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现状和成果

现状和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28 01:53:19

⑴ 关于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与成果

到农户的重视而加大了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加大了研究力度,转基因植物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产生。
1、抗虫转基因植物
2001年,转基因抗虫棉在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抗虫棉基因专利“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中国专利金奖。同时,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也顺利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标志着我国在双基因抗虫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SGK321已经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并获准在晋、冀、鲁、豫、皖进行商品化生产,在湖北进行环境释放。综合2000年和2001年两年区试结果,SGK321早熟性明显优于其他品种,霜前皮棉亩产75.4公斤,相当于对照抗虫杂交种的93.4%。该品种纤维品质好,长度为29.2毫米,比强度29.4厘米/特克斯,马克隆值4.8,抗虫性突出。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审定抗虫棉品种14个,其中单价棉11个,分别为:GK1(国抗1号)、GK12(国抗12号)、GK19(国抗19号)、GK22(国抗22号)、GK30(鲁棉研16号)、GK95-1(晋棉26号)和GK46(晋棉31号)、GKz10(鲁棉研15号)、GKz13(鲁RH-1)、GKz6(中棉所38)和GKz8(南抗3号);双价棉3个,分别为:sGK321、sGK9708(中棉所41)、sGK5(新研96-48)。这些抗虫棉品种均高抗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品质性状及丰产性。同时,还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抗虫棉品种,其中杂交棉品种2个(鲁H9513和中抗杂5号),常规品种2个(ZGK9708和鲁S6145)。此外还有正在参加国家区试的有潜力的品种6个,杂交棉4个。2001年国产抗虫棉已经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新疆、辽宁等17个省市推广60万公顷,占据了国内抗虫棉43.3%的市场份额。加上孟山都公司的抗虫棉,2001年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达到了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31%,种植农户超过350万户。
在抗虫转基因水稻方面,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制的转SCK基因(修饰豇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抗虫水稻在福建已连续进行了5年大田试验。经鉴定,其对二化螟田间防治效果达90-100%,稻纵卷叶螟抗性达81-100%,对大螟62.6-63.9%,稻苞虫83.9%。鉴于目前政策原因暂时还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但已采取多地区多点进行大田试验。该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检测已基本完成,结果表明与常规稻无明显差异。目前正进一步发展无选择标记、高效表达、多价抗虫基因等转基因水稻新品种。
中国农业大学从Bt菌株克隆得到一种沉默的新杀虫基因cry1Ie1,该基因表达的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显示了高杀虫活性,目前国际上已经确定了其在分类上的模式基因地位。该基因及该基因与cry1A基因的组合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cry1Ie1和cry1Ac基因的密码子改造和原核、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改造基因的杀虫活性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⑵  勘探现状与勘探成果分析

一、勘探现状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经历了油气勘探46年的历程,累计完成二维地震200980.392km,三维地震3125.819km2,累计完成井3769口(其中探井2940口),获工业气井1489口(其中探井1059口),工业油井509口(其中探井319口)。发现地面构造259个和潜伏构造428个;已钻探地面构造153个和潜伏构造224个,圈闭钻探率54.88%;钻探获油气的地面构造98个和潜伏构造167个,圈闭钻探成功率70.29%;获气田97个和油田13个,发现含气构造60个和含油构造6个;获工业油气层19层。截至1999年底(表10-1),获剩余预测储量2070.37×108m3,剩余控制储量1238.19×108m3,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5787.07×108m3,三级储量合计9095.63×108m3,天然气资源发现率12.66%,探明率8%。

表10-1四川盆地勘探成果表

(资料截至1999年底)

四川盆地勘探程度不均,总体达到中等程度。从钻井密度和圈闭钻探率两项主要指标衡量,钻井密度最大的是川南地区,其次是川西南地区,而川东、川中、川西北三个地区钻井密度都很低。

四川盆地已发现地面背斜构造圈闭和潜伏构造圈闭钻探率均比较高。截至1999年底,在已发现地面背斜构造圈闭259个,已钻探153个,钻探率为59.34%,其中川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分别高达75.47%和80.00%。川东地区相对较低,潜伏构造428个,已钻224个,钻探率52%。钻探率较低的地区是川中和川西北地区,未钻探的潜伏构造多为埋藏深、圈闭小、圈闭资源量少。而非构造圈闭的勘探还刚开始,并且获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上述情况表明,四川盆地的待勘探领域是广阔的,但是勘探的难度和风险将会越来越大。

二、勘探成果分析

1.气田个数多,大中型气田少;裂缝性气田储量小,层状孔隙型气田储量大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共获气田97个,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787.07×108m3。以气田为单元计,其中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5个(即卧龙河、五百梯、沙坪场、威远及磨溪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149.67×108m3,占全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37.15%;探明地质储量介于(50~300)×108m3的中型气田22个,其探明地质储量合计2450.95×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气田总数和总探明地质储量的22.68%和42.35%;探明地质储量小于50×108m3的小型气田70个,其探明地质储量合计1186.45×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气田总数和总探明地质储量的72.17%和20.50%。从上述已探明气田储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四川盆地目前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气田中,这为气田的高效开发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在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中,裂缝性气田47个,累计探明储量为1440×108m3,只占总探明储量的1/4。

上述勘探成果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仍以寻找层状孔隙型储层为特征的大中型气田为主要勘探方向。

2.天然气资源大且分布不均,资源探明程度低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到侏罗系8个层系(Z、

—O、C、P1、P2、T1—2、T3、J)。根据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总资源量为83.203×108t(油当量),其中天然气资源量为71851×108m3,占总资源量的86%,石油资源量为11.351×108t,占总资源量的14%。可见,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占主导地位。

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天然气在上述8个层系中均有分布,但石油只分布在侏罗系。从层系上看,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C以及T3,分别占总资源量的29.8%、18.8%、15.9%。从地区上看,川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丰富,占全盆地总资源量的34%;其次是川中占24%;再其次川北占14%。再从不同地区不同层系资源分布看,川东地区石炭系资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下古生界和三叠系,川南、川西南均以下古生界和三叠系占主导地位,川中以侏罗系石油和上三叠统天然气为主;川西主要以上三叠统天然气为主,川北主要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

油气分布格局与盆地的形成、演变分不开,盆地演化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的有序性。早古生代四川盆地作为上扬子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大面积分布巨厚的烃源岩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就川东地区而言,巨厚的志留系烃源岩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资源保障,上三叠统坳陷生烃中心和沉降中心相吻合,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带。侏罗系湖盆区主要分布川中,适中的有机质热演化使得川中石油资源丰富。

值得说明的是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受当时的勘探程度、地质认识限制。随着勘探程度和地质认识的提高,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可能与勘探成果不匹配,甚至出现矛盾。因此,油气资源的评价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八五”以来的勘探实践,尤其是“九五”以来的勘探证实,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实践结果相佐,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资源量巨大,探明程度很低。如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资源量巨大,占全盆地总资源量近1/3,但截至到目前下古生界勘探只发现了威远气田以及一些含气构造,资源探明率很低,小于2%。另外,川西的上三叠统探明率也不到5%。②资源量过低,已发现的圈闭资源量、储量超过资源量。如川西侏罗系在二轮资源计算石油资源量折算成天然气资源仅有11.4×108m3,目前已探明三级储量远大于资源量。川东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预测鲕滩圈闭资源量已近7000×108m3,也远大于资源量。因此有必要对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量进行重新计算。

目前,四川盆地在六个层系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见表10-2),从新到老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及震旦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石炭系、三叠系和二叠系气藏中,三层探明地质储量合计达5352.99×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92.50%,剩余可采储量合计为2226.55×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99.34%,其中石炭系(全部分布在川东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2639.60×108m3和1486.68×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的45.61%和66.33%。因此,石炭系、三叠系、二叠系气藏,特别是石炭系气藏还有很大的开采潜力。

表10-2四川盆地各层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统计表

(资料截至1999年底)

从地区来看(见表10-3),目前四川盆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川东地区,探明地质储量达3511.72×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60.68%,探明可采储量为2582.86×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可采储量的63.67%,其次为川西南、川南地区,而川西北、川中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较少,均不到500×108m3

表10-3四川盆地各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统计表

3.天然气勘探实现了两个大的转折

(1)1977年发现相国寺石炭系孔隙性气藏,是四川盆地勘探发生重大转变时期,首先是以勘探裂缝性气藏为主,转变到以勘探孔隙性气藏为主;在勘探指导思想和决策方面,明确提出以孔隙性储层为对象,以大中型气田为目标,大力甩开勘探,争取较大的新发现;在勘探技术方面,由模拟地震发展到数字地震,形成了高陡复杂构造处理解释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侧钻中靶技术等。由于指导思想、决策正确和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勘探成果,获得了五百梯、沙坪场、大池干井、高峰场等一批大中型气田,实现了四川盆地储量高速增长,累计获石炭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2639.6×108m3

(2)“九五”期间川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勘探的突破以及川西地区侏罗系次生气藏勘探的突破,实现了川东石炭系的接替以及勘探领域由川东向川北、川西北的转变,勘探层系由石炭系向二叠系、中生界的转变。

位于开江-梁平海槽区南侧已发现有铁山南、双家坝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在海槽北侧地区有“九五”期间发现的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即渡口河、罗家寨构造带和铁山坡等,这一发现是继川东石炭系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现已发现铁山、渡口河、铁山坡等飞仙关组鲕滩气藏10个,获探明地质储量为319.69×108m3、控制储量为35.19×108m3,预测储量为365.54×108m3,三级储量合计为720.42×108m3(不含高桥、罗家寨储量),在川东地区排名第二,勘探成效十分显著。在海槽北侧地区即渡口河—五宝场地区预测飞仙关组鲕滩圈闭22个,面积达795.81km2,圈闭资源量达6764×108m3。飞仙关组鲕滩为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储层主要为溶孔鲕粒云岩、溶孔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

川西白马—松华地区地震勘探始于1967年,先后在该区共作6轮地震工作(线距0.7~1.2km)及油气综合化探。钻探始于1995年,于1995年7月在白马庙潜伏构造钻探的白马1井,在侏罗系蓬莱镇组获工业气流,从而揭开了该区浅层侏罗系天然气勘探的序幕。到2000年3月底为止,以蓬莱镇组为目的层已钻探46口,测试获工业气井25口,钻探成功率为54.35%,获天然气控制储量为391.76×108m3。此外,在川西地区的观音寺、三皇庙、苏码头等构造也发现了侏罗系浅层气藏。

⑶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成果是什么

调查的资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其任务是分县查清各内村和各权属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容和分类面积及其分布状况,为建立土地登记、统计制度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资本单位,农区到村(行政村),林区和牧区到乡,并按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调查所使用的基础图件,在农区是近期1:10000、重点林区以及相应比例尺的航片或影象平面图。通过野外调绘和补测,将地类界、行政和权属界、以及变化了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或影象地图上。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工作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并自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出各权属单位及各行政辖区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绘制各行政辖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相关图件。 调查的主要成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结束后,应提交如下成果资料:

⑷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石漠化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是全球性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生态的破坏,全球岩溶区石漠化在不断加剧。如地中海岩溶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布鲁斯半岛、日本秩父地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地区等均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各国对石漠化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治理。在开发石漠化区岩溶含水层水资源、退耕还林、利用速生树种和种苗营养液进行石漠化区生态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效经验。但国外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小,水、土、人之间矛盾没有我国突出,治理相对比较容易,技术成果报道较少。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十多年来,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世界粮食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助项目,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改梯、砌墙保土、土壤改良、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石漠化环境整治的成功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解决单一目标的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综合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一)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1.生态修复措施

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与经济林木建设、中药材种植等相结合,扩大植被覆盖面积。

2.农田基本建设措施

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自然和人为活动对耕地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进而达到遏止毁林开荒为目的。该类措施以6°~25°坡耕地治理为重点,通过“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梯土)、“旱改水”(旱地改水浇地、平缓旱地改水稻田、望天田改保灌田)、“碎改整”(小块改大块、零乱改规整)、新开田土、冷烂锈田改造、洼地排涝等农田改造等,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3.水利水保建设措施

水资源是动物和植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将“开源”与“截流”并重,通过对灌区改造、病险水库治理、地表“三小”(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工程建设,致力于解决石漠化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漠化区经济的发展,对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遏止毁林开荒起到保障作用。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根据地域资源环境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资源,布局适合于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的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如贵州省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在一些高寒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北盘江两岸发展花椒种植;广西在石漠化区实施“砍头树”种植、发展养殖业等。

5.农村能源改造措施

以解决煤炭资源缺少地区农民生活及生产燃料为目的,通过发展家庭养殖业、沼气工程、节柴改灶、农村小水电建设、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实现遏制人为对森林的砍伐破坏。

6.生态移民措施

主要方式为异地搬迁。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和民营企业,有效地将石漠化区(生态恶劣区)的人口和人类工程活动向资源环境条件较优势的区域集中,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一方面使贫困区人口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减轻石漠化区资源环境的压力和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要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达到平衡,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7.其他

主要为政策保障措施、科技支撑体系等。包括对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治理方式的科技研究、示范工程、石漠化监测、科技培训、宣传教育、组织保障等。

(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要模式

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要根据当地具体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手段、多功能、多层次组合模式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国内岩溶山区采用的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1.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受地形、地貌、水文网和地质结构等条件控制,岩溶石山地区由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流域单元组成。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容为:根据小流域内上、中、下游具体的社会和环境条件确定生态经济功能,合理地配置生态防护体系,通过一系列组装配套的科学技术,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水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实现流域全面规划,综合防护体系和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布局,形成符合山区特点的农、林、牧复合农业生产体系。

2.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针对岩溶山区缺水、少土、水土流失严重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利用坡面雨水径流和表层带岩溶水与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相结合,形成微型水利系统,达到实现防止水土流失和解决干旱期间农田灌溉用水的目的;对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并与具有经济价值的草、果(树)种植相结合,把防治土壤强烈流失和沟谷侵蚀的拦沙谷坊相配合;开展生态林建设,将生态林建设与经济林木种植相结合,既增强流域内水土涵养,又实现增加经济的收入。通过上述手段,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条件。

3.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针对岩溶山区山地多、坝地少的特点,结合地域资源和环境结构,实施农、林、牧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模式。综合考虑本地区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扩大森林覆盖率为核心,以水土保持、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合理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作(植)物结构,维系生态平衡,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名特优产品种植,把种植业、养殖业和产品深加工业联成整体,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促进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动态平衡,形成完整、协调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既提高资源的利用,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4.草地畜牧业模式

西南岩溶山区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的生长,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一些人口密度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利用该优势发展牧农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以草代林代粮,进行草农牧林结合,短期可保持水土,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长期效益。

5.生态移民模式

中度以上的石漠化区面积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缺乏,土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低下,对该类地区,可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将居民迁移到环境条件较好、资源承载能力较高的地区,一方面可减轻人类为生存对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通过异地开发,改善石漠化区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促进脱贫,从而实现石漠化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6.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以沼气建设利用为纽带,以完善和稳定“经果林—畜禽养殖—沼气”为基础,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前后及耕地资源,以改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目的,以种植经济林木、中药材和养殖优质畜禽为主要内容,对石漠化山区山、水、林、田、路、网进行综合规划建设。通过优化岩溶石漠化区经济系统中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技术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高效运行可改变农村庭院生活环境条件和不文明现象,逐步形成以种植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干、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和加工相互配套、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体系,与石漠化防治融为一体,推进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三)石漠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典型工作

1)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生态系统和石漠化治理》中,结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图表,对岩溶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2)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面核实调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发展趋势,编制了《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

3)贵州省地矿局王明章研究员等在“贵州省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山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对贵州省石漠化的现状、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并从地质学的角度初步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途径设想。

4)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院况顺达博士等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为平台,采用遥感技术完成了石漠化演变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交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成果报告》。

5)贵州省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等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贵州省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编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类型遥感调查研究》,阐述了遥感调查的方法、贵州省石漠化的基本特征和现状。

6)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地矿局、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开展包括石漠化问题在内的岩溶山区物质运移循环研究。

(四)石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工作

1)林业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长防、珠防工程,开展了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

2)发改委、水利和农业部门以解决缺水问题为核心,采取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工程;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25°以下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大力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加大沼气建设,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场优势经济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贵州省内典型工程有关岭县石板桥小流域治理工程、花江板贵小流域治理工程、思南碗水坝小流域治理工程等。

3)200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典型岩溶流域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分别在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省(区)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开展了以地下水开发为龙头的石漠化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典型工程如代表峰丛洼地类型的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代表垄岗槽谷类型的贵州省道真上坝地下河流域、云南省泸西小江流域、湖南省洛塔等石漠化治理工程。从地学的角度开展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目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丰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上述示范工程的实施,将对改善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生产条件、脱贫致富提供基础条件,并对推动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整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一项目成为本研究的基础。

4)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贵州省科技厅星火科技计划在省内岩溶石漠化地区实施30万亩金银花种植的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推行“林—草—畜”生态研制模式发展畜牧业,带动农民致富,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完成了《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报告》。

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果化、湖南洛塔等地进行了以地下水开发为主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程。

6)中韩两国共同投入在贵州省修文县开展了以植树造林、小水窖和沼气工程为主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2008年以来,国家在西南岩溶山区选择了100个重点县(其中贵州省55个),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正常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石漠化继续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当前,国内外有关人员从不同的侧面对岩溶石漠化治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实施了较多的试验和示范性工程,在岩溶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岩溶山区石漠化的整治提供了较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治理效果仍不是非常理想。根据相关资料,20世纪以来,尽管我国有效治理了岩溶石漠化面积5000平方千米,但由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岩溶石漠化加剧的面积增加了2.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加剧和改善面积比为5∶1。岩溶石漠化的形势仍然严峻。

(二)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措施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脆弱的岩溶环境条件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是石漠化发生的基础、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是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力”;“对石漠化治理不但要对已经发生的石漠化环境进行修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段防止新的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已经为大众认识。因此,合理的石漠化的治理途径不但要对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进行遏制,而且应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实施改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通常采取的各种治理模式都主要集中在针对遏制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方面,而对如何改善石漠化区脆弱的地质环境方面却重视不够。

近年来,不同部门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实施了较多的石漠化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较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不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概括起来,这些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土地整理、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庭院经济等措施的集成。虽然这些模式既有通过自然和人工干预促使植被恢复、对已经恶化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工程,也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改善石漠化区民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发展经济、从源头上防止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的措施,但是,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治理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对地表生物圈层的人为干预和控制,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支撑生物圈层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的巨大作用,表现为一是缺乏对石漠化形成的内在基本环境———石漠化区地质环境的综合整治;二是在治理措施的选择和工程布局上通常未能充分考虑治理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地球化学背景等)对治理措施的适宜性;三是未能很好地考虑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质资源并充分利用于石漠化的整治中。其结果治理工程仍然主要在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尽管多年来国家对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治理工作确实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综合分析近年来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发展的趋势,石漠化程度和面积仍然在以较快的速率持续发展,究其原因可以认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除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外,还在于当前的治理模式和工程过多是立足于石漠化形成的外因控制上,而对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薄弱。

地质环境是一切生态环境形成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的好坏,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优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认为:忽视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基于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唯以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现有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三)水源缺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的问题亟待解决

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就是“地表缺水、少土、土质贫瘠”,是造成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目前采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难以解决关键所在。

岩溶山区强烈岩溶发育造成地表水流严重漏失,地表出现严重的干旱缺水现象,造成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困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少土”是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另类典型特征。碳酸盐岩成土条件本来就极差,加之地形条件以山地为主,土地主要分散分布在山间盆地、谷地和洼地中,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呈继续逐渐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岩溶山区人口增长速度快,低承载力的土地与高密度的人口必然产生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问题。以贵州省为例,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1.7亩,其中常用耕地人均仅0.68亩。退耕还林后虽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但人口过多的现实却相应增大了石漠化区土地资源的压力。虽然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是缓解农村人口与耕地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是,也应看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对土地仍将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生态移民也需要相应的土地和水资源作支撑。因此,可耕种土地的缺少成为制约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瓶颈”之一。

碳酸盐岩溶区的耕地一方面是土层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和耐旱性差,另一方面土壤中营养元素缺乏,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幅度减少,使得耕地土质贫瘠、土地产出率低、农作物品质低下,成为限制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岩溶山区水源匮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难点所在,也是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⑸ 数字电视的现状和成果如何

数字电视上海芯片超越欧美

面对上海自主研发的数字电视技术,全球顶尖专家不由竖起大拇指:“非常非常好”。昨天上午,记者与欧、美数字电视标准组织的最高层同坐一辆车,现场观看了上海数字电视的优异画面。

据悉,下周,上海方案的数字电视无线信号将全面覆盖上海主城区。用户只需一台机顶盒,就能在普通电视机上收看数字电视。同时,采用该技术,电视台无需对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

昨天对上海数字电视研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欧洲DVB标准技术总监彼得?麦克福克、美国ATSC标准联盟主席罗伯特?格拉弗斯等全球数字电视代表人物,首次一同观看了实地演示。近1个小时的演示中,载有上海交大牵头开发的机顶盒的演示车,穿过了高架、隧道和林立的高楼,经受住各种干扰,图像和伴音始终清晰。

下车后,格拉弗斯用“非常非常好”来描述他的感受,他代表的美国数字电视标准,无法在移动中收看;而作为目前上海公交移动电视的技术提供方,代表欧洲标准的麦克福克也承认,上海数字电视方案的收看效果,远远超过欧洲标准。

上海交大教授孙军指着车上一个书本大小的黑“盒子”告诉记者,这就是交大研制的数字电视机顶盒,里面用了自主开发的接收芯片。他透露,一套数字电视发射装置正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内进行调试,未来几天即将开通,届时,加上目前正在运行的两套小型发射装置,外环线以内将被数字电视信号全面高质量覆盖。

据了解,作为上海首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专项,上海数字电视的技术目前已相当成熟,不但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机顶盒开发成功,而且商业模式也在紧锣密鼓地探索。年内,本市部分出租汽车将装上机顶盒,为乘客提供新闻、娱乐等节目;而针对公交路牌、写字楼等场所的数字电视频道也将逐步开播。一个包括芯片、机顶盒、高清电视机、节目内容等在内的数字电视产业链,正在崛起。
来源:东方网

⑹ 进展和现状

古水文地质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前苏联的地质文献中,首先是由该国学者П.Н.契尔文斯基提出的。之后,在古水文地质的发展中作出贡献的还有A.И.谢米哈托夫(1947)、Κ.И.马科夫(1948)、Μ.Α.加塔尔斯基(1951)、Α.Μ.奥夫琴尼科夫(1957)等。古水文地质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与预测评价沉积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有关。Α.Α.卡尔采夫等于1969年撰写出版了《古水文地质学》,反映了前苏联古水文地质研究的水平。7年后,Е.Α.巴斯科夫于1976年撰著出版了《成矿规律研究中古水文地质分析》(沈照理译,1981),主要介绍了地质构造条件不同、类型各异的六个金属矿床的古水文地质分析实例。

同期,英国研究者G.F.戴维逊于1964年首先提出卤水成矿学说,他认为过去归之于非现实环境(例如,反常的大气圈、特殊的火山喷发、奇特化学成分的河流等)下形成的各种金属矿床,根据当前的经验看来,可能是由混有或不混有岩浆水的含盐地下水在深处形成的。之后,D.E.怀特(1968)、K.C.邓纳姆(1966、1970)、T.C.曹采尼杰(1972)等都以大量实际资料为依据,对与卤水成矿作用有关的问题,如含矿卤水的成因、成分、成矿机制和与之有关的矿床做了相应的解释。K.C.邓纳姆还提出深层地下水特别是封存的古海水和油田卤水在成矿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苏(前苏联)、美等国地质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支持上述理论的证据。

W.S.Fyfe等于1978年发表了《Fluids in the Earth's Crust》专著,该书主要论述了流体在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和化学迁移过程中的意义。

我国早在公元147年在四川盆地邛崃钻成天然气井,公元280年在川南自贡自流井采气取卤熬盐。上三叠统砂泥岩沉积体系赋存的高盐度孔隙-裂隙型水,其成因与采气一样著称于世。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探开发深部卤水、热水,特别是油气田,积累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发表了不乏导向性研究的论著。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后的十年,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国内研究者启动了深层卤水、热水、油气田、金属矿床等古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持续地发表了许多的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出版专著的有汪蕴璞、王东升、徐恩孝等(1982)《深层卤水形成问题及其研究方法》,汪蕴璞、赵宝忠、张金来等(1987)《油田古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沈照理、汪蕴璞、文东光、汪民、林锦璇、钟佐桑(1999,英文版)《AN INTRODUCTION TO GEOCHEMIS-TRY OF THE OILFIELD WATERS IN CHINA》,汪珊、张宏达、孙继朝等(2005)《渤海湾黄骅裂谷盆地深层水形成演化》。发表论文的有汪蕴璞、林锦璇等(1982、1987、1989、1990、1995、1997、1999),沈照理、汪蕴璞(1985),孙世雄、沈治安、贾疏源(1987),邸世祥(1991),沈照理、文东光等(1994),王文斌、黄志超等(1994),汪珊等(1999、2001、2002、2005),张宏达等(2003、2005),陶一川、姜鹏等(1995),赵学平、付立新(1996),王震亮、罗晓容、陈荷立(1997),谢石连、汪民(1998),陈建文、历玉乐等(1999),康永尚、吴文旷(1999),邓林、汤磊等(2000),楼章华、朱蓉等(2003),邓运华(2003),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古水文地质研究的进展。

地质流体是沉积体系中最活跃的物质成分,在地质历史进程中积极地传输能量和搬运物质,参与各种各样的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是一种强大的地质作用营力。水在地质流体中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成分,堪称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不言而喻,将液、气、固三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研究注意力汇聚于沉积体系古水活动循环规律,并视为基本或核心研究内容,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古水文地质学的进展。地质流体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之一。

国外在地质流体研究方面持续不断地取得了新的资料和成果,但国内近几年来大多数水文地质工作者投身于短尺度浅层水和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对长尺度深层水研究的课题、经费、参研人员的数量比以往有所减少,研究工作与国外的相比有所滞后。

⑺ 个人现状分析怎么写

个人现状分析(一):

xxx,男,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2月出生于河南南乐,201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管理与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现工作于xx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自200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向担任班主任工作,连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工作成绩优秀。

自2004年至今一向担任高三班主任、高三政治教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长、高三文科综合组长等工作,所带班级在历年高考中本科上线人数最多,高考成绩突出,高考业绩显著获得的市级以上荣誉包括: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质课教师、濮阳市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濮阳市优质课一等奖、濮阳市礼貌教师、濮阳市优质课教师、濮阳市教育中心优秀人才、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市级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研方面:参与的课题《xxx》获省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市油田教育中心评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撰写的《xxx》一文获省优秀论文“二等”,《xxx》一文获河南省素质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xxxx》一文在濮阳市油田校本教研活动中获“二等奖,濮阳日报文教专刊发表《xxx》一文,中原石油报教育专刊发表《xxx》一文,合编《xxx》一书由人民日报社出版发行。

个人现状分析(二):

我叫xxx,毕业于xxx卫校,专业学习照顾护士。十分荣幸有机会向您展示我的简历中的自我介绍。

虽则我的学习成就不是十分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起首是我端正了学习立场。在我考进卫校时,本来想解放一下本身的,可是很快我就明白了,卫校的学习是更需要起劲当真的。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起头了卫校的学习旅程,觉得本身落后了。卫校的学习不象初中那样是填鸭式的,而是教员把课讲完,然后本身去看,去理解。这个时候自习本事和自制本事是很重要的。长期自习以来我明白了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昔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来那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做什么都勤于思考,碰到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本身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在学习知识最近时间里,我更与教员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教员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旁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

学习照顾护士单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有良好的照顾护士技术。以是在上实践课的时候我城市争取时机多操作几次,加上卫校本来就少学生可给学生用的空间可不少。以是我能够再趁放学时间多练习一下。

在卫校的第三年是我们到医院实习的时间,基本上一年都是呆在医院里学习。在那里我熟练我的照顾护士操作技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路,在带教教员的指导下用我全副的耐烦和关爱之心照顾护士病人,使病人得到良好的赐顾帮衬,早日康复。到医院实习认识到许多也是学习照顾护士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时机,锻炼了本身的交际本事,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本身的短处。以是我喜欢实习。虽则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我个人认为本身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最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可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终都能学会,也已经弄得本身很疲劳。如今想想,如许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必须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本身有这个缺点和需要解答的题目后,我常常警戒本身,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经过三年的卫校生活,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照顾护士操作技术。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教员,建立起友情,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

⑻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地貌研究是以地貌演化为线索展开的(Chorley et al.,1964)。以地貌的演化模式而言,可分为两派:一是以Davis,Penck和King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地貌演化按一定的演化序列进行,按地貌组合变化可以划分不同的发育演化阶段,代表著作有《河流发育循环》和《地貌循环》,提出了著名的“侵蚀循环”理论,成为近代地貌学的理论核心;二是以Hack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整个陆地表面是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的过程,当一个因素改变,其他因素通过自我调整实现动态平衡,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不会导致总体地貌形态的改变,即“稳定平衡”理论。

以地貌学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认识上,但这些通过地貌考察得到的结论可为定量方法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地球科学的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貌研究中引入了遥感技术和定量计算方法,通过山体隆升剥蚀幅度和速率的计算,将动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数量化(李琼,2008;傅建利,2009;琚存勇,2009;姜勇彪,2010;崔之久等,2007;袁万明等,2011)。这是地貌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地貌学的研究对象而言,主要集中在三大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我国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地质公园数量众多。2010年8月江西龙虎山、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等六处地质公园共同捆绑,用“中国丹霞”的名称成功申报为中国第八个世界自然遗产。由于得天独厚的因素,中国学者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花岗岩地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学旅游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花岗岩景区最多的国家,具有类型多、美学价值高、特征突出等特点。在全球七个花岗岩类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中,中国独占六处。2006年7月,在江西三清山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和地貌景观会议,国内外100多名花岗岩地质地貌专家参加,并出版了论文专辑,成立了花岗岩景观研究中心。可以说,中国是全球花岗岩地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花岗岩地貌的分类是地貌学家经常讨论但难以达成共识的热点之一。在众多花岗岩地质地貌景区中,具有景观各异、成因多样、分类众多等突出特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地貌学家曾昭璇先生在《岩石地形学》一书中,划分了高山花岗岩地形、热带花岗岩地形、干燥区花岗岩地形、石蛋地形和冲沟地形等五种类型(注:此处地形等同于地貌)。

有的学者按成因的主导因素将花岗岩山体划分为五类:湿润区中高山花岗岩水蚀型地貌、湿润区低山丘陵花岗岩侵蚀-堆积型地貌、干旱区花岗岩风蚀型地貌、高寒区花岗岩冰雪剥蚀型地貌、海岸区花岗岩海蚀地貌(卢云亭,2007)。在这一方案中,三清山属于湿润区中高山花岗岩水蚀型地貌类型。

有的学者从旅游服务的角度提出了花岗岩旅游地貌的分类方案,共11 类:(高山)尖峰花岗岩地貌,(高山)断壁悬崖花岗岩地貌,(低山)圆丘(巨丘)花岗岩地貌,石蛋花岗岩地貌,(低丘)花岗岩石柱群地貌,(低山)塔峰花岗岩地貌,崩塌叠石花岗岩地貌,海蚀崖、柱、穴花岗岩地貌,风蚀蜂窝花岗岩地貌,犬齿状岭脊花岗岩地貌,圆顶峰长岭脊花岗岩地貌(陈安泽,2007)。在这一方案中,三清山属于(高山)尖峰花岗岩地貌类型。

有的学者从风化剥蚀作用的角度把花岗岩地貌分为四大类:化学风化壳类、化学风化壳剥露类、化学风化+抬升下切类、物理风化剥蚀类;又进一步分成八个亚类:侵蚀丘陵沟谷型、露突岩型、中小露突岩型、中小凹地型、残留石蛋-独立巨峰型、抬升下切巨峰型、寒冻剥蚀型、风化-风蚀型(崔之久等,2007)。崔之久先生把三清山划入化学风化+抬升下切类。

《Granite Landscapes of the World》(Migon,2006)提出了与世界花岗岩景观可对应的8种主要地貌成因类型的分类方案,包括节理谷、多重凹陷、平原和低山、平原、多重凹陷、陡坡、切割高原,各种类型之间相互演化,见图1.1。Migon认为,有些花岗岩地形可以兼有不同地貌成因类型的因素,因此虽然不能将三清山完全对应于某种地形,但三清山山体形态确实代表了“陡坡”(all-slopes)地形,同时还具有“切割高原”和“节理谷”地形的特点。

根据Twidale(1982)和Campbell(1997)的划分方案,将花岗岩地貌划分为大型地貌和小型地貌:①大型地貌可划分为四类:巨石(boulder)、岛山(inselberg)、尖顶山(all-slopes topography)、花岗岩平原(granite plains)。巨石有核岩、碎砾、摇摆石和坡栖漂砾四个亚类;岛山包括残山、基岩残丘、城堡岛山三个亚类;尖顶山含四周倾斜山、峰林两个亚类;花岗岩平原含掩埋和剥露平原、刻蚀平原、山前侵蚀平原、准平原、阶梯状平原等五个亚类。②小型地貌可划分为四类:缓倾斜地貌(gentle slopes)、陡倾斜地貌(steep slopes)、洞穴和蜂窝穴(caves and tafoni)、碎裂石(cracked blocks)。缓倾斜地貌含岩盆、蘑菇石、岩环、浅沟四个亚类,陡倾斜地貌分喇叭型倾斜、底部侵蚀倾斜、浪蚀台地、崖麓凹陷、山麓角、槽沟六个亚类,洞穴和蜂窝穴分为洞穴和蜂窝穴两个亚类,碎裂岩包含分裂岩、片状岩、多边型碎裂岩、位移块四个亚类。

图1.1 花岗岩景观演化路线图

(据Migon,2006)

还有学者建议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对比研究建立花岗岩景观系列中的标准型式(杨明桂等,2009;尹国胜等,2007),类似地层学标准剖面的金钉子。

花岗岩地貌的发育机制是花岗岩地貌的研究重点。地貌的经典定义是“地貌系地球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基于此形成了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两大分支,很多教科书也是沿这个思路编写的(杨景春等,2005;张根寿,2005;高抒等,2006)。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义中忽视了地貌的物质组成——岩石应有的地位。曾昭璇(1960)认为“地貌是岩性、动力相互作用的发育阶段表现”。综上所述,花岗岩地貌主要受构造、岩石、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与其他类型的岩石地貌成因控制因素并无太大差异,花岗岩地貌发育的三大控制因素也得到多数地貌学者的认同(Campbell,1997;尹国胜,2007;浦庆余,2007;魏罕蓉等,2007;董传万等,2007)。到具体的地貌景观区,只不过是再加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然花岗岩是形成花岗岩地貌的基础,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花岗岩(类)的研究进展。这也是花岗岩地质地貌相互交叉的具体体现。

花岗岩类一直是地质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其认识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Chappell &White(1974)按物质来源,将花岗岩划分为I型和S型,中国学者徐克勤则把花岗岩划分为陆壳改造型、同熔型和幔源型三种类型,揭开了花岗岩源岩研究的序幕;

第二阶段是Pitcher(1979,1983,1997)把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相结合,提出了A型花岗岩的划分,花岗岩的研究深入到岩体形成构造环境的探讨阶段;

第三阶段是美国大陆动力学计划(NSF,1993)提出花岗岩实际上是大陆生长过程的产物,是壳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学者也认为壳-幔相互作用,特别是下地壳、岩石圈地幔/软流圈系统相互作用对花岗岩的成因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洪大卫,1994,2000;莫宣学,2002;王德滋等,1999;王涛,2000;邓晋福等,1996;吴福元,1997;肖庆辉等,2002),从而开启了从软流圈地幔物质向地壳输送的新视角研究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关系的新阶段。

中国学者通过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国花岗岩类的时序和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时代上,花岗质岩浆活动时代漫长,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呈多幕式旋回侵入,以中生代为最高潮。前寒武纪出露的花岗岩面积占11%,古生代占37%,中生代占40%,新生代占12%(张德全,2002)。每个花岗岩带都由多个时代的花岗岩组成。如南岭花岗岩带,从元古宙开始活动,历经古生代、中生代的三叠纪,到侏罗纪、白垩纪达到高潮。北方的天山—内蒙古—大兴安岭花岗岩带,从元古宙开始活动,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达到高潮,至白垩纪还有微弱岩浆活动。甚至在这一个大型的岩基内也出现多旋回演化的特点,万洋山—诸广山花岗岩基就是一个多时代复式岩体(洪大卫,2007)。

第二,空间上,中国是世界上花岗岩类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面积达86×104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9%。以秦岭-昆仑山以北,主要出露太古宙至晚古生代的花岗岩;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和西南三江地区主要发育中生代的花岗岩;西藏和滇西地区发育有新生代花岗岩;以贺兰山—龙门山一线为界,东、西部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具有明显差异。西部的花岗岩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受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控制,发育于刚性地块之间的结合带。东部以面状分布为主,受伸展构造控制,发育于板内构造环境(洪大卫,2007)。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5 省区的出露面积最大,前两者花岗岩面积占全国的30%~40%,后三者占10%~20%(崔之久,2007)。所谓“世界的花岗岩看中国,中国的花岗岩看东部”。

第三,岩性上,中国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分从太古宙到新生代由偏基性向偏酸性、偏碱性的方向演化。根据对750个较大面积花岗岩体6080 件样品768 件组合样的加权统计,SiO2、K2O含量有增高的趋势,Al2O3、MgO、CaO、TFeO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史长义等,2007),同地壳在垂向上由硅镁质逐渐向硅铝质转化的趋势一致(程裕淇,1994),这可能代表了地壳物质组成的演化规律。

第四,从与构造环境关系的角度看,不同的构造环境常常有不同花岗岩类的组合。有的花岗岩是同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有关,有的花岗岩是形成于碰撞之后的板内环境,相应地,花岗岩类的组合也不同。如南岭中生代花岗岩是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华北地台的中生代花岗岩是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合,喜马拉雅带是白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组合,冈底斯带是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岩石组合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性质也有显著差异(史长义等,2007)。同时,由于同一地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往往出现不同类型花岗岩的重叠、交错和转换的现象。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白垩纪时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闽浙沿海一带的I型花岗岩。之后构造环境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环境,形成A型花岗岩,两种花岗岩在空间上紧密共生在一起(洪大卫等,2007)。

赣东北地区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里回顾一下赣东北地区地质和三清山地貌的研究历史。

1939年,老一辈地质学家刘辉泗在玉山县—贵溪市一带开展1∶25万地质调查工作,首次在本区建立了地层系统,并对岩浆岩、火山岩作了初步研究。自1954年以来,地质、冶金、建材系统所属地质队以及科研、院校等单位对本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

1954—1959年,地矿部中南地质局409队对德兴铜厂、朱砂红等地进了踏勘和勘探,发现并探明了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

1975—1978年,江西省地质局组织了德兴铜矿大会战,新增铜储量350×104t,并对斑岩铜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1983年,朱训等出版了《德兴铜矿》专著。

1959—1980年,北京地质学院、浙江区测队、江西省区测队开展了上饶市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建立了测区的地层层序、岩浆岩活动顺序和区域构造格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

1976—1981年,江西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开展了上饶市幅1∶20万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

1983—1988年,赣东北地质大队开展了紫湖口幅、玉山县幅、古城幅1∶5万地质矿产调查,对三清山花岗岩侵位机制、形成时代进行研究。

1993年,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0年,三清山管理委员会邀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03年1月—2004年3月,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了再次修编,为三清山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0—2002年,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了上饶市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根据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将三清山花岗岩划归为怀玉山构造岩浆小区,建立了岩石谱系单位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三清山的地质科学研究程度。

1985年7月—1986年8月,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三清山开展了专项旅游地质调查。

1999—2003年,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进行江西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期间,对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地貌进行了概略调查和评价。

2002—2004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的学者与三清山管委会合作完成了《三清山志》的编篡,系统研究了跨越1921个年度,从西晋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至2004年上半年有关三清山的历史资料。重点突出了旅游资源、自然地理及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

2005—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不同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聘请了国内外地质科学顾问,对三清山自然遗产进行研究,侧重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并开展了三清山自然遗产科学价值的国际对比研究,著名生态学家林英(1986)曾指出,江西是东亚-北美植物区系中中国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发源中心,是这些植物在中国的核心分布区。

2005—200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对三清山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和初步研究,并提出了“三清山式”花岗岩景观的概念。

应该说三清山所在区域的地质研究程度很高,成果也很多(陈思本等,1986;邓国辉等,2005;李献华等,1994,李献华,2000;陆松年,1998;马长信,1991;王一先等,1999;邢凤鸣等,1992;徐备,1990;徐备等,1989,1992;赵建新等,1995;赵崇贺等,1997;曾勇等,2002;周国庆,1991),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成果有三个:德兴铜矿的发现;赣东北深大断裂带规模、延伸和成因的研究;赣东北中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可以看出,对赣东北的研究多集中在该地区前寒武纪的古造山带及其构造格架、古老变质岩及其年代学、元古宙蛇绿岩混杂岩带及其地质意义。赣东北与成矿作用相关的花岗岩也是研究热点之一(朱训,1983;杨明桂等,2004;金章东等,2007;芮宗瑶等,1984;王强等,2007;袁忠信,1988)。但对三清山景区花岗岩进行的科学定量研究不多,相关文献也多为三清山地学旅游资源的介绍或花岗岩景观的描述(刘细元等,2005,2006;杨明桂等,2007)。三清山是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记录了地球中生代以来地壳的演化历史,在成山成景机理上,传统上都解释为内动力使地壳不断隆升,外动力沿节理裂隙不断风化剥蚀塑造成各种惟妙惟肖的微型景观。但与作为物质基础的花岗岩本身有何关系?在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作为一个被公认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中国东部众多花岗岩山体的形成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有何关系?是形成于挤压环境还是拉张环境?三清山山体隆升与剥蚀过程的有哪些特点?与处于同一造山带,具有相同岩石类型和地貌类型的黄山相比,三清山是否具有相同的隆升和剥蚀过程?

陈安泽先生曾指出:花岗岩专家不研究花岗岩地貌,而地貌学家则对花岗岩岩石学知之甚少,对花岗岩地貌与地质的关系也无法解释,这种把地质地貌分成两张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地貌学家要懂得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研究领域,地质公园的研究者也应明白地质公园只是研究的载体,研究的内容可以是岩石学、地貌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构造学,等等。花岗岩地貌是研究地质演化过程的重要证据(陈安泽,2007),因为地貌包含着过去地质历史时期里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预测未来变化的方向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李琼,2008)。前苏联地貌学家马尔科夫(1948)就研究了地貌过程中的岩浆运动。在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论文专辑(《地质论评》,第53卷,增刊)中就有洪大卫、肖庆辉、张招崇、罗照华等岩石学家发表的论文,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有助于地貌和岩石工作者的讨论交流。但总体而言,花岗岩地貌在研究地质演化历史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专著将研究三清山的岩石地球化学,三清山山体隆升剥蚀的低温年代学约束,三清山的地貌特征和成因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阅读全文

与现状和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