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精益生产心得。体会
精益生产理论学习总结
精益生产一切从改善开始,变传统的经验做法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消除MUDA,进而达到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一.改善的意识
1.改善行动的20守则
在这次培训的课程上,许老师先给我们写了改善行动的二十守则,个人觉得对于指导改善蛮不错的,如下;
(1) 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要能永无止境的改善下去.
(2)永无止境就是要追求 a) 提高劳动生产力 b) 减少不良率 c) 缩短交期时间 d) 降低库存 e) 节省空间
(3)就是有问题才要改善,不要等待没有问题才去改善
(4)要打破传统一个人,固定操作一个工序的观念,朝一个人操作多工序,操作的弹性化需求发展.
(5)要掌握现场、现物、现实、现做、现查五项原则,不要仅仅看书面记录.
(6)有五十分把握即可尝试去做。不要等到一百分把握才去做改善.
(7)改善要经历尝试才能成功,不是一次就成功.
(8)要贯彻拙速巧迟精神,马上动手做。不要在会议室思考讨论.
(9)用头脑智慧去克服问题,不是用金钱解决问题.
(10)要朝理想姿态迈进,不要寻找说明不能做的理由
(11) 理想姿态即是:a)依据产距时间生产 b)一个流生产 c)后拉式看板生产
(12)要发挥团队互助精神,不要单打独斗,要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13)要问五次为什么,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
(14)先顾大局,例外情况要例外处理.
(15) 要观察有否无駄(Muda),无理(Muri),无稳(Mura),三无现象加以改善.
(16)改善固然可喜,维持更是重要.
(17)维持即是要遵守标准作业.
(18)要具备改善循环四大意识: a)品质意识(Plan计划) b)维持意识(Do执行) c)问题意识(Check 查核) d)改善意识(Action处置).
(19)医生开处方,病人要吃药, 老师教改善,学生要维持.
(20)问题就是机会,改善就是赚钱.
2.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创新,但是必须应用最新,最好的科技或设备,这种方法必须投资大笔的金钱.
一种是改善,利用常识性的观念与方法,来达到提高的效果,不须花费多少金钱.
3.改善的五"心":
(1)信心:相信这些改善活动能给你带来好处.
(2)决心:下定决心赶快去做,不要忧郁不决.
(3)耐心:要永远持续地改善下去,成果自然呈现.
(4)关心:对员工表示出你的关心与重视之意.
(5)爱心:多用鼓励或者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士气.
二,改善活动的组织
1.改善活动的方式:
改善活动的意义:在顾问老师指导下,由跨部门的成员组成的小团队,在特定的期间内改善特定的课题.
改善活动的频率:每月一次
改善的天数:一般3-6天.
改善小组的组数:2-3个小组.
每组的成员数:一般3-9人
2.改善活动的程序安排:
(1)起始会议(一般在会议室1-2个小时)
目的:
a)检讨上一期改善活动的进展成果;
b)报告上期改善活动的困难点.
c)由改善小组组长报告本期改善的主题.(涉及的报告主要有自主研究会登记表,价值流程图,作业人员配分表,标准作业表,成果记录表,改善前后对比表)
d)指导老师的改善方向指示.
e)朗诵改善行动二十守则.
(2)在现场实施改善活动(第3-40小时)
a)所有改善小组成员及顾问老师均到现场进行改善.
b)依据改善八大步骤,进行改善活动.(八大步骤:拟定主题、设定目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试行、效果确认、标准维持、未来改善计划)
c)要掌握五现原则(现场、现物、现实、现做、现查)
d)要以"拙速巧迟"的精神来进行改善.
(3)在会议室准备报告会资料(最后3-4小时)
主要准备的资料包括:价值流程图、改善事例、柏拉图、五问表、成果记录表、未来计划。
(4)召开结束会议(最后2小时)
a)各改善小组报告改善活动。(涉及的表格:自主研究会登记表、价值流程图、改善快报、柏拉图、五问表、改善事例、改善成果表、标准作业票、作业人员配分表(改善后)、未来计划)
b)指导老师讲评
c)公司最高管理层讲评
d)结束会议。
三.改善活动的实践
1.改善的八大步骤:
(1)主体选定
使用表格:自主研究会登记表.
要点:主题的写法要按照动词+名词的描述.比如提升劳动生产力,缩短交期时间等等。
(2) 目标设定:
使用表格:自主研究会登记表.
要点:选定与改善主题适当的衡量指标。用改善前指标与改善的目标指标达到指标量化。
(3)现状调查:
使用表格:时间观测表、价值流程图、作业人员分配表、标准作业组合票、加工能力表、柏拉图、五问表、改善成果表。
要点:是现状调查,而不是数据收集、现况调查意味着同时进行“寻找真因”、要掌握五现原则。
(4)真因追查:
使用表格:改善快报、五问法、作业人员分配表。
要点:利用“发掘真因七手法”即是:五现法、五问法、比较法、放大法、解剖法、地图法、潜水法。
(5)对策试行:
使用表格:改善快报、改善事例
要点:a)消除三无,即无駄.无理、无稳。b)拙速巧迟 c)用头脑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金钱去摆平问题。 d)有五十分的把握就去做改善,不要等到一百分才去做改善。
(6)效果确认:
使用表格:每小时生产状况表、生产排程表、改善成果表。
要点:效果若不好,要重复3-5步。成果要数量化。
(7)标准维持:
使用表格:标准作业票、作业人员分配表、每小时生产状况表、生产排程表、作业标准书、人为疏失表。
要点:应加强目视管理工具,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要立即采取措施纠正行动。
(8)未来计划:
使用表格:改善快报
要点:先建立一条示范线供观摩学习,然后尽量将改善的行动扩展到其他的地方。
2.改善成果的衡量指标:
(1)劳动生产力=产出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力=产出/投入).
(2)交期时间=库存数量/每日生产速率
制造交期时间=(材料+在制品+成品)/每日生产速率
生产交期时间=在制品/每日生产速率
(3)直通率=[(总生产数-总不良数)/总投入生产]*100%
(4)可动率=可动时间/生产计划时间
(5)三准率=准量率*准时率*准序率
准量率=实际良品产出率/计划良品产出率
准时率=按订单要求完成的良品数/计划完成数
准序率=依照顺序完成的项目数/生产的计划顺序项目数
(6)供货总合格率=品质效率*成本效率*交期效率(QCD)
(7)换模时间:因产品型号更改而必须更换模具或重新安排生产条件而停止生产的时间.
换模工时:因换模而耗用的人工工时.
http://blog.vsharing.com/hpj168/A564077.html
㈡ 推行精益生产多久才能初步看到成果
这取决于你想看到什么成果。一般情况是:
一周内可以做完VSM,看到并认同企业内部的改善空间和方向
两周左右可以完成一些快速改善项目,如现场的初步整理整顿,目视化管理,包括一些快速换型SMED等
一到两个月左右可以完成单元布局,超市建立,建线等改善;
三个月左右,一般的标准化,多技能,质量改善,库存改善,计划改善等,基本都能看到一些点上的效果了,但未必能全面铺开。
还有,就是要在上述改进的过程中,保证资源,特别是人员的投入。
㈢ 精益管理成果应如何进行激励
企业做到精益改善而且持续改善,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1、流程。从客户需求出发,对公司的流程进行价值流分析,哪些是增值的,哪些不是增值的,寻找改善的机会。根据公司新的商业模式,对流程进行改善或重组。
2、人员和组织。人才及组织是否合适对公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公司要对人员和组织进行需求分析,要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和组织的发展战略。
3、是管理系统。要建立有效的公司信息流体系和关键衡量指标体系,并且要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们不断的更新完善。
㈣ 精益管理改善报告怎么写
精益化是燃气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持续改进燃气企业班组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精益管理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精益管理心得体会范文一
很高兴前两天有机会参加公司总部在分公司举办的精益生产特训营活动。两天一晚的特训营活动紧张有序、紧凑高效,让所有参训人员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本人参加此次活动的一些感悟。
特训营活动从大家入场签到就开始了:按照规则进行签到,自己动手领取团服、胸牌等并进行佩带,在手机放置处各人指定位置放置手机,根据平面布置图找自己所在组颜色的座位区域,在该区域与自己所在组颜色相同的椅子上就座——一共是五个环节的入场签到规则,清清楚楚地写在了活动会场的入口处。然而,当参训人员全部坐定,主持人公布的整个入场签到环节综合合格率却低的让所有人感到吃惊,1.03%!换算一下,五十多名参训人员中,只有几个人将签到的五个环节一次性全部做到位了。参加特训营伊始,全体参训人员就受到了“规则”的一次强烈冲击。
爱博瑞的活动主持人在接下来的主持词中指出了本次特训营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大家“体验规则、感受规则、实践规则”。在随后的特训营活动中,大家开始注意履行特训营的规则;而活动结束评出的优胜团队,也恰恰是在考勤、纪律、请假等特训营规则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个小组。
“精益生产”特训营,为什么要以“规则”开始,并在活动期间反复强调“规则”呢?我猜想,这是因为,精益生产包含的几大模块,6S、TPM、改善提案、班组建设等,基本上都可以说是一些规则吧;推行精益生产,也是一个“体验规则、感受规则、实践规则”的过程。所以,特训营才以“规则”贯穿始终。
在特训营入场签到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当参训人员先后进入到自己的分组颜色区域后,有不少营员发现要就座的椅子颜色与该区域的颜色不一致;但是,当看到有不少人已经入座了,发现疑问的营员就没有再去其他区域寻找符合“规则”的椅子进行调换,从而造成了最终的“不合格”。可以说,这些营员是“吃透”了规则的,但却受“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去践行规则,最后“被不合格”了!
㈤ 精益成果和QC成果是一回事吗
精益成果主要从流程出发,主要是针对周期,效率,质量的改善,一般要求周期是减版少50%,效率要提高权30%以上,质量是减少到0的改善
而Qc成果主要是针对质量的改善,怎样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质量影响,两者针对的方向都不一样
㈥ 如何维持精益改善成果
o 如何运用目视化的SQDC板,现场小时产量表来管理绩效衡量指标并驱动持续改进,包括目标的设定和跟踪管理方法。
o 针对每一个改善项目如何评审和报告其改善效果。
o 如何建立并运用业务控制中心,使精益改善的实施体系化,可追踪。
o 分层评审的设计方法,评审内容的设计方法,以确保改善行为在组织内部的协同性。
o 掌握A3方法和模式,创建清晰,目视化的的信息, 经验分享流程,使问题的分析解决更高效,简单易沟通。
o 如何运用8D解决问题,包括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工具技术。
o 文化变革的工具技术将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变革过程, 管理变革中人的热情和阻力,提升领导变革的能力。
o 性格分析将帮助您理解人的性格模式,并更清晰地了解团队成员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根据不同成员的性格特征组建高效的改善团队。
㈦ 精益生产管理能够带来哪些实践效果
精益生产管理由最初在生产管理系统的实践成功,已经逐步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体系及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当中,同时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
精益生产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想” (Lean Thinking)。“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消除浪费。具体来讲,精益思想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由顾客定义的价值:从顾客角度而不是公司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确定所有活动(产品、服务、功能)的价值;
(2)识别价值流:为每族产品、服务或功能识别出价值流步骤,消灭不创造价值的部分——浪费;
(3)变批量与排队为连续流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回流、无等待或废料的价值流;
(4)由顾客需求拉动:及时生产仅由顾客需求拉动的产品;
(5)不断消除各层次的浪费,持续改进,追求尽善尽美。
精益生产管理能够带给企业的巨大的效益,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其巨大的成效: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缩短,质量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生产技术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这些成效在某制**企业2009年6个月的精益生产管理初步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成品库存比2009年上半年下降30%,释放库存占用资金约4000万元 ;
——粉针车间样板线转产时间缩短28% ;
——固体车间样板设备停机率下降23% ;
——成品库存周转时间降低22% ;
——建立了以5S管理活动为基础,员工的改善提案制度,中基层管理者的大课题制度为核心的全面改善机制;
――形成了全面改善氛围与全员参与的激励机制,人均改善案例件数突破0.5件。
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知道精益生产管理及其实践理论,但往往一实施就没有预想的效果。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企业,往往实施的是精益的那几个工具,如5S、TPM、QCC、TQM等等,但却忽略了精益生产管理的核心:持续改善。
另外许多企业虽然也强调他们的一直在提倡持续改善,但收效甚微,仔细研究发现,成功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一些优秀日本或者欧美公司里所拥有的持续改善支撑体系,在这些企业并不存在,这就给了我们答案,为什么精益管理实施流产。根据我们众多实践,要成功实施精益生产管理,必须建立以下支撑体系:
一是全员参与的改善提案制度。各位一看可能比较熟悉,说我们有啊,我们有提案制度。但这里的改善提案不同于提案改善,合理化建议等,改善提案是先改善后提案,就是说先去做,先去改善,然后再提案,这个我们原来的提案制度是截然不同的。改善提案制度是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基础。从全员的削减浪费开始。
二是中基层的课题改善制度。每一位中层干部都需要引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叫做大课题、焦点课题,多数涉及到流程改善等较大方面的改善。
三是全员的发表会制度。不管是改善提案,还是改善大课题,都要以成果的发布作为鉴定成绩的方式。发表的方式不只是报告,更需要现场实地展示。将改善的成果展示在现场,并让参与发表的人员共享改善之旅。
四是专家诊断、总经理,董事长的诊断制度。目前还有哪些问题?下一步需要往哪里走?这需要外部专家,总经理,董事长给出指引。同时,诊断的过程也是检验前段改善效果的过程。
五是相关改善工具的全员培训,这是基础。不掌握改善工具就无法去改善,即使去改善也是无从下手。因此改善工具的训练是必修课。这里包含从新人到老员工,到推进者,从基层到领导各个层面的训练。
以上五个方面,改善提案、大课题改善、发表发布、专家诊断与工具训练构成持续改进的循环,这便是精益生产管理的持续改善支撑体系,也是精益生产管理的制度保障。同时精益生产管理的实施成功,还有三个要点必须被关注:
一是领导的作用,一家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是否能够实施成功,领导的作用是关键,高层领导,经营班子应该发挥“三最”,用最大的决心来推动精益生产管理,用最大的权力来支持精益生产管理,用最好的表率来宣传精益生产管理。这就要求高层领导每周一次的现场巡回确认,关注推行进度;最高层领导每月参加一次精益生产管理的推行会议;将精益生产管理推行纳入公司的经营方针,制定精益管理推行的中长期目标与实施规划,并将推行结果纳入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基层管理者要亲力亲为,从我做起,主动学习,虚心接受,坚决执行,不满足现状,对下属员工要“喋喋不休”,促其实施规范。
二是快速的行动,精益生产管理的实施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件,而是一个不断实践的改善过程,它需要有想法就去快速的行动,快速的实践,用事实来证明。不怕犯错误,但不允许不变革。
三是改变心态,精益管理是打破旧传统,旧习惯,旧做法的过程,也就是打破“既得利益”的变革过程,那么依照人的习惯就会抵抗,所以只有保持空杯与坚决变革的心态才可,就如三星社长李健熙所言“除了老婆孩子不能变,其他的都要变”。
当我们决定要实施精益管理后,我们可以在精益生产管理实施的同时开始完善上述的基础体系,也可以在实施前先做一些变革,给员工一个良好的信号。因为精益生产管理并非几个改善工具,而是涉及到研发、制造、销售和物流以及供应商和客户的整个管理系统。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成功实施的保证
㈧ 跪求精益管理的改善报告!谢谢了
只是想要一些企业的精益改善的报告在这里找找应该有适合你的
http://wenku..com/search?word=%E7%B2%BE%E7%9B%8A%E7%AE%A1%E7%90%86%E7%9A%84%E6%94%B9%E5%96%84%E6%8A%A5%E5%91%8A&ie=utf-8&lm=0&od=0
㈨ 什么是精益生产持续改善改善步骤是怎样
所谓持续改善,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管理理念,通过全员参与各个领域的目标化、日常化、制度化的改进活动,运用常识的方法及低成本的“改善”手法,确保现场管理水平渐进地、螺旋式上升,促进企业阶梯式的持续进步稳健发展。持续改善既有继承又有改革与发展,并且风险小(因为在改善的过程中,如果发觉有不妥当之处,管理人员随时都可回复到原来的工作方法,而不需耗费大成本),阻力小(企业全员参与,以员工的努力、士气、沟通、训练、团队、参与及自律来达到目标,成功率高,操作性强,工作扎实)。持续改善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改变人们熟悉的工作方法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通过一小步一小步坚实的改善步伐,带来戏剧性的重大成果。使现场管理生机勃勃,使组织机体常青,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往往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去被动地解决问题,并且也只把整改当成问题解决的结果。出了问题,马上召集人员开会讨论解决整改,一旦见到效果,这个问题就抛之脑后,不再下力气狠抓,把时间精力花在解决下个问题上。改善后的成果难以持续,以至问题整改不断,重复不断。改善不再持续,产品质量水准停滞不前。因此现场改善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渐进的过程,“持续”意味着坚持,意味着不断的循环一个改进过程的结束意味着另外一个改进过程的开始,故PDCA是持续改善的模式。工作不停,改善亦不止。
改善活动的通常步骤为:
1、确定、测量和分析现状;
2、建立改进目标;
3、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
4、评价这些解决办法;
5、实施这些解决办法;
6、测量、验证和分析实施的结果;
7、将更改纳入文件;
8、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