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华侨大学真的很差劲吗
华侨大学不差。
华侨大学(Huaqiao University)直属中央统战部领导,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设立的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央统战部与国侨办、教育部、福建省共建的综合性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
学校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高水平大学、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师资科研建设:
1、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6月,学校建有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成绩骄人。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内外各学科大赛中,华侨大学屡获大奖;学生男子篮球队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十五届赛事中获得九次总冠军。
2、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现有教职工2800多人。在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54%、博士学位者占65%、海外留学经历者占3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68%。有双聘院士6人,国家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3、科研平台
2006-2010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1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和863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 329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60项。申请各种专利84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2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官网-学校概况
B. 华侨大学科创有哪些项目
科创是你自己有个创意想法,然后申请立项
C.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的学术成果
2003年12月以来,建筑学专业教师共主持研究相关科研项目32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分课题1项,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福建省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国务院侨办科研课题14项,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发表论著2本,主编教材1本;发表论文、作品150余篇(幅);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1项,福建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福建省优秀建筑设计工程二等奖2项,福建省优秀建筑设计工程三等奖3项。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是当今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源泉,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建筑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广大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整个学院学术氛围浓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与设计作品不断涌现,稳定而具有发展前景的各学科科研发展方向已基本形成。
D.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怎么样
华侨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80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计算机专业之一。1982年成立计算机系,200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994年获得福建省首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同年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一个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硕士点和一个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均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智能数据管理及应用、软件工程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E.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能不能转到工商管理专业怎么转
大一大二的任意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去你所在的学院提交申请,而且绩点要在3.7以上,剩下的就是看学校批了
F. 国立华侨大学有机会进入“2011”计划高校吗
2011计划第一批71个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1、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
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
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9、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10、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11、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协鑫集团
12、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
13、拓扑材料科学与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等
14、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
15、知识经济与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
16、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17、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21、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
22、“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23、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24、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26、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
27、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清华大学,长江三峡集团
28、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29、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
30、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大学牵头,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
31、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和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32、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
33、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科院电子所
34、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
35、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
36、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
37、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38、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团,太重煤机等单位
39、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40、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41、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罗马大学,国际汉学会
42、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43、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44、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5、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46、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牵头,由天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
47、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台湾物联网联盟。
48、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集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协同。
49、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协同高校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组建。
50、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校协同。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
52、世界文明与区域研究协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联合成立。
53、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54、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55、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导,苏州大学牵头,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等单位参与。
56、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农业大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河北农大 青岛农大 山东省农科院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金正大股份有限公司
57、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该协同创新中心由华侨大学牵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暨南大学、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协同组建,主管部门为国务院侨办。
58、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天津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共同协作。
59、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单位: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国家宗教局等政府部门和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社会调查组织(ISSP)、东亚社会社会调查(EASS)、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
60、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贸大学牵头,商务部、浙江省义乌市、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日内瓦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协同单位。
61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10家单位协同参与。该中心旨在汇聚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形成一流学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建设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基地。
62、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的“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携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3家龙头企业组建的“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发领域包括材料结构设计、绿色新工艺开发及化工工艺优化集成等。
63、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依托天津医科大学在医学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及其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优势,南开大学在生命科学、药学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北京大学、华大基因有限公司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分子医学中心(CMM)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64、湖南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牵头的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近日成立。该中心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4个国家级平台及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为参与单位。
65、网络计算与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建设。
66、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共同建设。
67、通航时代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68.镍钴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清华大学、瑞典国家冶金研究所等7家核心成员单位共同建设。
69.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河海大学、清华大学牵头,协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校、水利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70.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由三峡大学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将努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形成协同攻关机制,积极构建地质灾害、水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和生态环境三个协同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面向地方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
71.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医药集团、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圣和药业有限公司。
G. 华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好么课程是不是很难一般还有精力学2专业么
这个应该是信息工程学院的吧?其实要花多少精力和时间要看你的努力程度,我有同学学土木的还修计算机专业呢,其实华大里头时间安排要靠自己,老师基本上是不会给你什么帮助的,你要是有毅力,鼓励你学,但华大双学位有基点要求,你要先达到那个基点,还有就是双学位常常要求晚一年毕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电子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零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 3.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r 主要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微型计算机原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理论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电子与电子学以及微电子学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语言和算法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信息工程 信息科学技术 软件工程 影视艺术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电气信息工程 计算机软件 电力工程与管理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H. 华侨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怎么样
简单的说,那是相当的牛B,绝对的华大学子都懂的骄傲
I.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怎么样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始于1964年开办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迄今已有52年办学历史。土木工程学科1983年开始招收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 “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获得“结构工程”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9年获批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土木工程学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和特色重点学科。
学院以建设“特色明显、国内先进、福建省一流的土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目标。秉承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侨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港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汇聚着一批学源广阔、富有朝气的教学科研人员,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教授25人,副高32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5人,博士率75.6%。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领军人才,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2人,闽江学者、 省百人计划、桐江学者等特聘教授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3人。
学院现有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术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硕士点。开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于1997年、2005年和2016年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
学院面向全国和境外招生,面向境内通过全国高考本科一批或本科提前批招生,面向境外通过两校(与暨南大学)联招、参加教育部的全国联招或单独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约1800人、硕士生约190人、博士生11人。
学院在人才培养创新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拥有福建省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基地,福建省土建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福建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验点、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3个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研究生教学,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致力于创新实践教育和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取得良好人才培养效果。研究成果“基于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成效显著。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发表论文被SCI和EI收录近2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5项。丰硕的学术成果极大提升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也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水平土木工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土木工程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
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隧道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技术中心
厦门市“防火综合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城市水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