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是形容什么
释义 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收获多少成果。
有一个寓言是这样的:
一次,渔夫出海,偶然发现他的船边游动着一条蛇,嘴里还叼着一只青蛙。渔夫可怜那只青蛙,就俯下身来从蛇口救走了青蛙。但他可怜这条饥饿的蛇,于是找了点食物喂蛇,蛇快乐地游走了。渔夫为自己的善行欣慰。时过不久,他突然觉得有东西在撞击他的船,原来,蛇又回来了,且嘴里还叼着两只青蛙。
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奖励得当,种瓜得瓜,奖励不当,种瓜得豆。经营者实施激励最犯忌的,莫过于他奖励的初衷与奖励的结果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驰。
2. 初一去田地种植后的感想
转眼间,时间过的真快,数一年如一日。又到了秋高气爽的秋季,到处开满的鲜艳芬芳的花儿也都谢了,只有那些金菊还在毅然开放;还有那些鸟儿也哼着小曲——小鸟也回归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唯独那金黄的玉米在那高高的站立着。
今天我带着热情满怀的心情来到金色的田野里,只见玉米歪着大穗子,粒儿突破包壳的束缚,向人们炫耀。有的玉米的叶子是暗绿、枯黄和铁红色相夹杂,棒子正熟,缨缨子成了黑红色。还有的玉米全挂缨子,淡黄的、紫红的、粉白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排排挺立着的梭膘。那鼓鼓的玉米来得那么的生机勃勃。不是我在吹牛,这些玉米大约有黄瓜的两三倍长,这生机勃勃的玉米,怎能会忘记那些农民伯伯的辛勤和汗水呢?
想到这一点儿我眼前仿佛出现当时劳动人民种植玉米的情景,他们使用了五步曲:一春天来了,人民们用犁耙把田里的泥土翻松,为种植玉米准备舒服的家;二然后在田地上播洒种子,弯着腰把种子点进;三播洒完种子就开始往田里浇水,忙完一天,晚上一回到家都累的腰酸背痛,连腰杆都挺不直了;四渐渐地玉米不断的开始长大,绿油油的一大片,农民伯伯又要辛苦地为玉苗除草、喷药、施肥……
五到了秋收的季节,也是玉米成熟的季节,农民伯伯起早贪黑,收割玉米。把玉米在杆上摘完后还得用手板,把一颗颗像珍珠似的玉米粒板掉,农民伯伯的双手都被磨出了水泡。你想一想一棵棵玉米,包含了农民伯伯多少辛劳和汗水呀!当然也包括天灾。比如赶上虫灾,农民害怕把自己辛苦种的粮食被其它昆虫咬掉,农民伯伯自然不是吃素的,拿起手中高科技配制的杀虫剂往上一喷,什么问题都给解决了,他们利用科学种植法,一定产量大增。是呀!在农业上农民伯伯都能用聪明的智慧来战胜困难,哪我们在学习中,难道连努力和勤奋这四个字都做不到吗?
通过他们的种植五步曲,我也对自己研究了我学习的五步曲: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利用早上最好的朗诵背诵的时间,将英语单词和重点句子一一搞定,语文要求背诵的课文当然要背熟;二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在家建立了图书角,同学们纷纷来我家,比着看书,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和心得。三为了上课能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就利用晚上先把第二天学的课程预习一遍,做到更好的充分准备。四提高写作能力,坚持在校讯通博客里一星期最少要录入一至两篇的博文,多与博友们走访交流;五多做一些题,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我的五步曲,只要坚持,我相信,自己一定也能像农民伯伯一样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要不断告诫自己:“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来成功。而不能像拔苗助长那些人一样,平时不劳而获,到收庄稼时,却想一拔而出,最后那些禾苗一个个被萎了。
所以,只有经过风雨的人,才会换来彩虹,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农业科技成就的资料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 5.08亿吨,比 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4、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增强。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二、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分析
1、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
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五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六是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七是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1)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3)加入WTO后,将有利于中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4)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1、中国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士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亩产近800公斤;(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日光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大面积应用。
2、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
--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
--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
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要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要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止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行动,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
--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四、以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藏和加工为突破口,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品质和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积极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要转变观念,推动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形态的转变,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终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加以解决。应通过内引外联的形式,研究和开发出各种成熟适用的保鲜新技术,并因地制宜地通过农业产业化扩散科技成果,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要根据世界农产品保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产品保鲜市场需求,站在行业的高度,确定保鲜产业的重点开发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决农产品产后加工诸多环节的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检验和测定标准化、科学化等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科技队伍的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引进、采用、组装和配套各种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应强调市场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良性循环,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4. 种植牙从初期到成功有牙需要多长的时间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植牙愈合能力不同,基本从初诊检查口腔牙齿情况和身体状况,至植入种植体与牙槽骨融合,安装基台和牙冠,完整的种植牙的修复需要3—6个月左右,同事在合生齿/科做的种植牙,3个多月就完成了。
5. 遗传育种成果调查表
看网站:分子遗传育种
或者:http://www.bioon.com/Index.asp
绝对有你要答案!
去找找下边的文献全文看看吧:
遗传育种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吴敏生 王守才 戴景瑞 《作物学报》 2000 26(1)
摘 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7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4个AFLP引物组合分别扩增出30、30、44、41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出36.25条带,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45条带,每一个引物组合都可将17个自交系完全分开。利用AFL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17个优良自交系聚为6群,结果表明,用AFLP标记进行玉米优势群划分与自交系系谱亲缘关系基本一致,AFLP技术可以用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势群划分。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李登海 《作物杂志》 2000 (5)
摘 要:从探索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开始,讲述了在高产试验中从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发展到应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较试验,证明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结合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征,探索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创造出16444.35kg/hm2的夏玉米高产记录。选育出20多个被全国玉米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所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3以上。推动了我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发展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带遗传标记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和利用研究 林晓怡 杨典洱 林建兴 《作物学报》 2000 26(2)
摘 要:1992年在玉米族远缘杂交组合3402F3(丹340×403-2)中首次发现带标记性状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当不育株(A)与可育株(B)进行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证明,不育基因(ms °)与标记性状基因(plf)紧密连锁,未发现有交换现象,它们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经过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选出几个高产核不育两用系。通过测交筛选出一个强优势高产恢复系HR-1。利用高产核不育系与强优恢复系配制出两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小区(0.0066hm2)产量分别为72.0kg和78.1kg,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18.6%和28.7%。本文还讨论了带遗传标记的高产核不育两用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进一步研究ms°-plf基因的设想。
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李新海 傅骏骅 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2)
摘 要:利用SSR标记研究了21个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6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43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43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27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为2.95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11。21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80~0.768,平均为0.627。 UUPGMA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可分为2个类群。黄早四自成1群;其余20个自交系又分为5个亚群。生产上利用的高产杂交组合的亲本均属于不同的类群(亚群),而在类群(亚群)内未发现高产组合。研究发现8对具有较高多态性信息量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可以对供试材料进行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利用SSR标记可以进行玉米自交系遗传变异分析,并用于杂种优势群划分。
我国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工程技术展望 李晚忱 荣廷昭 《玉米科学》 2000 8(2)
摘 要:介绍了国外玉米遗传育种工程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动态,根据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面临的艰苦任务和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初的发展策略。
玉米三种遗传效应研究现状与技术集成 段民孝 宋同明等 《玉米科学》2001,01
摘 要:通过大量详实资料,对玉米杂种优势、雄性不育、油分基因花粉直感等三种遗传效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了详细概述,根据相关的遗传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将三种遗传效应进行技术集成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高产优质玉米生产模式,有可能是未来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
山东省八九十年代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利用 宋再华 史新海 彭守华 于福新《杂粮作物》2001,2
摘 要:通过对山东省1980~1999年生产上推广的37个主要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出山东省八九十年代有10种杂种优势主体模式和19种子模式。其中,应用最多的主体模式为BSSS群×唐四平头群,子模式为8112亚群×唐四平头群、XL80亚群×唐四平头群和C103亚群×唐四平头群。
玉米轮回选择的现状与展望 谢俊贤 《杂粮作物》2001,2
摘 要: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玉米轮回选择的研究进展;扼要介绍了我国学者近年来提出的4种新的玉米轮回选择改良方法;同时对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展望。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王向东 高根来 张风琴《玉米科学》2001,01
摘 要:通过对8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进行双列杂交分析,表明各个自交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玉米杂交种F1的产量构成受到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对F1的作用大于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与一般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在玉米杂交种组配与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顾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与选系模式的种质关系。
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祁新 赵颖君 邬信康等《玉米科学》2001,01
摘 要: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普通玉米4个品质性状(淀粉、油分、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GCA和SCA及其相关进行了分析。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GCA差异较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质性状的GCA也有差异,同一品质性状因组合不同而SCA也不一样。亲本自交系的GCA和SCA对杂种的品质性状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Ⅷ.对玉米YⅡ-1不育胞质线粒体DNA RFLP分析 秦泰辰 徐明良等《作物学报》2001,2
摘 要:以玉米T、S、C群及新选育的YⅡ-1不育系为材料,用这4类群不育胞质线粒体DNA,经4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长距凝胶分离酶切片段获得高分辨率的清晰谱带。再以5种线粒体特异的基因片段作为探针与酶切条带杂交,结果表明:T、S、C群表现较多差异的杂交带型,持有明显的多态性,YⅡ-1型杂交带与T、S群区别明显,与C群有少量差异。这为从遗传组成上区分不育胞质类群和YⅡ-1型不育系的归群提供试验依据。
近等基因背景下对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的遗传效应研究 滕文涛 宋同明等《作物学报》2001,2
摘 要:采用8个生产上常用的常规玉米自交系以及它们的ae近等基因系各组配16个组合进行裂区试验。测定等基因背景各对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千粒重、小区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纯合aeae的组合与同型马齿型组合相比千粒重、小区产量普遍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提高,遗传背景对ae基因的表达有重要影响,自交系和杂交种中可能存在着对ae基因表达不同数量的修饰基因。
利用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骏骅 张世煌等《作物学报》2001,2
摘 要:利用RFLP和SSR标记对29个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筛选出56个多态性RFLP探针酶组合,66对多态性SSR引物,分别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187个和232个等位基因变异。两种方法比较表明,SSR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54)高于RFLP(0.42);但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基本一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分别为0.64和0.62。综合RFLP和SSR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四平头,旅大红骨,LSC,BSSS和PA五个类群,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种质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其中PN群的确认,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基本框架,为育种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王罡等 《遗传》2001,1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基因导入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玉米野生近缘种类玉米的研究和利用 李冬郁等《玉米科学》2001,2
摘 要:玉米的野生近缘植物类玉米有两个种,一为一年生墨西哥类玉米,一为多年生类玉米.多年生类玉米有两个变种,一为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一为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它们是玉米属中除玉米种之外的另外两个种.这些野生种在自然界的严酷竞争和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优良特征、特性,特别在抗逆性、抗病虫害、品质等方面.将其有益基因导入到栽培玉米获得丰富的多样性的种质遗传资源,以创建新的基因库,是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和效率、加快育种进程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通过玉米与其野生类玉米杂交,我们正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大批在粮食用和饲料用等方面有利用价值的优良植株并建立株系,从中选育出了优良异源自交系并配制出优良杂交种用于生产。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王彩洁等《玉米科学》2001,3
摘 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目标基因的标记、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QTL分析、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3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分组鉴定 李晚忱等《作物学报》3
摘 要:从地理远缘杂交和亲缘远缘杂交群体中,分离选育川G、类2、类3三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保关系鉴定和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表明,三个不育系均属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但是,从线粒体DNA的RFLP带型可以推断,川G与类2、类3以及参试C组不育系属于不同亚组,对克服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单一性具重要意义。这三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且恢复容易,用以转育的生产用不育系,已经推广应用。
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 吴敏生 高志环 戴景瑞《作物学报》3
摘 要:利用cDNA-AFLP技术,对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及其双亲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基因表达有多种类型,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不仅有增强,也有双亲沉默,弱优势组合双亲沉默的数量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均高于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的大小可能与双亲基因间的抑制有关。
玉米细胞质线粒体DNA RFLP分类研究 李小琴等《作物学报》2001,4
摘 要:本实验用4个酶、4个探针组成16个酶/探针组合对玉米N、T、C、S、WBMs、801CMS等细胞质进行了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一方面对玉米细胞质 mtDNARFLP 分类方法进行研究,证明只要酶/探针技术体系合适,可以通过该方法对细胞质进行快速准确地分类;提出探针的选择是主要的,酶次之;认为PstⅠ/B30、HindⅢ/pBcmH3、BamHⅠ/pHJ2-7-1三个酶/探针可以作为mtDNA RFLP分类技术体系。另一方面,用 mtDNA RFLP分 类法把新发现的 WBMs 不育胞质划分为S组,801CMS划分为C组。
CIMMYT群体与中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李新海等《作物学报》2001,5
摘 要:本文旨在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武汉的两年试验研究10份 CIMMYT 群体与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以探讨利用外来种质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在与我国优良骨干自交系交配的组合中,群体Staygreen、群体43-C11和群体21-C2三个群体穗部性状表现较好,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表现出较高的利用潜力.在供试的50份组合中,有13份组合的对照优势为正值,其中涉及到含有Tuxpeno血缘的3个群体(群体43-C11、群体21-C2、群体49-C6)的组合达8份,占61.54%.在4份强优势组合中,群体43-C11和群体21-C2参与形成的有3份.这些结果暗示我国现有的优良种质与Tuxpeno种质的配对有可能组成具有较大潜力的杂种优势模式.A8833和A9245群体诸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差,与供试的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较低.群体32、基因库19-C19、黄粒综合种C3和P500四个群体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中等,产量一般配合力不高,但可以作为特殊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这批外引种质提供了重要信息。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分析 番兴明等《作物学报》2001,6
摘 要: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入的及省内自育的10个优质蛋白玉米(QPM)优良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及杂模式的初步研究.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45个杂交组合,并种植在云南省的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之间、环境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重复之间不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不显著.杂交组合CML147噪ML23具有最高产量(8512.95kg/hm2),杂交组合YML102噪ML12具有最低产量(1486.05kg/hm2).自交系YML23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90.90),自交系CML149(35.19)和CML147(30.57)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而自交系CML174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低(-66.23).自交系CML140与YML102具有最高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95.95),自交系CML140与YML29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86.31);而自交系YML12与YML102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178.19).根据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可初步将这10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和4种杂种优势模式。
利用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骏骅 张世煌等
优质蛋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丁占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增刊)
摘 要:从遗传规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3个方面对优质蛋白玉米研究进行了综述。opaque-2基因可调节醇溶蛋白的合成,改善胚乳蛋白质品质;修饰基因可克服opaque-2基因的负面效应,作用机理可能与γ-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有关。将opaque-2基因和修饰基因导入普通玉米种质,选育出若干优质蛋白玉米基因库、群体,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今后应注重遗传规律研究,为育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热带、亚热带地区结合杂交种选育继续拓宽遗传基础,温带地区应重点开展种质的引入、改良及创新研究,在育种工作中应用简便、有效的品质检测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玉米根系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王秀全 陈光明 何丹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增刊)
摘 要:对玉米根系性状的遗传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根系性状在不同亲本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不同亲本之间,根系性状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组配出根系发达的玉米杂交种提供了遗传基础。同时根系性状中气生根条数、根鲜重、根干重、根总长、根总条数等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较高,能稳定遗传,其转育及早代选择有效。相关分析表明,气生根条数与根鲜重、根干重、根总长、根总条数、土壤中根条数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可作为玉米育种根系选择的指标。
玉米果穗苞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霍仕平 晏庆九 许明陆 《杂粮作物》 2000 20(2)
摘 要: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玉米果穗苞叶数、苞叶长、苞叶宽和苞叶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苞叶数和苞叶宽的遗传总方差中,加性方差占绝大部分,遗传上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两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B2(%)分别为54.69%和37.81%,狭义遗传力(hB2(%)分别为49.42%和29.17%;苞叶长和苞叶重的遗传总方差中,加性方差虽占大部分,但非加性方差也约占1/4,甚至接近1/2(苞叶重),遗传上除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外,尚有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存在,两性状的hB2(%)分别为61.62%和93.01%,hB2(%)分别为43.43%和55.08%。在育种上,这4个苞叶性状重点在于对亲本的选配,但苞叶长和苞叶重还应重视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性所产生的杂种优势。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研究 铁双贵 郑用琏 刘丁良 《作物学报》 2000 26(1)
摘 要:选用6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以我国西南地区优良玉米地方种质巫溪14,兰花早和北美,热、亚热带种质为主体的人工合成群体LBM、WBM、LLS、WLS和两个美国优良群体BSSSR、BS16等6个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进行了系统评估。两年两地(武汉、安阳)的研究结果表明:LBM、WBM、LLS、WLS群体的单株产量GCA高于BSSSR和BS16;参试的36个组合中高产组合主要集中在以LBM、WBM、LLS、WLS为亲本之一的组合中,其中WBM ?HZ85产量最高;根据SCA效应及产量表现,确定了若干杂种优势配对模式;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存在明显的交叉,表明人工合成群体遗传变异丰富、遗传基础复杂,具有较好的轮回选择及组配优势组合的遗传潜势。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张世煌 彭泽斌 李新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增刊)
摘 要: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列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子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子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玉米种子纯度检验方法研究 孔广超 曹连莆 《种子》2000 (3)
摘 要:阐述了检验玉米种子纯度的形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述评。
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赵延明 王玲 王日方 《杂粮作物》 2000 20(2)
摘 要:选择玉米株型性状时应以GCA为主,重点考虑亲本自身的性状特点。株高GCA与穗位GCA、叶面积GCA,穗位GCA与叶面积GCA,叶长GCA与叶面积GCA,叶面积GCA与叶片数GCA之间相关显著或极显著,相互间选择有促进作用。辽76、辽87、辽5088、沈137等自交系可根据育种目标加以利用。
杂种优势模式在山东省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陈举林 王玉林 苏波 《杂粮作物》 2000 20(2)
摘 要:山东省玉米育种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遗传基础相对狭窄。主要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杂优种质群。改良Reid和塘四平头杂优群起主导作用。主要杂种利用模式以改良Reid×塘四平头,塘四平头×其它种质、改良Reid×其它种质、塘四平头×Lancaster、改良Reid×旅大红骨为辅。应加强种质改良,丰富遗传基础,探索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玉米分子图谱的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天宇 黎裕 《玉米科学》 2000 8(2)
摘要:全面评述了近一二十年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分子标记图、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进展。
玉米单交种选育存在的不足及弥补措施 于秀荣 邢吉敏《河北农业科学》4(2) 2000 6
摘要:玉米单交种的选育越来越集中在几个骨干自交系,造成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为拓宽种质遗传基础,应进一步发掘和引进种质资源,采用群体改良和生物工程技术选育自交系。
带遗传标记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和利用研究 林晓怡 杨典洱 林建业 《作物学报》 2000 26(2)
摘要:1992年在玉米族远源杂交组合3402F3(丹340X403-2)中首次发现带标记行状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当不育株(A)与可育株(B)进行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的比例为3:1。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证明,不育基因(MS0)与 标记性基因(PLF)紧密连锁,未发现有交换现象,它们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经过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选出几个高产核不育两用系。通过测交筛选出一个强优势高产恢复系HR-1。利用高产核不育系于强优势恢复系配制出两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小区(0.0066HM2)产量分别为72.0KG和 78.1KG,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18.6%和28.7%。本文还讨论了带遗传标记性状的高产核不育两用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MS0-PLF基因的设想。
矮生玉米的遗传与育种 阎淑琴 《玉米科学》 2000 8(2)
摘要:简单的概述了矮生玉米的遗传规律。回顾了我国矮生玉米育种及其发展概况。并结合嫩江农科所育种实践,论述了矮生玉米的研究使用及其发展前景。
爆裂玉米的品质及其选育 曾三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100081)1999,7(1).—14~17
摘要:本文对爆裂玉米的品质及其测定作了介绍,并对影响爆裂玉米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爆裂膨胀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还论及爆裂玉米品种的选育方法。
多胞质玉米胚乳淀粉粒性状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敬玲(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北京 100101),贾敬鸾,刘 敏… 遗传学报.— 1999,26(3).—249~253
摘要:11种多胞质系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同的细胞质对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种甜质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紧密,存在一定的共性;这11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平均直径为9.78μm~14.69μm,通过玉米胚乳粉粒形状特征的观察,在玉米淀粉性状和玉米籽粒的商品价值关系上进行一定程度探索,为玉米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及其遗传组成分析 李春霞(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150086),苏俊 玉米科学.—1999,7(1).—36~40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1980~1997年18年间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的玉米杂交种情况及其遗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玉米品种的变化特点是:80年代中前期以自育、早熟品种为主,单、三、双交种同时并用80年代后期应用的中晚熟品种(如四单8、吉单101等)多为从吉林、辽宁等省引入的;90年代应用的优良品种以四单19、本育9、龙单13为主。同时还可以看出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种的种质:在80年代集中在甸11、Bup44、大黄等几个骨干系上,90年代逐渐转向以Mo17类亚群、塘四平头群为主阶段。应用的亲本材料过度集中造成了我省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工作应加强基础材料的改良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从而拓宽基因资源,解决我省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 敖 君(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 157041)//玉米科学.—1999,7(1).—41~42
摘要:按(P1× 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5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秃尖、穗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重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秃尖、行粒数、轴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响,其余5个性状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
利用DNA指纹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及其真伪技术的研究 / 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100089),郭景伦,孔艳芳 … // 玉米科学.—1999,7(1).—9~13
摘要:从5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在玉米上具有较好多态性的RAPD随机引物,并进一步筛选确定了适合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的特异引物,建立了相应的DNA指纹图谱。杂交种的DNA指纹图谱表现为父、母本双亲带型的互补,均未出现互补带型之外的新带型。应用RAPD技术获得DNA指纹图谱的方法可以简便、快捷、经济、准确地鉴别玉米杂交种子纯度及真伪。目前已进行了上百份的检测实践,无一差错。
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孙致良(莱阳农学院 265200),张超良,金德敏…//遗传学报.--1999,26(1). --61~68
摘要:通国对我国正在使用的12个玉米骨干自交系的RAPD分析,从220个Operon引物中筛选出12个能产生稳定的遗传多态性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扩增出的指纹图谱,进性聚类分析,可将全部供试自交系分成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黄早4系统的5个自交系;第2个类群包扩478和488两个姊妹系;第3类群包括5个关系较远的自交系,其中3个来自美国,1个是全部中国血统,1个既有美国血统又有中国血统。这个结果与根据各个自交系的已知系谱确立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
RAPD分子标记与玉米杂交种产量优势预测的研究 / 吴敏生(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系 100094),王守才,戴景瑞 / 遗传学报.-1999,26(5).-578~584
摘要:以24个优良玉米自交系按NCⅡ(11×13)设计组配成143个单杂交种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玉米杂交种优势群划分,遗传距离(GD)与特殊配合力、杂种产量、杂种产量优势(MH)的关系。结果表明:⑴RAPD技术可用于玉米杂交优势群划分。⑵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优势、杂种产量、特殊配合力有一定相关关系,但决定系数很小,分别是10%、10%、15%,利用RAPD技术预测杂种优势、杂种产量作用有限,应进一步研究与杂种优势有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从而使育种家预测高产组合成为可能。
玉米两个RFLP标记的原位单杂交与共杂交定位的比较 / 杭超(武汉大学生命?/div>
6. 关于种植的句子
【第1句】一场毛毛雨刚过去,风里还带着冬季的寒意和冰雪的味道。田野里的草子花却冒着水霜开得茂盛,还有一种叫做黄花草的小朵小朵的黄花,也正是冬春交接时,就开遍了田野,远远望去,像金色的星星。它们是从风雪中一路走来的使者,在点缀早春的温暖。正是在这个季节里,在乍暖还寒的田野,我看见了熟悉的姿势——农夫播种的姿势。这种姿势带着新翻泥土的芳香,以最优美的角度切入我的目光,以最佳的位置触动我的心事。
【第2句】夏热终于来了,投我以热烈的拥抱,我用泪水告别了春的初暖,新翻的泥土,释放了孤独,着装整齐地列队迎接,等待了一冬的种子鱼贯而入,狠了狠心,丢下你,还你自由,满心期待硕果累累的秋。
【第3句】播下阳光的种子,会长出,美好的心情,开垦生活的荒地,让爱的梨针,耕耘,心头烦乱的忧愁,把云朵种在黑夜,朝霞会长在灿烂的黎明,把想象撒向天空,翅膀会伸向无边的宇宙,在文字里播种希望,田野长出画意诗情,在书海里播下探索,理想在未来的港湾招手,每个人,都会在春天播种,播种,是一种快乐的劳动,劳动是一个民族的美德,秋天,会收到丰硕的成果。
【第4句】那些种子,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是婴儿被母亲抱进摇窝时的体验,还是儿子被父亲举起抛向空中时的感觉?它们一心想着发育生长,一个劲地向往着夏天的翠绿和秋天的金黄…… 在播种人的姿势里,我看见了父亲惬意的表情,随着种子一捧捧飞出,父亲脸上的皱纹舒畅地展开,像多喝了一杯土谷酒,似醉非醉的模样……
【第5句】我不曾追求太多,只求一缕阳光把我带来,我不敢妄想成为一朵云彩,让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追随而来,我不敢,不敢把所有的希望都建立于奢望,把所有的梦幻都造就成浪漫,我不敢,既然举起双手也不能摘到星星,就算潜入海底也不能捧起月亮,那么,我们何不脚踏实地,在坚实的土壤上,播种快乐和幸福,播种光明与希望,不管明天的收获有多少,哪怕只是夕阳染尘,哪怕只是风霜满林,我也会兴致索然,因为播种的是幸福,而收获的却是一份快乐。
7. 我国植物太空育种取得了哪些成果
科学家认为,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由于亿万年来地球植物的形态、生理和进化始终深受地球重力的影响,一旦进入失重状态,同时受到其他物理辐射的作用,将更有可能产生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基因变异。综合太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太空环境对植物种子的生理和遗传性壮具有强烈影响,但是究竟主要是那些因素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至今还没有定论。
经历过太空遨游的农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而且品质也大为提高。
太空环境对植物基因产生影响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证实。但是对太空育种原理的解释仍在争论之中。
一、什么是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由8年左右缩短至4年左右。
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二、太空育种成果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进行了10多次搭载,有1000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由于植物种子体积小,携带方便,在选育新品种方面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已进行搭载的有粮食作物类: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绿豆、豌豆、高粱等;蔬菜类:西红柿、辣椒、黄瓜、甜菜、茄子、萝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等;花卉有万寿菊、鸡冠花、三色槿、龙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药材有黄芪、甘草;树木种子有油松、白皮松及石刁柏,还有草坪种子。
通过太空育种,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例如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获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强、穗型大籽粒饱满和生育期短的性状变异。增产20%,单季亩产400--600千克,最高达750千克。蛋白质含量增加8%--20%,氨基酸总含量提高53%。 太空小麦培育出矮杆、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质含量高的丰产类型。
太空青椒枝叶粗壮,果大肉厚,免疫力强。单果重350--600克,单季亩产3500--4000千克,最高可达5000千克,比普通青椒增产20%--30%,经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检测分析,太空青椒所含维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数减轻55%。
太空黄瓜,藤壮瓜多,瓜体奇大,单果重850-1100克,抗病力强。特别是雌花开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虽然它的皮厚了点,但瓜肉非常清凉爽口、汁多肉嫩。
太空番茄长势尤为喜人,株高茎粗,果穗增多,比常规番茄增产15%以上,最高可增产23.3%。黑龙江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宇番一号”,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太空樱桃番茄”,含糖量高达13%,与柑桔含糖量相当,口感鲜甜,可当水果食用。
太空西瓜的显著特点是含糖量达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纤维少,个头大,吃起来沙甜可口。
太空玉米能结出6-7个“棒子”,可长出5种颜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太空搭载的鸡冠花、麦秆菊、蜀葵、矮牵牛等,都表现出开花多、花色变异、花期长等特点。尤其是粉色的矮牵牛,花朵中出现了红白相间的条纹。更令人惊奇的是万寿菊的花期竟延长到6个月以上。
游过太空的大蒜能长到近半斤重,太空萝卜的幼苗让害虫敬而远之,本来无法杂交的籼稻和粳稻自从周游过太空后也能杂交了。
太空育种的效益和成果吸引了美国、俄罗斯,保加利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希望与我国合作。上天“修炼”回到“尘世”的太空种子,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必将洒播广袤的大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太空食品,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福音!
三、太空植物敢吃吗?
地面上普通的青椒、番茄、黄瓜,上天转一遭回来,就摇身一变换了模样。很多人都有些不放心,这些东西敢吃吗?经科学家检测分析,可以非常负责地告诉大家:经过太空育种的水稻依然是水稻,青椒依然是青椒,并无外来生物基因导入与整合,物种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这就比如DNA的基因排列是“1、2、3、4”,经太空育种后的基因排列是“1、3、4、2”,只是排序发生变化。而转基因植物里则有“5”进来,所以就出现了"土豆吃出牛肉味","猪肉吃出菠菜"味之说。可见,太空育种与转基因有着根本的区别。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你看到经太空遨游后的黄瓜像胳膊一样粗,茄子如篮球一般大时,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美国曾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的番茄种子及果实进行化验分析,结论是:“无毒,可以食用。”联合国的国际粮农组织、国际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联合认定:太空种子是安全种子,太空种子培育出的农作物是健康食品。
四、太空育种的意义
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陆地、海洋、大气层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并且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利用和开发太空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太空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多种多样的资源。太空育种这一选育良种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太空育种也是利用太空资源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先进的航天技术为快速培育优良品种及特异种质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人类进入太空农业时代展示了美好前景。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经表现出高产、抗病、维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有的花期变长,有的缩短,原来紫色的花,能成为白色、红色。
人类是要利用这些新品种带来的特殊价值。一般来讲,各地搭载的种子都是选择当地增值效益高、有当地特色,并可以大面积种植的品种。获得优良品种后,达到产业化就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有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比如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培育的紫花苜蓿、沙米、红豆草、冰草匍匐,四种草有这样的特点:特能抗寒抗旱。尤其是紫花苜蓿还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能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割,与未经搭载的对照株相比,它的存活期变长了,而且不易枯萎。据介绍,专家们将继续对呈现变异特征的太空"草民"进行筛选和接种,一旦它们的变异特征稳定下来,将被大面积种植在我国西部地区及北京周边,用来防止草地荒漠化,堵截沙尘暴。
优质的品种就有可观的市场价格,据悉美国的太空番茄比优质苹果还贵。
太空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据专家介绍,正常的农业育种一般需要8年时间,太空育种可以缩短一半的时间。但从太空搭载回来以后,在地面必须要种植四代,才可以选育出性能稳定的品种。
8. 中国绿化有那些成果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 通过在 全国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执法检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北京、重庆等地开展城乡手拉手,一对一帮扶工程,通过义务植树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环境。福建省结合义务植树开展种植名贵树木,建富裕新村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群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河南郑州、河北张家口、四川成都、黑龙江哈尔滨等城市,通过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不仅使城市周边贫瘠的荒山和废弃的荒地披上了绿装,彻底改变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处城郊森林公园和生态休闲基地,给城市居民创造了森林游憩、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便利场所。一些省(区、市)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捐植苗木、树木,以实际行动参与北京绿色奥运建设。 据统计, 2007 年全国有 5.0 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 22.7 亿株。 截至 2007 年底,有 109.8 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 515.4 亿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速了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国土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继续加强 。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增强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全国承包到户的林地达到 6.6 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 27.5%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成效明显。 2007 年全国完成造林 7800 万亩。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 1/3 ,年均增量占世界的 53.2% ,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森林资源监管力度加大。湿地保护进一步推进,又新增国际湿地 6 处、国家湿地公园 9 处,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约有 47% 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重点沙区绿洲面积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新建自然保护区 26 处,新增面积 2707 万亩,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8.45 亿亩,占国土面积的 12.8% 。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了新的进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 4.23 亿亩,新增草原围栏面积超过 1.0 亿亩,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累计达到 13.48 亿亩,草原植被得到了较好恢复。
部门绿化加 速发展。 各部门 ( 系统 ) 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的要求,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从各自的行业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有力推动了国土绿化事业快速发展。铁路、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调解决绿色通道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绿色通道建设。铁路系统投入资金 10.6 亿元,完成绿化里程 1.29 万公里;交通系统投入资金 31 亿元,完成公路绿化里程 9.45 万公里;水利系统投入资金 6000 万元,完成江河沿岸绿化 3.51 万平方公里。全国绿色通道建设里程累计达到 140 万公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搞好营区和军事区绿化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造林,在绿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中,投入兵力 256 万人次,绿化造林 265 万亩。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建设生物质柴油原料示范基地 600 万亩的合作协议, 2007 年已在云南、四川等 7 省区建立基地 102 万亩。共青团中央广泛动员青少年,通过“ 5 元钱捐植一棵树、 200 元钱捐植一亩林”等方式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 330 多万亩,并使 3.5 亿(人次)青少年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全国妇联动员广大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绿色示范基地 28 个。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怀柔、密云等地的 200 个义务植树基地进行补植补造和林木管护,基地绿化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基地绿化覆盖率已达到 90% 以上。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 各地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标,按照“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总体要求,普遍开展城市公园、街头游园等方便市民休闲的公共绿地建设。广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城市森林不断增加,已有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等 7 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同时,深入开展了“绿化美化小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新社区”的社区绿化活动,开展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花园式单位的建设和评比活动。许多城市还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城市绿地不断扩大,绿化景观不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一些城市达到了居民出门 500 米以内就能见到公园、绿地广场或绿化小游园。据统计,全国 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 35.11% ,较上一年增长了 2.57 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8.30 平方米,较上一年增加了 0.41 平方米。又有北京顺义、 河北秦皇岛、山西晋城、吉林长春、上海闵行、江苏南京、浙江嘉兴、安徽马鞍山、福建厦门、江西景德镇、山东日照、河南郑州、广西桂林、陕西宝鸡等 14 个城市受到全国绿化委员会的表彰,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
新农村绿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通知》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电视电话启动会议精神,大力组织开展农村造林绿化,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涌现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树种配置合理、绿化档次较高、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绿化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农村新气象。北京、山西、广东等省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了农村生态建设步伐。有 100 个县、 990 个村和 9162 户农户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绿色小康户”的荣誉称号。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生态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 26 处,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 湄州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正式建立。北京、福建、重庆、河南等省市也相继建立多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大型系列自然专题片《森林之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启动,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力度明显加大。在开展植树节、湿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爱鸟周等纪念活动的同时,各地还举办了有关林业、花卉博览会等活动,传播生态文明。
林产品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全年林业总产值预计达到 1.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85% 。全国生产木材 6974 万立方米、人造板 7365 万立方米,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 1 亿吨,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 570 亿美元。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林业经济强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
我国的国土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全球森林植被总量逐年减少和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仍在继续,对我国生态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007 年表现十分突出。 2007 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纪录,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300 亿元。
2008 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国土绿化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到 2010 年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以低温雨雪冰冻灾区的植被恢复为重点,全面实施《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后林业生产重建规划方案》等各项措施,以推进部门绿化和单位绿化为重点,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要认真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城乡群众通过绿地、林地养护形式履行法定植树义务。要大力统筹城乡、区域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区域绿化一体化,促进全国造林绿化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备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9. 种植活动对孩子的意义
(一)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的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他们没有认真的、仔细的认识过黄豆,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黄豆的认识,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案例:小朋友和老师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豆,生成了科学活动:“认识黄豆”。小朋友自己介绍带来的豆豆的名称。老师把不同的豆豆分放在盘子里,让幼儿自己观察豆豆的不同特征。许耀文惊讶地说:“老师,我发现黄豆有一点淡黑色,黄豆是不是有点坏了,”徐梦宇说:“是虫子咬的小伤痕吗?”,“其实,小朋友说的黄豆的伤痕是黄豆的芽眼”,“你们再找找红豆、黑豆、绿豆有芽眼吗?”这么一说,大家开始仔细地寻找着。幼儿都被这一句话吸引了,都在认真的、努力的寻找“芽眼”。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认识了黄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黄豆的秘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带动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幼儿能观察的很仔细,也很用心。他们还会自己动脑筋想,这个黑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会自主的进行讨论。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时候就会请老师帮忙,以后幼儿碰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的时候也会去观察,去思考。
(二)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如今的幼儿因为平时缺乏锻炼,很多本来应该会的能力都在“退化”,然而通过照顾黄豆苗,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幼儿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同时他们还会比较谁的种子张的快。有些用心的幼儿,每天早上来都会用杯子给自己的豆芽浇水,让它茁壮的成长。
案例:今天我们再次去观察黄豆苗,他们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小朋友一看到豆苗,就说:老师你看我的,已经长出那么多的叶子了,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孩子们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自己中的黄豆已经长大了,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在一片感叹声中,突然黄琪大声的说:“看我的黄豆叶子上全都是小洞洞。”“老师,我的也有小洞洞”。大家都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一下,能不能找到破坏豆苗的“凶手”。娄翔大声的说:“看,叶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虫子”。进过老师的提醒,幼儿就想办法要把虫子杀死,不能再让他破坏豆苗了。褚雨薇说:“这种虫子应该用药水,才能把他们杀死。”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然后我们就找来水壶,兑好药水,在浇药水时,有朋友还说:豆苗我来保护你。很关心自己的豆苗。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自己的苗苗是多么关心,看到幼苗长大了很开心。同时看到幼苗长了虫子,能积极的想办法来保护豆苗,这个就是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并且通过遇到虫子的困难,并解决困难的事件,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时也能看出种植活动使幼儿更加的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三)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是幼儿熟悉的、容易收集的,他们对这些东西感到好奇,而种植活动就是它一个小小的索引。
案例:小朋友种下黄豆现在已经长出了两张黄豆叶子的黄豆苗了。吴晞楠提出:“黄豆宝宝长出了叶子住在纸杯里有点不舒服了,怎么办呀?徐梦宇说:“我和奶奶把黄豆种在地上的”……小朋友纷纷议论着。最后商量决定把黄豆苗“搬家”,种在幼儿园的小山坡上。老师教了小朋友种植的顺序,用水管小心地给黄豆苗浇水。因为小朋友还要经常来看看自己种的黄豆苗,所以,在黄豆苗旁边插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标牌。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黄豆生长在杯子里已经不够了,需要搬家,教师告诉他们种植的方法,放开手让幼儿自己发展。因为都是自己的豆苗,他们都很小心的进行种植,怕弄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挖土、浇水这些事情在家里都是不会做的,在活动中也能看出幼儿动作的笨拙、和不知所措。这些都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能舍弃。
(四)种植活动给幼儿带来收获的快乐。
随着季节的变化,同时在孩子们的细心观察照顾下,小山上的植物都成熟了,孩子们高兴地拿着工具来收获了,当孩子门抬着满满一篮子毛豆回来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毛豆,今天我们可以吃毛豆啦!然而分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尝到了新鲜的毛豆,特别的好吃。在品尝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懂得谦让,懂得一起分享,而且他们还懂得珍惜,知道这个是来之不易,是他们期待、盼望了很长时间,用爱心和责任心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次种植活动,对幼儿一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不仅仅得到了能力上的发展。我们老师也体验到了种植的乐趣,我们老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10. 项目的成果形式都有哪些种类
项目的成果形式的种类有:
1、学术论文
2、软件
3、设计技术资料
4、实版用新型专利权
5、外观设计专利
6、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
科技项目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内容而单独立项的项目,其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科学技术问题。不同的科技项目,根据其性质、实施范围、运作特点有不同的分类。
科技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型: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