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苏省有法学专业的大学
就光法学学科而言,排名及原因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很多高校都没有,目前也就北大、人大、中政等少数高校有。另外,该院公丕祥教授是著名法学家,也是江苏高院院长,如果你在南师大能拜入他的门下,前途一片光明。 2、南京大学。前中央大学,法学院还是有一定底蕴,但近年发展不如南师大快。不过其经济法有博士点,而且经济法专业在全国还是有较大名气。 3、苏州大学。民国时期,北朝阳南东吴,苏大的法学院还是有历史传承的。 如果选学校的话, 1、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金字招牌。 2、南师大法学院,在南京,省会。 3 、苏州大学法学院,好于其他一些莫名奇妙的学校。
B. 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是省级奖吗
不是,是地厅级奖。省级奖励严格的说必须是省政府奖
C. 狄小华的科研获奖
1.“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和监狱行刑研究”先后获南京大学2002年度优秀博士论文、获江苏省教育厅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2.“复合正义与刑事调解”(载于《政法论坛》03年第3期),获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
1. 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犯罪学会理事
3. 中国监狱学会教育改造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4.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法律咨询委员
5.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心理矫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6. 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7. 南京市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
8.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特邀陪审员
9. 南京市女子监狱公正文明特邀执法监督员
10.法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D. 陈峰的获奖情况
省级以上奖项:
2011年 “法治江苏”征文三等奖
2010年 获江苏省行政法学会论文一等奖
2010年 第一届江苏省行政与经济法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9年 获江苏省行政法年会论文二等奖
2008年 获第三届“全国公法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8年 获江苏省行政法年会论文三等奖
2007年 获第二届“全国公法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4年 获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实践先进个人、优秀成果奖
校级以上奖项:
2010年 获苏州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全校三人之一,文科唯一一人)
2010年 获苏州大学“朱敬文奖学金”
2009年 获苏州大学2008~2009年度校学术标兵称号(全校六人之一)
2009年 获苏州大学“王健奖学金”
2008年 获校“学习十七大、学习新党章”主体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
2007年获苏州大学王健奖学金
2006年 荣获苏州大学2006年度王健奖学金
2005年 获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第二次论文发布会二等奖
2004年 获苏州大学 2003~2004年度人民奖学金二等奖学金
2004年 获苏州大学 2003~2004年度校优秀学生干部
2003年 获苏州大学 2002~2003年度人民奖学金三等奖学金
2003年 获苏州大学 2002~2003年度校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
2002年 获苏州大学2001~2002年度校三好学生
2002年 获苏州大学2001~2002年度校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先进个人奖学金
2002年 获苏州大学2001~2002年度专项奖学金
2001年 获苏州大学2000~2001年度人民奖学金一等奖学金
2001年 获2000~2001年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优秀学生干部
2001年 获苏州大学2000~2001年度校暑期实践先进个人
最近5年曾发表过的主要著作、论文(包括发表时间、刊物名称、合作者及本人在合作者中排名次序):
1) 2010年参编(副主编)学术论著《中国行政法学专题研究述评(2000-2010)》(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2009年合著(第二作者)学术专著《行政协助过程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建议制定我国宪法性法律“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另一种思路》,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四卷),第二作者,2010年3月版;
4) 《协力行政的兴起及其行为型态探析》,载《求是学刊》(全国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10年第1期;
5) 《协商民主:提供“审议”传统宪政理念的新视角》,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全国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08年第4期;
6) 《互联网管制背景下的网络人权保障体系探析》,载于《法治论丛》,第二作者,2008/02,并于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8期转载;
7) 《审议民主:一种“审议”传统宪政理念的宪政观》,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核心期刊),(CSSCI来源集刊,全国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08年第4期;
8) 《试论实现给付行政任务的公私协力行为》,载于《南京大学法律评论》(CSSCI来源集刊,全国核心期刊),第二作者,2008年春秋号;
9) 《论实现给付行政任务的公私协力行为》,载于2008年10月“第三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独立作者(该文获2008年第三届全国公法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10) 《试论行政法任务变迁对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启示》,载于《社会公正与法治国家》,独立作者,2008年11月版(该文获2007年第二届全国公法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11) 《协力行政及其行为型态研究意义考略——”公民有序参与”法治化路径研究》,载《法政研究》(武汉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集刊),2009年创刊号。
12) 《行政协力行为初论》,载《东方法学》,独立作者,2009年第4期,并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9年第12期转载;
13) 《农村群体性事件法治化的制度逻辑——基于城镇化背景的分析》,第二作者,2010年全国行政法年会论文。
14) 《行政协力范畴探略——行政协力的概念与若干相关问题》,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一作者,2009年第4期;
15) 《论行政程序中当事人协力义务的相对性》,载《江苏省法学会行政法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独立作者,2009年;
16) 《论实现给付行政任务的公私协力行为》,载于2008年10月《“第三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独立作者(该文获2008年第三届全国公法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17) 《域外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之特征》,载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第一作者2008/04。
18) 《行政证据收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由“钓鱼执法“事件引发的思考》,载于《”江苏省行政与经济法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第二作者(该文获第一届江苏省行政与经济法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19) 《基于过程理念的行政程序法研究——评《中国行政程序法的理念与实践》》,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独立作者2008年第4期;
20) 《试论行政法任务变迁对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启示》,载于《社会公正与法治国家》,独立作者,2008年11月版(该文获2007年第二届全国公法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21) 《协力行政及其行为型态研究意义考略——“公民有序参与”法治化路径研究》,载《法政研究》(武汉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集刊),2009年创刊号;
2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的法治路径探析》,载于《江苏农村经济》,第二作者,2008年第5期;
23) 《论行政法律关系“不平等下的对等”之性质》,载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09年第2期;
24) 《论行政程序中当事人协力义务的相对性——以行政调查程序为例》,载于《学习论坛》,独立作者,2010年第1期;
25)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载于《鄂州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9年第4期;
26) 《评翁岳生主编之<行政法>》,《湖南农机》,第一作者,2008年第11期;
27) 《试论行政法任务变迁》,《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07年第11期;
28) 《透视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程序缺陷及其完善》,《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二作者)
29) 《行政指导价值基础初探》,《西南法学》2005年第四卷,吉林文史出版社(独立作者)
30) 《试论行政指导在行政法意义上的理论基础》,《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独立作者)
31) 《台湾地区行政法学研究集大成之巨著——评翁岳生主编之<行政法>》,《美中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独立作者)
32) 《试论电子政务对传统行政行为理论的影响》,《社科研究》,2006年第3期(香港杂志)(独立作者)
33) 《试论我国公共人事服务事业民营化的行政法学思考》,《研究生法学杂志》,2006年第五卷第2期(独立作者)
34) 《行政权:行政法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7月(第一作者)
35) 《浅论研究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宪政意义》,《河南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
36) 《司法赔偿委员会若干问题分析和改革建议》,《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报》,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37) 《公共人事服务事业民营化的行政法学思考》,《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
38) 《论行政法律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学术论坛》2004年第一辑“法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28页~29页(独立作者)
39) 《农民权利保障问题探析》,《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
40) 《刍议我国行政诉讼收费制度》,《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
41) 《确立行政权为行政法逻辑起点的可行性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42) 《试论我国建立行政法人制度的可行性》,《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
43) 《试论行政法逻辑起点》,《检察研究》(2006年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第一作者)
44)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精髓是政府法治文化》,《工商管理科学》,2006年第8期(第二作者)
45) 《侦查权性质之定性探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第二作者)
46) 《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之构想》,《法学教育》,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
47) 《论西部大开发与法治现代化》,《理论新探索》,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
48) 《和谐工商 法治先行》,《工商管理科学》,2006年第12期(第二作者)
49) 《行政紧急程序初论》,《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
50) 《浅谈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适用》,《中国律师和法学家》,2006年3月号(第二作者)
E. 南师大黄和新教授的代表性著作
黄和新
黄和新
男,1963年12月出生,江苏省海门市人,中共党员。1985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留校任教。2003年5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师从著名法学家公丕祥教授),获法学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法学副教授,1996年5月获硕士生导师资格,2000年6月获教授任职资格。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民商法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法学会理事、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担任泰州、淮安、宿迁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还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聘为专家咨询委员;被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聘为江苏省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讲师。
主研方向:
黄和新教授长期从事民商法学(合同法学)、经济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了五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课题包括《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法制现代化与江苏经济发展》(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司法制现代化研究》(江苏省“八五”社科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现代化研究》(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重点工程项目);《WTO规则与中国民商法制、经济法制协调发展研究》(横向项目)。其主要科研成果有:
a\个人专著包括《中国合同法论》、《所有权的理论逻辑》等四部;
b\主编著作包括《中国民法学》、《中国经济法新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法制研究》、《市场经济法通论》、《新合同法详解与应用》、法学类丛书两套,即《排解经济纠纷丛书》(12卷)和《独角兽丛书》(11卷);
c\ 合作著作包括《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上)》、《你所关心的金融投资法律问题》、《关贸总协定与中国》、《法律教程》、《大学法学》、《中国教育的法律基石》等十余部;
d\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其中《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上)》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中国合同法论》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论现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代位权人优先受偿权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分获全国十三省、市、区经济法学术研讨会2001年和2002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年被江苏省法学会评为法学研究先进个人。
黄和新教授一向重视教学工作,多年来在本专科层次开设过《法学概论》、《法学概论与经济法》、《经济法学》、《合同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包括研究生课程班)开设过《民法学专题研究》、《经济法学专题研究》、《合同法学专题研究》、《市场经济法制原理》、《国际经济法学专题研究》、《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民事执行制度研究》等课程;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开设《民商法学前沿》等课程。先后在法学理论专业 (市场经济法制研究方向)、诉讼法学专业 (经济司法方向)、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经济行政法方向)指导七届硕士研究生。现为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任导师。黄和新教授的教学业绩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极富感染力,深受各层次受众(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为法院、检察院、政府有关部门作专题讲座的受众)的欢迎。先后获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评优“一等奖”、青年教师“教学十佳”、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及称号。
F. 范忠信的成就及荣誉
(1)199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二十六史大辞典》编委,策划人之一);
(2)1995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合著《情理法与中国人》,第一作者);
(3)1995年,获苏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合著《法理学:市场经济下的探索》,第二作者);
(4)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情理法与中国人》);
(5)2001年,获第二届湖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6)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三等奖(论文《“亲亲尊尊”与亲属相犯:中西刑法的暗合》);
(7)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届获中国法律史学会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论文《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法制惯例及其借鉴意义》、《自然人文地理与中华法律传统之特征》、《大陆法系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8)2003年,获第三届湖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中西伦理合璧与法治模式的中国特色》);
(9)2003年,获第八届武汉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著作《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
(10)2003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作者);
(11)2004年,获第四届湖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专著《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
(12)2007年,获首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专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13)2008年,获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曾宪义基金会首届“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专著《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与差异》)。 1993年,“苏州大学优秀骨干中青年教师”;
199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骨干青年教师”;
199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骨干青年教师”;
1996年,入选“江苏社会科学界跨世纪学人”。
1999年,获中国法学会“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2001年9月,湖北省政府“湖北省优秀教师”;
2002年,获中国法学会“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2002年7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4年9月,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和金质奖章;
2004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4年12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2005年3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
2005年10月,湖北省宣传文化界“五个一批”人才入选;
2005年11月,中国法学会《当代中国法学名家》首批入选;
2006年3月,湖北省政府“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2009年1月,入选《2008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
G. 李浩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浩(1951.11-) ,1951出生,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专业,师从常怡教授研习民事诉讼法。1985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代司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强制执行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研方向: 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著有《举证责任研究》;合著《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理论与实际》、《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专论》、《司法的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等著作;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民事诉讼法》教材编写,参加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诉讼法与律师制度》的编写。曾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九五”规划“民事证据法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事证据立法”的研究。《民事证据立法与民事证据制度的选择》一文获2002年度司法部优秀教材与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民事诉讼法原理》一书获2002年度司法部优秀教材与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一书获安徽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一文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一文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一文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一文获安徽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曾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目前正主持国家级重点课题“司法公正与社会公平正义”。 所获奖励: 1997年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多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1998年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安徽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2年、2006年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H. 河海大学法学院的概况
在法学教育中,法学院一贯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常规开展“模拟法庭”、专业社会实践、“学术沙龙”等活动,并通过河海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常规性的锻炼法律实务操作技能、服务社会大众的平台。位于江宁校区的法学院资料室,也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查阅专业文献提供了必要补充。
近年来,法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部省级基金项目,并承担了有关部委委托的课题,承接国家及地方科研任务的能力日益增强。法学院还有教师入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三批32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这不仅开创了我校教师入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及主要成员的先河,而且大大提高了河海大学法学院在法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法学院已在较短的时期内发表、出版了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论著,并因此获得了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法学院教师主编、副主编、合著或参编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统编教材,如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法学院高度重视与校外法学界及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法学院教师还积极服务于社会,多名教师担任了江苏省、南京市两级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咨询组咨询员、江苏省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法学专家咨询组成员、南京市政府法制法律咨询委员会成员、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业研究小组特邀成员、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等职务。
院长:邢鸿飞教授
副院长:王建文教授
副院长:陈广华副教授
I. 曾祥华的获奖情况
因科研成绩突出,2005年6月同时获苏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标兵”(第一名)称号、李中道奖学金、人民奖学金。2006年《和谐社会与立法》一文获中国法学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论坛二等奖,《关于收容制度的再讨论——与钟南山院士等商榷》获江苏省法学会年会论文一等奖。2007年《农村行政执法的问题分析》获中国法学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法制论坛”优秀奖,《关于太湖流域管理立法的思考》获江苏省法学会年会论文二等奖,同时被省法学会《江苏法学》摘编并报中国法学会、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政法委、省司法厅等部门,供领导决策参考。2009年《监督法的创新与缺憾》获江苏省法学会论文一等奖。《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一书获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参与的教学改革项目获江南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二)。2011年获得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J. 李艳芳的荣誉奖励
1、《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经济卷·商事卷主编助理)获全国图书一等奖。
2、《以案说法》系列获全国双优双效图书一等奖。
3、第七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2000)
4、《环境法课程》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5、《绿色贸易壁垒与清洁生产立法》获十三省市经济法学研究(江苏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
6、《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 奖(2004)
7、《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十三省市经济法研究会(天津市法学会)优秀论一等奖。(2004)
8、《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北京市法学会2005年度优秀成果奖。
主要成就
1、《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经济卷·商事卷主编助理)获全国图书一等奖。
2、《以案说法》系列获全国双优双效图书一等奖。
3、第七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2000)
4、《环境法课程》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5、《绿色贸易壁垒与清洁生产立法》获十三省市经济法学研究(江苏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
6、《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
7、《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十三省市经济法研究会(天津市法学会)优秀论一等奖。(2004)
8、《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北京市法学会2005年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