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诸葛亮,姜维北伐取得的成就
诸葛亮北伐:发生于三国时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
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诸葛北伐结束。
日后姜维也曾经数次北伐,然亦未实现预期的结果。终于在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贰』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先后五次兵出汉中北伐曹魏,其中最为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如果不是马谡失守街亭,陇右五郡将会落入诸葛亮之手,长远来看曹魏将会失去凉州;不过从战果来看,似乎第三次北伐最为成功,因为诸葛亮派出大将陈式攻取了阴平和武都两郡,有开疆拓土之功,这样的功劳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极为耀眼的,我们先来看看史料中的相关记载:
事实上从战役规模来看,第三次北伐也远不能和其余四次相比,其余几次双方你来我往打得热热闹闹,第三次北伐陈式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两郡。
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严格来说只有四次,另外一次也就是第三次北伐其实是搂草打兔子,无论是对手还是难度其实都不值一提,此次北伐也是诸葛亮赢得最轻松的一次。
『叁』 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北伐大业并没有停止。就姜维来说,被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
基于此,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自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11次北伐。针对姜维连年北伐中原,有人认为这是在消耗蜀汉国力,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拖延蜀国的灭亡时间。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死后,姜维11次北伐中原,到底获得了哪些战果?是否一无所获。
综上,虽然姜维一生前后11次北伐中原,但是,实际上,姜维只主导了后六次北伐中原的战役。在这六次北伐曹魏的战役中,姜维斩杀了一位曹魏猛将(徐质),从曹魏迁移部分人口充实蜀汉,并让曹魏付出了数万兵马的损失。特别是最后一项,无疑延迟了曹魏发动灭蜀之战的时间。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姜维的多次出击,曹魏很可能早就能集中兵力,从而在公元263年就发动消灭蜀汉的战役了。所以,姜维北伐中原,自然不是一无所获的,而是颇有收获。
『肆』 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两人谁的成果更大一些
『伍』 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哪一个的成果更大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到了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陆』 蜀汉时期,孔明北伐和姜维北伐谁取得的成果更大
『柒』 蜀国一共北伐了多少次
诸葛亮在世时组织了五次北伐,第一次是因为马谡战败失去地利,第二次是因为偷袭陈仓不成魏军援军赶到,第三次是顺利夺取二郡,第四次是粮尽退兵,第五次是病故未终成行。蒋琬继诸葛亮后,执政十二年,除有一次准备北伐外,没有进行过一次认真的实际的北伐。过去,诸葛亮北伐,蒋琬搞后勤,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高兴地称赞他:“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诸葛亮选定蒋琬做接班人,很大程度上是因蒋琬赞成北伐事业。结果,实际上蒋琬另有自己的看法,并非“全心全意”。费祎执政后,又恢复北伐,但每次用兵不超过一万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三国志·蜀书·费祎传》注引《汉晋春秋》)。姜维掌权后,又开始兴师动众,大举北伐,姜维的军事才能不及诸葛亮,对他来说,“不克而还”的战果简直是必然的。吃了败仗的姜维也效法诸葛亮“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仍“行大将军事”。(《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出身益州的将领张嶷“以为国小,不宜黩武,必为蛇画足”。张嶷当然是从益州的利害关系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后来也认识到北伐的危害性,企图停止它,以缓和国中愤激,但这时的蜀国已如一辆奔向悬崖的战车,待意识到它的危险时,已经来不及刹车了。
北伐,“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广汉、绵竹“山民”张慕等发动起义,反对沉重的兵役和军赋。诸葛亮命都尉张嶷“将兵讨之”,张嶷设计诱杀起义领袖,进行血腥屠杀,起义终被镇压下去。蜀国人民不仅经常逃避兵役,就是参加了军队的,也常常开小差逃跑。漏报户口的人,有时达万数以上。(《三国志·蜀书·吕乂传》)。这种不满状况,诸葛亮在世时如此,诸葛亮死后也是如此。为了解决兵力和役力的不足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与其说这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还不如说是蜀国运输线太长,不得不另寻出路的产物。
北伐,严重地损害了益州土著集团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诸葛亮死后,益州人士李邈公然说:“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三国志·蜀书·李邵传》注引《华阳国志》)。魏灭蜀后,点察全蜀九十四万人中,“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蜀记》),按照这个比例,蜀国平均每九个人就负担一个士兵,每七户就养活一个吏士,蜀国人民的役调负担已经到了不可忍受得地步了。金银财产更加可怜,只剩下各两千斤。想当初刘备定益州后,单是一次赏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和关羽等人的计金有二千斤,银有四千斤,其他功臣的赏赐还未计算在内。昔日富饶的天府,已被折腾得山穷水尽。需要说明的是,蜀汉政权的官员们一般还是比较廉洁,俭朴的,诸葛亮且不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劳而无功的北伐,是蜀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引起他们普遍不满,从而动摇了统治基础,搞垮了蜀国有限的经济力量,反过来又加剧了政治危急的演化进程。这当然不是诸葛亮及其接班人所愿意的,但他们又不得不这样干下去,这实在是一出大悲剧。
『捌』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谁的成果更大呢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到了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对于张郃来说,不仅是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佼佼者,也是一位令刘备都曾非常忌惮的名将。所以,在笔者看来,诸葛亮除掉张郃这位名将,其带来的震撼,丝毫不逊色于黄忠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因此,在笔者看来,从造成曹魏武将损失的角度来看,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原取得了更大的战果。另一方面,从对曹魏的整体杀伤来看,诸葛亮五次北伐中,虽然也对曹魏付出了一定的损失,不过,这都比不上姜维在洮西之战所取得的战绩。
『玖』 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公元231年4月,在打退了曹真指挥的四路大军伐蜀之后,乘着魏国在伐蜀之战中消耗巨大,元气未复,诸葛亮发动第4次北伐。从上次北伐夺得的凉州武都郡出发,出祁山道攻打天水郡境内的祁山堡。
这招敲山震虎果真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原来,曹魏的陇右兵团的主帅郭淮,在上一年相应魏国曹真的命令从陇右伐蜀,不料诸葛亮竟然让魏延和吴毅出阴平道绕道羌人的地方出现在郭淮身后,一场阳溪之战瓦解了陇右兵团的攻势,掐断了陇右兵团的粮道。陇右兵团不得已放弃伐蜀。而此时此刻的陇右兵团面元气还没有恢复,面对蜀汉军队的攻势只能紧急向长安的关中兵团求助。
彼时的关中兵团的主帅已经不是曹真了,因为上一年曹真的四路伐蜀中,自己带领的3万大军走险狭的子午道伐蜀,路上天降大雨,走了一个月没走到子午道的一半,接到魏国皇帝曹睿的撤军命令后,伤心、郁闷、愤怒、壮志难酬加上身上的战伤和淋雨,又用了一个月退出子午道后,回去就一病不起,曹睿就让司马懿代替曹真,统帅关中陇右一切军事。
这段话看上去好似郭淮用了和平的方式,但是《三国志》是站在褒魏贬蜀的立场上写的,即便如此,那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诸葛亮把曹魏三大兵团耍得团团转。一个“威”字,试想陇右兵团快要饿死了,怎么会不抢羌人的粮食和牛羊,平时双方的流血事件还少吗,羌人的粮食本来就没汉人多,那这会肯定被洗劫一空,要知道曹魏不单和羌人关系紧张。对陇右汉人也有地域歧视。这里羌人没汉化多少,很多汉人却被羌化了,这才有我们熟悉的马超类似羌人的造型,也才有后来的姜维反叛曹魏。
陇右兵团的粮食危机总算解决了,诸葛亮困死陇右兵团的企图也落空了。无奈班师,回去贬李严为庶人。但是临了还把来追击的张郃射中了膝盖,张郃掉下马来,近70岁的老人没多久救去世了,五子良将的最后一位就这么窝囊的死了。
『拾』 诸葛亮北伐有什么成果
北伐成败的量化指标: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北伐的几种结果,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
1. 大胜,即围歼对方主力或斩杀敌军统帅,如关羽水淹七军,如击毙司马懿。得5分。
2.小胜,即击溃或歼灭敌方一部,取得物质上的收获,或者斩杀对方大将,取得士气上的收获。得1分。
3.无功,即双方战果基本一样。得0分。
4.小败,部队受到小的损失,伤亡数千人。得-1分。
5.大败,部队损失超过数万人。得-5分。
6.完胜,即攻取长安并站住脚,大大改善蜀汉的战略态势。得20分。
7.完败,即主力覆没,甚至于丢失汉中等重要据点,大大伤及蜀汉的元气,得-20分。
二.诸葛亮六次北伐的战果:
第一次:先胜而后败,折了马谡,失了孟达,但收了姜维,双方扯平,0分。
第二次:由于魏将郝昭筑城固守,蜀军粮尽退兵。但魏延斩了敌大将王双。还是0分。
第三次:攻下武都、阴平,胜郭淮。算小胜,+1分。
第四次:战退司马懿、曹真等,应为小胜,+1分。
第五次:射杀张合,小胜,+1分。
第六次:小胜数场,但自己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1-5=-4分。
这样,诸葛亮六次北伐的总战果是-1分,平均每次-0.16分,总体上是失败的。
诸葛亮在前四次北伐时,是采取西出阳平关,走平坦大道,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来蚕食魏国。这样虽然易于用兵,加上诸葛亮在战术水平方面要高于对方,每次都能取得局部战役的小胜。但不能否认的是,魏与蜀的综合国力相差甚远,而战线太长,旷日持久,粮草供应不继。其结果就是次次因粮草不济而退兵,胜利成果又拱手相让。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终于想通了,直接出斜谷进入陇东,效果大为改观,但由于诸葛亮之前已多次北伐,魏国处于高度警惕状态之中,再加上诸葛亮阳寿将尽,只能留下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