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癌症的最新科研成果

癌症的最新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31 08:38:16

Ⅰ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 们发现,传统上以硅为基础的电路存在极限。于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极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学物质组合来制造出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的装置。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IBM公司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IBM公司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则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这些成就为制造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功能更强的电脑铺平了道路。《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评价说,开发新一代分子电脑也许还需许多年,研究人员面临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但“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科学》杂志称,纳米电子学是世界电脑业的未来,新技术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无疑会实现新的飞跃。 多项生物科学入选 处于第二位的是对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前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今年,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动”。此外,生物学家还发现有关“信使RNA”(mRNA)生产过程的许多新信息,以及RNA与蛋白质间的关系。 基因测序是又一亮点,名列第四位。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此外,科学家们还破译了60多种生物的基因密码。 排名第六的是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于临床医学的“智能炸弹”式药物。它可以对付导致癌症的某些明确生化缺陷,使人类征服癌症病魔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类药物中的一种被命名为“格力维克”,是某种白血病的克星,今年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并开始上市。 环境科学受关注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揭开名列第三。科学家早就从理论上推断,在太阳核心的热核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没有电性,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然而实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的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大量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踪之谜”。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证实了1998年一些科学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游离太阳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形态(如电子中微子)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据专家称,这一最新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搀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从零下221摄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摄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名列第八。“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高度重视,有3位科学家因此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两个法国研究小组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锂、钾的凝聚态也在今年获得。 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杂志今年首次对环境科学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排名第九与第十位的成就都与环境科学有关。 名列第九位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正式宣布,过去50年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确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树木等植物吸收,转化成其它形态的化合物,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过程。过去,美国研究人员在沉降程度问题上曾有极大分歧,而2001年,美国两个一直“顶牛”的科研小组终于通过对大气和陆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观测而达成一致,找出确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后百年中将可能放慢。

Ⅱ 中国癌症研究的介绍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1988年创刊,现为双月刊。现任名誉主编为著名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主编为细胞遗传学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柯杨教授,执行主编为肿瘤外科学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季加孚教授,副主编为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编委会成员包括海外知名肿瘤学者30余人。作为国内最主要的英文肿瘤学期刊,面向国际介绍我国在肿瘤基础研究、临床诊疗以及肿瘤预防控制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最新进展,旨在反映我国肿瘤研究的概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抗癌事业的发展1。

Ⅲ 以色列科学家号称在一年之内推出治愈所有癌症的方法,真的有可能吗

癌症是人类第一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有近900万人死于癌症,占全年死亡人数的六分之一;如果癌症得到攻克,那么绝对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作为外行的我们,的确非常期待癌症被攻克的消息,也希望科学家能取得成功;但是每一项医学治疗技术的上市,都会经历数年的临床实验研究,关于这个新闻,到底是真有突破?还是博人眼球?还得需要时间来检验。


Ⅳ 专家解读抗癌前沿新技术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Ⅳ 杜克大学关于消灭癌症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靠谱

在我的印象里,杜克大学是一所培养了著名NBA教练跟球员的大学(原谅我)。作为常春藤学校,杜克大学的实力是很强的,研究癌症细胞是个好主意。掩蔽病毒可以直接杀灭肿瘤细胞,一般在肿瘤注射中,注射病毒应复制能力较弱,只感染肿瘤细胞(在肿瘤注射中,可通过控制剂量对正常细胞的侵犯而受到限制)。它在两个方向杀死癌细胞:直接杀死并激发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这依赖于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类似于疫苗)。所有这些都应该是最佳的治疗方案。Sh。




希望以后国家重视,早日抗癌成功。这关系到的不只是国家医学实力,也关系着全人类的健康。

Ⅵ 请问目前在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万方数据库,一查便知道了。没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医学领域太广了,包括预防医学。所以实在太多,您还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为实际些。

Ⅶ 癌细胞的研究进展

2014年6月5日,清华大学宣布: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制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该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学成就。
癌细胞要生存,需要依赖葡萄糖作为其“口粮”,而由于癌细胞消化葡萄糖所产生的能量不到普通细胞的15%,所以癌细胞就需要比正常细胞摄入更多的葡萄糖,也就需要通过负载更多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完成葡萄糖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
因此,如能研究清楚转运蛋白GLUT1的组成、结构和工作机理,就有可能通过调控它实现葡萄糖转运的人工干预,既可以增加正常细胞内葡萄糖供应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又可能通过特异阻断对癌细胞的葡萄糖供应,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目标。
颜宁同时强调:“很多疾病都有着复杂的成因,尤其癌症是最复杂的疾病,而我们的科研是非常基础的。从基础科研到转化中间有相当漫长的路。但是通过诸多基础科研成果,逐步积累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致病机理,期望最终有可能治愈疾病。”
端粒太长易患癌
据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科学家领导的最新基因组研究揭示,两个普通的基因变异会使染色体端粒变得更长,但也会大大增加患神经胶质瘤脑癌的风险。此前许多科学家认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细胞老化,保持细胞健康。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最近的《自然—遗传学》网站上。
2014年6月8日,这两个基因变异是TERT(端粒逆转录酶)和TERC(端粒酶),51%的人携带TERT变异,72%的人携带TERC变异。这两个基因都有调节端粒行为的功能,是维持端粒长度的酶,这种由大部分人所携带的风险基因变异还比较罕见。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变异基因携带者的染色体端粒更长,所以全体细胞更加强健,但也增加了患高等级神经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s)的风险。

Ⅷ 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人工癌干细胞
2012年6月,日本冈山大学研究生院妹尾昌治教授(生物工学)的研究小组成功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人工制成癌干细胞并在小鼠身上得到验证。此次人工制成癌干细胞属于世界首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期刊《PLoS ONE》。
2012年8月3日,《自然》和《科学》杂志相继刊发3篇研究文章称,用遗传细胞标记技术成功追踪到癌症干细胞踪迹。科学家相信精确地消灭它,或可防止癌症复发。这一研究成果为癌症干细胞的存在增加了新证据。
大麻药用价值
2015年4月,由美国政府出资的一个研究机构公布的报告称,大麻可以杀死癌细胞,美国政府可能开始正式承认大麻的药用功能。
2015年4月,日本三重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的科研小组发现了一种可以附着在癌干细胞上的可视化物质。此项成果已在英国某科学杂志的电子版上刊登。

Ⅸ 石墨烯无创治疗癌症是中国的科研成果吗

是的,确实是中国的科研成果,是烯旺和南京医科大学联合提出的,现在石墨烯无创治疗肿瘤处在实验阶段,这个实验在肿瘤领域的重大突破。

阅读全文

与癌症的最新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