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明成果有那些
指南针 火药 造纸术 印刷术 N项第五大发明(上) 钢铁冶炼和铁器制作 铜冶炼和青铜器 石油的开采和应用 煤的发现和开采 陶瓷 酿酒 养蚕缫丝 茶和茶文化 N项第五大发明(中) 星表和星图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 测量子午线 张衡和地动仪 郭守敬和《授时历》 十进位制和二进位制 祖冲之和圆周率 十二平均律 N项第五大发明(下) 中医药 针灸 麻沸散 接种人痘 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 都江堰 趣味发明集锦 风筝 算盘 围棋 热气球 降落伞 弓箭 火柴 中国功夫 足球 高尔夫球
这个范围太大了!!
2.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个个时期的文明成果
送你一首中国历代兴衰四字歌:
炎黄子孙,历史悠长。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禹开始,建立家邦。汤灭夏桀,国号殷商。
武王伐纣。西周辟疆。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楚庄。
秦穆晋之,还有宋襄。战国七雄,各据一方。
秦楚齐燕,韩赵魏梁。嬴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抗暴政,陈胜吴广。楚汉相争,刘邦胜利。
西汉开国,长安称帝。新莽篡位,绿林赤眉。
刘秀兴兵,灭莽杀敌。再造东汉,洛阳登基。
黄巾起义,分崩离析。曹魏蜀吴,三国鼎立。
西晋代魏,司马为帝。五胡乱华,干戈不息。
永嘉南渡,东晋是继。南朝北朝,隔江峙立。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分别割据。
续有北魏,北周北齐。杨坚创隋,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黄巢造反,天下又乱。
五代十国,分裂再现。匡胤篡周,北宋是建。
辽夏女真,窥视中原。金袭汴梁,靖康国难。
南宋高宗,迁都临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时,灭宋建元。政治腐败,百姓积怨。
洪武起兵,兴明灭元。成祖永乐,改都顺天。
明帝崇祯,自缢煤山。闯王称帝,四十二天。
三桂请兵,清帝入关。道光以后,列强侵犯。
武昌起义,领袖中山。建立共和,宣统交权。
老袁窃国,军阀混战。工农革命,捣毁封建。
各族人民,同掌政权。中华文明,史称五千。
文明成果范围太广 可查相关历史书籍
祝你愉快:D
3. 中国古代文明成果认识和评价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中国文明的影响,还在于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蒙古高原(中亚)的游牧民族。欧亚大陆文明大格局的所产生剧烈变动,往往是由于中国在东方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拓展资料:
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
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
4. 你还了解哪些古代文明成果呢
一、古印度文明成果
1、音乐舞蹈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
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2、青铜雕像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
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3、数学成就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二、古巴比伦文明成就
建筑成就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入大规模建设,使巴比伦城成为当时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城有八个城门,其中的北门就是著名的伊丝达尔门,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砖上有许多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
巴比伦城被建设得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三、古埃及
文明成就
概述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还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东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四、古中国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科技传统。古代中国为世界贡献了诸多发明创造,而且在天文、数学、医药、机械、冶金、陶瓷、纺织、建筑等众多方面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先进成果。
一些由中国先于其他国家发明的包括: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震仪、算盘、伞(现今所用,能张开收回的伞)、牙刷、马镫、丝绸、舵、瓷器、石油井、纸币、火柴、漆器、风筝、热气球、钓竿、扇子、弩、船坞、投石机等等。
(4)乖及文明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
网络——古中国
网络——古巴比伦
古网络——埃及
5. 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是( ). ( ). ( )
古埃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特征
1、宗教
古埃及宗教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多神教,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变化。埃及宗教的演化经历了各个阶段:由简单的多神崇拜到现知最早的一神崇拜形式,随后又回到多神崇拜。
多神崇拜
太阳神称作Re“赖”, 还有关于俄赛里斯(Osiris)的敬重(有关的传说:塞托、埃西斯 、荷拉斯 。传说的宗教含义:俄赛里斯的死亡和复活象征着尼罗河在夏季时的干涸和春天时洪水的泛滥。神所具有的人类品质——俄赛里斯对其臣民慈父般的关怀,他妻子对他的忠心之情及儿子的爱——感染了普通埃及人的心;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奥西里斯的死亡和复活逐渐被看成传达了个人长生不死之可能的消息。最后,荷拉斯对塞托的胜利看来预示着善终将战胜恶。)
一神教运动
运动领导人是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他于公元前1375年左右登基,死于或者被暗杀于15年之后。他把太阳神作为唯一的信仰,称为“阿吞”。关闭了所有的寺庙,驱赶庙里的僧侣,把各处可以见到的诸神的名字铲除掉,甚至连“神”这一名词的复数形式也被取消了。他特别憎恨“阿蒙”神,这是底比斯神。法老本人的王姓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很惬意”,其中含有阿蒙神的名字,因此,他改名为埃赫那吞(Ikhnaton),意为“有益于阿吞”。把都城从底比斯迁往一座新建的城市,这座城市命名为“阿吞的地平线”,该城现在称作阿玛纳(Amarna)。
宗教的第二个特点
埃及的宗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生后生活的重视。古代埃及人他们相信有可能存在另一次生命,但有三个条件:尸体不化为尘土;尸体被安放在无法摧毁的坟墓中;能够保证向死者提供祭品。(木乃伊、墓葬、阴庙、对死后审判的恐惧)
宗教的第三个特点
古埃及宗教的第三个特点是宗教信仰还常常搀杂着一些巫术的成份。埃及人生病后也求医看病,但当时的医药是很原始的,还和巫术混杂在一起。巫术还被用来祛除日常的危险。魔法不仅能回应人间诸事,对阴间也有效。
2、文字、文学和绘画
文字: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的符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意符,这些符号的意思就是它所画的东西。第二类是表音符,这一些符号所画的具有语音上的价值,遵循的是画谜的原则,(就如一只杯子,表示音节“bei”一样)。这些符号可以表示一个,二个或三个辅音,埃及文字从来不写元音。最后一类符号称为限定符,它们不发音,而是表示它们前面的这个词属于那一类词:比如,密封的纸莎草纸表示词义是抽象的。还有表示男女的,表示单数和复数的等等。象形文字系统由这三类符号组合而成。象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文学
具有可读性的是一些短篇的散文故事。主要的有中王国时代较早的散文故事《船舶遇难的水手的故事》;叙事的故事以《一个能说善辩的农民的故事》为代表,保存在中王国时代的4张纸草抄本上;中王国时代散文故事的最杰出的作品是《辛努亥(Sinuhe)的故事》;还有一些是训戒式的和教谕式的作品,重要的有《聂非尔提预言》和《伊普味尔陈辞》。
绘画
古埃及的绘画很有特点 :比例不匀称,在埃及的绘画中,人像的比例取决于他们的等级关系,而不是他们的实际大小; 没有透视法,比如水平的水池被画得如同竖起来一般,垂直于一边。相反的,树是垂直的,却被画成躺倒在地。尤其是这些树都是同样大小的,不论它们是在前景还是在远景。在埃及的绘画中,同类物体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不论它们的位置与观察者相距的远近。 。埃及绘画艺术不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不寻求真实再现一位特殊观察者在确切的地点所看到的世界物体。它情愿通过特殊的角度来表现它们,以它们的大小比例来暗示物体与人物的等级地位。换言之,埃及绘画艺术是“再造”世界。
3、建筑艺术
建筑,通常包括民宅、宫廷、堡垒、庙宇和陵墓等。但是,由于埃及人的重视来世的思想意识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保存下来的伟大建筑物主要是陵墓和庙宇,而民宅和王宫通常采用劣质的泥砖建造,因而难以保存下来。现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建筑遗迹和遗物是陵墓。
(一)陵墓建筑
古埃及人把陵墓称为“麦尔”(mr),其象形文字是用一个台座上的三角形图来表示的,意为国王及其父太阳神升天的地方。现代西方人的用语庇拉米德(Pyramid,Pyramide),来源于古希腊文庇拉米斯(Pyramis),意为“小麦饼”,因为,古希腊人来到埃及看到金字塔,联想到他们吃的三角形的小麦饼,因而以此命名之。
金字塔经历了阶梯金字塔和标准金字塔二个发展阶段。(阶梯金字塔起源于马斯塔巴墓 ;阶梯金字塔的典型是由第 3王朝的建筑师伊姆霍太普( Imhotep)为其君主左塞王(Djoser)建造的。埃及最为著名的金字塔是吉萨三大金字塔。塔身最高的那座叫做胡夫金字塔(希腊人也称为齐奥普斯金字塔),另有:哈夫拉的金字塔(斯芬克司), 迈塞里诺斯金字塔。到了新王国时代,“帝王谷”的岩窟墓代替了金字塔(图坦哈蒙墓 )。
(二)寺庙建筑及其不同类型
神庙被看作为神的“地面”上的宗教建筑物,或称“神之家”。神庙与陵墓同样也是“永恒之家”,需要长久保存下来。由于神庙是人们“为了信仰”而建筑的,因此,在信仰的神殿中安置神像,以供人们祭拜,并由僧侣主持仪式,直接与神接触。(卢克索和卡纳克神庙、岩窟庙) 。
第二类寺庙为葬祭庙。葬祭庙,无论在结构或在庙内举行的仪式上与神庙都有相似的地方,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葬祭庙最初本是金字塔的附属建筑物,在国王木乃伊安葬时建筑,以后每年都要到此祭把国王。 (哈特舍普苏特的葬祭庙 )
(三)雕塑和雕刻
埃及的雕刻和绘画主要是作为建筑的附属物而存在的。人物雕像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采用“正面律”的原则。不论雕塑的人物直立或端坐,其头部和躯体必须保持垂直。面部、双肩和胸部则正面展示。埃及雕像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雕像着以不同的颜色:头发、胡须和眼圈涂以黑色,衣服为白色。男性的肤色通常是棕色,而女性为浅黄色或肉皮色。人物雕像几乎都很刻板,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或者固定在身体两侧,双目正视前方。雕像面部通常略带微笑,别的则没有任何表情。但在埃赫那吞时期,艺术表现力有了改变(图坦卡蒙,涅菲尔提蒂)。对下层人民的雕塑也有不同的风格。
4、科技成就
在天文学领域,埃及人的最大成就是找到了避免太阴历不准确的缺陷的方法。
在医学领域,古代埃及人在医学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认为疾病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因而医师可以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对症下药。
在数学领域,埃及人在测量方法方面成就卓著。举例来说,他们最早把圆分成360度,首先注意到所有圆的圆周率(即现在所说的。)都是一样的。此外,他们还发明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金字塔、圆柱体和半球的体积的方法。
6. 一个民族的文明成果,800字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7. 你了解那些古代文明成果
四大发明,算盘,瓷器,丝绸,中国戏剧(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三大古老剧),中医,中国古代哲学,历法(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天文学(大量观测数据,如太阳黑子,超新星,彗星),汉字,等等
8. 世界的古代文明成果有些什么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为一个基于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国的经典范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王朝8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原来说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据最新的水下新发现推断,印度的文明史可能会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这很可能超过埃及。历史上的印度饱受外来势力的侵扰,而且绝大多数侵略者往往是进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纪末,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都入侵过这个国家。最后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独占印度达190年之久。尽管印度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印度的文化始终有一条绵绵不断的主线--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印度内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现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有、宗教与世俗、落后与先进的巨大反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学
中国传统与法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中国法律思想史。与法学的其他学科不同,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土生土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的理论法学学科。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质无不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原型。
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质来看。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原因,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不具有明显的质的独立性或排他性。这表现在法律思想与诸如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等常常是密如凝脂般交融在一起的。站在古代思想宝库的庐山面前,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一特征也许和古代法律、法学发展得不充分相关。中国古代法律、法学没有获得古希腊、罗马那样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中国古代文明走着与西方恰恰相反的道路。因此,在中国古代,一种较为精湛的思想观点,常常是贤智者在纵观整个社会生活场景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创造出来的。比如《论语·为政》有一段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意是,作为统治者,如果用政令和刑罚来治理人民,人民可以循规蹈矩不去违法犯罪,但内心深处仍存有违法犯罪的念头,因为他们不知道违法犯罪是可耻的、应当远离的;如果对人民施以宽容的德政,让人民富足起来,再进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使人民从内心里树立道德信念,这样,自然会做到自我约束。这段话的内涵应当说兼涉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法律思想的。而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园地上的树木花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思想者的品格来看。古代的法律思想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思想家、社会集团、学术派别等思维主体的思维成果。一定的法律观点和理论是一定社会集团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在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常常是身兼多种社会角色。比如,周公是西周初的摄政王,是政治家兼思想家。他提出“以德配天”的神权思想解决了当时的信仰危机和政治危机(新政权的合法性)。他还提出区别对待的刑法政策和区别犯罪行为人主观状态(故意、过失、累犯、偶犯)的思想。但是他很难称得上是一位确切意义的法律思想家。比如,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主掌司法)。他的“德主刑辅”、“亲属相隐”主张对封建法制影响极大。但他也不是确切意义上的法律思想家。战国时期的法家人物,大多参与变法实践并身居要职。他们重视法制,对法律的研究亦颇深入。他们在诸如法律的起源、特征、职能以及立法、司法政策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常常使其他学术派别相形见绌。但是,由于他们作出了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姿态,故而当秦朝灭亡之后,法家学说便遭到冷遇,连他们重视法制、研究法律的优点也被当做瘟疫一般抛弃掉了。在整个封建社会,著名的思想家大都因通经而入仕,因入仕而有功,因有功而成名。他们既是国家的官吏,又是民众的教师。他们也涉足司法事务,但那只不过是行政和教化的辅助手段。当儒家经典成为钦定教材和通往官府的敲门砖之际,研究法律便成了左道旁门,而讼师们便被斥为“讼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法律思想便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形象和价值,成为官方御用学术的婢女。在中国古代,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欧洲工业国家的那种“职业法学者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思想的生产传播者本身就是传统式的人们。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用传统的价值观和方法来审视法律问题,并付诸实施。这就使法律思想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从法律实践的风格来看。法律思想作为法律实践的表现形式是以实际的立法、司法活动为对象的。因此,立法、司法活动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发展水平。当然,一定的法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立法、司法活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尤为明显。
在中国古代社会,立法、司法活动的价值目标常常是为着维系社会整体利益的。这种社会整体可以表现为家族、贵族、阶级和国家。法律正是在维系整体利益的大前提之下来塑造个人的义务。当家族首长、国王、皇帝成为家族和国家利益的代表时,法律自然要求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承担一系列义务,并把这些义务道德伦理化。因此,社会的统治集团一方面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同时更多的是运用宽惠的仁政和道德教化来实现其政治目标。于是,立法司法成为国家施政的一个帮手,一个失去独立品格的配角。朝廷不急于亦不便于把一切行为规范尽可能地加工上升为法律规范,因为大量的风俗习惯礼仪早已悄悄地拱卫着天子和族长的权威。在司法活动中,地方行政首长与其说是充当法官的职能,勿宁说是担任着社会教师和平民父母的职能。在法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条文却有悖情理之际,法官们便毫不犹豫地援引天理人情来修补法条,用创制和适用判例的方法拯救成文法的锈蚀和僵化。而天理人情就在儒家的子曰诗云里面,他们在十年寒窗之际早已谙熟在脑且刻骨铭心了。一个有学问的大儒常常不屑于背诵法律条文,且更藐视只谙条文不明法理的俗吏。他们在疑难案件面前表现得沉着自信,他们的判决书写得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厚的理性,既不悖乖国法又符合人情,足以为后人欣赏、仿效和援引。面对亲戚之间的争财争地之讼,他们便摇身一变成为循循善诱的教师,屈尊于农舍,对他们诵读《孝经》、《论语》,最终使他们幡然醒悟,捐弃前嫌,抱头痛哭,从而实践着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教导。
在立法、司法实践中,一方面,传统的风俗习惯(礼)通过判例被加工抽象成为法律条文,宣示着凛然不可犯的权威;另一方面,大量的传统风俗习惯(礼)仍保存在社会生活中,等待法官们去寻找和发掘。事实上法官们在读书时就已经完成了寻找和发掘的工作,因为儒家经典不仅仅是敲门砖,学子们在举起砖头之前早已把它们的精神牢记心中了。而在中央政权鞭长莫及的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礼),通过家族长辈和地方贤达们主持的调解活动,成为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依据。
以上从法律思想的特质、思想者(思维主体)的品格、法律实践的风格来看,中国法律思想不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