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外交成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尽管战争初起时,蒋介石已初步完成了对党、政、军三方面权力的高度集中,[1]但其最高领袖的地位却没有得到正式的确认。而随着抗战的爆发,为应付战争期间瞬息万变的战况,建立高度统一集权、快速高效的领导中枢成为必须。由于当时国民党内各派各系因国难临头,已主动调整了与中央的关系,尤其是“西安事变”后,举国上下共赴国难局面逐步形成,蒋介石作为领导抗战的领袖开始在国民党内得到首肯和拥戴,领袖地位的正式确立水到渠成。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其时由于强敌入侵,国土半数以上已沦入敌手,是会除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对抗战时期国家对内对外之方针大计作出重大指导性决策外,其对战时领导体制最终形成的贡献就是在国民党内确立了蒋介石作为最高领袖的“总裁制度”。[2]临全大会宣言中更明确宣布:“自抗战开始以来,中央执行委员会已以一致之决议,授权蒋中正同志统一党政军之指挥,负抗战建国之大任,举国一致,受其领导,以向于必胜必成之光明大道而迈步前进。”[3]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国民党中常会决定暂停中政会,另设国防最高会议,蒋介石任国防最高会议主席,统筹抗日救亡大局。1938年底汪精卫投敌后,蒋介石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再次对战时权力机构进行了改组和重设,用国防最高委员会取代了国防最高会议,并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大纲除规定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战时统一党政军之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之职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外,蒋介石作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委员长,也被赋予了“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的“紧急处分权”。[4]也就是说,在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作为领导抗战的最高统帅,在战时体制下,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外交,都被赋予了乾刚独断的最大权力,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实位领袖。
㈡ 列举三个不同阶段外交成就(每个时期各举出两项)
建国初:1950年中苏建交
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以世界5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70年代外交新局面: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
㈢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复年就同苏联等制17国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都促成了会议成功。
⑤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⑦在新的国际形式下,中国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些国际性组织成员国。
㈣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㈤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果
网络知道是无法粘贴图片的,所以第一个问题我只能是给你一个地址,麻烦自己去看一下。http://www.mfa.gov.cn/chn/ziliao/wjs/xzgwj/default.htm
关于第二个问题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两晋至隋唐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到辽金元时期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清时期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 (今南京) 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也称为“行在”(皇帝所在的都城,就称“行在”),现在的北京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并且实行旗民分居 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明朝嘉靖皇帝下令修筑)。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允许进入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逃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起初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优秀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中后期(1928年-1949年)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民国十九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当的优势,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率领25万国民革命军投共,北平未经战斗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宣告成立。
㈥ 在乒乓外交和第三世界的推动下中国分别取得了哪两项外交成就
乒乓外交:中美恢复正常关系。
第三世界的推动: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
㈦ 二十一世纪中国外交成就
二十一世纪中国外交成就:
1、同主要大国协调合作得到加强,同周边国家全面合作持续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联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同周边国家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关系全面加强,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4、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及热点问题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5、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㈧ 21世纪中国外交成就
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2016年G20峰会展开
㈨ 中国建国以来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时的第一年,就与10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㈩ 2. 2011年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领导人亲自开展峰会外交和首脑外交。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等一系列国际和地区多边会议,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积极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促进区域合作进程。
我们积极服务国内经济发展,防范外部经济风险。推动全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对外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
我们稳步发展同各国关系。中美就设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互信与合作进一步发展,互成最大贸易伙伴。中日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同拉美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我们积极营造稳定、繁荣、和谐的周边环境。中国同周边国家高层交往频繁,各领域合作深入发展,互联互通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宣布设立30亿元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维护了南海形势总体稳定。
我们妥善应对西亚北非动荡。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地区国家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妥善处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同有关国家关系平稳过渡。
我们全力维护我国公民海外合法权益。完成自埃及、利比亚、日本撤离我国遇险公民行动,成功营救在境外被绑架的船员和工程人员,妥善处理我国船员在湄公河遇害等重大事件。
我们深入开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布等重大活动加强政策宣示,同各国广泛开展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