HCA)。目前HLA被检出的抗原分7个系统,共148种,又被分为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此类抗原在输血、妊娠,特别是组织器官移植中意义重大。 常用的HLA鉴定方法有:血型血清学方法、微量淋巴细胞毒方法、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临床意义】
多用于鉴定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T(B)淋巴细胞上HLA-A、B、C等Ⅰ类抗原和DR,DQ等Ⅱ类抗原,器官移植中的配型试验等。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膜上除具有ABO血型系统抗原和HLA-Ⅰ类抗原外,还有自身特异抗原。目前公认的血小板抗原有7个系统,13种。血小板血型鉴定常采用:①血小板凝集试验;②补体结合试验;③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④免疫荧光试验等。
【临床意义】为鉴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验方法之一。 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病人血清加献血者红细胞,献血者血清加病人红细胞,二者均无凝集、证明血型相同且无其他特殊凝集素,可输血;否则不可输血。 输血
1.输注全血:用于急性失血、严重创伤、手术和严重贫血的患者。
2.成分输血: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选择所需要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⑴红细胞制剂:①慢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失血量较少的中小手术,可输少浆血和压积红细胞;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性贫血,可输洗涤红细胞;③为预防对HLA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
⑵白细胞制剂:用于粒细胞缺乏症所致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
⑶血小板制剂:用于血小板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病人,以预防或控制出血。
⑷血浆:用于扩容、维持血浆渗透压、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降低、术后伤口渗血的病人,宜采用新鲜血浆。
⑸凝血酶原复合物、Ⅷ因子:用于甲型血友病病人及维生素K缺乏病引起的凝血障碍。
3.自身输血:可于术前抽自身血,于手术时回输入体内,或回收术中大量出血,经处理后输入体内,不仅节约大量血源,而且减少感染疾病机会和防止异种抗原导致的免疫反应。
4.血浆代用品:维持正常血容量及血浆胶体渗透压,给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5.血液代用品:用于出血性疾病、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升高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
6. 造血生长因子:①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贫血和血液透析病人,以及外科手术,因患肿瘤而贫血的患者,可输入红细胞生成素(EPO);②严重感染、粒细胞减少患者可输入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③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输入血小板生长因子。
7.换血疗法:用于血型不合所致重症血管内溶血性输血反应,重症新生儿溶血病,农药、化工原料、药物等所致的严重昏迷,以及暴发性肝炎引起的肝昏迷等。
8. ABO血型鉴定的实验报告 求答案~
主要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
血型是因为红细胞表面含有的抗原类型不同,如果你是B型,说明你的红细胞表面含有B抗原。抗原如果碰到相应的抗体(抗B凝集素),便会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也就是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如果说明你是B型血,肯定是与标准血清抗B一侧的发生凝集,而没有在另一侧凝集,也就是只和B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因而判断你是B型血。
9. 鉴定血型的基本方法有
鉴定血型的基本方法因不同血型而异,大致可分三类:
血清学方法
大部分血型使用此法验出。根据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如被检细胞与某种特异性抗体起反应,说明该细胞有相应抗原;如不反应,表示无该抗原。因此血清学方法,只能检出能产生抗体的血型抗原。
抗原抗体在体外作用的形式有许多种,故不同血型有不同的鉴定方法。检查红细胞血型用凝集反应(包括盐水凝集试验、酶处理红细胞凝集试验、抗球蛋白凝集试验);检查白细胞血型用细胞毒性试验;检查血小板血型用补体结合和抗球蛋白消耗试验;检查可溶性血型物质和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用凝集抑制试验;检查血清型用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天然抗体(抗A、抗B)可用已知A、B型红细胞检测。
生物化学方法
鉴定红细胞酶型和某些血清型常使用电泳技术。由于各种蛋白质或酶蛋白分子大小不同,所带电荷有差异,可由电荷泳分离,然后经过特异性染色,显示出不同的带或线条。根据这些带的位置和染色深浅不同,区分出各种型。
细胞培养方法
如果两个人的白细胞抗原(主要是HLA-D和DP抗原)不同,他们的淋巴细胞在混合培养时会发生增殖反应。据此原理,使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检查HLA-D抗原;使用预处理淋巴细胞分型方法检查HLA-DP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