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0-12-16 04:07:03

A. 江苏省职称评审中课件奖算教学成果奖吗

课件是不算的

B. 施建军的成就荣誉

曾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霍英东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统计科技进步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
1999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
2010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1. 施建军, 1998, 教学成果《不断创新,改革和发展企业管理学科》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
2. 施建军, 1996, 教学成果《不断创新,改革和发展企业管理学科》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
3. 施建军, 1995, 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 南京大学
4. 施建军, 1993, 课程<<统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江苏省
5. 施建军, 1992, 全国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南京大学
6. 施建军, 1992, 获中共南京大学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南京大学
7. 施建军, 1992, 课程《统计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南京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 南京大学
8. 施建军, 1991, 获南京大学做出显著成绩的博士.硕士称号, 南京大学
9. 施建军, 1990, 获江苏省乡镇企业局南京大学商学院乡镇企业岗位培训优秀教学质量奖, 南京大学
10. 施建军, 1989, 南京大学樱松奖学二等奖, 南京大学
11. 施建军, 1988, 被评为“我所喜爱的青年教师”, 南京大学
12. 施建军, 1988, 《“统计学”课程建设》南京大学课程建设优秀奖二等奖, 南京大学 1. 施建军, 2008, 国家统计局二等奖, 国家统计局
2. 施建军, 2008, 课题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方法及测算研究》在江苏省第十届江苏省科研优秀成果奖获课题类一等奖, 江苏省
3. 施建军, 2007, 课题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方法及测算研究》在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江苏省政府三等奖, 江苏省
4. 施建军, 2005, 论著《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在江苏省第九届(2003-2004)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江苏省政府二等奖, 江苏省
5. 施建军, 2000, 课题《统计学案例教材》获第五届全国统计优秀成果三等奖, 国家
6. 施建军, 1999, 《1998-2010年城镇住宅需求总量预测》获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年会一等奖, 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
7. 施建军, 1997, 著作《科技进步监测研究》获江苏省第五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江苏省
8. 施建军 , 1997, 论文“关于高等学校财务改革的思考”获《事业财会》论文大奖赛优秀论文一等奖, 事业财会
9. 施建军, 1997, 课题《中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综合科技实力和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获国家科委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委
10. 施建军, 1997, 论文《中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综合科技实力和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委
11. 施建军, 1995, 课题《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获第四届江苏省统计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苏省
12. 施建军, 1995, 论文《高等院校财务综合评价研究》获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首届会计论文大奖赛二等奖,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
13. 施建军, 1995, 论文《R&D资源投入统计初探》获首届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国家教委
14. 施建军, 1995, 论文《经济景气的监测系统研究》获江苏省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江苏省教委
15. 施建军, 1994, 主编教材《统计学教程》被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评为1994年度全国推荐使用教材,
16.施建军, 1994, 课题《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苏省
17. 施建军, 1994, 著作《科技系统分析》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江苏省
18. 施建军, 1994, 论文《中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综合科技实力和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获江苏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江苏省
19.施建军, 1993, 课题《江苏省经济景气循环监测系统》获全国统计计算机软件二等奖,
20.施建军, 1993, 论文《层次分析法在统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获第三届江苏省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苏省
21. 施建军, 1993, 课题《科技兴省统计监控和评价指标的适应与运行》获第二届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
22.施建军, 1993, 课题《江苏省经济景气循环监测系统》获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
23.施建军, 1993, 课题《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
24.施建军, 1992, 江苏省科协第二届“中青年科技提名奖”, 江苏省科协
25. 施建军, 1992, 课题《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苏省
26. 施建军, 1991, 论文《科技统计指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获江苏省优秀统计论文二等奖, 江苏省
27. 施建军, 1991, 著作《科技统计分析与评价》获江苏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江苏省
28. 施建军, 1991, 著作《社会主义市场的系统分析》获江苏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江苏省
29. 施建军, 1991, 课题《科技兴省的监测监控指标体系研究》获全国统计科学研究成果,
30.施建军, 1991, 论文《第一生产力论纲》获优秀论文奖, 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科技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1. 施建军, 1990, 课题《江苏省全社会科技投入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苏省
32. 施建军, 1988, 论文《江苏省大中企业科技开发能力综合评价》获南京大学五.二0青年优秀论文奖, 南京大学

C. 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证书及资金

没发,我们徐州市的就连2013年的省教学成果奖证书就没发,更别说奖金了。当然,省教育厅的证书早就寄发到各大市了。

D.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阅读全文

与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