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有哪些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B. 三次世界工业革命的成果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
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
的影响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和条件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1,前提:
2,条件: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获得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殖民地遍及世界,市场需求极大
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生产技术
资本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必要条件)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兴起的前提和条件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1,前提:
2,条件:
(二)进程
1,机器的发明和动力的革新
飞梭
织布速度加快
珍妮纺纱机
细而易断
水力纺纱机
结实,较粗
骡机
水力织布机
又细又结实,要求提高织布效率
"万能蒸汽机"
瓦特
技术变革
碎石路
约翰·麦克亚当
交通运输
蒸汽抽水机
安全灯
托马斯·纽可门
汉弗莱·戴维
采 矿
焦煤炼铁法
达比父子
冶 金
飞梭
约翰·凯伊
棉 纺
发明
发明家
行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蒸汽时代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车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进程
1,机器的发明和动力的革新
2,工业城市的兴起
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陆上交通
海上交通
——铁路时代
——汽轮
蒸汽机车
史蒂芬孙
火车
早期英国的火车
1807年克莱蒙特号蒸汽船
4,扩展
英国(18C中期)
欧美(18C末)
(三)影响
1,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3,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19C下半叶),标志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资金等)
3,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三)进程
(二)条件
英国 贝塞麦炼钢法,
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
钢铁
德国 西门-马丁炼钢法
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塑料
雷佩
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
提出使用有机化肥
李比希
化学
柴油内燃机
狄塞尔
汽油内燃机
戴姆勒
交通
发明
发明家
行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英国 贝塞麦炼钢法,
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
钢铁
德国 西门-马丁炼钢法
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塑料
雷佩
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
提出使用有机化肥
李比希
化学
柴油内燃机
狄塞尔
汽油内燃机
戴姆勒
交通
发明
发明家
行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意义最突出
爱迪生发明的炭丝灯
电气时代
有线电话
想一想今天
的电讯事业
哪些新的发展
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19C下半叶),标志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资金等)
3,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三)进程
(四)影响:
(二)条件
(见全解)
经济思想
经济结构和
生产组织
进行基础
重工业
轻工业
起始部门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
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首发英国,后扩展到他国
发生时空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
产紧密结合
经验主义,科学与技
术未真正结合
科技含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工匠
发明者
电力
蒸汽
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项目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何特点
德,俄,日两次工业
革命交叉进行
从手工工场中实现飞跃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一) 工厂制度的建立
1,建立
2,特点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特点比较
瓦特的蒸汽机工厂
政府不加干涉
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不分离
中小企业占多数
工业时代早期
代表企业
与政府的关系
信奉的理念
所有权与经营权
企业
规模
时期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概念
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
2,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生产力迅速提高
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间竞争加剧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到一定程度
产生垄断
垄断组织的形成
垄断组织形成过程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特点比较
摩根,洛克菲勒,三井,西门子等
合作
联合
分离,高级专业人才管理
大企业时代到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瓦特的蒸汽机工厂
政府不加干涉
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不分离
中小企业占多数
工业时代早期
代表企业
与政府的关系
信奉的理念
所有权与经营权
企业
规模
时期
经济组织的变化
手工工场
工厂
工厂
垄断组织
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一系列大企业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___ 洛克菲勒(1839-1937),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1863年,洛克菲勒建立第一个炼油厂,1870年与人合办"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到1880年,洛克菲勒几乎垄断了美国整个石油业,并形成了美国第一个大托拉斯垄断组织.1892年,"美孚石油"一度控制了美国炼油业90%的生产量,在10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年利润达几十亿美元.1985年,美国评选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10位企业家,洛克菲勒名列第二.
凯恩斯主义
自由主义盛行
经济思想
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巨大
变化,垄断组织产生
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
变革,工厂取代工场
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经济结构和
生产组织
进行基础
重工业
轻工业
起始部门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
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首发英国,后扩展到他国
发生时空
科学理论指导,与生
产紧密结合
经验主义,科学与技
术未真正结合
科技含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
工匠
发明者
电力
蒸汽
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项目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何特点
德,俄,日两次工业
革命交叉进行
从手工工场中实现飞跃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采取财政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 19C末20C初
2,方式
1)国际贸易的发展
2)人口的流动
4)武力威逼
3)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或对外投资)
3,过程
1)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过程
4,影响
(1)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 发展;
(2)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 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 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3)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 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 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 现
C.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蒸汽汽车、火车、轮船被发明出来。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美苏英法中成功地试制原子弹。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
(3)第三个成果扩展阅读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得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学术上,出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参透的新特点,新的学术与科技思潮不断涌现。
D. 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成果
原子能 美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 子弹1945年原子能专成为新能源属电子技术 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迅速发 展1946年 20世纪 7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对人 类社会生产、生活 产生重大影响航天技术 苏联 苏联 美国人造卫星上天 宇宙飞船载人太 空飞行 把人送上月球 人们在太空从事 科学实验1957年 1961年 1969年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形成, 基因工程是其中 的核心技术 掌握了克隆技术20世纪 70年代人类通过改变 细胞的遗传性, 达到改良品种 和创造生物新 类型的目的海洋工程 技术、新 材料技术
E. 分别列举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蒸汽机,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有线电报,电话。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原子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计算机。
F.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什么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
2、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3、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4、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6)第三个成果扩展阅读: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意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G. (三)主要成果和认识
1.第四纪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区域气候环境、流域物源特征和红土化作用强度的变化,对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恢复有重要意义
(1)红土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具一定的分带性
第四纪红土是湿热气候环境下风化壳进一步红土化的产物,它的物质组成与其地球化学过程有密切的关系。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与中国红壤在化学成分上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则为低碱性高酸性元素,总体以富Si、Al、Fe、Ti,低Ca、Mg、Na、K、Mn、P、N、C为特征。但在不同区域的红土中,成分上有差异,湘江流域红土脱Si,富Al、Fe 程度高,Ge、S、Sn、Zn,Cu、F、B、Se、I、As、Cd、Hg、Pb、Sb、Tl、U、Bi、Br、Ce、Cl、Ga、La、Li、Rb、Se、Th、W、Zr等显著偏高;而沅江流域红土富Si、Mo、Se、Ag、Li、Nb、Se、Sr、Ti、Y、Zr;澧水流域红土富Fe、Mg、Ti、Co、F、I、V、Cu、Zn、Be、Cr、Ni、U,其常量组分与母质中砂砾石含量、红土化强度有关,微量元素则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关系更密切。不同流域红土元素组合不同,湘江流域红土以 Cd、Ag、Bi、Zn、Pb、TOC、TC、Hg、Au、W、N、Cu、As、磁化率、Sn、F、Mn、Ni的组合为主,是有色金属矿成矿带所致;次为Ga、Sc、Ge、V、Ti、Cr、Fe、Ni、Al及与其负相关的Si、pH的组合,系红土化作用所致。沅水流域红土的主要组合为Rb、Th、Nb、Ga、B、Sc、Al、Sr、Ti、Zr、K、Tl、Ge、N、Sn、F、Y、Ba、Mg、W、La、Ni、Li、Bi和与之负相关的Ag、Si,为富铝红土化的粘土吸附作用所致,体现了表生作用中脱硅富铝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次为富铁红土化作用的Cu、Fe、Be、U、P、As、磁化率、Sb、–Si、V、Mo、Zn、Cd、Br、Se、Cr组合;此外,尚有Hg、Pb、Se、Mo和V的组合,与流域内著名的汞矿带有关联。
(2)红土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具一定的阶段性
不同母质发育成的红土在剖面上的元素组成变化趋势说明湿热的气候环境对各类型母质母岩的改造作用使得形成的红土具有趋同性,以Zr为参照,协变分析不同母质母岩风化、红土化等体积过程的元素迁移累积结果表明母质母岩常量元素在红土化过程中更多的是活性元素迁移,稳定元素富集;紫红色碎屑岩变化不大。但不同类型不同红土化程度红土以及不同时代红土的元素含量及组合亦不同,并有一定规律性变化的趋势。
在不同类型红土中,或随红土化作用增强,红土化作用由富铁红土化向铁铝分离的富铝红土化方向演化,有机吸附作用减弱,大多数微量元素淋失,元素组合有由复杂变为简单的趋势。富铁红土化的特征元素组合为Fe、Cu、U、Be、P、Mo、V、As、Se、Zn、Cr等;富铝红土化的组合为为Rb、Li、K、F、Tl、Nb、Ti、Ni、Mg、Ga、Sc、B、Th、Ge、Al、Ba、Y,以大离子亲石元素为主。网纹红土贫碱(土)金属,脱Si富Al、Fe的红土化程度最强,为典型的红土,相对于均质红土或褐黄土,除Cr等少量难风化迁移的元素外,易溶元素多为贫乏。均质红土是生物作用参与下对网纹红土的后期改造的结果。在表层红土或全新统红土中,Mn、P、N、TC和TOC含量最高,Cd、As、Hg、U等富集,与生物及人类活动作用强有关。
不同时代红土亦表现出元素分布的阶段性特征:
更新世早期的汨罗组(Qp1m)易溶的碱(土)金属与铝等酸性难溶的残余富集的元素共存,表明元素复杂且分异不明显,可能与有机质吸附有关。
更新世中期早时的新开铺组(Qp2x)时期,环境可能变得较稳定,植被繁茂,有机碳富集,地层中保存有一些易溶的盐类组分Cl、B等,在随后的风化、红土化过程中,随脱硅富铝铁作用的进行,V、Cr、Se、As、Br、Ge、Hg、Bi、I、Ga、Sc、Ti、P、Nb、Na、Sb、U与Al和Fe共残余富集,La与Si等淋失,而大部分元素因有机物及粘土矿物的吸附而形成最重要的特征元素组合。
更新世中期中时的白沙井组(Qp2b)有两种同等重要的元素组合:一种 F、Rb、Be、K、Ba、Ca、Ni、Zn、Mg、Tl、Li、Nb等,另一为Br、I、TOC、Na、TC、Mn、磁化率、N、Co等及负相关的Al;红土化作用表现富铁铝和富铁两种。
更新世中期晚时的马王堆组(Qp2mw)也有强的红土化,脱硅富铁铝过程中伴随强烈的元素贫化富集作用比前面各期强烈,显著富集的元素有 Sn、Cl、Bi、Mo、W、Th、Se、As、S、Br、Sc、Ga、Rb,多为易被粘土吸附的元素;显著贫化的元素为 Sr、Y、Co、Mn、Ag、Be、Mg、Ba、Na、B、Nb、Zn、Li、Ca、Cd、N及pH值。
更新世晚期白水江组(Qp3bs)主要的元素组合为沉积物形成时的Sc、Mg、Cu、F、N、Cr、Ni、V、Sb、Al、Se、Zn、I组合,后期红土化作用不强,表征信息度的方差贡献率为19.91%;有较弱的富铁红土化(方差贡献率仅为14.65%),元素组合为As、Ce、Nb、Fe、Th、P、La、W、Sn、U、Mn等的富集与 Si、Zr、Mo 的贫化;值得关注的是 Cd、Hg、Au、Bi、TOC、TC、Cl、Ag、Pb、W、Sb、Zn等,重金属与有机碳共生,说明其富集与生物作用有关。
全新世(Qh)有61%的信息表现为脱硅富铝作用,并且与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与有机质正相关,说明风化淋溶成壤作用占主导,人类及生物活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有影响。
(3)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是地层对比、古气候恢复、环境变化研究的有效指标
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相对含量或比值是环境变化的结果,如硅-铁-铝三组分图可作为红土地球化学分类的指标;随着红土化作用的增强,Ca/Sr、Ca/Mg、Sr/Ba、K/Rb、B/Ga、Co/V、Mn/Cr、Ca/Cd等比值逐步减小,Fe/Mn、Rb/Sr、Cl/Br、K/Na、V/Ti、Zn/Cu、Zn/Cd、Ce/Y、Cr/Th、Ti/Nb、Zr/Nb、Al/Zr等比值增大,其变化反映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过程,可以将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进行地层对比、古气候恢复和环境变化研究,红土可作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研究的有效介质。
2.平原区沉积层元素含量等的规律变化是对物源及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反映
(1)地球化学与孢粉指标的综合可较好表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洞庭湖平原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各种冷暖干湿类孢粉间的相关性显著,如孢粉总量与TOC、Ca/Sr正相关,水生植物类与Br/I负相关,指示干旱环境的蒿/藜比值与Al/Zr、Rb/Sr等正相关,说明本区气候条件或植物(孢粉)类型等与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关系密切,据其不仅可帮助查明元素及其比值组合的气候环境意义,而且其各种组合可相互补充和印证,可综合表征地球化学环境和气候环境,为本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分区及演化研究提供依据。
(2)沉积物的磁化率是对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反映
洞庭湖区沉积物的磁化率在空间上大致有从盆地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物质来源、搬运、沉积过程及人类活动有关,湘江源沉积物磁化率值较低,反映物质来源于南华地槽年轻的沉积岩——酸性岩类;西北部澧水、长江源沉积物磁化率较高,与来源于扬子地台较古老的变质岩——偏基性岩类有关。时间上,地层时代变老,磁化率有渐降的趋势。磁化率与常量组分Ca、Mg、Na、Fe,及TOC、pH值、粘粒、常绿与落叶植物孢粉比值等呈显著正相关,与Si呈显著负相关,其与 Cr、V、Ti、Ni、Sr、Sc、Nb、F、Cu、Co、La、Y、Ce、Zn、Zr、Ba、Li、Ga、N、Br、P、Mn、U等铁族、亲碎屑微量元素等的组合(方差贡献为40 %)是铁磁性颗粒富集所表征的特征微量元素组合;其与Ga、Th、Cl的负相关是铁磁性颗粒贫化、顺磁性和抗磁性物质富集的元素组合。可见沉积物的磁化率记录可作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可靠的综合性因子。
(3)不同流域、不同时代沉积物元素组成规律变化反映了物源及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
从沉积物元素分布得知其含量变化受沉积时物源及气候环境的影响明显,后期的改造使元素丰度发生改变不是很显著。
不同时代沉积物中Si由老到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全新世晚期为最低;Al含量变化不明显;Fe从中更新世以后为相对高值;K总的变化不大;Na、Ca、Mg、N、C均显示从老到新由低到高的变化,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各时期SiO2/Al2O3-K2O/Na2O-CaO/MgO三角图上不同流域样品聚集一起且表现出演化性趋势,说明该3组组分的相对含量可作为成因分析和地层对比的指标。
不同区沉积物的元素含量及其组合的规律变化反映了地质背景区、物源区、沉积区的气候环境、水动力环境、物理化学环境的不同。如长江物质分流进入洞庭湖沉积引起地球化学组分发生较大的变化,可由其在钻孔中出现的部位确定其进入洞庭湖的时间,不同区沉积物的元素组合可以作为区分主导作用、地质背景及物源的标志。从全孔样品的元素组合来看,长江物源区为Hg、Se、Sb,湘江尾闾区为Au、Sn、W,澧水下游区为Cu、Co、Sb、W、Sn、Zn、Hg,东洞庭湖湖区为Au、W、Co。从同一时段不同区域的元素组合来看,如从全新世晚期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可知,四水物源微量元素最丰富,长江物源次之,湖区微量元素较贫乏;湖区及长江物源的Ca/Cd、Cr/Th、C/N比值普遍高,四水物源比值则较低,可以其作为区分物源的标志。
3.文化层赋存了古代自然和人文环境信息,其地球化学记录是解读人地关系的钥匙
(1)文化层常量元素更多反映了自然环境状况,新石器中期以后的文化层微量元素则多反映人类活动特征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不同文化层常量元素由老至新的变化与丘岗区红土由老至新脱硅富铝化减弱的规律一致,说明文化层亦受表生地质作用控制;但文化层比其下生土层略富硅及碱(土)金属,较贫铝铁,亦别于表土层,说明文化层是在古风化壳上堆积而成的,其元素组合特征可表征文化堆积形成时的环境状况。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不同时期文化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控制因素差异明显:
旧石器不同时期的微量元素组合既有继承性(相似),又有演化性(相异),亲石元素较富,亲硫(或说亲生物)元素较缺,且愈老(往旧石器早期)愈明显,亦反映气候由温暖到干凉的转换。
新石器早期气候相对寒冷至中期逐渐变为暖湿,汤家岗至石家河时期微量元素丰度普遍较高,特别是大溪和石家河两时均出现峰值,元素多以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重金属为主,说明人类制陶、烧土等活动对金属元素的富集有影响。
历史时期以来微量元素的丰度变化与铜、铁器冶炼等金属利用有更大的关系。春秋以Au、Hg和Mo等及TOC为特征,重金属Cd等普遍较低。战国文化及其以后重金属元素有增加的趋势,如Cd在唐代文化层出现高峰。
(2)农耕与城市不同文化属性文化层的元素组合不同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层有多种元素组合,主要组合为Cr、V、Ga、Bi、Fe、Al等富集及Si的缺乏,代表了文化层的自然成土作用;次为P、Ca等“磷灰石型”的元素组合特征,可作为人文景观的指标;再次为TOC、TC、N、Cu、Hg等,与植物和有机物丰富、气候湿润有关,代表气候温润宜农宜人;第4组合为Mg、K及负相关的Ti、Si、Nb,反映了文化层堆积中的粘土类矿物特点,表明当时的气候相对较干热,雨水较少,掩埋古人生活器物的泥沙为较细的物质。
城市文化层元素主要反映人类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功能进化,与气候关系不是很明显。长沙城市文化层的亲铁、亲硫元素、磁化率等、及负相关的易溶的碱(土)金属组合主要在唐代文化层为高值,说明铁族等与亚铁磁性矿物有关的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Au、Pb、Sn、Ag、Hg、Mo、As、Cu、Se、Sb、Zn、F的组合可能系人类“冶炼”等活动的元素组合,主要在北宋时为高,清文化层较高,说明冶炼等人类活动在此两阶段为最;Cl、I、Br、U、Ca、Ce、Sc、N、TC、TOC、Se、Sr、P的组合,以表生条件下易溶、易氧化分解的元素为主,主要在明清过渡的含煤堆积层和西周文化第三层高,前者系含煤堆积层,故该组合可作为含煤层或有机污染的标志元素;而既有表生条件下易溶,又有相对难溶的元素组合则代表了一种未经强烈表生作用改造、人为混杂堆积的元素组合特征,其在明代“废渣”状文化层高;以S、N、TOC、TC、Ce、V等亲生物元素为主的组合反映了人类城市生活排污特征,主要在汉代古井、次在明清文化层为高;Cd、P、Mn、Zn、CaO、Tl、Ni、Br的组合,可与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的“磷灰石型”元素组合类比,主要在西周文化层第三层高,次在唐代文化层高,可能反映的是一种人类生活垃圾如动物骨骼的堆积;Al、Ga、F、Sc的组合,为表生条件下趋向残余富集的元素,代表了自然地质背景作用明显,主要在西周文化层之下的生土层为高。
对文化层的“少人类影响”和“人类影响”两类样品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Au、Ag、Pb、Sn、Cd、Hg、Zn、Cu、TOC、P等“人为源”元素,及La、Ge、Th、Tl、Sc、Co、Sr、Ni、Ga、V、Cr、Al、F、Ca、Mg、B、K、Fe、Br、I等“自然源”元素在两类文化层中均有显著差异。“自然源”元素的差异是物源区地质背景不同造成的。在少人类影响的文化层样品组中,散点图上的“人为源”元素与“自然源”元素可拟合出一呈显著相关的回归线;时间序列图上Cr/Ti、Ni/Ti比值同步呈周期性变化;Cd、Hg、Zn等元素与Cu组合;Cd和P同步变化,等等,证明大溪文化以前,人类活动较弱时期,文化层样品中影响这些“人为源”与“自然源”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过程主要为自然过程,元素含量变化受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控制,各元素的相对含量比例比较稳定,元素间的相关性明显。而将人类影响明显的(大溪文化以后)文化层样品投影到上述散点图上,则多不服从回归方程,并且镉锌与铜汞、镉与磷的分离,证明这些“人为源”元素的含量受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影响。以La、Ni、Ge、V、Sc、Sr、Co、Tl等元素为参比元素,可以扣除自然作用的影响,估算“人为分量”的大小。计算结果表明“人为源”元素含量的人为分量在春秋以前是非常低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影响份额越来越大。据“人为源”元素的“人为分量”可将区域文化演化划分为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原始的“工业”(城市)文化3个历史阶段。在生产力低下的狩猎及初始农耕文化阶段以人类活动特征元素的“人为分量”低,Cd和P含量同步变化,Cd、Hg、Zn等与Cu组合在一起为特征;原始工业(城市)文化阶段的冶炼、铸造等人类活动造成文化层金属元素含量增高,原始的自然地球化学平衡被打破,以Ag、Au、Pb、Sn、Cd、Cu、Hg、P、TOC等元素含量高,Cd和P分离为特征。
(3)文化层的地球化学分类可实现对文化和环境的同一性认识
文化层地球化学指标的最优分割及因子分析所划分的“文化大层”(或类型)能将不同文化之间隐含的相同的自然环境信息及人类活动留在文化遗存中的踪迹紧密聚合在一起,揭示了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化)与环境演化的阶段性、统一性本质。
(4)重金属富集是与人类原始工业活动同生的另一“文化遗产”
将长沙各文化层的元素含量与生土层比较,说明长沙地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重金属富集问题,“秦汉古城”在给长沙留下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人类影响环境的痕迹。农耕与城市文化区文化层相比,元素Ag、Au、Cd、Cu、Hg、N、P、Sn、Zn、TOC等含量及磁化率在城市文化区文化层中显著高于农耕区文化层;Hg/Sr、P/Co、Ag/La、Au/Ni、Cd/V、TOC/La、Sn/Ge、Cu/Ge等比值亦在城市高于农耕区,且在城市文化区中明显有随时代前进而增加的趋势,这些比值可作为区分古代城市与农耕区人类活动的有效指标。
4.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指标在空间上的数值及涵义分异,沉积区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时间序列模型揭示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变规律
(1)同一地球化学指标在风化剥蚀区与沉积区可能有不同的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在综合考虑风化剥蚀区的基岩类型、元素分布、气候环境、地形条件,以及洞庭湖沉积区的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构造运动、湖泊开放封闭条件及时间因素等的基础上,参考孢粉分析结果,通过地球化学原理分析,认为反映本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30 余对元素对比值指标有两大类:
一是剥蚀区与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涵义相同者:TOC/N、Zn/Cu、Ti/Si、C值、Fe/Mn及磁化率等,其高值代表湿热(或热、或湿)气候;Ca/Cd、U/Th、F/Cl、Zn/Pb、Sa值、Saf值等,其高值代表干冷(或干、或冷)气候。
另一为剥蚀区与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涵义相异者:Ce/La、Ti/Nb、Al/Zr、K/Ca、K/Na、Rb/Sr、Zn/Cd、Ce/Y、Zr/Nb,其在剥蚀区高值代表湿热(或热、或湿)气候环境,而在沉积区相反,代表干冷(或干、或冷)气候环境;B/Ga、Ca/Mg、Ca/Sr、K/Rb、Sr/Ba、Li/Si、Br/I、TC/N、Cl/Br,与上相反,其在剥蚀区值高代表干冷,在沉积区代表湿热气候环境。
虽然这些地球化学参数指示古气候的特征主要是在与本区较成熟的古气候指示剂——孢粉标志的相关关系规律之上建立的,它们仅为具有区域局部意义的参数,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从文章的初步分析中可见古气候对这些参数的影响,不失为今后该区或其他区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2)沉积区18个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时间序列模型综合揭示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变规律
对沉积区全部钻孔样品按年龄排序(元素含量用Al标定),将4种重金属元素、4个环境参数(TFe2O3、TOC、磁化率和 C 值)、5 对元素比值(Rb/Sr、TOC/N、Al/Zr、Cd/Ca 和 Zn/Cd)、5 个因子(分别代表湿热、干凉、热、湿热和湿热气候环境的 F1、F2、F3、F4和“综合”)共18个指标建立的ARIMA模型结果表明,从整个第四纪2.6 Ma来看,可划分为21个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演化旋回,重金属含量在0.12 Ma以来变化较小,而TOC和磁化率随时间演变而显著增高;地球化学“综合”因子的预测值显示气候环境将向湿热方向转变,约过30 a左右,有一转折点,与许多学者预测的公元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0.5~2.5℃的结论吻合。对未来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趋势的预测说明本区环境的变化总体上受非局部性因素控制,这对于正确把握环境趋势、指导资源合理利用意义重大。
5.洞庭湖区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变化是对区域地质环境演化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1)本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将本区红土剖面与安徽宣城的红土剖面进行对比,发现本区红土剖面与宣城剖面反映的气候环境的变迁旋回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元素及其比值、磁化率、全氧化铁、有机质谷峰的振荡,证明了本区与我国南方红土地区从更新世早期晚时以来,发生了多次冷暖气候变化的旋回,与宣城的古土壤与古风化壳所反映的气候变迁的规律相近。证明本区红土与我国南方红土一样,存在着大量反映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可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将本区沉积层与北方黄土的灵台剖面比较,说明本区钻孔沉积物0.7 Ma以来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亦可相应划分5个以上旋回,年龄相当,两者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说明本区的气候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变化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紧密相联的。
将本区沉积层的TFe2O3、TOC、磁化率、Rb/Sr、Al/Zr及上述5 个因子等环境地球化学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表明在过去的0.8 Ma期间,与全球气候波动划分出的20个同位素阶段对应,本区沉积物的TFe2O3及“综合因子”等环境地球化学指标亦呈大致相似的趋势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奇数阶段对应,指示温度升高,表明是暖期;而Rb/Sr、Al/Zr等与偶数的阶段对应,指示温度降低,是冷期。
由于纬度不同,尤其秦岭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分隔,本区与北方黄土区及第四纪以来的海洋区域相比属于迥然不同的气候带,沉积物类型的重大差异就是证据,但它们又同时对全球性变化有所响应,关键是要确定这种反映全球变化标志的独特因素和参数。仔细分析深海沉积、黄土、冰盖和记录全球变化的共同标志或参数,发现主要为氧、碳同位素及Rb/Sr等少数几种比值。本书采用的多参数不仅突出了本气候带中物质成分的差异,而且其综合表达的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具某种相似性,说明经Al标定的参数明显是从区域或局部环境记录中抽取了的全球变化信息,是可以确定局部区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
(2)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关系
根据更新世早期沉积与第四纪以前老地层的接触关系,全区主要钻孔及阶地区所见剖面分析,早期盆地形成是区域地壳构造沉降差异形成湖泊的雏形,第四纪早期沉积物砂砾石以快速搬运沉积至湖盆地中心,形成较厚的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硬质岩石为主,砾度变化较大,圆度较差,多以次棱角状到次圆状为主,与基底岩层有显著的地球化学差异。
更新世早、中期沉积物之间为典型的不整合界面,周边阶地区地层剖面显示明显,如长沙、赤山等地就是以中期沉积物砂、砂砾石不整合覆盖于早期沉积的砂及砂砾石沉积表部,界面线上下凸凹不平,层理显示有一定的角度差,同时更新世中期沉积底部出现底砾层砾石大小混杂的结构。上下层沉积物ESR年龄差可达0.2 Ma。在地球化学成分上反映上下层也有较大的差异。钻孔剖面中磁极性倒转变化,其下早期为松山正极性世,其上中期为布容正极性世。显示其为全球地壳运动在本地区的反应。
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 a左右,长江南移江水向洞庭湖区分流明显增强。在本区北东部几个钻孔中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分发生显著的变化,代表长江物源的物质大量进入洞庭湖区,洞庭湖成为典型的过水型湖泊,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长江物源有更多的碱(土)元素,SiO2降低,Al2O3、Fe2O3增高,同时Cd、As、Hg、Sb、Pb、S、Se、Ge 等的降低均形成一个突变的界面,说明了长江之水大量进入洞庭湖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
H. 涂成林的3,主要成果
个人专著有《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2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该书在国内学术界获得广泛好评,《中国哲学年鉴》(1995)、《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求是学刊》、《江西社会科学》等15家报刊作了报道并刊发了书评。共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专著类优秀奖(最高奖)、第三届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广州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特别奖(政府奖)等六大奖项,并在赴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时获得广泛好评。论文《评价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曾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评为广东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他个人专著有:《理性和实在的思维意象》(改革出版社1997年出版)、《澳洲观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新西兰纪事》(即出)。撰写有关哲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论文近100篇。
其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现代管理心理学纲要》(合著,35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获湖南省“优秀图书奖”);《广州市荣誉市民传》(主编,5卷本,150余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成功之路—安利直销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副主编,25万字,改革出版社1987年出版)、《湘军在特区崛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及《金色的桥梁--广州市横向经济联合的回顾与前瞻》、《特区广角镜丛书》(深圳卷10卷本)、《特区工业行业年报》(系列)、《深圳科技纵览》(系列)等。
主持并参与的应用性研究课题有:《湖南在深圳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1991年)、《广州市横向经济联合的回顾与展望》(1991年—1992年)、《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993年—1998年)、《广州市荣誉市民传系列课题》、《安利直销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994—1997年)《广州台资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1997年)、《广州大都市指南》(1996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995—2003年)、《深圳与珠江三角洲产业合作中的技术创新研究》(1998年);以及《深圳与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模式》(2003年)、《广州科技中心城市研究》(2003年)、《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研究》(2004)等。
自1993年起,受命主持院刊《开放时代》杂志的工作,担任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努力开拓局面,一年上一个台阶,使该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资料转载率数度名列全国前茅,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将一份毫无影响的地方刊物改造为有较高学术质量、较好的设计品味、在海内外学术界拥有广泛影响的“旗帜”学术刊物。
1998年起,先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课题合作研究。其间于2002年还应邀担任新西兰华文报纸《新华商报》主编,通过努力,不仅使这份新生的报纸声誉鹊起,成为奥克兰华人社区最好的报纸,而且自己亦积累了对海外华文传媒和国际传媒的运作的经验。
I. 第一,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蒸汽机,火车,轮船。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动力在古希腊化时代的古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甚至得到应用,但是,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有线电报,电话。
时间: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
1896年,古利埃尔莫·马可尼发明了一台不用导线就能发射和接收信息的机器。20世纪初,是设计出“流水线”。亨利·福特因为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原子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计算机。
时间: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欧美有称为21世纪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即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9)第三个成果扩展阅读: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纺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从此,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螺机、水力织布机等先进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原有的动力如,蓄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业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工房,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人们想方设计地改造交通工具。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页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J.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
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
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
1947年美国,晶体管问世;
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60年美国,激光器出现;
1961年苏联,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1972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天;
1996年英国,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国,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类基因工作草图。
(10)第三个成果扩展阅读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从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来对比,蒸汽机的发明极大的提高了人类劳动生产率,电力的发明直接改变了人类几千年的生活习惯,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意义,更加伟大,空间技术的开创,让人类探索太空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已经从自足自满的求生状态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来源的精神追求层面上。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成果,更多的运用在了第三产业上,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体验方面,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意义,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因为技术壁垒,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贫富差距。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利用科技进步造福全人类,拉进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也是科技界的共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