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近来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承担着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具体组织工作,为我国连续3次申报的4个项目都得以成功入选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中国也由此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组织申报工作中表现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赢得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2003年初,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等单位,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后,也将负责具体工作的“国家中心”,设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中心在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承担了试点单位确定的论证、人才培训等大量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注重国际学术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经验的交流,并分别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成功主办了三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地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人为本”的原则付诸于实际工作之中,于2005年聘任了首批30位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不仅有效地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还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承担着大批国家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等重点课题项目。特别是近一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工作、承办了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全面介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等工作,为顺利实现文化遗产日活动的既定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B. 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1.从根源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当今世界面临着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例如1970年代全世界还通用8000多种语言,但是现在仅存6000多种,而且这其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在互联网和现代通讯工具的冲击下正处于快速消亡中。这再次提醒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就是每一个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C.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如何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的方法就是大力宣传,并且和经济挂钩!
D. 黄骅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及现状
黄骅面花诞生在黄骅北部杨二庄一带,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黄骅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古代黄骅北部土地贫瘠,小麦产量很低,人们生活清苦。每逢年节,人们没什么物品相送,就把不多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寿桃、鲤鱼等面花送给亲戚朋友,图个吉利。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加之面花相比馒头等口感较好,就被人们逐渐接受,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但由于面花制作费时费力,“身影”渐渐模糊。为了保护这项饮食文化,黄骅面花在2009年申请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骅的面食向来有名,其中最典型的小吃是面花与吊炉烧饼。面花似乎不算小吃,而是黄骅最有特色的一种仪式感面食。十里八乡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过年过寿,饭桌上必然少不了的吃食就是面花。
所谓面花,其实就是把面放到特制的木模子中,在面上刻出花纹,然后上锅蒸熟。上桌前,总要点上红点,以示喜庆。做面花不是个简单的活计,和面的软硬很有讲究,面需要硬面,这样做出来的面花口感才结实。而蒸面花需要在下面垫上麦秸,如果没有麦秸也不会有独特的香味。面花口感很韧,细细咀嚼,有天然的麦香,还有微微的香甜。
E.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
虽然早在18和19世纪时,就有一些语言学者、民俗学家及其他人曾试图记载世界上的口头文化传统,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汇,其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
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了保护国粹的计划,承认传统艺术大师精湛的技艺,而且还将“戏曲、音乐、传统工艺技术及其他无形的文化资产中,历史价值较高者”,列为 “无形文化财”,并以法律形式实行保护措施。
[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阅【无形文化遗产】 ]
之后,类似的保护计划也在韩国、菲律宾、泰国、美国和法国相继展开。然而在西方,法理学家把知识产权被视为一种资产,他们把版权和专利定义为将智慧加以物化。但是,那些集体的文化创造却因没有文字记载或记录,对其价值的检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为国际认可迟缓的原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分开定义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但是,随着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工作的深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疏漏却渐渐暴露,进而推动了人们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思考。专家们随即召开会议,各种建议纷纷推出,技术研讨活动连续不断,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或译传统民间文化)建议书》(Recommandation sur la sauvegarde de la culture traditionnelle et populaire),建议要求各会员国充分意识到大量包含丰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民族文化渊源的口头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应当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那些容易受到严重威胁的遗产进行必要的鉴别、维护、传播、保护和宣传。同时,告诫遗产国政府及遗产的拥有者,重视遗产的重要价值,拟定保护措施。建议在最后的一章关于促进国际合作的条文中指出,会员国要对那些民众或社团的具有象征性精神价值的遗产给予更大的关注。
不过这个建议案并没有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而是以“民间传统文化”来代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这个概念的提出,在文化遗产的概念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虽然它最早于1982年就出现在Unesco的文件中[注:在世界遗产委员会1982年的墨西哥会议(即“世界文化政策会议”)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非物质遗产(patrimoine immatériel)”的概念。参见Le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Babel, p.26],但对它的体系性的表述,却迟至世纪之交才真正问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11月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国际鉴别的决议,这个决议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 (Proclamation des chefs-d’oeuvre patrimoine oral et immatériel de l’humanité );于2001年,首次公布了第一批共19件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杰作(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然后在前二者基础上,熔铸为一个新的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pour la sauvegarde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并在2003年10月17日,于第32届大会闭幕前得以通过。
F.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2)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4)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5)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G. 改病句: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成果。
成分残缺
在哪里展示,什么时候
在最前面加上今天在博物馆
修改为:
今天在博物馆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成果。
H.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扩展阅读:
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和保护之列。
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