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ca成果

ca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30 10:31:36

❶ 梦幻西游CA成就中的138个npc是谁跟谁

我很佩服你的勇气,我都不行 也不想去找长安NPC一览表
1.长安导游 2.门派传送人 3.拜师收徒介绍人 4.装备收购商 5.装备鉴定商
6.王夫人 7.商会总管 8.三界包打听 9.花香香 10.配色师
11.驿站老板12.贸易车队总管 13.罗道人 14.张老财 15.拍卖保管员
16.袁守城 17.龙孙18.袁天罡之徒 19.少府监 20.大宝
21.二宝 22.小宝 23.苏梦梦 24.长安珍品商人 25.陈员外
26.仙符道人(94 12) 27.长安导游(去国境) 28--29.长安府守卫30.王捕头 31.建房吏
32--37.点卡交易公证员 38.在线提醒设置人
39.点卡充值领奖使者 40--41秦府守卫 42.比武大会主持人 43.刘副将
44.游方车夫 45--46相府守卫 47.在线购卡服务使者 48.节日礼物使者
49.长安特产商人 50.PK申请人 51.点卡充值领奖使者(249 119)
52.怜儿姑娘 53.将军令服务使者 54.密保卡服务使者 55.长安商人
56.孟大娘 57.穷汉 58.房都尉 59.兜售烟花的兔子 60.马货商 61.苏小小
62.兰虎 63.五行大师 64.帮派竞赛主持人 65.仙符道人(铁旁边) 66.货郎李
67.包装师 68.月老 69.红线童子 70.轿夫 71.宝石商人 72.喜轿班头
73.鱼市收购商 74.贸易车队总管(酒店旁)75.长安货商 76.云游仙人
77.业绩王变身使者 78.国子监祭酒 79.国子监司业 80.流浪艺人 81.超级大熊猫使者
82.泡泡使者 83.超级泡泡使者 84.孙小三 85.超级神牛使者 86.超级神虎使者
87.超级神兔使者 88.超级海豚使者 89.超级人参使者 90.超级筋斗云使者
91.超级金猴使者 92.超级白泽使者 93.超级灵鹿使者 94.超级赤炎兽使者
95.超级大鹏使者 96.超级大象使者 97.袁天罡 98.装备鉴定商(塔门口)
99.驯兽艺人 100.装备收购商 101.墨家小子 102.牌中杰 103.棋童
104.牌中圣 105.帮派接引人 106.牌中仙 107.帮派主管 108.蒋大全
109.团队合约担保人 110.万事通 111.皇宫护卫 112.皇宫护卫(塔门口)
113.三界包打听(领双那里) 114.护卫总管 115.马副将 116--117.御林军(马副将旁边)
118.李将军 119.周杰伦 120.副本官员 121.赵美人 122--127.御林军 128.御林军左统领 129.御林军右统领 130.玄云道人 131.剧情道具NPC 132.金银锁 133.场地效果师 134.圣山传送人 135.拍卖使者 136--138.小龟竞猜1--3

❷ 牛夏牧的成果

论著成果
[1] Xia-mu Niu, Zhe-ming Lu and Sheng-he Sun. Digital Watermarking of Still Images with Gray-Level Digital Watermarks. IEEE Transaction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2000. Vol.46, No.1. pp: 137-145
[2] Xiamu Niu, Shenghe Sun, Wenjun Xiang. Multiresolution Watermarking for Video Based on Gray-level Digital Watermark. IEEE Transaction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2000. Vol.46, No.2. pp: 375-384
[3] Xia-mu Niu, Zhe-ming Lu and Sheng-he Sun. Digital image watermarking based on multiresolution decomposition. IEE Electronics Letter. 2000. Vol.36, No.13. pp: 1108-1110
[4] Xiamu Niu, Shenghe Sun. Robust Video Watermarking Based on Discret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1. Vol.10, No.4. pp:28-34
[5] Xiamu Niu, Zheming Lu and Shenghe Sun. Gray-Level Digital Watermarking of Still Images.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0. Vol.9, No.3. pp:253-256
[6] Xiamu Niu and Shenghe Sun. Multiresolution Digital Watermarking for Video.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1. Vol.10, No.1. pp:106-109
[7] 牛夏牧,陆哲明,孙圣和. 基于多分辨率数字水印处理技术. 电子学报. 2000. Vol.28, No. 8. pp: 1-4
[8] 牛夏牧,陆哲明,孙圣和. 彩色数字水印嵌入技术. 电子学报. 2000. Vol.28, No. 9. pp: 10-12
[9] Xiamu Niu, Martin Schmucker, Christoph Busch. Video Watermarking Resisting to Rotation, Scaling, and Transl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SPIE, Security and Watermarking of Multimedia Contents IV. San Jose, CA, USA, January 19-25, 2002. Vol. 4675. pp:512-519
[10] Christoph Busch, Xiamu Niu,Intelligent Watermarking Techniques -Video watermarking: Requiremen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Chapter 7), World Scientific Book Publishing Co., 2003 (In English)

❸ 化学中CA代表什么

钙的化学符号就是Ca
在化学里Ca是元素,在实物中Ca应该为Ca单质或者Ca离子Ca2+

❹ 刘筠的主要成就

刘筠院士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了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1960年,刘筠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这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课题。才到而立之年的刘筠,以自己特有的才华和胆略首次结束了中国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这项成果逐步在全省推广,并很快向全国各地辐射。湖南师大生物系的教师说,刘老师中青年时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乡间僻壤的渔场度过的,即使如今年逾古稀,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或在实验室里做学问。
1995年9月,刘筠的“青鱼人工繁殖自行产卵技术”项目,成功解决了雌鱼排卵与雄鱼排精不同步的难题,在我国草、鲢、鳙三大家鱼人工繁殖自产卵受精技术难关,从此宣告中国四大家电的养殖已进入全部可人工繁殖的新纪元。这项科研成果获199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这些重大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对湖南省部分地区所做的统计,仅甲鱼的人工繁殖一项,1994年就增加产值4亿余元,新增利税5000万元以上。全国甲鱼年增产值不少于25亿元,年增利税不少于3亿元。
1998年4月8日,以推广刘筠院士主持的国家“863”高新技术中试开发项目“湘云鲫”、“湘云鲤”为使命湘云实业有限公司在湖南师大宣告成立。会上,副省长唐之享指出:“这一国际领先的高技术成晰产业化,标志着该校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鱼米之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发挥更加有益的作用。”刘筠院士领导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许委投资1500万元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年产10亿尾湘云鲫苗种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在长沙、湘阴、资兴、常德建起了四个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
1999年11月26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楼报告厅洋溢着一派喜庆气氛。学校刘筠院士隆重庆祝七十大寿,一时间掌声和欢笑声不断,祝福和贺词连绵。湖南省副省长潘贵玉、庞道沐、湖南师大、中国水产学会等单位和个人向刘院士敬献了花篮,宾主盛赞刘院士为发展我国水产事业所所作的突出贡献,深情地祝福老人。
中国四大家鱼繁殖全部由自然王国迈上了必然王国。刘筠,被公认为我国家鱼人工繁殖的创始上,也被成千上万个家鱼养殖与特种水产养殖单位和专业户乃至于“鱼王”、“蛙王”,尊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及时雨”、“富星”。他帮助成立的汉寿特种水产研究的所的发展,使汉寿成为全国甲鱼生产基地县。该县仅甲鱼繁养单位和专业户就有1100多家,近几年已向全国29个省(市)的5万多家单位和专业户提供种鳖100多吨、稚鳖500多万只、幼鳖3万多公斤。
近十几年,刘筠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在研究青鱼(雌)与三角鲂(雄)的受精细胞学时,他首次发现鱼类远缘杂交具有 受精细胞学过程,从而否定了国外一些专家认为鱼类远缘杂交异源精子只能起激活卵子限育的作用。这一理论被国际鱼类研究界称为“刘氏定理”和“最新研究成果”。在鲫鲤杂交研究中,刘筠发现雄性部分可育,培育F1-F10代,并培育出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的四倍体种群,首先推翻了国内外认为鲫鱼杂交F代雄性完全不育的观点。这些发现,对于澄清学术是非和发展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与育种科学,具有重大意义。
由著名生物学家刘筠院士和某种著名蛋白质化学家梁宋平教授主持的湖南师范大学蛋白质与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200年被正式批准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则,成为我国地方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进入这种“国家队”建设体系的重点实验室。湖南师大蛋白质化学与鱼类 生物实验室,是由蛋白质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组成的。其中蛋白质化学与分子生物科学为湖南省次批省级重点实验室,1997年在全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第一,它的蛋白质化学研究方向是留美博士后梁宋平教授1990年归国来此发展起来的,在蜘蛛毒中发现新型类Ca?#离子通道抑制剂和分子量最小的细胞凝集素并完成其化学 结构测定。以刘筠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50年代末由刘筠和几名学生办的一个课题小组发展起来的,当年这个仅几千元资产的实验室,如今拥有资产1700多万元,与蛋白质化学实验室合并成的我国拥有2900多万元资产的生物研究的航空母舰,在生物学界赫然瞩目。

❺ 科学家的成就

波义耳:
石蕊试纸和黑墨水的发明
建立了元素的新定义: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内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容
实验化学的创始人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成功地预测了镭的原子数及其性质,且研制了镭制品门氡(液态镭)。
拉瓦锡: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最重要的发现:燃烧原理,是他对化学研究的第二大贡献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三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
阿伏伽德罗: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常数发现与测定
道尔顿:
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❻ 杨贵贞的科研成果

《医学免疫学》 专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主编
《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应用理论与实验技术》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2月 主编
《中华内科学》“临床免疫学基础”篇 专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
《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免疫学:生命的双刃剑》专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主编
《免疫中药学》中药药理与临床 专著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 主审编委编写
《人参皂甙对手术应急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免疫靶器官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ACTH阳性细胞数的影响》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及精神病学杂志1998,5(1):12教委三等奖
《海马中一氧化氮通过NPY-PAA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37 教委三等奖
《抗APO-1单抗促进SEB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内游离Ca+浓度相关性研究》 论文 解剖学报1998,29(3):275
《神经肽Y基因在哺乳动物CHO中的稳定表达》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5):353 教委三等奖
《神经营养素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血浆蛋白溶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的调节作用》 论文 中风与神经病杂志1998,15(1):22
《大鼠血纤酶原的纯化和鉴定》 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8,15(1):22
《中药免疫学研究由启蒙到升华-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 论文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老龄个体的免疫状态》 论文 老年医学与保健1998,4(1):3
《开展博士生免疫学公开课的尝试》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77
《大鼠脑内胶质细胞神经营养素受体的表达》论文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8,20(4):187
《Preparation of peptide mimicking lipid A epitope using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9,1:43
《APO-Ⅰ/Fas及其配体介导超抗原SEB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论文 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3(3):57
《试用ICAM-1相关小分子肽抑制角元细胞介导的共刺激反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402
《IgY抗体对幽门螺旋菌菌体抗原细胞活性的中和作用》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9,12(3):139
《人红细胞免疫小鼠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特征》 论文 中国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9,19(6):501 教委二等奖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PYmRNA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66
《炎性细胞因子对人胚胎胰岛功能及其分泌IL-6的调控效应》 论文 中华微生物免疫学杂志1999,19(5)42
《中药免疫学研究的走向》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0(5)59
《中药免疫学之我见》研究论文 上海免疫学杂志1999,10(5):257
《神经免疫学进展动向之一-细胞因子神经生物学》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22(5):17
《噬菌体表达短肽模拟脂多糖类脂A表位的研究》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49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BPI23-Fcrl fusion protein in E.coli.》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13
《The expression and its specification of the Ku70 gene transferred in LCA.》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71
《变应原卵清蛋白核心表位类似物对小鼠哮喘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42
《Ku70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后的表达及意义》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4):203
《rBP23基因克隆及鉴定》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6):312
《髓磷脂碱性蛋白促进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效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23
《VCAM-1核心表位的噬菌体短肽用于EAE的实验治疗》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5
《髓磷脂蛋白提纯及其对PBMC产生TNF和IFN的影响》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8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降低LPS所致大鼠发热及室旁核、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7:201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MHC-II类分子表达》论文 解剖学报 2002,33(2)
《脂多糖通过诱导白介素-1的生成引起迷走传入神经活动》论文 生理学报 2002,54(2):111-114
《盛会后的思考》-记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 述评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2,1

❼ ca,sa,cscd,jst是sci吗

是的。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

目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3714291 条,引文记录 38942322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 ”。

(7)ca成果扩展阅读:

科学引文索引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 ,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引文检索功能可查找相关研究课题早期、当时和最近的学术文献,同时获取论文摘要;可以看到所引用参考文献的记录、被引用情况及相关文献的记录。

50 多年来,SCI 数据库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另外,随着 ISI 还陆续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

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检索工具书,而且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它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它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主要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部分中国(包括港澳台)刊物。

❽ (三)主要成果和认识

1.第四纪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区域气候环境、流域物源特征和红土化作用强度的变化,对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恢复有重要意义

(1)红土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具一定的分带性

第四纪红土是湿热气候环境下风化壳进一步红土化的产物,它的物质组成与其地球化学过程有密切的关系。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与中国红壤在化学成分上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则为低碱性高酸性元素,总体以富Si、Al、Fe、Ti,低Ca、Mg、Na、K、Mn、P、N、C为特征。但在不同区域的红土中,成分上有差异,湘江流域红土脱Si,富Al、Fe 程度高,Ge、S、Sn、Zn,Cu、F、B、Se、I、As、Cd、Hg、Pb、Sb、Tl、U、Bi、Br、Ce、Cl、Ga、La、Li、Rb、Se、Th、W、Zr等显著偏高;而沅江流域红土富Si、Mo、Se、Ag、Li、Nb、Se、Sr、Ti、Y、Zr;澧水流域红土富Fe、Mg、Ti、Co、F、I、V、Cu、Zn、Be、Cr、Ni、U,其常量组分与母质中砂砾石含量、红土化强度有关,微量元素则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关系更密切。不同流域红土元素组合不同,湘江流域红土以 Cd、Ag、Bi、Zn、Pb、TOC、TC、Hg、Au、W、N、Cu、As、磁化率、Sn、F、Mn、Ni的组合为主,是有色金属矿成矿带所致;次为Ga、Sc、Ge、V、Ti、Cr、Fe、Ni、Al及与其负相关的Si、pH的组合,系红土化作用所致。沅水流域红土的主要组合为Rb、Th、Nb、Ga、B、Sc、Al、Sr、Ti、Zr、K、Tl、Ge、N、Sn、F、Y、Ba、Mg、W、La、Ni、Li、Bi和与之负相关的Ag、Si,为富铝红土化的粘土吸附作用所致,体现了表生作用中脱硅富铝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次为富铁红土化作用的Cu、Fe、Be、U、P、As、磁化率、Sb、–Si、V、Mo、Zn、Cd、Br、Se、Cr组合;此外,尚有Hg、Pb、Se、Mo和V的组合,与流域内著名的汞矿带有关联。

(2)红土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具一定的阶段性

不同母质发育成的红土在剖面上的元素组成变化趋势说明湿热的气候环境对各类型母质母岩的改造作用使得形成的红土具有趋同性,以Zr为参照,协变分析不同母质母岩风化、红土化等体积过程的元素迁移累积结果表明母质母岩常量元素在红土化过程中更多的是活性元素迁移,稳定元素富集;紫红色碎屑岩变化不大。但不同类型不同红土化程度红土以及不同时代红土的元素含量及组合亦不同,并有一定规律性变化的趋势。

在不同类型红土中,或随红土化作用增强,红土化作用由富铁红土化向铁铝分离的富铝红土化方向演化,有机吸附作用减弱,大多数微量元素淋失,元素组合有由复杂变为简单的趋势。富铁红土化的特征元素组合为Fe、Cu、U、Be、P、Mo、V、As、Se、Zn、Cr等;富铝红土化的组合为为Rb、Li、K、F、Tl、Nb、Ti、Ni、Mg、Ga、Sc、B、Th、Ge、Al、Ba、Y,以大离子亲石元素为主。网纹红土贫碱(土)金属,脱Si富Al、Fe的红土化程度最强,为典型的红土,相对于均质红土或褐黄土,除Cr等少量难风化迁移的元素外,易溶元素多为贫乏。均质红土是生物作用参与下对网纹红土的后期改造的结果。在表层红土或全新统红土中,Mn、P、N、TC和TOC含量最高,Cd、As、Hg、U等富集,与生物及人类活动作用强有关。

不同时代红土亦表现出元素分布的阶段性特征:

更新世早期的汨罗组(Qp1m)易溶的碱(土)金属与铝等酸性难溶的残余富集的元素共存,表明元素复杂且分异不明显,可能与有机质吸附有关。

更新世中期早时的新开铺组(Qp2x)时期,环境可能变得较稳定,植被繁茂,有机碳富集,地层中保存有一些易溶的盐类组分Cl、B等,在随后的风化、红土化过程中,随脱硅富铝铁作用的进行,V、Cr、Se、As、Br、Ge、Hg、Bi、I、Ga、Sc、Ti、P、Nb、Na、Sb、U与Al和Fe共残余富集,La与Si等淋失,而大部分元素因有机物及粘土矿物的吸附而形成最重要的特征元素组合。

更新世中期中时的白沙井组(Qp2b)有两种同等重要的元素组合:一种 F、Rb、Be、K、Ba、Ca、Ni、Zn、Mg、Tl、Li、Nb等,另一为Br、I、TOC、Na、TC、Mn、磁化率、N、Co等及负相关的Al;红土化作用表现富铁铝和富铁两种。

更新世中期晚时的马王堆组(Qp2mw)也有强的红土化,脱硅富铁铝过程中伴随强烈的元素贫化富集作用比前面各期强烈,显著富集的元素有 Sn、Cl、Bi、Mo、W、Th、Se、As、S、Br、Sc、Ga、Rb,多为易被粘土吸附的元素;显著贫化的元素为 Sr、Y、Co、Mn、Ag、Be、Mg、Ba、Na、B、Nb、Zn、Li、Ca、Cd、N及pH值。

更新世晚期白水江组(Qp3bs)主要的元素组合为沉积物形成时的Sc、Mg、Cu、F、N、Cr、Ni、V、Sb、Al、Se、Zn、I组合,后期红土化作用不强,表征信息度的方差贡献率为19.91%;有较弱的富铁红土化(方差贡献率仅为14.65%),元素组合为As、Ce、Nb、Fe、Th、P、La、W、Sn、U、Mn等的富集与 Si、Zr、Mo 的贫化;值得关注的是 Cd、Hg、Au、Bi、TOC、TC、Cl、Ag、Pb、W、Sb、Zn等,重金属与有机碳共生,说明其富集与生物作用有关。

全新世(Qh)有61%的信息表现为脱硅富铝作用,并且与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与有机质正相关,说明风化淋溶成壤作用占主导,人类及生物活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有影响。

(3)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是地层对比、古气候恢复、环境变化研究的有效指标

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相对含量或比值是环境变化的结果,如硅-铁-铝三组分图可作为红土地球化学分类的指标;随着红土化作用的增强,Ca/Sr、Ca/Mg、Sr/Ba、K/Rb、B/Ga、Co/V、Mn/Cr、Ca/Cd等比值逐步减小,Fe/Mn、Rb/Sr、Cl/Br、K/Na、V/Ti、Zn/Cu、Zn/Cd、Ce/Y、Cr/Th、Ti/Nb、Zr/Nb、Al/Zr等比值增大,其变化反映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过程,可以将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进行地层对比、古气候恢复和环境变化研究,红土可作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研究的有效介质。

2.平原区沉积层元素含量等的规律变化是对物源及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反映

(1)地球化学与孢粉指标的综合可较好表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洞庭湖平原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各种冷暖干湿类孢粉间的相关性显著,如孢粉总量与TOC、Ca/Sr正相关,水生植物类与Br/I负相关,指示干旱环境的蒿/藜比值与Al/Zr、Rb/Sr等正相关,说明本区气候条件或植物(孢粉)类型等与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关系密切,据其不仅可帮助查明元素及其比值组合的气候环境意义,而且其各种组合可相互补充和印证,可综合表征地球化学环境和气候环境,为本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分区及演化研究提供依据。

(2)沉积物的磁化率是对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反映

洞庭湖区沉积物的磁化率在空间上大致有从盆地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物质来源、搬运、沉积过程及人类活动有关,湘江源沉积物磁化率值较低,反映物质来源于南华地槽年轻的沉积岩——酸性岩类;西北部澧水、长江源沉积物磁化率较高,与来源于扬子地台较古老的变质岩——偏基性岩类有关。时间上,地层时代变老,磁化率有渐降的趋势。磁化率与常量组分Ca、Mg、Na、Fe,及TOC、pH值、粘粒、常绿与落叶植物孢粉比值等呈显著正相关,与Si呈显著负相关,其与 Cr、V、Ti、Ni、Sr、Sc、Nb、F、Cu、Co、La、Y、Ce、Zn、Zr、Ba、Li、Ga、N、Br、P、Mn、U等铁族、亲碎屑微量元素等的组合(方差贡献为40 %)是铁磁性颗粒富集所表征的特征微量元素组合;其与Ga、Th、Cl的负相关是铁磁性颗粒贫化、顺磁性和抗磁性物质富集的元素组合。可见沉积物的磁化率记录可作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可靠的综合性因子。

(3)不同流域、不同时代沉积物元素组成规律变化反映了物源及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

从沉积物元素分布得知其含量变化受沉积时物源及气候环境的影响明显,后期的改造使元素丰度发生改变不是很显著。

不同时代沉积物中Si由老到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全新世晚期为最低;Al含量变化不明显;Fe从中更新世以后为相对高值;K总的变化不大;Na、Ca、Mg、N、C均显示从老到新由低到高的变化,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各时期SiO2/Al2O3-K2O/Na2O-CaO/MgO三角图上不同流域样品聚集一起且表现出演化性趋势,说明该3组组分的相对含量可作为成因分析和地层对比的指标。

不同区沉积物的元素含量及其组合的规律变化反映了地质背景区、物源区、沉积区的气候环境、水动力环境、物理化学环境的不同。如长江物质分流进入洞庭湖沉积引起地球化学组分发生较大的变化,可由其在钻孔中出现的部位确定其进入洞庭湖的时间,不同区沉积物的元素组合可以作为区分主导作用、地质背景及物源的标志。从全孔样品的元素组合来看,长江物源区为Hg、Se、Sb,湘江尾闾区为Au、Sn、W,澧水下游区为Cu、Co、Sb、W、Sn、Zn、Hg,东洞庭湖湖区为Au、W、Co。从同一时段不同区域的元素组合来看,如从全新世晚期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可知,四水物源微量元素最丰富,长江物源次之,湖区微量元素较贫乏;湖区及长江物源的Ca/Cd、Cr/Th、C/N比值普遍高,四水物源比值则较低,可以其作为区分物源的标志。

3.文化层赋存了古代自然和人文环境信息,其地球化学记录是解读人地关系的钥匙

(1)文化层常量元素更多反映了自然环境状况,新石器中期以后的文化层微量元素则多反映人类活动特征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不同文化层常量元素由老至新的变化与丘岗区红土由老至新脱硅富铝化减弱的规律一致,说明文化层亦受表生地质作用控制;但文化层比其下生土层略富硅及碱(土)金属,较贫铝铁,亦别于表土层,说明文化层是在古风化壳上堆积而成的,其元素组合特征可表征文化堆积形成时的环境状况。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不同时期文化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控制因素差异明显:

旧石器不同时期的微量元素组合既有继承性(相似),又有演化性(相异),亲石元素较富,亲硫(或说亲生物)元素较缺,且愈老(往旧石器早期)愈明显,亦反映气候由温暖到干凉的转换。

新石器早期气候相对寒冷至中期逐渐变为暖湿,汤家岗至石家河时期微量元素丰度普遍较高,特别是大溪和石家河两时均出现峰值,元素多以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重金属为主,说明人类制陶、烧土等活动对金属元素的富集有影响。

历史时期以来微量元素的丰度变化与铜、铁器冶炼等金属利用有更大的关系。春秋以Au、Hg和Mo等及TOC为特征,重金属Cd等普遍较低。战国文化及其以后重金属元素有增加的趋势,如Cd在唐代文化层出现高峰。

(2)农耕与城市不同文化属性文化层的元素组合不同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层有多种元素组合,主要组合为Cr、V、Ga、Bi、Fe、Al等富集及Si的缺乏,代表了文化层的自然成土作用;次为P、Ca等“磷灰石型”的元素组合特征,可作为人文景观的指标;再次为TOC、TC、N、Cu、Hg等,与植物和有机物丰富、气候湿润有关,代表气候温润宜农宜人;第4组合为Mg、K及负相关的Ti、Si、Nb,反映了文化层堆积中的粘土类矿物特点,表明当时的气候相对较干热,雨水较少,掩埋古人生活器物的泥沙为较细的物质。

城市文化层元素主要反映人类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功能进化,与气候关系不是很明显。长沙城市文化层的亲铁、亲硫元素、磁化率等、及负相关的易溶的碱(土)金属组合主要在唐代文化层为高值,说明铁族等与亚铁磁性矿物有关的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Au、Pb、Sn、Ag、Hg、Mo、As、Cu、Se、Sb、Zn、F的组合可能系人类“冶炼”等活动的元素组合,主要在北宋时为高,清文化层较高,说明冶炼等人类活动在此两阶段为最;Cl、I、Br、U、Ca、Ce、Sc、N、TC、TOC、Se、Sr、P的组合,以表生条件下易溶、易氧化分解的元素为主,主要在明清过渡的含煤堆积层和西周文化第三层高,前者系含煤堆积层,故该组合可作为含煤层或有机污染的标志元素;而既有表生条件下易溶,又有相对难溶的元素组合则代表了一种未经强烈表生作用改造、人为混杂堆积的元素组合特征,其在明代“废渣”状文化层高;以S、N、TOC、TC、Ce、V等亲生物元素为主的组合反映了人类城市生活排污特征,主要在汉代古井、次在明清文化层为高;Cd、P、Mn、Zn、CaO、Tl、Ni、Br的组合,可与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的“磷灰石型”元素组合类比,主要在西周文化层第三层高,次在唐代文化层高,可能反映的是一种人类生活垃圾如动物骨骼的堆积;Al、Ga、F、Sc的组合,为表生条件下趋向残余富集的元素,代表了自然地质背景作用明显,主要在西周文化层之下的生土层为高。

对文化层的“少人类影响”和“人类影响”两类样品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Au、Ag、Pb、Sn、Cd、Hg、Zn、Cu、TOC、P等“人为源”元素,及La、Ge、Th、Tl、Sc、Co、Sr、Ni、Ga、V、Cr、Al、F、Ca、Mg、B、K、Fe、Br、I等“自然源”元素在两类文化层中均有显著差异。“自然源”元素的差异是物源区地质背景不同造成的。在少人类影响的文化层样品组中,散点图上的“人为源”元素与“自然源”元素可拟合出一呈显著相关的回归线;时间序列图上Cr/Ti、Ni/Ti比值同步呈周期性变化;Cd、Hg、Zn等元素与Cu组合;Cd和P同步变化,等等,证明大溪文化以前,人类活动较弱时期,文化层样品中影响这些“人为源”与“自然源”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过程主要为自然过程,元素含量变化受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控制,各元素的相对含量比例比较稳定,元素间的相关性明显。而将人类影响明显的(大溪文化以后)文化层样品投影到上述散点图上,则多不服从回归方程,并且镉锌与铜汞、镉与磷的分离,证明这些“人为源”元素的含量受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影响。以La、Ni、Ge、V、Sc、Sr、Co、Tl等元素为参比元素,可以扣除自然作用的影响,估算“人为分量”的大小。计算结果表明“人为源”元素含量的人为分量在春秋以前是非常低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影响份额越来越大。据“人为源”元素的“人为分量”可将区域文化演化划分为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原始的“工业”(城市)文化3个历史阶段。在生产力低下的狩猎及初始农耕文化阶段以人类活动特征元素的“人为分量”低,Cd和P含量同步变化,Cd、Hg、Zn等与Cu组合在一起为特征;原始工业(城市)文化阶段的冶炼、铸造等人类活动造成文化层金属元素含量增高,原始的自然地球化学平衡被打破,以Ag、Au、Pb、Sn、Cd、Cu、Hg、P、TOC等元素含量高,Cd和P分离为特征。

(3)文化层的地球化学分类可实现对文化和环境的同一性认识

文化层地球化学指标的最优分割及因子分析所划分的“文化大层”(或类型)能将不同文化之间隐含的相同的自然环境信息及人类活动留在文化遗存中的踪迹紧密聚合在一起,揭示了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化)与环境演化的阶段性、统一性本质。

(4)重金属富集是与人类原始工业活动同生的另一“文化遗产”

将长沙各文化层的元素含量与生土层比较,说明长沙地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重金属富集问题,“秦汉古城”在给长沙留下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人类影响环境的痕迹。农耕与城市文化区文化层相比,元素Ag、Au、Cd、Cu、Hg、N、P、Sn、Zn、TOC等含量及磁化率在城市文化区文化层中显著高于农耕区文化层;Hg/Sr、P/Co、Ag/La、Au/Ni、Cd/V、TOC/La、Sn/Ge、Cu/Ge等比值亦在城市高于农耕区,且在城市文化区中明显有随时代前进而增加的趋势,这些比值可作为区分古代城市与农耕区人类活动的有效指标。

4.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指标在空间上的数值及涵义分异,沉积区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时间序列模型揭示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变规律

(1)同一地球化学指标在风化剥蚀区与沉积区可能有不同的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在综合考虑风化剥蚀区的基岩类型、元素分布、气候环境、地形条件,以及洞庭湖沉积区的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构造运动、湖泊开放封闭条件及时间因素等的基础上,参考孢粉分析结果,通过地球化学原理分析,认为反映本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30 余对元素对比值指标有两大类:

一是剥蚀区与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涵义相同者:TOC/N、Zn/Cu、Ti/Si、C值、Fe/Mn及磁化率等,其高值代表湿热(或热、或湿)气候;Ca/Cd、U/Th、F/Cl、Zn/Pb、Sa值、Saf值等,其高值代表干冷(或干、或冷)气候。

另一为剥蚀区与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涵义相异者:Ce/La、Ti/Nb、Al/Zr、K/Ca、K/Na、Rb/Sr、Zn/Cd、Ce/Y、Zr/Nb,其在剥蚀区高值代表湿热(或热、或湿)气候环境,而在沉积区相反,代表干冷(或干、或冷)气候环境;B/Ga、Ca/Mg、Ca/Sr、K/Rb、Sr/Ba、Li/Si、Br/I、TC/N、Cl/Br,与上相反,其在剥蚀区值高代表干冷,在沉积区代表湿热气候环境。

虽然这些地球化学参数指示古气候的特征主要是在与本区较成熟的古气候指示剂——孢粉标志的相关关系规律之上建立的,它们仅为具有区域局部意义的参数,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从文章的初步分析中可见古气候对这些参数的影响,不失为今后该区或其他区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2)沉积区18个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时间序列模型综合揭示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变规律

对沉积区全部钻孔样品按年龄排序(元素含量用Al标定),将4种重金属元素、4个环境参数(TFe2O3、TOC、磁化率和 C 值)、5 对元素比值(Rb/Sr、TOC/N、Al/Zr、Cd/Ca 和 Zn/Cd)、5 个因子(分别代表湿热、干凉、热、湿热和湿热气候环境的 F1、F2、F3、F4和“综合”)共18个指标建立的ARIMA模型结果表明,从整个第四纪2.6 Ma来看,可划分为21个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演化旋回,重金属含量在0.12 Ma以来变化较小,而TOC和磁化率随时间演变而显著增高;地球化学“综合”因子的预测值显示气候环境将向湿热方向转变,约过30 a左右,有一转折点,与许多学者预测的公元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0.5~2.5℃的结论吻合。对未来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趋势的预测说明本区环境的变化总体上受非局部性因素控制,这对于正确把握环境趋势、指导资源合理利用意义重大。

5.洞庭湖区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变化是对区域地质环境演化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1)本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将本区红土剖面与安徽宣城的红土剖面进行对比,发现本区红土剖面与宣城剖面反映的气候环境的变迁旋回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元素及其比值、磁化率、全氧化铁、有机质谷峰的振荡,证明了本区与我国南方红土地区从更新世早期晚时以来,发生了多次冷暖气候变化的旋回,与宣城的古土壤与古风化壳所反映的气候变迁的规律相近。证明本区红土与我国南方红土一样,存在着大量反映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可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将本区沉积层与北方黄土的灵台剖面比较,说明本区钻孔沉积物0.7 Ma以来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亦可相应划分5个以上旋回,年龄相当,两者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说明本区的气候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变化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紧密相联的。

将本区沉积层的TFe2O3、TOC、磁化率、Rb/Sr、Al/Zr及上述5 个因子等环境地球化学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表明在过去的0.8 Ma期间,与全球气候波动划分出的20个同位素阶段对应,本区沉积物的TFe2O3及“综合因子”等环境地球化学指标亦呈大致相似的趋势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奇数阶段对应,指示温度升高,表明是暖期;而Rb/Sr、Al/Zr等与偶数的阶段对应,指示温度降低,是冷期。

由于纬度不同,尤其秦岭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分隔,本区与北方黄土区及第四纪以来的海洋区域相比属于迥然不同的气候带,沉积物类型的重大差异就是证据,但它们又同时对全球性变化有所响应,关键是要确定这种反映全球变化标志的独特因素和参数。仔细分析深海沉积、黄土、冰盖和记录全球变化的共同标志或参数,发现主要为氧、碳同位素及Rb/Sr等少数几种比值。本书采用的多参数不仅突出了本气候带中物质成分的差异,而且其综合表达的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具某种相似性,说明经Al标定的参数明显是从区域或局部环境记录中抽取了的全球变化信息,是可以确定局部区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

(2)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关系

根据更新世早期沉积与第四纪以前老地层的接触关系,全区主要钻孔及阶地区所见剖面分析,早期盆地形成是区域地壳构造沉降差异形成湖泊的雏形,第四纪早期沉积物砂砾石以快速搬运沉积至湖盆地中心,形成较厚的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硬质岩石为主,砾度变化较大,圆度较差,多以次棱角状到次圆状为主,与基底岩层有显著的地球化学差异。

更新世早、中期沉积物之间为典型的不整合界面,周边阶地区地层剖面显示明显,如长沙、赤山等地就是以中期沉积物砂、砂砾石不整合覆盖于早期沉积的砂及砂砾石沉积表部,界面线上下凸凹不平,层理显示有一定的角度差,同时更新世中期沉积底部出现底砾层砾石大小混杂的结构。上下层沉积物ESR年龄差可达0.2 Ma。在地球化学成分上反映上下层也有较大的差异。钻孔剖面中磁极性倒转变化,其下早期为松山正极性世,其上中期为布容正极性世。显示其为全球地壳运动在本地区的反应。

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 a左右,长江南移江水向洞庭湖区分流明显增强。在本区北东部几个钻孔中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分发生显著的变化,代表长江物源的物质大量进入洞庭湖区,洞庭湖成为典型的过水型湖泊,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长江物源有更多的碱(土)元素,SiO2降低,Al2O3、Fe2O3增高,同时Cd、As、Hg、Sb、Pb、S、Se、Ge 等的降低均形成一个突变的界面,说明了长江之水大量进入洞庭湖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

❾ 谁知道CA、BA、SCI有什么区别吗说的具体一点

BA《生物学文摘》
<br>CA《化学文摘》
<br>SCI《科学引文索引》

美国《生物学文摘》创刊于1926年,现由美国生物科学情报社编辑出版,收录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种期刊,每年文献报道量30万余篇。1972年起为半月刊,12期为一卷,全年两卷。1998年期,一年一卷,每卷出一套累积索引。目前BA由多种载体形式: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
收录范围:
生物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临床及现场研究的原始资料;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评论;生物学的信息理论和应用;新发现的生物属类、名称、分布情况及新名词的定义;生命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等。

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简称CA,由美国化学会(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的化学文摘社(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简称CAS, http://www.cas.org)编辑出版。创刊于1907年。
期索引:CA每年两卷,每卷26期,共52期;卷索引:每卷出齐后随即出版;积累索引:每隔10年(1956年以前,1-4次累积索引)或5年(1957年以后,从第5次累积索引开始)出版一次。目前已出版了13次累积索引(Collective Index,1992-1996)指导性索引:索引指南(Index Guide,简称IG)、资料来源索引(CAS Source Index)和化学物质登记号手册等。
学科领域 :化学、化工、生物化学、生物遗传、农业和食品加工、医用化学、药物、毒物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

❿ 王贵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共主持省级科研项目4项,分别是:
1. 平顶山市盐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自选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豫科监委字2002.第194号;
2. 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自选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豫科鉴委字2002.第242号;
3. 河南省大小公峪金矿成矿断裂构造特征研究;横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豫科鉴委字2003.第322号;
4. 叶县区域农业土壤地质及化学背景的调查研究;横向课题,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豫科鉴委字2004.第316。
(二)主持市级科研项目4项:
1. 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 平顶山市主要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研究;
3. 平顶山市硅灰石矿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4. 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应处理好的几组辩证关系;
另外,参加市级科研项目6项。参编教材一部:地质学基础。国家专利一项:安全保健书包(实用新型)。
(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我国自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的战略优化途径。理论探讨(CSSCI)。2006(6)
2.河南省舞阳铁矿田铁山庙式铁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氧化作用特征研究,矿物学报(CSCD),2006(6)。
3.基于专家群的矿床经济技术灰关联评价方法,矿冶工程(EI.CSCD.CA)2006(6).
4.用灰色理论确定边坡最优监测点及安全系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 I),2007,(3)。
5.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西部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5)。
6.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地理(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0(5)。
7.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15(4)。
8.矿业经济发展中应注意地质环境保护,中国矿业(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第8卷总第43期(增刊)。
9.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矿业,1999年。

阅读全文

与ca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