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行道树成果

行道树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29 21:34:10

❶ 保护森林的成果

森林的功能和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森林的功能

1.调节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

处于生长季节的阔叶林,每公顷每天能吸收1吨CO2,生产730公斤O2。按此推算,若人均拥有102米的森林,就能满足自己对氧的需要了。

2.净化空气

森林枝叶茂密,湿度也较高,能吸附油烟、灰尘,还能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每公顷油松林一年可吸尘36.4吨,夹竹桃、梧桐、槐树等能吸收SO2。松树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据测定,绿化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仅为市区的15%。

3.减低噪音

30米宽的林带可减低噪音6~8分贝,在行道树之间种灌木,防噪音效果更佳。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雨水,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能缓冲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促进水的渗透,减少和节制地面径流,有利于涵养水源。据统计,一亩林地比裸地多蓄水20吨,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森林还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据统计,在一次降雨346毫米后,平均每亩林地流失土壤4公斤,草地为6.2公斤,作物地和裸地分别是238公斤和450公斤。

5.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

(二)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匀,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分布也不均匀,属于少林国。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破坏森林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1.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晴天,由于太阳曝晒,地温升高,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矿质元素的进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冲测,把肥沃的表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50多亿吨土壤被冲进江河。

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海南省万宁县的森林覆盖率原来高达63%,由于有森林调节,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没发生过干旱。后来,人为的破坏使那里的森林覆盖率降至9.8%,从此以后,自然灾害纷至沓来,从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闹旱灾,致使21条河的河水断流,3/4的农田受旱减产,25个水库干涸。特别是森林被毁,使一些珍稀动物失去繁衍基地。那里的动物就难以生存。我国的海南坡鹿、华南虎、黑冠长臂猿等珍贵动物都由于生境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

❷ 一些关于银杏的资料

银杏,又名白果,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孓遗植物,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银杏属于干果类,在诸多的干果中,它的经济价值排名第三,是名副其实的“宝树”。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食用与药用、生态、木材、科研四个方面。
银杏具有重要的食用及药用价值。银杏果营养丰富,具有天然保健作用,长期食用能够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在药用价值方面,明代李时珍曾曰:“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银杏果仁内含黄铜甙、银杏酸等多种成分,具有抗结核、抗真菌、抑制癌细胞扩散的作用。银杏叶成分复杂,到目前为止已知其化学成分的银杏叶提取物多达160余种,主要有黄酮类、酚类、生物碱、白果醇等。医药界主要从银杏叶中提取黄铜甙制药,如6911片、舒血宁片等,临床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脑血管类疾病。银杏果、叶提取物还具有美容功效,可用来配制美容产品,目前市场上用其配制的护肤、护发等方面的产品已达50余种。另外,银杏的根、皮也可入药,用于治疗白带、遗精等疾病及某些牲畜疾病。银杏果外皮含有氢化银杏酸和银杏黄酮等化学成分,可作为制药原料。
银杏的生态价值体现在:从树的特性看,银杏适应能力强、耐污染、可抗病虫,是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林粮间作及“四旁”绿化的理想树种,对于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银杏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树姿高大挺拔,叶片玲珑奇特,集树叶美、冠形美、干形美于一身,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在绿化城乡、美化园林、营造自然景观等方面远远超过一般的绿化树种,向来为植物学家和园林学家所重视。目前,银杏树已被日、韩等国家以及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定为城市绿化的首选树种。银杏盆景也以干粗、枝曲、根露等外在形态和独特的造型,表现出苍劲、古朴、曲折的意境,极富诗情画意,是盆景中的上品,被世人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活的艺术品”。
银杏木材优质,价格昂贵,素有“银香木”之称,其木材价值可见一斑。银杏木材纹理通直,不翘不裂,易于加工,兼有特殊药香味,属上等木材,是工艺雕刻、室内装饰和制造贵重家具、绘图板的上等原料。由于银杏木材的产量微乎其微,国际市场价格一般为0.3万美元/立方米,国内售价也在万元以上。据专家测算,20年生银杏人工用材林,每亩可生产规格木材12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35万元(国内现行价的30%)计,每亩产值达4.2万元。
银杏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银杏的起源、演化、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基本包括了植物形态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的所有研究课题与题材。通过研究银杏,人类将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揭示植物演化、遗传的历程。近年来有许多人士多次提议,将银杏树定为“国树”。

❸ 张晓风的《小说教室》一问

个人简介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曾得过吴三连,中山国家文艺奖,当选过十大杰出女青年。
创作历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主要作品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星约》、《玉想》、《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六桥》、《常玉,和他的小土钵》、《我有一根祈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番》、《一山昙花》、《“你的侧影好美”》、《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张晓风自选》、《张晓风经典作品》等。除了著作等身之外,今年六十六岁的张晓风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去年六月退休,目前在阳明大学仍授课两堂“中西文学中的生死观”。她告诉记者,这是长久以来心愿的实现,自一九七五年从中文系的教授转为医学院的教授,她自觉对医学院学生的人文方向有责任感。张晓风感动地说,对生病和生命的思考很多人都有过,实地走过这一遭,她自觉面临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是对周遭人世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 张晓风是江苏铜山人,编写戏剧、杂文、散文,当选过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名作家余光中赞美张晓风是“亦秀亦豪的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近几年来,张晓风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
心灵的故乡
昨日17时,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鼓浪屿,她说自己和其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容等台湾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 关于女性与诗歌 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位有着数十年诗龄的女诗人,您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何影响? 张晓风:女性有着天生的语言优势,女性比较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喜欢与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觉,这对于写诗是很有帮助的。而现在的年轻女性却不喜欢使用语言,连“对啊”这样的词都说得懒洋洋的,她们更喜欢使用视觉,比如长时间地盯在电脑或电视上,而电视的语言又很贫乏。其实,常使用语言,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诗歌写作往往受年龄限制,可是您至今还在写诗,请问您是如何保持不老的创作力的? 张晓风:我觉得诗是可以写一辈子的,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要有两点,一是有话要讲,对事情的观察要专注,二是要有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在刹那间把经验串在了一起,并很快得出结论。 关于林语堂研究 记者:林语堂曾经在您脚下的这个岛屿居住过,廖家别墅就在离您不远的地方,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说说你们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纪念这位文学大师? 张晓风:除了林语堂文学作品研讨之外,我们更多地从细微处入手,让大家真实地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平和的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润饼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来包润饼。后来,我们专门还派人到漳州来了解润饼有几种做法,回台湾时向大家介绍。 记者:从您的角度出发,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个环境中很孤单,显得时间不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时,就越应该幽默,二战时,丘吉尔当盟军领袖,他说:“直到酒店打烊了,我才走。”意即失败了才撤出。你看,他的幽默就让你在失败中不至于灰心丧气。人不要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中,这对于创作,对于生活都非常不利。
关于故乡
记者:看您的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听出您还是在抗战迁徙的途中出生的,说说您到台湾之前的那段经历好吗? 张晓风:我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是在抗日期间出生在迁徙的旅途上。对金华,我刚出生,没什么印象。可是后来我知道,金华是李清照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觉得非常光荣,我跟李清照在同一个城里。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词,这也是一种缘吧。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搬到重庆去了。对于重庆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年龄太小。我后来真正有印象的第一个城市,那就是南京了。很多年我都忘不了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而厦门给我的感觉还是像在台湾家里,吃、住、行没有差别,很亲切。 记者:可您的文字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沧桑而是淡定,是故乡与文字的存在让您有种归属感吗? 张晓风:我有一个流浪漂泊的命运,但是很意外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生存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会跑出来与你相遇,所以不是地理上而是心灵上能跟传统衔接。
暖如阳春
台评论界赞其“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敲璎珞敲冰”。不错,张晓风的文章应该是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这是一个女子的世界。精细、秀气、典雅间杂着一股淡淡的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和看透尘世又不失去信心与热情的执着。 在地毯的那一端站着的那个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子满怀幸福,无限甜蜜;那个穿着母亲的羽衣细细地为儿女们读完牛郎织女故事的妇人是那么心甘情愿做一个“不忍飞去”的仙女,宁可让洁白柔软的羽衣在箱底羽化成一个亘古的传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就是“满心满意要跟他一起'过日子'”,直到青丝变成银发、娇容化做沧桑,在相濡以沫的那个泡泡中依然不离不弃、地老天荒。无限纤细的情愫从张晓风的笔尖下流淌出来,悄无声息的汇成一条流水淙淙的河,摇曳着一河温暖的碧波。偶尔舟行河中,便沉浸于这秀丽的河水了,怎么也趟不过。直到那些古老的文字变的鲜活乱跳,直到那些细小的情愫牵动你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凑出另一种风格的高山流水,方才从河中湿淋淋的走回岸边,还忍不住一步三回头。 说起来张晓风讲的都是小事,都是一种“女人家眼光”里的世界,但确有一种天然的诗风、一种女子的诗风在字里行间飘动、游走。这并不是说张晓风的文字是“小女人文学”,她在阴柔至极中还很有些许豪放之气。以阴柔为主,间杂着刚强,张晓风真的知道并可以自由运用刚柔相济。“我去即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很淡然的穿越了历史;“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很不经意的忽略了时间;“而茫茫大荒,漠漠古今,众生平凡的面目里,谁是我,我又复是谁呢?”很轻松的看过了自我。这样说来,张晓风的散文里有一种哲理也不为过,他们如同一条暗流,默默滋润着张晓风的文字大地,只要一个小小的地缝,这股清泉便汹涌而出了。 这股泉水载着的不仅仅是现代的沉思,还有遥远的想念。 在越来越现代的文字里,很少能看到五千年的痕迹,是光怪陆离的现代湮没了古典的浪漫,还是细水长流的古籍流放了现代的直接?也许没有人知道。但是张晓风的文字里自然的飘摇着这个时代文字里几乎要绝迹的古典情怀。她对中国古典艺术以及美学有着相当的功底,加上民族礼仪、文化风物、大地山川之美的理解和发掘,糅合着文字的精雕细琢,使得她的文章透着唯美的清香。“愿意如那一树枫叶,在晨风中舒开我纯洁的浅碧,在夕阳中燃烧我殷切的鲜红”;“当满山红叶诗意地悬挂着,这是多少美丽的忧愁啊!”;“想象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开在你的坟头,透明而苍白,在雨中幽幽的抽泣。”;“她以一根扁担担着两筐子花”;“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发,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看到了多少山水?又有多少文字在这些意境里散发他们原本就有的却被时间冲淡的光华? 这个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的倾注”的现代女子,在自己的日子里平淡的诉说着一个长长的讲不完的故事,故事里有英雄美人,有好酒骑士,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自然热爱和真诚感悟。牵到这一点,便不由自主得想起了三毛,一个同样热情奔放的女人,同样的热爱着生活感悟着生活,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也许女人天生需要有自由的心灵和完美的爱情,而才女更是需要这些浸润心灵,才不至于终有一天当容颜老去、没有岁月沉淀的美丽之后只剩下满头银发、满脸皱纹。幸运的是张晓风什么都有了。所以时间只会让她更加风姿卓越,更加的散发自己文字沉淀过后朴实的深度和光华。 也许在呼唤激情的年代里,张晓风的文字不会燃烧。她的东西未必能够温暖每一个渴望热烈的人,却一定能够温暖她自己还有她挚爱的一切,也能够温暖处在生活寒夜里的我。假如有一天你也累了,站在生活的寒夜里吹着刺骨冷风的时候,不妨看看她的文字取暖。 或者柳永早就想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外的另一份情怀。 杨柳岸,晓风入怀,暖如小阳春。
诗心不老
拥有广大读者的散文家、诗人张晓风今年66岁了,两年前又生了一场大病,但她一踏上美丽的鼓浪屿,不禁诗兴大发,“我要好好看一看,认真为她写一两首诗。”她不顾旅途的劳累,在宾馆稍事休息,就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参观。参观的过程中,她连声称赞:“一架古钢琴就是一首美好的诗。” 在一家明清家具博物馆,张晓风对红色的传统地砖情有独钟,“这种尺二砖和台湾的一模一样,可惜现代的人图整洁和美观,多采用现代化的地砖,对这种地砖看不上眼了。其实,在乡居的院子里铺上这种传统地砖,又养眼又舒服。”她感慨道,只有我们这些被诗歌熏陶的人才有这种落伍而浪漫的想法了。 她是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听说岛上有林语堂的“新娘房”,恨不得马上就要前去寻访。这时酒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时间不允许,张晓风这才带着憾意地说:“真想一睹一代大师的婚姻是在什么环境下结的。” 看到记者手上拿着刚从岛上“晓风书屋”买来的书,张晓风想起什么似的说:“两三年前,我在福州的晓风书屋参观,有人送我一把椅子,漂亮极了。当时走的时候忘了带,一直念念不忘。这次我和厦大的徐学老师约好了,请他托人把椅子带给我,这次我要带回台湾了。”
编后记
张晓风:有传统教养的现代女性在说话——《从你美丽的流域》编后记 张晓风是20世纪台湾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在散文和剧本创作领域成就卓著。就散文创作而言,她的散文不但量多而且质佳。从1966年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问世至今,张晓风已出版了近20本散文集,这些作品情感真挚、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文笔清爽,凭着这些作品,张晓风在众多的台湾散文作家中自成格局,卓然成家。同为散文作家的余光中对张晓风的散文十分欣赏,认为她的散文有气魄,有胸襟,亦秀亦豪,盛赞张晓风有一支“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余光中的这一论断,当为至评。 爱情和亲情是张晓风在散文创作中持续关注的主题。辑一“初绽的诗篇”中的文章,从父母情,到爱情,到儿女情,再到友情和与物结缘之情,种种感情,贯穿了“我”“从小到大”的一生并成为“我”的幸福源泉。作为一个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作家,张晓风对祖国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辑二“愁乡石”中的大多数文章就是她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一再回忆、想象和亲近后充满感慨的文字抒情。对于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张晓风在自己的散文中既有形而上的哲理沉思,也有形而下的经验感悟,“给我一个解释”和“生活赋”两辑中的文章,就大致体现了张晓风散文的这两大特色。由于热爱自然,关心人文,并能从自然和人文中生发出思索世界、反省人生的灵感,因此在张晓风在散文中,存在着为数不少书写自然和感叹人文的作品,辑五“咏物篇”就是张晓风这类散文的一个集中归类,从中应不难看出张晓风的“自然观”和“人文观”。
评价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编辑本段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
基本信息
笔 名: 晓风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39 民 族: 汉族 (1939.1-),女,历任北京铝试验厂工人,北京市良种场农业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胡风的秘书、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馆员。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馆员。湖北蕲春人,高中文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父亲为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1957年,高中毕业后,因受父亲冤案的牵连,未能升人大学,后在京郊农场从事农业劳动二十年。胡风一案平反后,于1981年2月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担任胡风同志秘书,协助他工作,并整理他的著作、手稿及资料等。胡风去世后,转调至本院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主要工作为整理胡风的文稿及有关资料,编辑出版胡风著作及研究资料,研究胡风文学活动及文艺思想,撰写有关传记及研究文章等。
主要成果
发表、出版了关于胡风的生平传记、有关胡风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的论文、研究资料及散文等,共约40万字。其中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九死未悔》――胡风传》(20万字);收集、整理、编选、辑注、发表并出版了大量的胡风著作、手稿、书信、日记、佚文、佚译等,共约20多种(篇),最后,编集成《胡风全集》10卷本,共550万字,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出版了《我与胡风――胡风事件37人回忆》一书,共66万字。收集、整理了胡风的各项资料,包括手稿、日记、书信、照片、有关研究文章、海内外报道及评论文章等,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并与海内外学者保持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筹备并协助1989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胡风文艺思想研讨会”的全部工作(本院为主办单位之一);参加筹备并协助1993年6月在北京,1993年9月在上海,由现代文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文学基金会等单位举办的“胡风生平及文学道路图片展览”的全部工作。编注《胡风路翎文学书简》,撰写《胡风年表简编》,散文《神交五十年,相见在九泉》《风雨故人情》《胡风和路翎》等。《胡风书信集》获1985年-1990年优秀图书奖。整理辑注的《胡风全集》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❹ 行道树里为什么最后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为市民的环境污浊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为市民懒于治理环境而忧愁。

❺ 模仿行道树写作文

路灯(仿写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路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我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种命运使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黑暗中发出光亮,不必在风雪中傲立于路边,我们愿意在这里做一列路灯。有人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我们认为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工作了,发出光亮。而我们却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而我们仍然发出光亮,为行路的人们照亮夜行的方向,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去温暖,为整个城市照亮夜间。

晚上或许有人下晚班的人们在匆匆地迎着光亮回家,或许有些人在有说有笑的散步。是的,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立在城市的风尘里,我们是一列没有华丽衣着的路灯,但我们是一列快乐的路灯。

❻ 仿写《行道树》的作文找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600字!!!

原创作文

流进心里的甜蜜

它们为了什么?每天早起晚归,它们又是为了什么那么辛苦呢?只是为了生活罢了!我却不那么认为,它们是默默的奉献者,它们是最伟大的!每天都早出晚归,它们并不享受自己所获得的成果。更不会因为种种夸赞吹晕了头,居功自傲!

它们随处可见,它们是蜜蜂,听起来似乎也不是平凡吗?但是它们却是人们的楷模。有的人可能会说,那么勤劳因为他们没有思想,熊没有思想它也会采蜜先给你?猪没思想它也只会睡和吃。

蜜蜂和马蜂相比又有截然不同,马蜂自私自利它认为蜜蜂很傻。同样是蜂,有着一样的翅膀,一样的双腿一样的翅膀,马蜂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每天都可以在深林花丛里穿梭。蜜蜂虽然也可以在花里穿梭但是它的任务是采蜜,从百花里采取蜂蜜,马蜂对这样的事情无所谓,它只是为了玩耍罢了。

花朵之所以可以结果,得归功于蜜蜂,这也是它不断授粉的成果呀!当人们喝起蜂蜜时又何曾想到过它们呢?

世界的发展靠的是谁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万物终有来源,花草是园丁的成果、钻石是淘宝者的成果、鱼是渔夫们的成果,那我们这些少年又是谁铸造成的呢?

每一个父母都给于我们身躯,不管它是否有缺陷,它都是最天真美好的。但是在上帝与父母的恩赐下铸造的只是身躯!但是所剩下的心灵并不是上帝和父母所能给予的!能担任这个神圣的任务的人它们却是那么的普通,面对嘲笑灾难的挑战坚强的面对,它们每天早出晚归。它们正如蜜蜂,在它们的手中走出去许多许多的伟人,但是又有谁会记得铸造这个伟大的人呢?

它们就是老师,它们一辈子工作着,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注进自己的学生上,有一代代的老师才有一代代伟人纳!

就在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会去看那些不起眼的教师呢?

蜜蜂依然在花里穿梭着,太阳又从东方缓缓的升起,温柔的霞光依然是那么迷人,我端起蜂蜜甜茶品味了一口,一股味缓缓的流进我的心田里无比甜蜜。

❼ 行道树 除了赞颂行道树的精神,还提出了什么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人们对清新早已麻木,对少有的清新不再眷恋. 神圣的事业需要奉献精神,需要个人利益,需要承受痛苦,但能获得用奉献而产生的一身烟尘,自豪感,快乐感,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更是深沉的幸福.
赞扬了那些不懈地为城市执着奉献的人的精神.
不仅仅可以看成是对城市的奉献,并且是在一种追求自我满足感,感受自己人生意义的同时,为此它付出的努力,但在这种想让自己人生更加充实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让人看着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
但回答应更加着重于向行道树一般的人的这种精神.第三段只是张晓风的一句话引发的思考.
社会问题也就是,人们对于黑暗已经习以为常,不会有所反抗,而对社会那些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形同空气一般,一点儿也不会注意,一点儿也不会赞扬.
因此,我们应该留心于身边的琐事,在平常事中发现"行道树",学习行道树.

(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回答问题也,感觉好棒~)

❽ 2.行道树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不管“我们”怎样卖力的工作,为人们的健康着想,人们都不会重

视他们的存在,依然麻木不仁,破坏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没有办法改

变这样的局面,所以说“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❾ 为什么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为市民的环境污浊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为市民懒于治理环境而忧愁。
行道树愁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它们是为了这个城市的灰尘很多儿感到忧伤,为了自己可以帮助城市中的居民可以得到新鲜的空气,让行人有绿荫,才感到很Happy!
快乐是 每天早晨在迎接太阳 早起的人会贪婪地呼吸它所释放的清新空气
忧愁是 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大多数人都是麻木不仁 破坏它们的劳动成果

❿ 仿写《行道树》,600字

仿写《行道树》 路灯


我是一棵行道树,伫立在纷飞的烟尘中,阴霾的天空下。以树的视角观察着生活。

我就这样始终保持同样的姿势长时间地站着,站着。像一台永动机,不知疲倦。每天面对着肆虐的尾气,飞舞的灰尘,穿梭在钢筋水泥间的匆匆人群,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顶上的天空,看着它被高楼一点一点肢解,碎片四处散落,变得狭小而丑陋。一种莫名的悲哀流过我的身体,像冰山上的一滴水滴在叶脉里,冻结我的血液。冷得发颤。


我发现原来这就是我的生活,任凭季节更迭却始终平静如水,没有一丝波澜。而自己就像是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逃不出那困住自己的井。我忽然有些羡慕我的伙伴们,那些昂着头颅,骄傲地站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行道树。它们可以沐浴灿烂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承载很轻很轻的负荷……而我,则永远在沉闷和阴霾中---不管是未央的黑夜还是明媚的白昼,永远永远……


很无奈。但我却永远逃不脱这份清醒的苦痛,永远流浪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永远不了解永恒有多么恐怖,也永远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我所能做的只是在城市中当一个无足轻重的点缀,在烟尘中默默地吸收二氧化碳,徒劳地想要留住这微弱的清新。


或许,这就是宿命的安排吧。谁也逃不掉。


时间匆匆而过,没来得及眨眼就已蹉跎。我的翠绿被镀上了一层金黄,在萧疏的秋风中瑟瑟发抖,在刺眼的阳光下强装笑容,然后随风簌簌落下,为了那飞旋的美丽而牺牲一树的叶片。我想我是逃不脱这束缚,这寂寥,这酸辛了。苦笑。


面对命运,我无能为力。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只有在沉默中死亡了,我想我选择的是后者。当灯火璀璨时,无边的孤独就如海啸般向我袭来,排山倒海,汹涌的让我窒息。


但是,我想我不会后悔。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它在上帝让我降临到世界上的那一刻就成了不变的定数。我应该微笑地面对它,让阳光融化我所有的忧伤,让我在看到一个孩子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时感到幸福,让我为这平凡中的不凡感到庆幸。用头也不回的速度追回那流逝的快乐时光,继续那美好而单纯的想象,然后许下我的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想象着它插着翅膀飞向天堂。


我是一棵行道树,站在路边随风摇曳。我坚定的相信明天这个时候太阳会重新升起,于是,我在飞尘中绽开最灿烂的笑脸。在微风里积极的迎接未知的每一天。

阅读全文

与行道树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