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徐国祥的主要课题成果目录
[1]统计指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5月-2006年12月,课题组组长;
[2]上海人才国际化目标、指标体系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上海市人事局项目,2005年7月-2005年12月,课题组组长;
[3]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项目,2004年12月-2005年12月;
[4]社会保障体系统计方法研究,上海统计局项目,2005年6月-2005年9月,课题组组长;
[5]现代服务业统计界定研究,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2002年5月-2004年4月,课题组组长;
[6]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2年5月-2004年1月,课题组组长;
[7]浦东新区人才现状、需求与开发研究,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项目,2003年6月-2004年3月,课题组组长;
[8]上海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及产业技术人员抽样调查研究,上海市人事局项目,2003年11月-2004年3月,课题组组长;
[9]营业部佣金定价研究,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项目,2003年6月-2004年2月,课题组组长;
[10]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规划,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项目,2003年6月-2004年3月,课题组组长;
[11]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年度考核方案设计研究,上海市科协委员会项目,2003年11月-2004年5月,课题组组长;
[12]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全国普查办公室项目,2002年9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3]我国股票指数产品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6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4]我国指数期货合约模式的定量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01年4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5]上海市静安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静安区政府项目,2003年5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6]证券指数体系及其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9年6月-2001年12月,课题组长;
[17]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财政部资助项目,1999年6月-2001年12月,课题组长;
[18]股票定价模型研究,企业集团项目,2001年3月-2001年8月,课题组长;
[19]指数产品创新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项目,2001年1月-2001年6月,课题组长;
[20]人才指数编制及相关系统研究,上海市人事局项目,2000年9月-2001年4月,课题组长;
[21]全国统一股价指数研究——指数期货标的物选择的实证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项目,1999年11月-2000年12月,课题组长;
[22]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999年12月,课题组长;
[23]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统计局项目,1998年6月-2001年12月,课题组长;
[24]面向21世纪的统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教育部项目,1998年12月,课题组长;
[25]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1997年,负责统计思想史部分;
[26]上海证券指数系列编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项目,1997年,课题组长;
[27]体制转轨时期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7年,课题组长;
[28]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资助项目,1996年,课题组长;
[29]期货交易中保证金和涨跌停板的关系及其数学模型研究,上海证券期货研究中心资助项目,1996年,课题组长;
[30]上海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和监控体系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6年,主要完成人之一;
[31]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经济功能的统计测定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资助项目,1995年,主要完成人之一;
[32]股价指数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资助项目,1995年,课题组长;
[33]人事宏观管理指标体系研究(分课题),国家人事部资助项目,1995年,课题组长。
Ⅱ 武树臣的研究成果目录
〔著作类〕
《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1987年1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1月。
《苏维埃行政法总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
《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12月。
《科技法律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法律文书写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12月。
《嘉靖新例》(点校),中国稀见法律典籍集成乙编二册,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台湾汉光书局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6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鸟瞰》,大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3月。
《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9月。
《法学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国法律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3月。
《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
《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月。
〔论文类〕
“朱熹法律思想探索”,《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5期。
“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探索”,《法学》(上海),1985年5期。
“耶律楚材与元初封建法制建设”,《法学论文集》(北大),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6月。
“运用判例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北京司法》,1986年4期。
“论判例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地位”,《法学》(上海),1986年6月。
“孔子与铸刑鼎”,《孔子法律思想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从判例法时代到成文法时代——对春秋末期法制变革的再探索”,《自修大学》,1987年3月。
“《易经》与我古代民法”,《法学》(上海),1987年4期。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探索”,《自修大学》,1987年5期。
“应当重视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学》(上海),1987年6期。
“一部礼治的盛衰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主旋律”,《自修大学》,1987年7期。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上下),《中国法学》,1987年4-5期。
“中国法律文化探索”,《北大法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讲座(连载),自修大学
绪言“一个萌芽中的法学分支——法律文化学”,1987年8期。
第一题“法律文化理论”,1987年9-10期。
第二题“中国法律文化的起源”,1987年2-12期。
第三题“神治·任意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1期。
第四题“礼治·判例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2-3期。
第五题“法治·成文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4-5期。
第六题“礼法合治·混合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6-7期。
第七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终结与新生”,1988年8-9期。
第八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线索”,1988年9期。
第九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规律”,1988年10期。
第十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评判”,1988年11期。
第十一题“中国法律文化的现状与未来”,1988年12期。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批判”,《烟台大学报》,1988年2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评判”,《学习与探索》,1988年4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法制建设”,《政法丛刊》,1988年4期。
“法原:中国法观念的萌动、萎缩与觉醒”,《比较法研究》,1988年4期。
“晋国文化:法治思潮的发祥地与输出港”,《晋阳学刊》,1989年1期。
“法律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1期。
“关于法律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1989年1期。
“法律文化述要”,《政法丛刊》,1989年2期。
“让历史预言未来——论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与宏观样式”,《法学研究》,1989年2期。
“历史没有捷径——论中国传统法观念的总体落伍与局部早熟”,《青年学者》,1989年2期。
“生命固应重,人格犹宜尊——近代法观念的一大变革”,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2月2日。
“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风貌”,《北大法学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5月。
“判例法与我国法制建设”,《法律科学》,1990年1期。
“中国法律实践的历史足迹”,《中国法治四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法系的特征及其价值”,《人民日报》,1990年1月15日(6版)。
“中国成文法探源”,《政法论丛》,1990年4期。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与法的起源”。
“中国成文法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0年6期。
“从以刑统例到以罪统刑”,《文史知识》,1991年2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构成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法学研究》,1991年2期。
“名辩思潮与成文法的诞生”,《中国法学》,1991年4期。
“亲亲与尊尊——孔子的直与封建法制”,《文史知识》,1991年7期。
“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文史知识》,1991年11期。
“从荒阅到质要——中国古代奴隶制法一瞥”,《文史知识》,1992年1期。
“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中外法学》,1992年1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学习与探索》,1992年2期。
“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点”,《中外法学》,1992年6期。
“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论纲”,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中国的混合法——兼及中国法系在世界的地位”,《政治与法律》,1993年2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笔谈)”,《中外法学》,1993年2期。
“失序的法文化透视与对策”,《法学史》,1993年3期。
“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
“循吏酷吏与汉代法律文化”,《中外法学》,1993年5期。
“法字新考”,《中外法学》,1994年1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基础”,《法律科学》,1994年2期。
“夫与父孰亲——先秦伦理观的一次裂变”,《文史知识》,1994年3期。
“中国法律样式的反思与重构”,《学习与探索》,1994年5期。
“走出法系——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中外法学》,1995年2期。
“走向东方,走向混合法——从中国法律传统的角度看判例法”,《判例研究》,1995年2期。
“正视传统,开创未来——《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座谈会纪要”,《法学研究》,1995年3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遗产”,《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5年3期。
“判例意识与判例价值”,《判例研究》,1995年3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律文化建设”,《学习与探索》,1995年5期。
“淡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整”,《中外法学》,1996年2期。
“大力扩充以法治国的法”,《法律科学》,1996年3期。
“二千年来之法,荀法也——荀子与中国封建法律文化”,《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4月。
“现代中国的法律样式”,《中国研究》,1996年7月号。
“中国法律样式一百年”,《走向法治之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古代的法学、吏学、律学和谳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5期。
“横的法与纵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终结”,《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1期。
“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学习与探索》,1997年1期。
“沦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季号。
“法律涵量、法官裁量与裁判自律”,《中外法学》,1998年l期。
“裁判自律引论”,《法学研究》,1998年2期。
“春秋决狱:儒家经义与判例法”,《判例与研究》,1998年2期。
“再论横的法:对先秦法律文化的再探索”,《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论世界三大法律样式”,《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两个转变,三个课题——关于中国法史研究的几点想法”,《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启动裁判自律工程,探索司法改革之路”,《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淡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整”,《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中外法学》,1998年5期。
“劲士精神与成文法传统”,《法律科学》,1998年5期。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实践”,《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
“怎样理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性”,《人民日报》,1998年9月15日第10版。
“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1期。
“荀子的混合法理论”,《判例与研究》,1999年3期。
“荀子法律思想新论”,《法律史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
“铸造灰色之法”,《法学研究》,2000年l期。
“《左传》与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
“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法学研究》,2001年2期。
“怀念恩师张国华先生”,《法律史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尚书》与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地域文化与比较法律文化研究”,《比较法在中国》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
“判例意识的觉醒与判例机制的诞生”,《判例与研究》,2003年1期。
“三辟”与“参辟”,《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说‘象刑’”,《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五辞’辨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有教无类’新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束脩’新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古往今来说‘无讼’”,《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刑讯的产生、原因及其禁绝”,《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云梦秦简对法史研究的价值”,《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纵横”,《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法律传统与欧洲法治精神”,《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法观念的启蒙”,《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历史决定论’的是与非”,《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儒家法律传统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法史研究要注意五个相结合”,《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时代呼唤活的法律”,《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法官认证方式实务调查分析与对策”,《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自省自砺努力提高两个素质”,《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倡导三种精神提高队伍素质”,《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学历、能力及其他”,《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开创首都法制建设一盘棋的新格局”,《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商法的制定与国际规约”《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日文论文〕
“中国の法文化”,《比较法学》,25卷1号(1992年3月)。
“中国法律文化の总体精神と宏观样式”,《法政研究》60卷(1993年11月)。
“中国の传统的法文化の社会的成因”,《法政研究》62卷(1995年8月)。
“法の渊源を寻ねへ”,《法政理论》29卷3号(1997年2月)。
“中国法百年の样式(上、下)”,《法律文化》,1997年3期、4期。
Ⅲ 科研项目的成果形式具体有哪些
1、论文和专著
2、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原型
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
4、发明专利
5、实用内新型专利
6、外观设计容专利
7、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
8、基础软件
9、应用软件
10、其他
Ⅳ 张艳的主要成果目录
学术研究课题 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排名 1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供给特征及决策机制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7-2014.12主持2 基于财务报告质量的内部控制披露运行机制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2011.9-2014.9主持3 信号理论、规模化与审计市场绩效: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规模化效应实证研究湖南省自科基金2010-2012主持4 湖南省产学研合作与其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实现模式研究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2009-2010主持5 重大错报风险事项识别系统及应用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0主持6 高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委托项目2009-2010主持7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演化机制研究南华大学2008-2009主持8 控制股东掠夺行为与审计治理机制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07-2008主持9 湖南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产权差异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09-20102 10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运用研究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009-20113 11 我国上市公司国际协调的实证分析及测定研究广东省财政厅暨会计学会2005年度会计科研课题2005-20062 12 中国审计市场开放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06-20084 13 贵阳市乌当区农用土地资源与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贵州省政府课题2002-20033 14 贵州省政府现代化管理研究贵州省政府省长基金课题2003.2-122
Ⅳ 何崝的成果目录
《徐中舒传略》 《晋阳学刊》,1984年第4期。
《甲骨文字歌》 巴蜀书社,1986年。本书用歌行体的形式介绍了甲骨学发展史,并用甲骨文书出,附有释文、注释。是一本甲骨学普及读物。
《甲骨文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7年。徐中舒主编,本人为编写者之一。 本书收入已考释和未考释的甲骨文,均作简要解释说明,附有辞例。本人编写了第八卷,全书除甲骨文字形外,均为本人书写。
《实用六体书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 本书收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六种书体各二千四百馀字,是普及古文字学的工具书。
《一种由妇女创造的文字——女书》 《成都晚报》1984年9月28日4第4版。
《康有为与寒山寺钟》 《成都晚报》1985年1月11日第4版。
《寒山拾得与和合二仙》 《成都晚报》1985年1月14日第4版。
《谈书法中的古文字使用问题》 《书法》1990年第1期,又收入《四川书学论文选》电子科大出版社,1995年。
《甲骨卜辞〈贞〉字新考》 《南方民族考古》1992年第五辑。
《日字构形与商代日神崇拜及人头祭》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
《商文化窥管》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本书收入有关商文化的论文5篇,全书共20万字。
《商代卜辞中所见之碎物祭》 《中国文化》1995年7月第11期。
《书坛杞忧录》 《书法研究》1997年第5期。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本书由何崝编校,收入郭沫若的代表作包括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和论文若干篇,全书共67万4千字。本人对这些专著和论文作编校、注释,并加说明,还撰写了《郭沫若小传》、《郭沫若先生学术年表》、《郭沫若先生著译要目》等。
《古器中的虎食人造型及穷奇见于商代卜辞考》收入《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
《当代史学大师——徐中舒》 《巴蜀史志》2001年第1期。
《商代文字来源缺失环节的域外觅踪》 《四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唐代书学制度考》 《书法研究》2000年第3期。
《甲骨文字歌》(增订本)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本书收入1986年出版的《甲骨文字歌》作为《前甲骨文字歌》,又收入新撰写的《后甲骨文字歌》,并重加注释。
《今古文经学对立的文字学意义》 《中国文字研究》1999年第1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对商代日月食问题的一些认识》 《中国文字研究》2001年第2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开拓大境界的困惑者——李正武其人其画》载《李正武彩墨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年。
《甲骨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本书收入完整甲骨26片和当代学者所书甲骨文作品13件,均加注释,并收入本人所撰《甲骨文书法概要》一文。是甲骨学和甲骨书法的普及读物。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004年。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本人为编委之一。本书为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是一部汇录历代学者关于古文字形音义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共约1500万字,本人参与了该书《说文》所无字的资料编纂工作,处理资料约100万字。
《李白〈蜀道难〉新解》 《文史知识》2001年第7期。
《读张载〈剑阁铭〉》 《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
《试论禹与鱼凫族的关系》 收入中国先秦史学会论文之五《蚌埠涂山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又收入《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观刘东父先生遗墨》 《文史杂志》2003年第1期。
《简明篆刻正字字典》及《简明篆刻反字字典》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二书由何崝主编,邱登成、王道义编。本书收入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等文字,4320个单字,正字与反字配合使用。是适用于篆刻艺术的古文字工具书。
《巴蜀文字的来源》 《成都文物》2005年第1期。
《嶔崎磊落之人太息未尽其才——〈印塘存稿〉读后》 《文史杂志》2005年第1期。
《篆刻技法基础教程》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本书由何崝主编,邱登成、王道义编。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篆刻技法,适用于艺术学校的篆刻教学,业余爱好者也可用作自学教材。
《水井坊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新风出版社,2002年。
《梅华枯叶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新风出版社,2002年。
《春江翠岸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续编》,新风出版社,2004年。
《雒城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续编》,新风出版社,2004年。
《旅游专业古代汉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试用教材,2000年。
Ⅵ 关俊奇的成就及荣誉
在对理想教育的求索过程中,关俊奇同志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经验,他主管的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 “全国中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中央教科所科研教改先进集体”等十几项国家级奖励。
关俊奇多次荣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1987年被省政府直属机关团委授予“优秀团干部”称号,
1989年被省政府直属机关团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93年被评为“辽宁省政府直属机关十佳青年标兵”,
1999年被省政府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0年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授予“省中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教育部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先进个人,
2005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九五期间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与操作模式研究》获国家级一等奖;他主编的《高中心理健康》被列入辽宁地方教材目录,由沈阳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的《高中生性健康教育》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主持的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德育实效性研究获省二等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21世纪辽宁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成果汇编《从教材改革入手,加快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获全国二等奖,文章发表在《面向21世纪辽宁省学校体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一书(辽海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中;“十五”期间,他主持的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后勤校内社会化改革研究》获省一等奖; 主持的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研究》,著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研究》获2003—2004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他主持的课题《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实践研究》,经评审被列为中央教科所“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并已顺利通过中期验收。在不断思考、积淀的过程中,他在《辽宁教育》《辽宁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过《重点高中德育重在“双成”教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等数十篇论文,主编出版《阳光乐章—德育文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研究》《高中心理健康》《高中生性教育》等多本教育专著,是一位扎根实践的教育研究者。
Ⅶ 辽宁统计年鉴的目录
1—1行政区划(2005年)
1—2县区一览表
1—3自然状况及资源
1—4主要城市平均气温
1—5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
1—6主要城市降水量
1—7主要城市日照时表
主要指标解释 2—1全省法人、产业活动单位数(2005年末)
2—2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
2—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2—4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
2—5按总人口平均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解释 3—1生产总值
3—2生产总值指数(以上年为100)
3—3生产总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
3—4生产总值构成
3—5第三产业增加值
3—6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
3—7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3—8生产总值项目构成
3—9各地区生产总值项目构成
3—10各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
3—11各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
3—12生产总值(支出法)
3—13生产总值结构(支出法)
3—14各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法)及构成(2005年)
3—15各地区总投资及构成(2005年)
3—16总消费
3—17各地区消费及构成(2005年)
3—18居民消费水平
3—19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3—20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2005年)
主要指标解释 4—1人口数
4—2人口构成
4—3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4—4各地区年末总户数及总人口
4—5各地区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4—6各地区分年龄人口数
4—7全省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数
4—8全省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龄构成指数
主要指标解释 5—1就业基本情况
5—2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年末数)
5—3各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
5—4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
5—5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数)
5—6各地区个体从业人员
5—7各地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5—8分行业职工人数
5—9分行业职工人数(2005年末)
5—10各地区职工人数(2005年末)
5—11各地区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05年)
5—12各地区分行业离岗职工人数(2005年)
5—13分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05年末)
5—14国有单位分行业职工人数
5—15各地区国有单位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05年)
5—16各地区国有单位分行业离岗职工人数(2005年)
5—17各地区集体单位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05年)
5—18各地区集体单位分行业离岗职工人数(2005年)
5—19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职工人数(2005年)
5—20其他单位分行业职工人数
5—21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数)
5—22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
5—23职工工资总额及构成
5—24职工工资总额指数
5—25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
5—26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5—27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
5—28分行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及离岗生活费(2005年)
5—29各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及离岗生活费(2005年)
5—30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离岗职工平均生活费(2005年)
5—31各地区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5年)
5—32各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离岗职工平均生活费(2005年)
5—33国有单位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
5—34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
5—35其他单位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
5—36分行业离岗职工生活费
主要指标解释 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2按经济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3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4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构成(2005年)
6—6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
6—7各地区全社会住宅投资
6—8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
6—9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建设项目投资
6—10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建设项目投资
6—11按行业分的建设项目投资额
6—12按行业、隶属关系和注册类型分建设项目投资(2005年)
6—13各地区按主要行业分建设项目投资
6—14建设项目投资各行业资金来源和新增固定资产
6—15各地区按主要行业分建设项目新增固定资产
6—16各地区建设项目施工、竣工房屋面积
6—17各地区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6—18按行业分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6—19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情况
6—20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
6—21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
6—22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
6—23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购置
6—24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
6—25按构成分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
6—26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
6—27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设面积竣工率
6—28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基本情况
6—30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
6—31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
6—32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情况
6—33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资金和土地情况
主要指标解释 7—1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7—2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2005年)
7—3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7—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7—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7—6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7—7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
7—8综合能源平衡表
主要指标解释 8—1地区财政收入
8—2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8—3地区各项税收及附加收入
8—4地方财政支出情况
8—5各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年)
8—6各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5年)
8—7全省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
8—8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8—9全省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
8—10财政价格补贴
主要指标解释 9—1各种价格指数(上年=100)
9—2各种价格定基指数
9—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5年,上年=100)
9—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5年,2000年平均价格=100)
9—5各市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5年,上年=100)
9—6各市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5年,2000年平均价格=100)
9—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年=100)
9—8各地区农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5年,上年=100)
9—9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上年=100)
9—1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类指数(上年=100)
主要指标 10—1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情况
10—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10—3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
10—4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2005年,按相对收入不等距九组分)
10—5各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2005年)
10—6各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收入(2005年)
10—7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支出(2005年)
10—8各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支出(2005年)
10—9各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
10—10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2005年,按相对收入不等距九组分)
10—12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
10—13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品拥有量
10—14城市居民家庭住房情况
10—15各地区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2005年末)
10—16农民家庭基本情况
10—17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与人均纯收入
10—18各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0—19各地区农民家庭纯收入来源
10—20农民家庭人均总支出
10—21各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5年)
10一22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情况
10—23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10—24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2005年)
10—25各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5年末)
10—26农民家庭住房情况
主要指标解释 11—1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
11—2各市区城市设施水平(2005年)
11—3各地区城市建设情况
11—4各地区城市市政设情况
11—5各地区城市水情况
11—6各地区城市燃气情况
11—7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11—8各地区城市公共交通情况
11—9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11—10各地区城市环境卫生情况
主要指标解释 12—1环境保护基本投资
12—2各地区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2005年)
12—3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05年)
12—4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05年)
12—5各地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
12—6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12—7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
12—8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解释 13—1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
13—2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
13—3农村基层组织情况
13—4乡村从业人员(年末数)
13—5耕地面积(2005年)
13—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3—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
13—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以上年为100)
13—9各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2005年)
13—1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05年)
13—11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拥有量
13—12机耕、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小水电站和农村用电量
13—13各地区化肥施用量(2005年)
13—14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
13—15各地区农田水利情况(2005年)
13—16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2005年)
13一17农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年末数)
13—18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年末数)
13—19各地区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2005年末)
13—20各地区农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005年末)
13—21农作物播种面积
13—22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005年)
13—23主要农产品产量
13—24各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2005年)
13—25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面积计算)
13—26各地区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面积计算,2005年)
13—27水果、蚕茧、园参、芦苇生产情况
13—28水果、蚕茧、园参产量
13—29林业生产情况
13—30各地区造林面积
13—31大牲畜头数
13—32肉类产量和猪羊头数
13—33畜牧业生产情况
13—34各地区牲畜饲养情况(2005年)
13—35各地区畜产品产量(2005年)
13—36水产品生产情况
13—37水产品产量
13—38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农产品产量
13—39农业事业机构和人员数
13—40农作物受灾及成灾面积
13—41国营农场基本情况
主要指标解释 14—1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
14—2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
14—3工业总产值(按经济类型分)
14—4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14—5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5年)
14—6按行业分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5年)
14—7按行业分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5年)
14—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5年)
14—9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5年)
14—10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14—11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14—12按行业分的“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5年)
14—13按行业分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14—14按行业分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士主要指标(2005年)
14—15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14—16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4—17工业产品产量
主要指标解释 15—1建筑业企业概况
15—2建筑施工企业个数(2005年)
15—3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5年)
15—4建筑业总产值(2005年)
15—5建筑业企业资产(2005年)
15—6建筑业企业负债(2005年)
15—7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05年)
15—8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与管理费用中的税金(2005年)
15—9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05年)
15—10建筑业增加值(2005年)
15一11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05年)
15—12……
Ⅷ 张德胜的成果目录
(一)科研课题
1.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与新闻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863ss05126),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优秀等次。
2.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兼论“环珠江口体育带的构建”》(项目号:03BTY019)之子课题《小康社会中的大众体育与体育传媒》(2006)。
3.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休闲体育的未来发展》(2007)
4.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足球审美系统研究》(1996-1998)。
5.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媒体与球迷的互动状况研究》(1999-2001)。
6.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师专系列选修课程建设研究》(1997-1999)。
7.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21世纪的信息产业与体育产业》(2001-2002)。
8.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完成广东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第三批项目课题《<体育摄影>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广东省教育厅,2004-2006)。 9.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2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体育新闻专业多元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10.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中国登高文化研究》。
11.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4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体院大学语文同步训练及题库减少研究》。
12.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4年度院管教学项目《体育新闻业务量化积分计分标准研究》(2004-2006)。
13.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院管重点项目《当前我国体育报纸编辑工作现状、工作规范和操作制度研究》(批准号:03ZD015).
14.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院管一般项目《手机体育传播的性质、方式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06YB15)
15.主持广州体育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广州亚运背景下珠三角体育传媒发展与我院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研究》(2006-2007)。
16.主持研究123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科研资助项目《论体育观赏作为体育休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06-2007)
17.主持研究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一般项目《体育新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BKYBJG20060261)
18.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7年院管重点课题《我院学生考研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7YGZDI01)。
(二)学术著作、教材
1.《体育媒体通论》,专著,独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大学语文》,教材,主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迷球时代:中国媒体与球迷互动状况研究》,专著:独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出版。国内数十家媒体发表评介文章,《桂林晚报》转载了其中部分内容。
4.《足球美学引论》,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专辑出版。
5.《足球潮》,专著,独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
6.《生死两茫茫:足球世界和中国足球》,专著,与施俊合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
7.《教师演讲学》,编著,第一副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光明日报(1993.10.21)、中国教育报(1993.7.21)、文摘报(1994.2.27)均发表了评介文章。
8.《讼师狡智》,传奇故事集,独撰,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出版。
9.《休闲体育概论》,编著,参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10.《体育观赏概论》,合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即出。
(三)论文与评论
1.体育新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肖沛雄、张德胜.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从F1报道看纸媒三强的核心竞争力.独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从六方会谈报道看南方日报国际新闻特色.于淼、张德胜,青年记者,2005年第3期.
4.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第一作者.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5年第3期
5.体育报纸新闻标题数字化现象探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论体育解说的逻辑层次.第二作者.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足球与宗教的审美思辨.第一作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卷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文章入选香港IEEC和香港文汇报社主编《世界华人重大科技与学术成果公报》.?
8.足球的基本形态及其价值属性.第一作者.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第14卷第3期.
9.学分制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有效途径.第一作者.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第2期.此文获湖北省教委、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三等奖.
10.试论经济欠发达地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方式.第一作者.体育科学,1998年第18卷第3期.
11.足球,一种审美的生命游戏.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2.论足球活动中人与人冲突的性质.独撰.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2期.《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版)收录.
13.球迷狂热的共时态因素.独撰.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5期.
14.足球,当代市民的狂欢节.独撰.读书,1998年第10期.社会学核心刊物《社会》全文转载(1999.1),《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9.2).《羊城晚报》摘要转发并点评(题为《最真的野性美》),1998.11.7.
15.现代人以足球代审美.独撰.江汉论坛,1998年第8期.《体育文化月刊》全文转载,1999,(1).
16.论球星崇拜的性质.独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上海《社会》全文转载(1999.8).
17.论足球艺术的悲剧精神.独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
18.足球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潜在冲突.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7.(2);体育文化月刊全文转载,1997,(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摘目,1997,(7).
19.足球是一种生活方式.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
20.足球非理性三人谈.第三作者.广州: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
21.足球与宗教:面对瞬间的一刻.独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
22.自然美欣赏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模式.独撰.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3.球场建筑的艺术审视.第一作者.咸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24.简论球场建筑的形式美.独撰.北京:体育科学,1999增刊.
25.论足球艺术的审美属性.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6).《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7,(2).
26.论足球文化的扩散方式.论文.第一作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6);足球报理论版,1996.11.7.《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7,(2).
27.足球现场直播的解说艺术.独撰.广州:南方电视月刊,1998,(10).《湖北电视月刊》全文转载,1998,(11)、(12).《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
28.关于职业球员对待身体态度的哲学思考.第一作者.青海师专学报,1998,(4).?
29.论足球运动的狂放性氛围.独撰.青海师专学报,1995,(3).
30.足球同宗教的联系与区别浅论.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6,(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摘目,1997,(2).
31.看球与看戏的审美心态剖析.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4,(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摘目,1995,(3).本文原文1994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术节研究生优秀论文一等奖.
32.球星发饰的美学思考.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6).
33.球衣号码的三大功能.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5).
34.足球是什么.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3).
35.足球与战争.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2).
36.说说队长.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1).
37.足球与海.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7,(7).
38.闲话足球报道.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7,(8).
39.闲话点球.论文.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0).?
40.师专特色学分制探讨.论文.第六作者.湖北高教,1997,(1).此文获湖北省教委、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二等奖.省教委重点教研项目.
41.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实行委托实习制.论文.独撰.荆州师专学报,1990,(1).
42.分级分类评估在我校的运用与实践.论文.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1,(4).
43.师专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独撰.湖北高教,1997,(4).
44.自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独撰.湖北招生考试,1998,(9).
45.美狄亚与窦娥.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0,(4).
46.论性与文艺的关系.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4,(4).
47.贫困的北京人.报告文学.独撰.北京:窗口,1994,(1);中国信息报(1994.1.19)、北京青年报(1994.4.11)分别转载.
48.殉情与崇拜.独撰.体育博览,2003年第1期.
49.从巴克利亲吻驴臀说起.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2期.
50.现场的魔力.独撰.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
51.职业联盟、球员工会与政治文明.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
52.球员工会百年回眸.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
53.“八字”秘诀定国奥.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4期.
54.体育:仪式化的战争.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5期.
55.中国人的登高癖.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8期.
56.公益性赛马可否开禁?体育博览,2003第9期.
57.风光抑或可怜的随队翻译.体育博览,2003第9期.
58.改造我们的加油方式.体育博览,2003第10期.
59.武术能进奥运会吗? 体育博览,2003第11期.
60.媒体更应反思.独撰.体育参考,2002年世界杯总结专刊.
61.网球“价值观”.体育博览,2003第12期.
62.揭开“博彩”的面纱.赛马,试刊号(2004.1).
63.只有政治文明才能救中国足球.体育博览,2004第11期.
64.体育新闻教育课程:简约而不简单.中华新闻报,2004年10月25日第4版(新闻教育版).体育师友全文转载,2004第12期.
65.试论用武术取代课间广播体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作者.体育师友,2004年第1期.
66.报纸赛事报道“三段论”研究.独撰.新闻界,2006年第6期
67.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第一作者.新闻界,2007年第1期
68.体育博客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作者.新闻界,2007年第4期
69.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独撰.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
70.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研究.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71.新华社体育新闻写作与报道特征研究.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7年第1期
72.体育与媒体的三种关系模式. 第一作者.新闻知识,2007年第5期
(四)报纸专栏文章
1998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应邀在新华社《世界杯快报》、湖北《咸宁日报》上开辟“德胜侃球”专栏;2002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应邀在广州《足球》报、珠海《珠江晚报》上开辟“一方评论”专栏。迄今为止,先后在《中国体育报》、《足球》报、《世界杯快报》、《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桂林晚报》、《武汉晚报》、《咸宁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
Ⅸ 李春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目录
1.主持公安部项目《治安管理处罚基本理论若干问题研究》,已完成;
2.主持《从首都大接访看公安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3项校级项目,已完成2项;
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安全基地项目等;
4.发表上述项目阶段性成果文章多篇。 1.治安管理处罚基本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2.从首都“大接访”看公安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3项。 研究生课程:治安行政执法研究、治安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生课程:治安案件查处、治安管理学等 1.治安案件查处教程,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任副主编,;
2.治安管理学概论,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参编;
3.治安案件查处案例教程, 校级辅助教材,主持人;
4.治安案件查处案例教学研究,主持人,已完成(获教学成果获奖励);
5.治安案件查处, 公安部、公安大学两级精品课程,主持人;
6.治安管理处罚法通论,独著;
7.治安案件查处中疑难问题解析,独著; 此外,发表《论治安管理处罚权》、《我国治安管理处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近代违警罚法沿革》、《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之检察监督》等文章近20篇,主编《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与应用》等著述4部,参编著述3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多次参加全国治安学学术研讨会、全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参加香港大中国地区犯罪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学术研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