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成果类型有哪些
1、论文和专著2、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原型
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4、发明专利
5、实用新型专利6、外观设计专利
7、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8、基础软件
9、应用软件10、其他
望采纳,谢谢
㈡ 中山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9。“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㈢ 大连理工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七秩芳华路
大连理工大学
从一二九街起步
艰苦奋斗铸就”一校 两地 三区”
办学之格局
七秩育人心
大连理工大学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
数十万毕业生奋战在各行各业 创造无数佳绩
七秩强国志
大工人写下科技史册多项第一
以创新之动力
襄助复兴之伟业
七十载风雨洗礼
七十载砥砺前行
初心 使命 梦想 责任
让大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与新时代一同前行
70年初心相照 使命递续
70年薪火相传 同心同行
由党创办 与国同行
70年前
大工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
踏上征程
红色基因自诞生之日起
就镌刻在大工人的血脉中
从建校之初招贤纳士
艰苦创业
到1960年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奠定了一流学府基业
改革开放后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 硕果累累
大工人始终戮力前行
实现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跨越
进入新时代
大工勇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工将”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初心不忘 脚步弥坚
七十年不懈拼搏 追求卓越
形成了”海纳百川 自强不息 厚德笃学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成为一代代大工人共同的思想财富与价值追求
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不竭动力
群贤毕至立德树人
坚定方向涵育英才
与祖国和衷共济
同向同行
一流大学汇聚一流教师
强校兴学 教师为本
近年来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环境
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生态圈
在一大批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
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的带领下
大工以一流人才托起一流事业
一流大学哺育一流英才
含英哺华 育人为先
70年来
大工始终牢记党的嘱托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率先开设大学生德育课
率先倡导创新教育
率先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
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利用优越的工程训练设施和创新实践基地
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在大工 创新在大工”的名片愈发闪亮
大工坚持构建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成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
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浪潮
大工首倡一流大学”同窗友情育成”计划
与中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理工科学生留学中国的一个首选学校
开展了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
让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一流大学 家国情怀 世界胸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大工积极构建全球朋友圈
同英 美 德 日等国家的
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及科研合作
一批蜚声国际的学术大师受聘担任名誉教授
外籍教师比例 留学生比例 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持续攀升
完善的第二课堂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工学子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提供源源动力
今天
他们在这里叩问人生价值
探索学术新知 涵养高尚人格
明天
他们将从这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七十载桃李芬芳
大连理工大学已经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数十万优秀人才
涌现出一大批治国栋梁
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
他们肩负着一代代大工人
兴校强国的责任与使命
在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勇担科教兴国大任
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频共振 同梦同行
一流大学一流科研创新 一流学科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大工始终与祖国
同呼吸 共命运
学校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打造学科高峰高原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学校现已形成以理工为主
理 工 经 管 文 法 哲 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目前
学校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力学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七个学科进入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A类”
10个学科跻身”QS学科排名”世界前500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大工积极构建面向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体系
支持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学校拥有一批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
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基地及一批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和科研团队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年来 学校两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让知识创造价值
让智慧更加高远
学校开创性地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使其成为重要办学特色
实施知识产权强校工程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分布各地的校外研究院
一批核心的知识产权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实现科技与经济
成果与产业相融合
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东北 服务辽宁
“东北产学研工作的旗帜”
这一美誉称颂着生于此长于此的情怀与担当
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
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建校之初
老一辈大工人扛起科学强国的重任
进入新时代
大工人在长征五号火箭
C919大飞机 首搜国产航母 蛟龙号深潜器
港珠澳大桥等一项又一项”大国工程”中
刻上了大工人开拓创新的印记
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
诠释了大工人的初心所在
见证了大工人践行”四个服务”的使命担当
面朝大海
以海的胸怀拥抱新时代
春暖花开
以花的绽放开启新征程
70年光阴流转
70年坚守开拓
70年逐梦前行
与信仰同行
赤子之心血脉相承永葆红色品格
与祖国同行 同心同德
勇做兴校强国中流砥柱
与时代同行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
担当复兴使命
与梦想同行
用一往无前的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大工智慧与大工力量
㈣ 武汉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72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㈤ 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给出一些建议
一是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是导致我国科技版成果转移转化权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金智创新认为,要想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奖励机制与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
二是重视科技成果转移中间机构。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由三方组成,一是由科研机构提供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有技术需求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但是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等,无法高校的沟通,这个时候就需要重视科技成果转移中间机构的,充分发挥其沟通协同的作用。让企业和高校能够各取所需,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国家财政科技计划成果和科技奖励成果为重点,发布一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
㈥ 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1、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导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政府作后盾,没有政府资助,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高校的科技成果要迅速转化,首先是政府要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政策有:《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防科工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等等,这些政策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更好地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由于我国的科技体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必然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亟待转化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加强职能建设,出台相关引导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相关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尽快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重任,推动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应组织金融、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和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可持速健康发展。
2、加强企业创新,促进科技转化。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来增加企业的效益。而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增强,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企业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勇挑重担,努力实现适应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之路,将科技创新成果融于产品开发和生产发展之中,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3、提升高校实力,有利成果转化。高校等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也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随着“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高校实行“985工程”和“211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加大了我国高校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高等教育在“联合、共建、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导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校已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高校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高校总体科技实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已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提高了知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促进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改变。
4、建立中介机构,推动科技转化。 我国自技术市场开放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量涌现。特别是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重点要加强以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养一大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让他们介入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沟通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解决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使技术真正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推动技术市场化的进程,切实发挥技术经纪人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技术转移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已经开始创新驿站建设和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建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形成了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但是,技术经纪人和资格认定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必须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稳定技术经纪人队伍,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希望科技部门、各地科委和成果推广机构积极通过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技洽谈会、技术成果交易会、校企科技对接活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和形式,加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挥科学技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有作用。
㈦ 关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申报科技成果是需要政府给投钱的,政府给了钱导师才有的花,你懂的。哎,很多所谓的科技成果都是为了成果而成果,不具备什么价值……
㈧ 江南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内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容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38个;
建有教育部、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及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
“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246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0项;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0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
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2016年在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上并列全国高校第17名;
学校发起并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现与全国5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江南大学无锡创新设计研究院校地联合研究院/所3个;
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
㈨ 大学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生产力的意义 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竞争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表现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技术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2.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
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为第一生产力重要体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
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形成规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与经济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作出贡献。
㈩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该怎么办
一篇来自于《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供你参考!
“国家制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称《修正案》)强调。《修正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处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业在科研方向选择、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
引人注意的是,大学教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将更加自由。《修正案》规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在一定期限内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制度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兼职、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期间和期满后的权利和义务。
《修正案》的推出无疑是我国经济从坐享人口红利到释放改革红利的踏实一步。遥遥相对应的是李约瑟之问,这位对中国社会深有研究的英国学者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对这个问题的诸多答案之中,“转化应用”是个频频出现的关键词。鲁迅先生恨铁不成钢地写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有创造,却无创新;有创业,却无产业。这不得不令人惋惜。抛开中西国民性的争议,如何从聪明的创造走向智慧的应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无论围观网友如何痛惜某大学已经不是当年的某大学,就发表的科研成果而言,外国的月亮真的不那么圆了,实打实的数据证明中国有大楼亦有大师的的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在世界PK中并不含糊。
另一方面,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根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影响因子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好文章、在试验和实践中漫漫求索获得的专利该怎么应用?谁来应用?
《修正案》提供了一种可能:高校教授兼职或者离岗创业。
理想的情况下,创造者最熟悉自己的成果,他们投身市场,在市场中发挥自己智慧的价值,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打磨产品。兼职及离岗期限的设置,也可以为教授保留学者的身份,降低失败的成本。
科研与创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成果诞生时根本看不出未来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毕达哥拉斯讲解勾股定理,有人问他:有什么用处呢?他嘲笑地给了那人几个钱,说:这就是你要的用处。必然有许多有志于投身科研的人如严耕望所说“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对象牙塔外的市场并不感兴趣。保护他们工作的纯粹也是大学的责任之一。
同时,对于相当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格物致知后的经世致用也是人生的追求之一。高校严格的财务和人事制度多少是一种束缚。老老实实地做学校的项目,项目结束时还需要绞尽脑汁地凑发票,何况进入市场每天真金白银的进出呢?既做老师又做老板,算不算不务正业?评估怎么算?会不会影响以后升副教授、教授?
《修正案》为这类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细则尤为重要。不仅要杜绝一边抓钱一边抓身份的投机,也要防止政策传达不灵创业老师两头受气的情况。更关键的是在财务、人事评估机制上有所变化,规则明白清晰。
此外,毕竟会搞科研不等同于懂经营,直接把创业学者丢到市场上,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或许是好事,但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转换效率来说有点危险。在市场和高校之间的创业服务衔接,或许是需要抓紧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