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风云卫星最新成果

风云卫星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01 21:41:58

① 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图像和数据,研究有什么进展呢

风云四号B星的发射成功,又再一次证明了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卓越成果,其升级换代的技术已经跨越了之前的长征三号,可能很多网友对风云四号B星的发射成功了解的知之甚少,但这并不能减弱他带给我们的科技升级换代。那么,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图像和数据,拿到这些数据之后,我们的科学家们研究究竟有什么进展呢?下面小编就来仔细讲解。

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我们生活场景中的运用角度也越来越广泛。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科技化的时代,后续的更多卫星升空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广泛应用。

② 中国航天有什么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③ 当今世界航天技术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一) 民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

2004年,通信卫星仍占据了民用卫星的主要市场。美国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卫星,将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宽带等服务;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电星18”、“电星14”和DIRECTV 7S通信卫星,其中前两颗分别为亚太地区、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区提供民用通信服务,而DIRECTV 7S则将为美国提供娱乐节目和本地信道服务。俄罗斯发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两颗民用通信卫星,它们将用于数字电视、电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等服务。在法国发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卫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和发射的最大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了采用等离子推进系统进行轨道位置保持的“国际星10-02”通信卫星。为日本提供商业无线电通信服务的“超级鸟6号”通信卫星和日韩共用的首颗移动广播卫星MBSAT都在美国发射升空。欧洲的W3A通信卫星将为欧洲和非洲用户提供商业通信、互联网及电视转播服务。西班牙的“亚马逊1”通信卫星,它将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内的欧洲西南部地区用户提供电视广播、电话、VSAT、数据传输、因特网连接等多种通信服务。印度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专门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卫星,也是该国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它将为远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务。

(二) 军事卫星不断加强

2004军事卫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航天大国,两国除分别完善其GPS和“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外,还发射了多颗秘密军事卫星。美国发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颗GPS卫星,NRO秘密侦察卫星,以及用于导弹告警的DSP 22卫星。俄罗斯共发射了7颗军用卫星,其中包括3颗“宇宙”系列秘密军用卫星和3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以及一颗用于俄罗斯军事演习的秘密军事卫星。

军事卫星另一重要领域军用小卫星技术也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国防部相继推出了“微型卫星动能杀伤有效载荷(MKKP)”和“实验卫星系列(XSS)”两个微型卫星计划;由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资研制的“战术光学卫星”将于2005年上半年发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2004年7月15日,美国最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预定轨道。“先兆”是为NASA建造的第二颗地球观测系统卫星,设计寿命为6年,其主要任务是了研究大气成分,测定污染物的移动和平流层臭氧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卫星与已经发射升空的“陆地”卫星及“水”卫星等一起组成了美国的地球观测系统。

(四) 中国卫星技术蓬勃发展

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了8次发射,共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它们分别为: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探测2号、第19颗和第20颗返回式卫星、实践6号A和实践6号B、风云2号气象卫星C星、资源2号卫星、试验卫星2号。其中,“探测2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与2003年发射的“探测1号”一起,与欧洲空间局“磁层探测计划”的4颗卫星联合布网,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6点立体探测。试验卫星1号、2号和纳星1号3颗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的研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05年5月发射升空。该卫星将大大促进中国卫星业的发展,并推动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4年10月9日,我国和欧盟正式签署了欧洲民用卫星导航“伽利略”计划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国将出资2亿欧元,并承担部分卫星的发射任务,对该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这将对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卫星研制试验基地——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设计能力为年产6~8颗卫星,该中心的成立将大大促进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分阶段实现对中国周边地区乃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三、国际空间站艰难维护

(一) 俄罗斯成为维护国际空间站的主力

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俄罗斯成为唯一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国家,致使国际空间站的维护产生了一定的困难。2004年,俄罗斯共向国际空间站进行了6次发射,其中“奋进号”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了4次货物,“联盟号”飞船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俄罗斯无疑已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维护的主角。另外,布什于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美国承担的建造任务后,美国将退出空间站的项目,这也给国际空间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由于运力的不足,2004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克服食物和饮用水短缺等困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国际空间站第8次长期考察,该考察组的卡列里和福阿莱在太空轨道上进行了20多项长期实验。为准备未来进行火星载人飞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人体模型试验,测试长期火星载人飞行过程中,太空辐射对人体器官的影响等。2004年10月14日,国际空间站第9次长期考察返回,宇航员帕达尔卡和芬克成功地进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两次成功地将4个大型陀螺仪中的一个恢复供电,使重达200吨的国际空间站能够在飞行中保持稳定,并将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第三次是在“曙光号”功能舱外安装由数个激光反射器组成的激光系统。第4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则是在“星辰号”服务舱外安装3个天线。此外,他们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约40次科学实验,带回了国际空间站内的一些实验数据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种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组成的第十次长期考察团将在空间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大量科学试验,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观察等。他们将于2005年1月和3月分别进行两次太空行走,并为迎接明年恢复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再次飞抵国际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四、地球轨道探测器喜忧参半

(一) “哈勃”太空望远镜将终结使命

“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观测设备,它经过了4次维修,已在太空服务了14年之久。由于2004年年初美国对其航天计划进行了调整,宣布将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使得这一为人类天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望远镜将不得不于2007~2008年间退出历史舞台。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争论,无论如何,在新的设备发射升空以前,这一重要探测设备的退役无疑将给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 新型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仍在研制之中

1996年,美国正式开始了将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的研制工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预计造价8.2亿美元,设计寿命为5~10年,它将于2011年8月发射升空。该望远镜将携带一台红外摄像机、一台近红外光谱摄制仪以及一台组合式中红外摄像机与光谱摄制仪,将被发射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高空。由于距离地球太远,无法派人进行维修,因而其设计制造要求极高。

(三) “引力探测B”升空引人关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制,耗时45年,耗资7亿多美元的“引力探测B”终于被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抵达预定工作位置后,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开始长达16个月的测量。这次成功发射意味着美国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长达45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引力探测B”是NASA执行的纯研究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测量地球引起的时空弯曲和地球旋转引起的时空扭曲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该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以及更清晰地认识物质世界和相对论间的关系。

(四) “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资2.5亿美元,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联合发起研制的“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经多次推迟后终于成功发射升空。该探测器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远镜,能够在捕捉到伽马风暴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暴源和余辉的多波段观测。据称“雨燕”是有史以来旋转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学探测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马风暴的起源、甄别伽马风暴的类别、研究伽马风暴的演化等任务,从而为揭开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进一步的证据。

五、2005年深空探测仍是热点

由于2004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深空探测仍将成为2005年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远的地方建立“深层空间站”等。1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深入撞击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在几个月的飞行后,于7月4日抵达“坦普尔1号”彗星。届时,它将释放一个小型撞击舱以时速37000公里撞击彗核,同时利用观测舱记录下碰撞的全过程并对飞散出的各种物质进行详细分析。1月14日,欧空局的“惠更斯”着陆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并开始向母船“卡西尼”发送数据。5月12号,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开始执行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首次飞行任务。8月1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旨在寻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证据的火星侦察探测器。10月26日,欧洲将发射“金星快船”探测器,执行地球近邻金星的无人探测任务。中国也将在2005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④ 我国风云卫星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今年是在我国风云卫星气候工作进行50周年纪念。50年来,在我国风云卫星气候工作从零发展、发展趋势快速,现阶段早已变成全世界极少数另外有着极轨和静止不动气象卫星的我国或地狱之一。

50年来,从风云录一号、风云二号到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在我国已取得成功发送了“几代四型”共17颗风云录气象卫星。在其中,风云录一号和风云三号是极轨卫星,承担全世界观察;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归属于静止不动卫星,对在我国及周边城市开展指定观察。

从2008年逐渐,在我国取得成功发送风云三号系列产品卫星,完成了极轨气象卫星更新换代,卫星荷载总数从风云录一号的一个提升到11个,全世界观察次数从每12小时一次提升 到每6钟头一次,完成了高时效性的全世界观察和高精密的空气竖直观察,在我国气象卫星技术性迈进全球优秀队伍。2016年,在我国取得成功发送风云四号A星,完成了静止不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最高像素从1.25千米提升 到500米,在全世界初次完成静止不动路轨空气高光谱竖直检测,在我国初次完成华耀雷电检测和空间天气多因素检测,综合性检测水准做到国际性领跑。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许健民:

大家靠自己的能量把气象卫星推倒如今这一水准,是非常非常的不易。大家天空卫星仪器设备和路面系统软件都靠自己的能量做,都并不是从外边买回来的。那麼如今大家的观察水准跟最比较发达的我国比在类似水准上,大家也有一些新项目,像风云四号竖直探测器这个是大家第一个做的,之后期待这类点更为多,逐渐逐渐铺到表面去,提升 天气预告准确度,它是大家的总体目标。

⑤ 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5)风云卫星最新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向媒体表示,“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在这35分钟内都可以发射。但在最后一分钟发射与在第一分钟发射相比,相比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
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很大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不能正常发射,就只能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重新确定发射窗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航天史

⑥ 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新的成就

1、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2、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3、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发射成功。4、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5、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6、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7、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8、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9、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10、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11、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全文
68836
热心网友 2019-01-01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⑦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并写出一例

2019年是中国航天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中国航天有两件大事。其一就是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的国家。另一件就是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因为长征五号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今后中国航天工程基本都会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2019年中国航天发射的亮点有长五遥三火箭的发射成功、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北斗导航全球系统核心星座建成、长征11号海上发射、“捷龙一号”发射成功,“快舟一号”在同一发射场间隔数小时连续发射成功以及民营火箭公司的“双曲线一号”首次发射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息泄露
中国国航_公告一出,股民们都惊呆了,此股有望成为本月绩优股。中国国航_点击查看诊股布局,把握满仓买进好时机。
盈亚科技发展有限公..广告
航空专业招生 -初-高-中专-大专
空姐 空哥 地勤-签就业协议
北京童学慧教育咨询..广告
评论
谢谢你这么好看还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中国国航_消息已出_或将利好来袭。
中国国航_今日三大利好消息,近期或有大行情,中国国航实时监控
广告2019-11-08
写出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
总的说来,在航天器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0多年来,我国共自行研制和发射了40多颗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人造卫星。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由我院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而且其重量也超过美、苏、法、日第一颗卫星之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我院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从1975年开始迄今,我院研制的17颗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并成功回收16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我国空间事业实现了由科学实验到应用的转变,卫星研制技术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5.1981年,我们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6.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7.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并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9.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能力的卫星工程体系,不仅能够研制各类应用卫星,而且能承担更复杂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使命。 10.1984年4月8日,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迎来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其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11.我院研制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所获得的高质量的卫星云图照片,已达到国际水平。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12.返回式卫星在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铁路选线、考古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多项搭载试验,使空间微重力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新材料的研制生产、合成新的药物、改善传统的农作物栽培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用返回式卫星进行的空间育种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空间育种选育的水稻卫-36株系,单株质量在50克以上,比对照组增产20%。经太空育种的青椒,已形成单果达350克的新品种,亩产增加20 %~30%,VC含量明显增加。小麦、番茄等其他农作物种子经卫星搭载培育,也都获得了新品系,在试种中取得丰收。14.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出了STD总线工业控制电脑、医用X线电视诊断系统、新型铁路车辆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等多种高质量、高水平的民用产品。这些技术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5.VSAT卫星通信网利用航天高科技,实现了同时广播、双向数据传输、数话并举的实时通信和异地报盘、成交回报和行情、公告播放一体化。该网于1994年8月正式开通,运行情况稳定。 16.国空间技术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早在1987年和1988年,我院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就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原联邦德国宇航公司搭载了微重力试验装置;已发射的巴基斯坦卫星在我院进行了环境试验;我院还为发射瑞典卫星提供了旋转火箭,现在和巴西共同研制的资源卫星已取得重大进展。

⑧ 我国航天领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01|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9月4日,我国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⑨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观测功能有着怎样的成就

气象卫星观测功能第一。它的遥感仪器观测谱段从真空紫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一直到微波频段样样齐全,既有光学遥感,又有微波遥感,能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与欧美新一代气象卫星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阅读全文

与风云卫星最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