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看“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
如果读愽毁一生,科强穷三代,那么我们伟大国家,就要落后,就是被西方和美国想看到的给果,被人欺负,要把科技人员 待遇到实处,要重用科技人才,提拔科技人才。
② 科研成果转化如何不触国资流失红线
官、学、商三种身份集于一身,涂瑶生曾以此为优势,带领企业走出新路;但他也受三重身份所累,败于三者交叉的模糊地带。
刑罪边界
法院认定的另一笔300万元贿款,是谭登平转账给第三人,用于支付涂瑶生的投资本金。2011年底,涂瑶生通过他人购买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200万元是谭登平代其支付的。谭登平还帮涂瑶生归还了其在买房时向他人的借款100万元。
法院认定的谭登平证言称,他向涂瑶生行贿300万元,是因为他觉得涂瑶生在科达机电收购股权以及后来定向增发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使得一方制药股价升高很多,大家都受益。具体指,涂瑶生利用职务便利为科达机电入股一方制药、谭登平代表科达机电在一方制药行使经营管理权以及科达机电取得重大事项控制权中谋取了利益。2006年,一方制药向专职高管定向增发时,涂瑶生明知定向增发后,广东中研所的国有股权会被稀释到三分之一以下,违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未履行职责向省广东中研所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一方制药定向增发的重大事项,也没有报告其参与定向增发认购股份,擅自代表广东中研所同意该定向增发重大事项并收受谭登平为其认购及代持的股份,致使广东中研所的国有股权被稀释在三分之一以下,并对一方制药的重大事项决策丧失了控制权。
庭审中,涂瑶生和谭登平都翻供,称这300万元为涂瑶生股份收益。
涂瑶生上诉书称,前述300万元支出时间与2003年科达机电收购一方制药股份已相隔8年,谭登平还以涂瑶生对科达机电公司收购股份有帮助、对一方制药公司起过大作用为由,个人用300万元贿送涂瑶生,其行为完全不能反映其所称动机。2011年时,谭登平已全面掌管一方制药,涂瑶生虽然挂名董事长,但对谭登平无制约、管理、控制、隶属关系,没有行贿涂瑶生的动机。
这一翻供说法因“缺乏正当理由”未被法院采纳。
判决书称涂瑶生未就定向增发事宜报批违规。2003年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参股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决定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任免企业负责人等重大事项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法院认定的科达机电董事长边程证言称,通过定向增发将广东中研所股份稀释到33%以下是因为,一方制药重大事项都要三分之二以上股东一致同意,而广东中研所作为国有法人持股三分之一以上,很多投资意见都要上级审批,造成很多投资批不下来。经过计算,定向增发持股要达到12.28%左右,才能将广东中研所股份拉低到三分之一以下,此举有利于一方制药的发展。
上述不愿具名的刑法学者告诉《财经》记者,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的精神,认定受贿罪既要看数额也要看权钱交易的具体情节,涉案情节是被告人个人行为还是集体决策,是否造成实际损失,对企业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这些对案件走向、量刑均有影响,判决时需考量。
涂瑶生在广东中研所的一位同事对一审判决结果表示不解。他介绍,现在各科研单位也在倡导让科研人员得到实惠,涂瑶生作为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和一方制药的创办者,于情于理应该得到一定的股权奖励。
与此案相似的多个案例显示,科研经费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被指控最多的是贪污受贿——公款被“套取”、“转移”到个人或其所控制的公司名下,都可能触及一条红线——国有资产流失。
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被重视。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45条第3款称,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的,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年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
2016年7月,最高检察院发布《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强调在办案中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如对于身兼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学术带头人,要区分其科研人员与公务人员的身份;区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与贪污、受贿之间的界限;区分突破现有规章制度,按照科技创新需求使用科研经费与贪污、挪用、私分科研经费的界限等。
目前,涂瑶生已经提起上诉,该案正在二审审理中。
③ 郭道晖的人物经历
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是朱镕基的入党介绍人。上世纪50年代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哲学讲师(80年代初为清华大学副教授)。1979年以来先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编审,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兼职法学教授,中国法制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中宣部、司法部特聘的法制宣传高级讲师团讲师,国家社科规划委员会国家基金课题评审组成员,法哲学社会哲学国际协会(IVR)会员、中国分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博士生导师组成员、公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南大学教授兼《岳麓法学评论》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法律制度》、《民主·法制·法律意识》、《当代中国立法》(四卷,国家“八五”重点课题)、《法的时代精神》、《法的时代呼唤》、《法的时代挑战》、《当代中国法学争鸣实录》、《走向民主法治新世纪》、《法理学精义》等著作20多部。曾率团参加在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地区举行的世界法哲学大会和亚洲法哲学大会,作学术演讲。其20多篇论文被国外学者翻译为英、德、日文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郭道晖教授是当代中国法学界站在时代前沿的一面思想旗帜。学术思维敏锐,敢于直言和针砭时弊,观点新颖和富有时代气息,以人民权利的积极倡导者之姿态而著称于当今思想界。其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在其代表作中,以黄金般的语言表达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特别是他为人、为学具有高尚风格与节操,追寻时代真理,击水法学中流,表现了高度的学者良知和学者责任。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已是80多岁的老人,但是,仍然笔耕不辍,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仍十分新颖和前沿,被称誉为“白发青年、皓首赤子”。
④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怎么样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不错,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于2001年元月正式成立。其学科基础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三所高校所属的法律学科整合组建而成。
在著名的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公司发布的以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和论文引用率为核心评价指标的“2012-2013 QS法律专业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名列中国大陆地区第8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连续多年被评为“A+级”。
(4)法学科研成果转化扩展阅读:
法学院拥有法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权点,分设法律实务班、知识产权班、财税金融法班和法律硕士(法学)班等;本科层面设置法学专业。
法学院分设法律学系、科技法与知识产权系,各类教学研究机构覆盖了全部法学二级学科;同时,建立了人权法律研究院、科技法研究所、近代法研究所、法庭证据科学研究中心、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
⑤ 请问一下中国现在法学界的权威和领军人都有那些
中国著名法学家大全——《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法学理论
张文显 朱苏力 贺卫方 葛洪义 舒国滢 沈宗灵 孙笑侠 卓泽渊 李步云 刘作翔 付子堂 孙国华 信春鹰 郭道晖 郝铁川 吕世伦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龙 刘瀚 谢晖
法律史
曾宪义 张晋藩 武树臣 何勤华 陈盛清 范忠信 邱远猷 吴建璠 杨一凡 杨永华 俞荣根 韩延龙 怀效锋 霍存福 刘海年 倪正茂 高恒 蒲坚 朱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周叶中 许崇德 韩大元 胡建淼 胡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罗豪才 马怀德 陈云生 方世荣 张庆福 张树义 莫纪宏 浦增元 童之伟 王名扬 王叔文 吴家麟 肖蔚云 杨海坤 袁曙宏 张光博 朱维究
刑法学
高铭暄 马克昌 赵秉志 张明楷 陈明华 陈兴良 曹子丹 储槐植 顾肖荣 何秉松 梁华仁 罗大华 欧阳涛 曲新久 阮齐林 苏惠渔 康树华 张智辉 周道鸾 卢建平 王作富 何鹏 姜伟 孙谦
民商法学
江平 梁慧星 吴汉东 王利明 孙宪忠 王卫国 赵旭东 郑成思 魏振瀛 崔建远 刘春田 刘凯湘 石少侠 司玉琢 覃有土 顾功耘 郭明瑞 龙翼飞 吴焕宁 夏吟兰 徐学鹿 杨大文 杨立新 杨振山 马俊驹 沈四宝 巫昌祯 关怀 范健 尹田
诉讼法学
江伟 陈光中 徐静村 樊崇义 龙宗智 陈瑞华 陈卫东 卞建林 陈桂明 顾培东 景汉朝 刘家兴 沈达明 宋英辉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亚新 杨荣馨 张卫平 周国均 左卫民 谭兵 李浩 常怡 严端 崔敏
经济法学
杨紫烜 李昌麒 刘隆亨 刘文华 漆多俊 邵建东 史际春 徐杰 张守文 种明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国际法学
韩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劲松 陈安 董立坤 龚韧刃 黄进 李双元 刘楠来 饶戈平 芮沐 张乃根 周忠海
军事法学
丛文胜 顾德欣 李昂 图们 张建田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
(一)红派 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二)黄派 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黄金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中国法学》杂志社的郭道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 所谓紫派法学家,是指那些比红派法学家更多一层红色的法学家。
紫派法学家的特点是,参与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对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论常从较正统的角度进行解释、论证和宣传。在他们身上往往环绕着一层紫色光环。他们在政治上颇受重视,经常参与重要法律的起草;他们在学术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导、会长、理事长等等的学术职务,全国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们主持编写。 紫派法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对于别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评态度,而他们的批评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评为主,以学术批评为辅。一九九六年的所谓“晓南风波”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学家是张光博。 张光博是大连海事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主攻宪法学和法理学。
(四)灰派(经院派) 所谓灰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太关心现实生活,较少进行现实批判,不提具体改革建议的法学家。他们在法学界很出名,但在法学界之外的知名度明显不如黄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蓝派和绿派。 灰派法学家学术功底深厚,著述甚丰。他们虽然回避现实政治问题,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成为红派人物和黄派人物的学术依据。 北京大学的龚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较宪法和行政法》一书中,就认真地论述过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但由于他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现实批判,所以就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灰派与黄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灰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龚祥瑞,张国华,沈宗灵,赵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蓝派 所谓蓝派法学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张充分开放、充分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的法学家。走向蓝天和大海是蓝派的基本特点。
蓝派法学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他们倾心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们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与红派法学家是同龄人。与红派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不考虑在学术界的社会地位问题,不重视博士、博导等头衔。与红派相同的是,他们一般也不进行太多的现实批判。
蓝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学的张中秋,苏州大学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张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多种色彩的法学家。 彩派法学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公丕祥,吉林大学的张文显,南京大学的范建,华东政法学院的曹建明,苏州大学的杨海坤,杭州大学的胡建淼,中共中央党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学家不仅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组织能力十分突出,社会交往面十分宽广。他们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所有的学派皆能宽容,也为所有的学派所宽容。因此,他们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红派可以看到红,紫派可以看到紫,蓝派可以看到蓝,灰派可以看到灰,黄派可以看到黄,白派可以看到白,雾派可以看到雾,绿派可以看到绿。 彩派与红派大体上也是同龄人,学术地位略次于红派,政治地位却强于红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不是校长,就是院长,至少也是个副院长什么的。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认为是主张全盘西化,在法学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政治上犯过严重错误的法学家。近年来,他们很少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北京大学的袁红兵,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小平,等等。
(八)白派 法学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点有二:其一是头脑一片空白,在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更没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见和主张;其二是以**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银子不赚白不赚,赚了不白赚,学术、学位、职称等等,无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论,白派法学家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九)雾派(变色派) 所谓变色派,就是无一定色彩,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学家流派。该派就象水蒸汽一样,一会儿灰色,一会儿白色,一会儿黑色,一会儿蓝色,一会儿发红光,一会儿五彩缤纷,什么时髦他们就变成什么。他们和彩派的区别是,彩派在任何时候都是五彩缤纷的,雾派只在极少的时候才是多彩的。雾派除了在不同的时候制造不同的声势以外,对法学研究和改革事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理论贡献。 雾派和白派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始终有实质性区别。白派的目的是经济,雾派的目的在于政治。
(十)绿派 绿派,也可以叫做草派。该派法学家就象绿草一样,一方面生机盎然,另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不被法学界重视。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山大学的刘星(一正),江苏省行政学院的刘大生,等等。
草派的特点是,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一律采取超越的态度,不屑于参加各种“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讨论和争论。
他们在学术上的追求是:哪里有荒漠,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废墟,就在哪里扎根。他们的文章在政治上不受器重,但也不受批判;在法学界很受冷遇,被认为无足轻重。中国权威的法学刊物从来不发表他们的文章。
⑥ 科技法学从哪个法学独立出来的
科学技术法学简称科技法学又称科学法学,是研究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和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有: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给法学带来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导致了许多新的法律部门和法学分支的出现(如空间法、环境保护法、原子能法等),而且有大量的知识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2)科技立法渊源及其主要法律规范。我国科技法学的渊源主要是宪法、法令、命令、章程和条例、技术规范、传统与习惯、国际协议。科技法规即由这些方面派生。
(3)新形势下各科技部门、领域间的关系及立法任务和内容。科技关系是:①科技纵向关系,包括国家科技政策、规划和计划以及组织管理等。②科技横向关系,包括不同科技部门、不同科技领域之间的研究、开发、协作和管理等。③科技实体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④科技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⑤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等。科技立法的任务和内容是:①科技行政法规,国家科技管理原则、体制、职责、权限以及科技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等。②科技计划法规,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规划和计划原则、项目、编制程序以及计划的实行、检查、监督等。③科技民事法规,内容涉及调整科技法人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等。④科技劳动法规,内容涉及科技劳动者从事智力劳动的权利、义务、学术自由等。⑤科技条件法规,包括对科技活动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设备和器材的调配、情报资料、智力开发、文献档案等的管理。⑥科技财政法规,包括对科技活动的拨款、贷款、税收、预算和结算制度等的管理。⑦科技振兴法规,包括对科技开发、推广和促进特定行业技术发展等的管理。⑧涉外科技法规,包括对技术引进、中外合作、智力开发等的管理。
(4)科技法学的功能与特点。
⑦ 陈忠林的主要成就
自1998年以来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0项省部级优秀科学、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自由、人权、法治一人性的解读》获重庆市第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意大利刑法纲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的追求一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获重庆市第一次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关于我国刑法学界对意大利现行刑法的几点误解》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论文奖;《关于我国刑法时间效力的几个问题》获中国法学会“海南世纪杯”三等奖;《关于我国属地原则的理解、适用与立法完善》,《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的认定》等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关于祖国统一中的几个刑法问题》、《香港地区法律与全国性法律的关系》、《国际法中的政治犯罪与政治庇护》、《我国对国际刑事法院应有的态度》等提交相关国际、国内会议上的论文均因独树一帜的观点在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在2004年科研成果工作量排名全校第一,获得本校“世再教育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忠林教授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各种建议和立法议案,其中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提交《关于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收回死刑核准权的建议》以及《关于制订统一的强制性预防措施法》、《关于将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犯罪转化为国内法》、《关于将我国现行审判制度由“二级终审”为“三级终审”》等多项建议和议案均被最高人民法院及全国人大相关机构正式采纳或批准为正式立法议案,并在由人民网携手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著名网络媒体主办“2004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入围“2004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之建言献策”评选候选人。
主要学术成果和影响:
在意大利留学和工作期间的学术活动被意大利方面鉴定为 为中意两国法学家的第一次合作作出了真正有意义的贡献,用最好的方式为自己伟大的祖国增添了荣誉。1996年回国后,在教学上首创能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积极性的互动式教学法,现已为校刑法研究生教学普遍采用。在科研上,除主持司法部重点项目《刑法基本原则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九五大型社科项目《国际反贪的理论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外,迄今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11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在刑法学研究中,陈忠林教授坚持国外先进理论与中国优良传统的结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传统刑法理论,在刑法基本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内地法律与香港地区法律的关系、犯罪的本质特征等“刑法基本论问题上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在硕士论文中率先提出了应区别构成犯罪的方面与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要件是犯罪构成的逻辑起点,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同一性与不可分割性,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是犯罪构成的核心,犯罪客观要件应只是犯罪行为的客观性质,犯罪客观要件应包含行为人运用来作用于犯罪对象的客观条件等现在已在不同程度上为国内刑法学界所接受的观点;在博士论文及有关的教材中则系统地提出了应从犯罪构成各要件相互联系的角度解决刑法中的行为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等世界性刑法基本理论难题的新思路。
主要代表作有:
论文
1.《关于我国刑法学界对意大利现行刑法的几点误解》(1998年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论文奖,《中外法学》创刊10 周年优秀论文奖)
2.《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的追求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1999年获重庆市第一次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西南政法大学第八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中国刑法的历史与现状》(《意大利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杂志》上发表,已为多本意大利刑法教科书引用)
4.《我国刑法属地原则的理解适用与立法完善》(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5.《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中国法制报》详细摘要转载)
专著:
1.《意大利刑法纲要》(个人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意大利刑法学原理》(译著,法律出版社,1998)
3.《刑法中的行为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关系》(博士论文)。
⑧ 贵州大学法学院的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安和平 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紧迫性分区与退耕策略水土保持通论2006(3)
陈 松 “伦理为人、义务为先”——梁濑溟法文化观浅探 选择与冲突
陈 松 论承审员在程式诉讼中的作用 罗马法与现代民法
陈正发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策思考 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杜国辉 现实道德建设的价值定位及原则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杜国辉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理论透视 上海党政论坛2006年第3期
杜国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视角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杜国辉 以科学发展观创新以人为本的实现形式理论与探索2006年10月贵州人民出版社
杜国辉 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回顾与思考党的先进性理论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杜 浩 关于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黄 蓓 试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完善 求实2006年第3期
黄 梅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租赁战略的价值探讨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黄 梅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黄 梅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租赁模式探讨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黄 梅 创新教育管理的科学内涵误区及期对策思考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翦继志 国企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法学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翦继志 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翦继志 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及其限制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翦继志 论我国一人公司的监管风险与法律规制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翦继志 中国经济法本土资源新探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翦继志 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翦继志 公司法律制度的重大创新 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期
冷传莉 论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的归属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冷传莉 精神损害赔偿在刑事案件中的定位与救济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9期
冷传莉 博士招生的制度意义和社会反思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冷传莉 简析合同协议解除和损害赔偿 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
冷传莉 试论格式条款订入消费合同 海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冷传莉 从医疗事故案件举证责任倒置看制度设计中的利益权衡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期
廖 艳 法意与民意 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刘爱军 危害国家安全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理论研究
刘爱军 保险诈骗罪构成要件探析 理论研究
刘 郁 大学生态度与性心理现状调查及对应措施 《职业时空》(原《乡镇企业研究》)
刘 郁 心理 意义场域同构 人口 社会 法制研究
刘 郁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 教育研究与实验
刘 郁 父母与子女心理素质 科教文汇
刘 郁 关于托前儿童抚育方式的几点思考 教育学探讨
刘 郁 关注大学生女教师心理健康 当代经理人
卢正涛 人大常委应成为积累政治经验最重要的地方美中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
卢正涛 加强人大常委会建设的几点思考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
卢正涛 乡镇直选具有推广价值吗? 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卢正涛 执政要求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
卢正涛 中国共产党人大代表的政治角色 中国科学学报2006年第8期
卢正涛 和谐社会的知识基础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
陆卫群 影响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建立的因素 贵州大学学报
陆卫群 男性婚检精液质量及生殖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陆卫群 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行为研究 《生殖与避孕》
陆卫群 影响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建立的因素 贵州大学学报
穆昌亮 论西部大开发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05年卷)
穆昌亮 论民事诉讼公正与审级制度的改革 经济与法2006年12期
穆昌亮 浅析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 贵州刑事法学2006年第6期
田应梅 论仲裁中的第三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田应梅 论民事强制执行的改革与完善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田应梅 对证据立法的初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田应梅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贵州民族法制与经济建设 贵州大学学学报增刊
王朝阳 修改刑法禁止胎儿性别非法鉴定 刑事法学研究2006年6月第一版
魏 红 浅论网络犯罪案件的刑事管辖权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魏 红 积极探索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主题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理论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魏 红 浅析少数民族獐受教育权的促进和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魏 红 浅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框架下中国外逃资产追回机制的法律构建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魏 红 试论网络空间中的侵犯著作权犯罪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刑事法学研究2006年6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肖艳红 罪刑法定原则之诠释与解释 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肖中华 危险概念是一个危险的概念——关于狭义危险犯的理论及立法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6年第3期
肖中华 渎职罪法定结果、情节在构成中的地位及既遂未遂形态之区分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6年第3期
肖中华 入户抢劫问题研究之一:入户抢劫是否仅限于被害人“户” 人民法院报2006年1月18日B4版
肖中华 入户抢劫问题研究之二:入户抢劫主观评价的内容 人民法院报2006年2月8日B4版
肖中华 入户抢劫问题研究之三:入户诈骗、抢夺等违法犯罪可否转化为入户抢劫 人民法院报2006年2月15日B4版
肖中华 谨慎认定商业秘密犯罪切实保障科技人员权益 法制日报2006年1月19日
肖中华 论我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犯罪研究2006年第1期
肖中华 也论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法学2006年第7期
肖中华 论抢夺罪认定中的四个争议疑难问题 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 2006年12月
肖中华 经济犯罪的规范解释 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肖中华 赃物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法治论丛2006年第5期
肖中华 侵占罪中“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法学家2006年第5期
肖中华 刑法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的具体运用 法学评论2006年第5期
杨 晶 社会工作两极化趋势与定位 贵州师范大学报
杨 晶 人本模式与社会工作 贵州师范大学报
杨 晶 社会工作两极化趋势与定位 贵州师范大学报
杨 晶 农村残障儿童社会资本发展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杨军昌 论我国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兼论”温饱型老龄化“的意义与实施 中国老年学会高峰论坛论文集
杨军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 贵州大学学报
杨军昌 人口安全与全面小康建设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杨军昌 贵州黔东南猫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别比失调的调查分析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杨开宇 英文笔迹检验初探——对20例英文试卷笔迹检验的分析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05年卷)
杨开宇 恶意书写签名笔迹的检验与鉴定 侦查论丛(第七卷)
杨仁厚 拉里·戴蒙德民主巩固理论述评 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杨仁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 理论与当代2006年增刊
杨仁厚 完善征地补偿分配法制保障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当代法学论坛
郑姝霞 贵州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研究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钟佳萍 在WTO规则下如何完善行政复议制度 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钟佳萍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行政立法 当代法学论坛
钟佳萍 宏观调控主体法律责任探索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钟佳萍 论司法赔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当代法学论坛
祝 颖 浅议不起诉裁量权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罗玉达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社会学思考 贵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罗玉达 贵阳市农民工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罗玉达 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李建军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青少年女性自杀的社会原因分析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李建军 继往开来 开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 贵州日报 2006年4月20日 第2版
李建军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 贵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黄 蓓 试论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 当代法学论坛 2006年第1期
黄 蓓 城市私房拆迁立法与和谐社会建设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黄 蓓 国家赔偿立法精神之思考 当代法学论坛 2006年第2期
黄 蓓 试论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当代法学论坛 2006年第6期
钟佳萍 司法赔偿中侵权责任后置原则的思考 求实 2006年第3期
安和平 贵州省城乡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与养老模式研究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司亚勤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与劳动者权益保障——解读《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刘 诚 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法律制度的探讨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刘 诚 关于权利的几点认识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3)
刘 诚 认公司重整人选任模式 《法律科学》2005年增刊
刘 诚 著作精神权利之我见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刘沂江 中国法学教育之路:比较与借鉴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刘沂江 股份回购的法律问题研究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4)
刘沂江 论所有权保留制度的法律性质 《法律科学》2005年增刊
罗玉达 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廖克林(第一作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穆昌亮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规制之设计 《WTO与中国经济》(学术年会论文集)
穆昌亮(第一作者) 论公司法的可诉性缺陷及其弥补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穆昌亮 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农民工权益保障 《贵州法学》2005年第10期
肖 强 论MBO应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贵州法学》2005年第9期
肖 强 论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 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2期
杨鸿雁 中国古代耻辱型考略 《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李 丽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李 丽 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罗昌书 论精神损害赔偿 《教育研究论坛杂志》2005年第4期
罗昌书 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思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杨军昌 出生性别比失调与人口安全 《贵州大学学报》
杨军昌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高校师德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杨军昌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问题 《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1期
杨军昌 欠发达省份的银色浪潮 《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杨军昌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刍论 《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杨军昌 贵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人口安全问题 《人口研究》29卷
臧兴东(第一作者) 再论保险合同的特征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臧兴东 浅析保险活动中首先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臧兴东(第一作者) 民族经济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卢正涛 改进执政党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 《美中法律评论》
卢正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层次 《贵州大学学报》
安和平 中国人口预测的自回归颁布滞后模型研究 《统计与决策》
安和平 贵州能源矿产开发建设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
安和平 论生态立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李长城 论证据的充分性 《证据学论坛》
余贵忠(第一作者) 关于行政合同诉讼的几点看法——从行政诉讼的角度进行思考 《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4年卷)
余贵忠 西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之探讨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余贵忠 法科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杨 琴 论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杨 琴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贵州大学报》
冷传莉 律师眼中的好法官是什么样的 《法学》2005年第8期
冷传莉 论格式合同的行政规制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冷传莉 试论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基础 《贵州民族研究》
王 伟 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法律思考 《法学杂志》
王伟(第一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王伟 中国环境法与WTO接轨的法律思考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王伟 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原则制度思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赵少群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履约宽限期 《贵州社会科学》
肖中华 危险概念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中国刑事法》杂志
肖中华 渎职罪法定结果、情节在构成中的地位及既遂未遂形态之区分 《法学》
田莉姝 论汉朝法律儒家化的体现 《贵州大学学报》
田莉姝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立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田莉姝(第一作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则研究 《上海党史与党建》
田莉姝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吏治 《贵州社会科学》
田莉姝 论皇权制度下的宋朝法制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田莉姝 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
魏 红 加强生态立省法制建设,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贵州大学学报》
康 军 持有型犯罪基本问题辨析 《贵州社会科学》
康 军 论废除死型的中国路径 《贵州大学学报》
胡 卫 贵州法学本科教育发展思考 《贵州法学论坛》(第四届)
马 军 我国委托贷款法律缺陷及其建议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刘淑芬 婚姻家庭与和谐社会 《贵州法学》
司亚勤(独著) 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 《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司亚勤(独著) 泛珠三角区域劳务合作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司亚勤(独著) 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 《贵州大学报》2005年第3期
司亚勤(独著) 试析《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运行中的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司亚勤(第一作者) 试析古代彝族的伦理思想 《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3期
陆卫群(第一作者) Acomparison of quinacrine sterilization(QS) and surgical sterilization(TL) in 600 women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 International Jonmal of Gynecology & Obsterics 83(suppl.2)S1-S160
罗俊松(独著) 建国以来贵州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动过程 《统计与决策》
蒋红霞(独著) 《影响高校辅导员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蒋红霞(独著) 《影响高校辅导员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21世纪中国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刘郁(第一作者)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验之我见 《贵州大学学报》
刘郁(独著) 走进贫困大学生 《心理与健康》
张林鸿 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1期
宁立标 宪政维度下的公民的公正审判权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宁立标 认真对待公正审判权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4期
阮志群 小议SA800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其法律对策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3期
李卫国 委托执行制度评析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3期
李 萍 不作为及其先前行为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4期
阮志群 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议 重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1卷增刊
廖 艳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司法公正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5期
刘 莉 论庞德的社会控制理, , , , , , 论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3期
刘 莉 商事合伙体系论 中国学术研究 2005年第2卷
钟佳萍 试论行政赔偿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4期
黄 蓓 对隐私权的几点思考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1期
严永和 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 知识产权 2005年第2期
严永和 论传统知识产权的地理标志保护 科技与法律 2005年第2期
严永和 西部开发法引入诚实信用原则刍议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3期
严永和 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视野 知识产权研究 第17卷
吴光升 国外刑事检察权限之比较研究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4期
张 林 民族院校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张 林 论公共政策科学化、法制化 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5年第1期
翦继志 试论产权改革程序中的法律保障与法律服务 贵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李萍 亲属相盗的处理 贵州法学论坛 第四届文集
李卫国 试论代位执行制度 贵州法学论坛 第四届文集
李卫国 民事执行竟合问题要论 甘肃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
申开琼 论我国民法通则中民事行为制度的完善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6期
姜 哲 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刍议 贵工大学报 2005年第6期
廖 艳 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学术研究 2005年第5卷
李建军 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世界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贵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李建军 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
李建军 中国人与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研究 贵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李世宇 和谐社会论纲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论丛》
桂海君 人与环境系统模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桂海君 人本主义与社会工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桂海君 强价值介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中的运用 《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桂海君 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唐飞虎 论网络给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廖克林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学习第四次宪法修正案 《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余贵忠 论法科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贵州法学论坛2004年
余贵忠 论公益诉讼的完善 中国诉讼法学会论文集 2004年
刘淑芬 贵州省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第5期
刘淑芬 刍议少数民族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 《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2期
刘淑芬 贵州民族法学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第7期
李世宇 邓小平发展观论纲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肖 强 论我国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杨鸿雁 在照顾民族特点与维护国家法律统一之间 《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冷传莉 募捐行为的法律性质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胡 卫 法律价值观与文化价值冲突 《安顺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胡 卫 法律价值的实证与思辩 《贵州法学》2004年10期
胡 卫 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中国反腐败之路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敌5期
胡 卫 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实证与思辩——对一种法律价值冲突解决观的思考 《贵州法学》2004年11期
穆昌亮 法律公平价值刍议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穆昌亮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规制之设计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穆昌亮 论全球化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王 伟 环境仲裁法律思考 《教育纵横》 2004年第5期
王 伟 环境刑事责任法律内思考 《中外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
田莉姝 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影响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田莉姝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与历史发展的同步性 《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刘沂江 论著作精神权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刘沂江 经理层的构建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罗昌书 数码摄像在实验室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12月增刊
杨军昌 贵州人口城市化进程问题研究 《人口研究》2004年10月
罗玉达 现代化大潮与中国社会变迁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罗玉达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安和平 论贵州山区生态建设与防洪减灾对策 《贵州林业科技》 2004年第2期
安和平 中国人口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探讨 《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6期
司亚勤 论基本医疗有限责任与医疗保障 《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李邦治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李邦治 形势政策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中国农业教育》2004年第1期
李邦治 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教育与经济》2004年第3期
严永和 论西部开发中存在的信用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严永和 知识产权演变:逻辑思考 《私法论坛》第一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李 卓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 《理论月刊》2004年第六期
李 卓 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理论月刊》2004年第六期
宁立标 论公民的受审判权及其宪法保护 人大复印资料《宪法行政法》2004年第5期
毛元学 独立董事制度移植的法律思考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罗洪洋 清代黔东南文斗侗苗林业契约补论 《民族研究》2004年第二期
⑨ 考法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去哪些大学
考法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去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北京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天津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中国人民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同济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