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新化学科技
碳的第五种形态的制得--泡沫碳;
铝13的原子簇被证实有卤素性质,列为超原子;
够了吗?
⑵ 新中国在化学科研上有哪些成果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⑶ 化学最新研究成果报告
维普资讯
万方数据库
这两个网站应该都有的
⑷ 历史上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
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O2的性质和变化
CO2的性质和变化
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和结构
拉瓦锡研究水的组成和结构
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侯德榜的制碱法
O2的用途和制法
⑸ 近年来中国在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2018年中,中国学者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取版得了诸多成果,一系权列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的天然分子被发现和研究,其中73个化合物被国际权威期刊NatProdRep评为热点化合物。
⑹ 最新化学科技最新的化学领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最新化学科技最新的化学领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碳的第五种形态的制得--泡沫碳;铝13的原子簇被证实有卤素性质,列为超原子;够了吗?
⑺ 化学研究成果
海尔蒙(光合作用的发现)一个结论 2003
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受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影响,认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到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医生海尔蒙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把一棵称过重的柳树种植在一桶事先称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他发现这棵柳树的重量竟是刚栽种时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62.2克。因此,他认为构成植物体的物质来自水,而土壤只供给极少量的物质。这个结论首先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质合成的观点,但是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他还证明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使空气变好,这就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的缘故。然而他却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植物缓慢的生长过程,而没有认识到光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和实验完成于1771年,因此,现在把这一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份。
随后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却得出与他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把空气变好,反而会把空气变坏(这是由于植物同样有呼吸作用的缘故)。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导致了1779年荷兰的简·英格豪斯进行一系列实验,他的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确认植物对污浊的空气有“解毒”能力,同时指出这种能力不是由于植物生长缓慢所致,而是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从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气变好。同时他发现植物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这就是后来人们知道的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的结果),而且这种能力的活性与天气的晴朗程度尤其与植物受光照的强度成正相关。他还证明植物在暗中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会像动物一样把好空气变坏(这是后来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缘故)。他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只有叶片和绿色的枝条在阳光下才有改善空气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1782年,瑞士的牧师吉恩·森尼别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与光照密切相关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即后来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受当时气体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释放的气体究竟分别属于何种气体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气的组成成分后,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绿色部分)在呼吸过程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到此时,人们对植物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才有较深刻的认识。
关于植物在光下放氧,我们可以用如下的简单实验加以证明:剪取生长旺盛的几枝金鱼藻嫩枝(长度约10厘米左右),置于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再在藻体上罩一个大漏斗,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漏斗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同时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氢钾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后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紧上端、用石蜡或凡士林密封好并且装满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后,把烧杯置于温度较高并且光线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观察到有成串气泡(即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逸入试管中,使试管中的水面下降。
虽然当时人们对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之间的数量关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864年,德国科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又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有机物。此时人们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已确信无疑了。因此,最终确定了至今人们还在沿用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然而,当时对于氧气是从绿色部分的什么部位释放出来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国学者恩吉尔曼用具有螺旋形叶绿体的水绵(一种绿藻)作实验。当他把放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结果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点照射的叶绿体部位附近集中,这便有力地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机构是叶绿体。
从上面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从海尔蒙脱到萨克斯和恩吉尔曼,人们对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作为原动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不断探索、实验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时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些认识和对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为近代对光合作用这个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⑻ 求化学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的网站
最最权威SCIFINDER
scifinder.cas.org这个要账号,非常贵,而且全英文
中文的算不上最权威
但相对不错的。维普 万方 小木虫论坛 你直接网络吧,都有 只有小木虫是免费的,里面有很多大牛,很好很强大
还有ACS旗下有很多很多数据库,SCI无意识最全最权威的,但缺点就是太贵,一般大学图书馆都可以下,但不在大学就难接触到,但是你要找什么东西我可以帮忙
⑼ 哪个网站可以看到最新的化学研究成果
用自己大学的数据库吧,那里有很多,如果没有的话你可以找个人帮下忙,比如像浙大的数据库就很强大,在里面基本都能找到想要的东西
⑽ 中国化学科技成就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就是唐朝茅华,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 中国已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 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