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哪个好
西北师范大学更好。
1、排名对比
陕西师范大学校友会排名全国第65名,QS排名全国第79名,陕西各大学排名第7名。西北大学校友会排名全国第45名,QS排名全国第56名,陕西各大学排名第4名。很明显西北大学排名领先于陕西师范大学。
2、重点学科对比
陕西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
西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地质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质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 、专门史、植物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从重点学科来看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各有特色。
3、国家特色专业对比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物科学、心理学。
西北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资源勘查工程、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行政管理。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主要是师范类专业,而西北大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显然综合类体现明显。
4、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比
陕西师范大学:8个B+: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生物学;5个B: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地理学;4个B-:理论经济学、民族学、体育学、世界史。
西北大学:1个A+:考古学;1个A–:理论经济学;5个B+:世界史、化学、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9个B: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西北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比陕西师范大学要强一些。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西北师范大学
网络—陕西师范大学
❷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发展状况
从1997年经批准开始招收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以提高甘肃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素质为目标,多年来为甘肃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人才;2004年又获准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2010年起,全国统一更名为职业学校硕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分别面向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招生,大大促进了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学校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多年联办的基础上,获准招收培养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研究生(从2001年起,学校充分利用教育部2001年6月启动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项目的机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面向甘肃省招收MPA学员,首届招收学员35人。截至2005年至底,我校已累计授予硕士学位1548人、博士学位83人、同等学力硕士学位225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613人。),以加快甘肃及西北地区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的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人员。
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与发展,我校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实现了跨越,一个学科专业分布合理、培养形式多样和招生规模适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然形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目前,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时代脉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以科研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调控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以完善的奖助制度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构建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强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❸ 有谁知道西北师大的详细发展历史啊求大神帮助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师范学院。1939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学校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18个二级学院、46个系、2个教学部、72个教学科研中心(所)、35个实验室(中心),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西藏藏族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等机构。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1982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普通本科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涉及25个一级学科。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0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5200余人。其中,国家任务博士、硕士研究生3717人,其他各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376人,普通本科学生14420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15690余人。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467人,其中专任教师1238人,教授(研究员)23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84人, 203人具有博士学位,491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494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位左右,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10位以内。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40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共12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10多人。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千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4.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20.13万平方米,有8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165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175.06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48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5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58项,省敦煌文艺奖14项。 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 [注:数据统计截止2007年9月]
❹ 西北师范大学真的好不好啊,
好不好要看从什么方面来说,学校硬件设施一般,新校区稍微好一点,学术研究方面整体来说还算可以,有的专业在甘肃省算顶尖、全国比较有影响力,比如汉语言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方向。食堂饭菜算兰州高校中比较好的了,有人戏称西北吃饭大学。如果想当老师的话报这个学校的师范专业还是很不错的,甘肃省很多好点的高中教师都毕业于西北师大。如果报的是师范院校的非师范转专业的话就有点不好说了。还有,学校的宿舍兰天公寓在学校外面,和学校隔着一条水沟和一条马路,上课要过天桥,上课时间天桥有点挤。学校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建议上了大学多泡泡图书馆上。如果楼主是甘肃人的话上这个学校很不错的,如果是外地人,可能刚开始气候有点不适应,我当年去的时候一次在公交车上流鼻血了,挺尴尬的!
❺ 西北师范大学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在本省一本招生,有些外省二本招生。甘肃境内在全国排名第二的学校。说实话,在外省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不过,在本省口碑还不错。
”西北师范大学”,我们常戏称为”西施”。
知乎上第一答,感觉挺激动,说的有点乱了,莫见怪。
兰州这座城市,估计会让很多人失望。
但西施本身的人文氛围及周边的设施,还是值得期待的。
校园里,公益风盛行,也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多添了一份人情。
❻ 西北师范大学一年不如一年,听说以前和陕师大齐名,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分支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国立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987年,国务院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
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之一。
2014年,学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西北师范大学入选。
❼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术成果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
(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1 曹进 正高 B 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 甘肃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
二等奖 2011年1月 2 王琦
杨文琴 正高 B 二语习得中的注意机制研究 甘肃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 二等奖 2011年1月 4 武和平 正高 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第六届“新标准”杯基础英语教育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编辑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 2011年4月 19 周静 初级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2 曹文 中级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优秀评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3 曹文 中级 B 第十五届“外研社中国银行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三等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11年5月 84 孙理和 中级 2009-2010年度参政议政工作 先进个人 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委员会 2011年4月 134 郭亚文 中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135 郭亚文 中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8月 136 尹鹏 初级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8月 145 武和平
刘全国
周雪
殷刚魁
王秀秀 正高 校级 体验——反思——实践:基于“专业发展范式”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2011082) 2011年10月 147 赵卫博 副高 校级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实验教学管理奖 西北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
(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出版刊号 5 武和平 正高 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1年4月 2010-2013年NAFLE0 6 武和平 正高 B1 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2011年10月 GPA115026
(2万) 9 陈玉洪 中级 B1 帕慕克与东西方文学传统的比较研究(7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 2011年9月 11YJC752002 10 刘全国 副高 A3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双语教学研究:模式构想与政策建议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2011年8月 15 王秀秀 中级 D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2011年6月 GS[2011]GHBG004 51 蒋世强 中级 D 高中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监控体系的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2011年6月 99 张宝林 中级 D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西部地区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2011年6月 104 周亚莉 副高 校级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1014A)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重点项目 2011年 113 姜秋霞 正高 校级 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大学英语“体验翻译”教学实验研究(2011024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4 蔡兰珍 正高 校级 西部(甘肃)无语境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实验性研究(2011025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5 凌茜 正高 校级 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嵌入的实证研究(2011026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6 丁瑶 副高 校级 基于本土文化的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2011048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7 董晓华 副高 校级 基于4C/ID模式的翻译教学设计研究(2011049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8 吕文澎 副高 校级 “高级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2011050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19 徐国柱 副高 校级 中国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2011051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0 韩波 中级 校级 英语阅读语篇分析教学对非专业学生的帮助(2011071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1 李莉 中级 校级 西部师范院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2011072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2 李升炜 中级 校级 英语专业本科《英国文学史》教材开发(2011073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3 孟庆利 中级 校级 日语精读课多媒体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研究(2011074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4 余源 中级 校级 俄语专业(本科)建设探究(2011075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125 王国强 初级 校级 高师院校非师范日语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2011082B)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 2011年11月 序号 姓名 职称 级别
(未审) 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名称 刊物或出版社名称、获奖名称 出版年月 8 武和平
张维民 正高 A2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重建 课程·教材·教法 2011年6月 11 王琳 中级 D ASSURE模型在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科技 2011年6月 12 王琳 中级 D 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发展 13 王琳 中级 D 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资讯 2011年6月 14 王秀秀 中级 D 浅议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9月 16 王琦
(1/2) 高级 B 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 2011年7月 17 赵秀兰 副高 D 优美的诗句化不开浓浓的哀思——从《当丁香花开放在庭院时》评惠特曼的诗歌艺术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18 武和平
(1/2) 正高 B 网络游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略 中国远程教育 2011年4月 20 李莉
郎得明 中级 D 浅析俄罗斯传统家庭模式的成员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2月 21 李莉 中级 C 甘肃省英语专业二外俄语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 中国俄语教学 2011年2月 22 刘莉 中级 D 论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23 俞婷 正高 B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G381《中学外语教与学》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2期 24 黄彩霞 副高 D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研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3月 25 靳琰
张丽婷 正高 B 网络批评言语行为释究—基于网络论坛对“44个汉字整形”评论的语料分析 外语电化教学 2011年1月 26 靳琰
杨昊昕 正高 B 自然语言的网络再造 电化教育研究 28 白丽梅
(1/2) 副高 D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研究 海外英语 2011年7月 29 白丽梅
(1/2) 副高 D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意与语用推理 考试周刊 2011年2月 30 白丽梅
(1/2) 副高 D 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特征 出国与就业 2011年3月 32 白丽梅
(1/2) 副高 D 二语习得中的语法教学理论述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33 张晓燕 中级 D 他者的悲剧性存在—解读《野草在歌唱》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34 张晓燕 中级 D 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受支配的根源——《野草在歌唱》的女性主义解读 赤峰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35 张晓燕 中级 D 被困的灵魂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5月 36 景芳洲
(2/2) 中级 清末民初语言变革中的国家意识 社会科学论坛 37 景芳洲
(2/2) 中级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甘肃社会科学 38 蔡兰珍(2/2) 正高 C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以武威市凉州区和寨九年制初级中学为例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年7月 39 蔡兰珍(2/2) 正高 D 怎样提高课堂英语的可理解水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1年11月 40 蔡兰珍 正高 C 跨文化研究工具翻译及原则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42 宁振业 副高 C A Study on Teachers'Feedback of English Major Compositions 美中外语 2011年4月 43 马伊莎 中级 D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海外英语 2011年3月 45 吕文澎
王静 副高 C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1年11月 46 周雪
赵卫博
赵鸿章 副高 B 基于Blog-Wiki混合技术的西部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构建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11年5月 49 周亚莉
吴晓昱 副高 C 甘肃藏族地区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兰州学刊 2011年3月 50 任重远 副高 C Reading Alou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language 美中外语 2011年7月 52 蒋世强 中级 C A Subcategory Study on English Causative Verb 美中外语 2011年8月 53 蒋世强
陈玉洪 中级 D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甘肃省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理论 2011年4月 54 蒋世强
黄彩霞 中级 D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研究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9月 55 蒋世强
陈玉洪 中级 D 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 读写算 58 王秀秀 D 浅谈学习型社会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 甘肃科技 2011年1月 59 张丽萍 中级 D 从典型范畴角度看英汉宾语的词类,句法位置异同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月 60 梁海英 中级 D 大学跨系选修课《英语教师课堂口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8月 61 曹进(1/2) 正高 D 从概念合成理论视阈解读中国相声中的语言幽默 东南传播 2011年2月 62 龚贻 吕文澎 中级 C 语法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之比较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64 曹进(1/2) 正高 D 央视“春晚”传播符号学解析 东南传播 2011年1月 65 武凌云 中级 D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和二语习得的本质 科技信息 2011年10月 66 武凌云 中级 D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考试周刊 2011年2月 67 徐国柱 吕文澎 副高 C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取向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68 杨晓红 中级 D 汉语新词英译方法小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69 曹步军 中级 《悲悼》的历史与人文重构 美国文学研究 2010年4月 70 孟庆利 中级 D 《枕草子》里自然风物描写的横向现实性特征—以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比较为中心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年10月 72 冯洁 中级 D 影响日语听力的因素及其对策 发展 73 冯洁 中级 D 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0月 74 钟莉婷 中级 C 语言磨蚀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影响 中美英语教学 2011年2月 75 毛刚 钟莉婷 中级 弗莱论加拿大文学的发生发展 兰州大学学报 2011年5月 77 李升炜 中级 C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时代文学 2011年10月 78 李升炜 中级 D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阐释 文学界 2011年6月 79 李升炜 中级 D 从《喜福会》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 西安社会科学 2011年8月 81 刘全国 慕宝龙 副高 D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课堂三语接触模式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3月 85 杨海琴 中级 D 浅析“动态对等”原则指导下的“现代中文译本” 科教导刊 2011年4月 86 曹进 曹文 正高 D 言语交际视角下农民工语言使用的嬗变—以兰州市城关区及安宁区为例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87 杨海琴 中级 D 口译特点与口译训练方法 科技文汇 88 曹文 中级 D 模因化之后的取舍:网络中的语言认同—从“门”字语言谈起 科技信息 2011年1月 89 杨晓红 中级 D 中国传统小说的诗学传统与林译小说的归化策略 文学界 2011年6月 90 姜秋霞 俞婷 正高 B 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描述分析与反思 中国外语 2011年7月 91 王素华 吕文澎 副高 C 论贝克特《马龙之死》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前沿 2011年4月 92 王素华 副高 D 直面贝克特小说的荒谬艺术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93 刘全国
(1/2) 副高 C 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 青海民族研究 2011年1月 94 白丽梅
杨玲 副高 D 成败归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行为影响研究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月 95 王茹花 中级 D 论“文化翻译观”的创新与意义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1年6月 96 王茹花 中级 D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中的美国战争小说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6月 97 张宝林
王茹花
张生庭 中级 B 生态焦虑与人文反思——以《月亮谷》的个案管窥杰克伦敦的生态思想 甘肃社会科学 2011年11月 98 张宝林
王朝一 中级 D 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安徽文学 2011年 101 吴晓昱 中级 D 清朝末年陕西新式学堂的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11月 107 凌茜(1/2) 正高 C An Empirical Study of Using Imitation—Based Error Correction to Rece Repeated Errors in English Writing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1年10月 108 凌茜
(1/2) 正高 D 浅析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9月 109 凌茜
(1/2) 正高 D 高中英语预习任务设计探究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1年6月 111 梁海英 中级 C The Sapir-WhorfHypothesi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11年9月 112 龚贻 中级 D 突出语篇意识的口译听力教学——以《高校英语听力教程》为例 海外英语 2011年11月上 126 张焕香 中级 D 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中的“过去” 安徽文学 2011年 127 张焕香 中级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小说的传统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128 温省州 D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探析 发展 2011年6月 129 温省州 D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探究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年9月 130 温省州 D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语言教学平台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0月 131 温省州 D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职后培训问题探讨 甘肃科技纵横 2011年12月 137 代莉 中级 D 试探龙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意义 丝绸之路 2011年10月下半月 138 丁瑶 中级 D 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法能力发展模式 海外英语 2011年11月 140 高育松
薛小梅 副高 B 语义、频率和母语对中韩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的影响调查 现代外语 2011年2月 141 张清菡
郭亚文 中级 D 《魔戒》的生态批评解读 东南传播 2011年12月 142 徐亚宁 中级 D 从语言的差异来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4月 143 周雪 副高 D 一种教育时尚:课堂学习共同体 海外英语 2011年12月上 144 蒋贤萍 副高 D 莎士比亚的伦理诗学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146 余源 中级 C 俄汉语中礼貌言语体裁——请求语的对比描写 言语与社会群体——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ISBN978-966-8736-05-7) 2011年
❽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个什么水平的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
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北师范大学。
在全国700所公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131名,
在甘肃省公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2名,
仅次于兰州大学。
❾ 西北师范大学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师范学院。1939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学校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三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 18 个二级学院、 46 个系、 2 个教学部、 72 个教学科研中心(所)、 35 个实验室(中心), 1 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3 个省级重点学科, 19 个校级重点学科, 5 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 “ 西藏藏族师资培训中心 ” 、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 、 “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 、 “ 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 、 “ 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 ” 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 “ 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 、 “ 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 、 “ 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 ” 等机构。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 1982 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2 个博士后流动站, 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6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9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2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4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51 个普通本科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涉及 25 个一级学科。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 10 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 27200 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2141 人,留学生 40 人,普通本科学生 13430 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 11620 余人。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2503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58 人,教授(研究员) 209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452 人, 165 人具有博士学位, 482 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两院院士 2 人,博士生导师 52 人,硕士生导师 375 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56 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 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 35 人、省部级 71 人,国家级专家 8 人,省部级专家 19 人,甘肃省“ 333 ”“ 555 ”科技创新人才 70 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 SCIE 》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 50 位左右,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 10 位以内。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 40 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共 120 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20 余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 310 多人。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千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 52. 5 万平方米 ,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16.19 万平方米,有 800 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2083.03 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 147.55 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