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姚剑的学术成果
在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和CVPR、ECCV、ICIP、ICPR 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长期担任相关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和顶级国际学术会议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像与视频处理分析、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机器人视觉导航与定位、视觉检测、点云数据处理与分析、智能视频监控、三维人脸建模与识别、人体检测与跟踪、三维数字建模与监测、核工厂与核设施安全验证、人脸识别、目标检测与跟踪、数字海洋遥感、地面移动遥感、高分辨率遥感目标提取与场景解译等。
Ⅱ 麻天祥的学术成果
一、专著: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54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繁体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简体版。被评为《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优秀著作、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新闻出版总署),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佛学与人生》,27.1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汤用彤评传》,27.8万字,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8万字。
《欧阳竟无》,12万字,台湾商务出版社,1997年。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51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54.3万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佛门旧踪》,17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国近代学术史》,62.8万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33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修订版,34.7万字。
《陕西通史》(思想卷·宋元部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国佛教网络全书·历史卷·近代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境外谈佛》,21万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
《中国宗教哲学史》,31.2万字,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7月、8月。
《梁启超说佛》,25.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国禅宗思想史略》,29.4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三宝斋学术著作四种》“名家学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禅宗文化大学讲稿》(文理通识大课堂),19.6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如是我闻——麻天祥佛学与宗教哲学研究》,35万字,中华书局,2010年1月。
《指月——麻天祥随笔初集》,20万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实际时间2010年2月)。
《揽月——麻天祥随笔二集》,19.4万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实际时间2010年2月)。
二、主编
《民国学案》,六卷,350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马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黄梅四祖寺与中国禅宗》,3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佛学百年》,81.4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0世纪佛学经典文库》,2008年出版6种:《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学史略》、《胡适卷》、《欧阳竟无卷》、《杨仁山卷》。
《国学常识》,56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
三、论文:
《红楼梦兼包并容的文化思想》,《红楼梦学刊》1988年2期。
《五台山佛教东传及传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1989年1期。
《梁启超人生哲学初探》,《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3期。
《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中州学刊》1989年4期。
《杨仁山诸宗同归三教一体的净土思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2期。
《杨度学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论的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5期。
《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学术研究》1990年5期。
《龚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征》,《晋阳学刊》1991年2期。
《熊十力的本心本体论》,《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3期。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兴的原因》,《哲学与文化》(台湾)1991年10期。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3期。
《读书札记五则》,《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2期
《龚自珍学佛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4期。
《近代佛教哲学研究》,《河北学刊》1992年1期
《丘处机二入关中及全真道的发展》,《人文杂志》1992年4期。
《汤用彤比较宗教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2期。
《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哲学与文化》(台湾)1992年6期。
《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孔子研究》1992年4期。
《汤用彤文化观念的形成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导引》,《哲学杂志》1993年1期。
《吴宓的新人文主义》,《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2 期。
《中体西用与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化》,《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3期。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学术研究》1993年2 期。
《近代经学的思想特征》,《传统文化与近代化》1993年4期。
《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人生哲学》,《海南大学学报》1993年4 期。
《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史研究中之具体问题之比较》,《佛学研究》1994年3期。
《中西文化论争的文化哲学》,《湖南师大学报》1994年6期。
《近代经学的形式和内容》,《孔子研究》1994年4 期。
《汤用彤学术思想概说》,《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1期。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学术研究》1995年1期。
《汤用彤先生的汉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学与文化》第二辑,1995年。
《挑战与回应的百年学术》,《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3期
《佛教与二十一世纪》,《佛学研究》1995年2期。
《清代学者对鬼谷子研究的贡献》,《文献》1996年3期。
《理学与禅学》,《湖南师大学报》1996年3期。
《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4期。
《传统学术的递嬗与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3期;《高等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6月。
《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研究方法之比较》,《求索》1997年6期。
《禅考及禅的现代诠释》,《禅考》文史第四十五,1998年9月。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乞食效贫儿——中国现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国改革报》1998年7月1日。
《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禅学研究》第三集,1998年11月
《变徽协奏曲——近代学术统论》,《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近代史》2000年第6期。
《欧阳法相唯识宗诠》, 《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太虚科学唯识宗说》,《中国佛学》第三卷第一期,2000年。
《光山净居寺考》,《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2期
《宗教道德与医学伦理》,载《世纪之交的宗教与宗教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7页。
《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趋同》,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0年8月14日;《新华文摘》2000年11月。
《佛教与二十一世纪》,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7页。
《创变中的民国学术》,《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禅空与上帝——关于基督教与禅宗的对话》,《文化中国》(加拿大)27、28期,2001年3月。
《阐释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1年4月2日。
《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孔门大乘阳明禅》,《禅学研究》第四集,2002。
《宗教与宗教学新论》,《云梦学刊》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3期。
《印顺禅宗思想解读》,《曹溪禅研究》第三辑,第3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道、言与空、心》,《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中英文〈圣经〉翻译中本体论和人性论的文化差异》,《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云梦学刊》2004年第5期,第26-29页。
《尢智表的佛学科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佛教的科学分析及佛学、科学的比较研究》,《普门学报》总27期,2005年5月。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朝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哲学与医学的交融性思维》,《科学时报》2005年7月4日B4版。
《天人合一、心统万物的儒教哲学》,《云梦学刊》2005年第6期。
《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式》,《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11期;《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优秀论文。
《宋代新儒教哲学述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Scientific analysis of Buddhism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m and science”, P.594-629,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1,No.4, October 2006.
《印顺佛学思想解读》,《闽南佛学》第4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
《概论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禅》,《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宗教哲学方法论的理论探索》,《中国宗教》06年10期。
《宋代士大夫禅学》,《禅学研究》第6辑,2006年10月。
《星云对临济禅的诠释》,《普门学报》总40期,2007年7月;《禅与人间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台湾),2007年4月。
《宗教制度化及宗教哲学的二律悖反》,《哲学门》第1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雍正与清初禅学之兴衰》,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2期。
《中国宗教哲学思维模式的理论探索》,《中国宗教》2007年第10期。
《中国近代化与民族佛教之发显》,《佛教学报》(韩)第47辑,2007年2月,中、韩文。
《船山先生的佛学现量观》,《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佛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原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期。
《中国近代文化的哲学解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佛学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舍利的历史与象征》,《佛学研究》总17期,2008年。
《宗教的象征与无限》,《中国宗教》2009年第9期。
《慧皎与早期佛教哲学的综合》,《禅学研究》第八辑,2010年。
《雪峰义存对心性哲学的解读》,选自《雪峰义存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
《法显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选自《东晋求法高僧法显和〈佛国记〉》,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慧远法性无性的体极论及果报哲学》,《普门学报》(台)57期,2010年5月。
《禅的现代诠释》(演讲),《在少林寺听讲座》上,465-488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卷,325-338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学术商品化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月11日。
Ⅲ 许光耀的学术成果
1、欧共体竞争法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独著
2、欧共体竞争立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
3、欧共体竞争法经典判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著
4、欧共体竞争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独著
5、国际私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
6、民商法英语学习,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
其中,前三部著作合称为“欧共体竞争法研究丛书”,共170万字,以欧共体竞争法为依托,从立法、理论与实务三方面全方位阐述反垄断法学科体系,完整阐明了反垄断法的内容,系统揭示了反垄断法的法律与经济分析方法,为我国反垄断法学理论建设做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该丛书于2010年获得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联邦反托拉斯法——竞争法律及其实践,译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34.4万字。该书为目前美国最权威的反垄断法著作,其翻译历时28个月,本人实际投入4500个小时以上,是所经历过的工作中最艰苦的一项。
此外,副主编若干部,参编十余部。 1、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非仲裁地化趋势,《法学评论》1992年第2期
2、论最密切联系利弊得失,《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
3、经济法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
4、欧洲共同体竞争法研究,《经济法论丛》1999年第2期
5、欧共体竞争法哲学的新发展,《经济法论丛》2001年第5期
6、竞争法视角下的公法冲突,《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2年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行政垄断并非反垄断法上的特殊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8、欧共体委员会汽车销售协议成批豁免条例,《经济法论丛》2003年第8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9、经济越权代理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后果,《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
10、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竞争法的协调,《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11、论合法垄断,《湖南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2、论国际惯例,《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3、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14、限制竞争协议的违法性标准,《经济法论丛》第10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
15、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宁夏大学学报》2004所第9期
16、合法垄断、适用除外与豁免,《竞争法评论》第1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7、欧共体理事会1/2003条例,《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9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8、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时代法学》2004年第3年
19、英国1997年不公平合同条件法,《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9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0、“合理原则”及其立法模式比较研究,《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21、企业合并的竞争法分析,《时代法学》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
22、论竞争法上的“相关企业”,《湖南大学学报》2006第6期,人大复印
23、欧共体竞争法的实施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4、欧共体竞争法实施机制的现代化,《中国竞争立法探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5、《反垄断法(草案)》中关于垄断协议诸条款之评析,《反垄断立法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6、论反致的不合理性,《时代法学》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
27、纵向协议的竞争法调整,《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8、竞争法上的相关市场界定问题比较研究,台湾《月旦财经法杂志》2007年11期
29、著作权拒绝许可行为的竞争法调整,《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5期
30、美国反托拉斯法上的行业协会,《河北法学》2008年第5期
31、《反垄断法》中垄断协议诸条款之评析,《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32、关于《反价格垄断规定(草案)》的修改建议,载《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18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33、《关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有关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4、《关于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有关规定(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
35、美国《谢尔曼法》意义上的垄断化,《时代法学》2010年第5期
36、知识产权在反垄断法上引起的特殊问题,《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第3期
37、转售价格维持的反垄断法分析,《政法论丛》2011年第4期
38、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法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39、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第11期
40、法律理性之美的探求——《质检法教程》的评价与建议, 《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21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41、竞争经济学对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影响,《东北亚法研究》(韩国),2012年版
42、略论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制度,《法学评论》2012年第6期 1、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共体竞争法研究,2001
2、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比较研究,2004
3、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竞争法理论体系的构建,2005
4、湖南省社科基金:限制竞争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2006;项目编号06YB18,结项证书号20120046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垄断协议的法律调整,2007;批准号07JA820037,结项证书编号:2011JXZ1270
6、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软件产业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认定及其救济,2009;批准号: 09SFB2046
7、国家社科基金:企业集中行为的反垄断法调整,2012;批准号12BFX098
Ⅳ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
学校一贯坚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我校原工科研究所矿业部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校在校在籍研究生10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2000人,硕士研究生8000余人。在校研究生除积极参加所在学科、专业的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组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并多次获奖,已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2000年11月,是全国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56所研究生院之一。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大力发展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重点抓好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进、强化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管理质量,适应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要求,力争把湖南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国内一流大学。
Ⅳ 陈适的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论文 : 1.二值图象的形状匹配与精定位,《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学报》1996.4
2.GPS定位方式及提高定位精度的措施,《中国水运》2001水运科技专辑
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专辑
4.GPS的通信功能与应用,《中国水运》2001.9
5.GPS船舶监控系统的设计,《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4
6.嵌入式Internet技术应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2年第3期
7.具有随机二进制调制波形的PCM/FM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6
8.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高速无线数据传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2
9.基于小波变换的OFDM调制解调技术,《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4
Ⅵ 我是普通一本毕业,没有什么科研成果,没有发表过论文。今年报考了湖大的推免研究生。请问湖大会不会给我
一本毕业,没有什么科研成果,没有发表过论
知道更分析,肯定好的
Ⅶ 孙有中的学术成果
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
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读解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跨文化传播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论丛》,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传播前沿对话》,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
《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视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
《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
《美国文化产业》,合编,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
《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美国大众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细说美利坚》(合著,第一署名),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
《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英语写作第五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
《媒介伦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译丛》(8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合译,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评论版。
“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闻爱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贾玉新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
“杜威与现代中国,”与Roger T. Ames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第17版。
“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
“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
“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与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与张阳合撰,第一署名,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
“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
“中国国际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学刊》,2007。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
“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
“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
“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
“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
“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
“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stry Press, 2003.
“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
“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
“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
“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
“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
“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
“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
“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
“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
“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
“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
“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
“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
“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
“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
“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
“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
“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1991年12月14日。
“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西方文化经典译丛”,《英语学习》杂志,2002-2005年。
“美国哲学导读”,梅仁毅主编《美国读本》,第10单元,外研社,2002年版。
《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Ⅷ 湖南大学学术型推免生奖学金问题
1 保送的还要缴学费?我记得好像不用。可能各个院系有不同吧。
2 建议去 湖南大学贴吧 或者 爱晚红枫 问一下吧,在这问了你也不放心。
3 更好的办法是打电话到工商管理学院去问。有专门的老师就是负责人事变动,招生就业等工作的。电话号码也很好找吧,官网主页。
祝好运!
Ⅸ 胡平仁的学术成果
1.《法理学基础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在权利与权力之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宪政语境下的习惯法与地方自治——“萨摩亚方式”的法社会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2月版)等。
4、湘江法律评论.第7卷/胡平仁主编,2009-1-1版
5、法律社会学(边缘法学丛书)/胡平仁等著,2006-12-1版
6、《中国传统诉讼艺术案例》/胡平仁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0-1版 1.《法学绪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法理学》,副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2年第2版;
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副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法律政策学:平衡权利与权力的科学。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3期。
(2)法律政策学的研究路向。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 5 期。
(3)关于村民自治问题。这是本人对市民社会与权力制约所作的系列研究之三,发表在《当代法学》2000年第 5 期。
(4)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途径。该文是本人对市民社会与权力制约所作的系列研究之二,发表在《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第 4 期。
(5)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载《湘潭大学学报》2001年第 1 期。
(6)政策评估的标准。载《湘潭大学学报》2002年第 3 期。
(7)政策接受主体及其集团化趋势。载《行政与法》2000年第 5 期。
(8)法律接受初探。载《行政与法》2001年第 2 期。
(9)法理学教材的学术风格与内容整合。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 2 期。
(10)村民直选.村民自治.社会制约权力。这是本人对市民社会与权力制约所作的系列研究之四,载《湘江法律评论》第 3 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法律创制的法政策学分析。载《湘江法律评论》第 4 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平等与身份的法社会学分析。载《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 5 期。
(13)法律义务新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Ⅹ 陈伟华的近年主要科研成果
(一)课题及项目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
教研教改项目:校、省级精品课程及校级教学团队重要骨干成员并负责课程网站建设;指导湖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SIT项目4项。
1、“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与基督教文化”,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主持。
2、书稿《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新质》(独著),获第十一届湖南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立项全额资助。
3、“中国现代电影与文学叙事的交融与间离”,200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
4、任副主编组织编撰《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共80万字),并撰写15万字,2003~2006。
5、2009年度湖南省精品课程:“大学基础写作”,骨干成员。
6、200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湖南省教育厅。
7、2007年度湖南大学校级教学团队:“中国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成员。
8、2008年度湖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大学基础写作”,骨干成员。
9、指导湖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SIT项目4项。
(二)专著
1、《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合著,副主编,80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新质》(独著,28.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鲁迅郭沫若研究札记》(独著,33.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大学基础写作》(教材,合著,撰写第四及第五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5、《中国现代电影与文学之关联研究——以历史与比较为视角》(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6、《青春飞扬的日子——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第1辑)》(副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
(三)论文(部分论文题目)
1. 《缘情而生,因情而灭——试析徐志摩文学创作发生、衰竭之因》(独著),《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2. 《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法》(独著),《学术研究》(CSSCI),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题》,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3. 《文学史和学术史比较略论——以〈中国小说史略〉和〈清代学术概论〉为例》(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4. 《中国小说叙事意象的现代转型与基督教文化》(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5. 《诗可以怨》(独著),收入《巴金:新世纪的阐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破茧”与“自足”》(独著),《粤海风》,2004年第2期。
7. 《简论转型时期的文化整合与鲁迅思想》(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4年第8期。
8. 《新月理论家们的“硬译”——论新月派诗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独著),《中国文学研究》(CSSCI扩展版),2005年第1期。
9. 《蚕蜕里的新生——试论新月诗论与中国传统诗论》(独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 《文心与模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独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5年第6期。
11. 《在转型时期的文化整合中应运而生——试论中国现代文学之起始》(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6年第9期。
12. 《论穆时英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独著),收入《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研究前沿文存:2005年广州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 《中国书信体小说之兴盛与基督教文化》(独著),《学术研究》(CSSCI),2007年第10期。
14. 《1907:思想家鲁迅的成熟》(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8年第11期。
15. 《一代有一代之国学》(独著),《博览群书》,2008年12期。后收集《读书与阅世——〈博览群书〉2006—2008精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16. 《论当代婚外情小说与基督教文化》(独著),《求索》(CSSCI),2009年第5期。以《耶稣与罪妇——中国当代婚外情小说与基督教文化》为题收入《灵魂拯救·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版。
17.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独著),《求索》(CSSCI),2010年第4期。
18. 《大学语文应强调文化品性————大学语文教材及理想模式略探》(独著),收入《教育教学研究论丛·第2辑·湖南大学2006年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 《大学基础写作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独著),《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10年第3期。
2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独著),《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11年。
21. 《简论文学与中国电影之创建》(独著),《文学评论》(CSSCI,重点期刊),2012年。
22. 《略论电影寓教于乐之典型技法》(独著),《求索》(CSSCI),2012年。
23. 《论老舍小说〈离婚〉的电影改编》(独著),《山东社会科学》(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2年。
(四)学术会议
1、基督教在中国:比较研究的视角与方法青年学者研讨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2006年11月。
2、第三届“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2006年12月)。
3、汉语灵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2008年10月)
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10月)
5、纪实文学的创作现状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湖南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11月)
6、湖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南华大学文法学院),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