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凝华成果

凝华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30 05:29:54

1. 为什么雪花是六角形的呢!

形成原因
雪花是由小冰晶增大变来的,而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的为最多,因而形成雪花多是六角形的。雪花形状的多种多样,则与它形成时的水汽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的弯曲程度不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边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实有水汽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冰晶的面、边、角上的饱和水汽压不同,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如果云中水汽不太丰富,实有水汽压仅大于平面的饱和水汽压,水汽只在面上凝华,这时形成的是柱状雪花;如果水汽稍多,实有水汽压大于边上的饱和水汽压,水汽在边上和面上都会发生凝华,由于凝华的速度还与弯曲程度有关,弯曲程度大的地方凝华较快,所以在冰晶边上凝华比面上快,这时多形成片状雪花;如果云中水汽非常丰富,实有水汽压大于角上的饱和水汽压,这样在面上、边上、角上都有水汽凝华,但尖角处位置突出,水汽供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所以多形成枝状或星状雪花,故又名六出。
再加上冰晶不停地运动,它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也不断变化,这样就使得冰晶各种部分增长的速度不一致,形成多种多样的雪花。

2. 物态变化综合实践成果

人工降雨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干冰升华,从固态变成气态。干冰升华后吸收大量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微小的冰晶。然后空气中的水蒸气以冰晶为

3. 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旧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常说的一句古话。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不幸的遭遇比作变幻莫测的天灾,这是可以理解的。就是到了近代,天气的好坏仍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是非常多的,但一般说来,旱灾和涝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世界上最大,因为它出现的次数多,受灾面广。根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初到19世纪,我国就出现过旱灾一千多次。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幻想凭借人工的方法来影响天气,以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

早在公元1世纪,希腊有个历史学家普鲁泰赫就曾指出战争以后常常出现降雨现象。后来有人臆测是不是战争中的嘈杂声能催云致雨呢?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拨款1万美元,在云中进行了爆炸催云致雨试验,但并没有什么成效。此后,世界各国又有很多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研究和做了不少有意义的试验,后来也都失败了。

直到1930年人工降雨才首告成功,是荷兰人维拉尔特教授取得的。他将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的高空(离云顶200米处),在飞行过程中向云中投掷了近1,5吨的干冰碎块,并出动4架飞机在云中检验人工降雨的效果,发现在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了丰富的降雨。

试验虽然成功了,但维拉尔特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直到1933年瑞典人贝吉隆提出了“冰水转化”冷云致雨理论以后才弄明白。原来,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同时存在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由于冰晶比过冷却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更低,因此水汽直接凝华在冰晶上,空气相对湿度变小,从而促使过冷却小水滴很容易经过蒸发、凝华而迁移到冰晶上。只要云中有足够数量的冰晶,经过冰水转化,就能迅速增大,并随气流在云中上下“旅行”,互相碰撞并增长,从而形成了降雨。

以后,有人提出和发展了暖云降水的理论。这样人工降水的试验就在全世界推广开来,并在有些国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我国的人工降雨试验自1958年以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4. 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是怎么出现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旧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常说的一句古话。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不幸的遭遇比作变幻莫测的天灾,这是可以理解的。就是到了近代,天气的好坏仍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是非常多的,但一般说来,旱灾和涝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最大,因为它出现的次数多,受灾面广。根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初到19世纪,我国就出现过旱灾一千多次。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幻想凭借人工的方法来影响天气,以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

早在公元1世纪,希腊有个历史学家普鲁泰赫就曾指出战争以后常常出现降雨现象。后来有人臆测是不是战争中的嘈杂声能催云致雨呢?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拨款1万美元,在云中进行了爆炸催云致雨试验,但并没有什么成效。此后,世界各国又有很多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研究和做了不少有意义的试验,后来也都失败了。

直到1930年人工降雨才首告成功,是荷兰人维拉尔特教授取得的。他将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的高空(离云顶200米处),在飞行过程中向云中投掷了近1.5吨的干冰碎块,并出动4架飞机在云中检验人工降雨的效果,发现在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了丰富的降雨。

试验虽然成功了,但维拉尔特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直到1933年瑞典人贝吉隆提出了“冰水转化”冷云致雨理论以后才弄明白。原来,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同时存在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由于冰晶比过冷却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更低,因此水汽直接凝华在冰晶上,空气相对湿度变小,从而促使过冷却小水滴很容易经过蒸发、凝华而迁移到冰晶上。只要云中有足够数量的冰晶,经过冰水转化,就能迅速增大,并随气流在云中上下“旅行”,互相碰撞并增长,从而形成了降雨。

以后,有人提出和发展了暖云降水的理论。这样人工降水的试验就在全世界推广开来,并在有些国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我国的人工降雨试验自1958年以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5. 第一次人工降雨是怎么成功的,又是谁实现的呢

直到1930年人工降雨才首告成功,这是荷兰人维拉尔特教授取得的。他将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的高空(离云顶200米处),在飞行过程中向云中投掷了近1.5吨的干冰碎块,并出动4架飞机在云下检验人工降雨的效果,发现在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了丰沛的降雨。试验虽然成功了,但维拉尔特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直到1933年瑞典人贝吉隆提出了“冰水转化”冷云致雨理论以后才弄明白。

人们首先看到了一个线状闪电从云底伸下来,击中钟楼;其后,人们看见线状闪电的通道变宽,颜色也由白变为黄色。不久,闪电通道渐渐变暗,但整个通道不是在同时间均匀地变暗,因此明亮的通道变成了一串珍珠般的亮点,从云底垂挂下来,美丽动人。人们估计亮珠有32颗,每颗的直径有5米,亮珠之间的联线隐约可见。之后,亮珠逐渐缩小,形状变圆;最后,亮度愈来愈暗,终于完全熄灭。

6. 人工降雨是如何成功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旧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常说的一句古话。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不幸的遭遇比作变幻莫测的天灾,这是十分形象的。就是到了近代,天气的好坏仍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是很多的,但一般说来,旱灾和涝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最大,因为它出现频繁,受灾面广。根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初到19世纪,我国就出现过旱灾1013次之多。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幻想凭借人工的方法来影响天气,以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早在公元1世纪,希腊有个历史学家普鲁泰赫就曾指出战争以后常常出现降雨现象。后来有人臆测是不是战争中的嘈杂声能催云致雨呢?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拨款1万美元,在云中进行了爆炸催云致雨试验,但收效甚微。此后,世界各国又有很多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研究和作了不少有意义的试验,但结果也都不理想。

直到1930年人工降雨才首告成功,这是荷兰人维拉尔特教授取得的。他将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的高空(离云顶200米处),在飞行过程中向云中投掷了近1.5吨的干冰碎块,并出动4架飞机在云下检验人工降雨的效果,发现在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了丰沛的降雨。试验虽然成功了,但维拉尔特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直到1933年瑞典人贝吉隆提出了“冰水转化”冷云致雨理论以后才弄明白。原来,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同时存在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由于冰晶比过冷却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要低,因此水汽直接凝华在冰晶上,空气相对湿度变小,从而促使过冷却小水滴很容易经过蒸发、凝华而迁移到冰晶上。只要云中有足够数量的冰晶,经过“冰水转化”,就能迅速增大,并随气流在云中上下“旅行”,互相碰并增长,从而形成了降雨。以后,有人提出和发展了暖云降水的理论。这样人工降水的试验就在全世界展开了,并在有些国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我国的人工降雨试验自1958年以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7.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从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阅读全文

与凝华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