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取得了哪些成就(两项都需要)O(∩_∩)O谢谢!!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和文化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把民族经济搞上去民族文化自然也就进步了。我们认为首先这种自然的文化变迁是朝多方向变化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而产生的反文化的侵袭力量有时是很强的。其次,这种进程缓慢,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落后的传统文化将人为地得以持久保留,影响力难以短期内消除,也妨碍了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要慎重对待。
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资源,是一个地区总体资源中最关键的部分,尤其是随着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在迅速增强,对落后地区更是如此。
在政治方面,云南自建国后已先后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和197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0%。民族自治地方的州长、县长均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乡的乡长亦由建立民族乡的民族的公民担任。1999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已有26.7万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25.6%。
在经济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561.71亿元,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
⑵ 中华民族在近些年来还获得了哪些举世目睹的科技成果
中华民族近年来得到了很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卫星的放飞,高铁,飞机。
⑶ 南北朝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带来哪些科技成果
前面的五个是历史书都找的找得着的,后面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根据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80619 给你缩减出来的。
其一,整顿吏治。
北魏太和八年(484),北魏政府颁布诏书,“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并且“遣使者巡行天下,纠守宰之不法”,使得
“食禄者跼蹐(jújí,恐惧),赇(qiú,贿赂)谒之路殆绝”(《魏书》)。
其二,颁均田令。
北魏太和九年(485),又颁行均田令,“均给天下民
田”,均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等。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它有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役和征发徭役。少数民族中有的民
户也成了均田农民,有利于这些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直到唐朝中期才失却它的作用。
其三,迁都洛阳。
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把
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这有利于接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继续进行改革,同时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还避开了柔然的威胁。
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迁
都之后,魏孝文帝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提倡与汉族通婚,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5.文学自觉: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如《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进行论述。(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的起源和演变。《文心雕龙》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6.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1)建筑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
成就。但由于佛教的传入,其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即佛教建筑,特别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层的佛塔。随之而来的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使我
国在石窟、佛像、壁画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
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骑兵战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汉末东汉初,骑兵开始装备高马鞍,增加了骑乘的舒适度。西晋,马镫开始应用于骑乘。十六国时期骑兵装备双马镫。高马鞍和双马镫的应用导致了骑兵战术的新变化,使得重装骑兵成为可能。正面攻击、中央突破和长途奔袭的骑兵战术
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另一把长46.5cm的铁刀出现云形护手,柄部有圆銎,可接长柄。又如此时的盾,从出土的持盾武士俑及敦煌壁画来看,此时的盾形以长方形大盾为主,中有脊棱,盾面正中饰以兽头饰,背面按有支架。另外,此时疾病最大的进步是马蹬的发明和马鞍的完备。
(2)鲜卑马具的制作走过了时代的前列。再如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的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使得马槊在这时盛行一时。从辽宁出土的此时的鲜卑族墓中的马蹬,及有关武士俑来看,此时是出现马蹬,使得骑兵功效得到长足发展,但此时基本为三角形单蹬
(3)弩:魏晋以后重装骑兵出现,弩向着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重型弩弓发展,有神弩,万钧弩等名词,用绞车张开发射。所使用的箭也很长大,与长矛相似,每一射“辄洞穿三四人”。
(4)镞:这时的箭镞,大都是用钢制成,特别讲求穿甲力,《晋书》载:“刘曜武力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子。”又“赫连勃勃以阿利性尤造五兵之器,精锐又甚,射甲不入,即斩弓人”。从出土实物来看,这时的箭镞,除了原有的菱形镞,还出现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平头镞等形制。
(5)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分不开,而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戟被槊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利事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动荡分裂,水利事业受到影响,总的来说,成就不如两汉。但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的水利事业则较两汉有所发展。
两晋、南北朝的纺织业
自两晋以降,北人南徙者甚多,由于他们习于罗纨绮縠等丝织服物,桑蚕业也随之南移,并促进了南朝丝织业的发展。南朝各朝都置有少府,下设平准掌织染,大力生产各种丝织品。丹阳有斗场锦署,无疑是官设纺织手工业。此种机织技工是刘裕灭姚秦后由“平关右迁其百工”而来。其后,锦署成为南朝官府手工业常设纺织机构,制作王室服物。
南朝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宋时“丝绵布帛之饶,衣复天下”。当时使用三国时发展起来的一蹑鼓动数综的较先进的机织技术,织造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很快。南北朝时,棉布已广泛流行。高昌为产棉区,其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喇和卓。
魏晋时,南京以染黑著称,所染黑色丝绸质量相当高,一般平民穿不起,大部为有钱人享用。晋代南京秦淮河南有乌衣巷,据称住在这里的贵族子弟及军士都穿黑色绸衣。南京出产的黑绸直到近代仍驰名中外。
冶炼
北方人口和技术南迁,使南方地区的矿冶业进一步发展。西晋在安徽贵池和湖北武昌设梅根、和塘两冶。东晋在江南诸郡县设冶令和丞。《晋书·庾亮传》记邓岳在广州“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所用技术是由浙江会稽郡传去的。南朝时,建康有左右冶,尚方有东西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上虞谢平和尚方匠师黄文庆号称中国绝手。
⑷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九章算术,这本中国最重要数学著作,遗憾是中国科技没有以他为根基,完成向近代科学转变……
⑸ 你还知道哪些科技文化成果是由少数名族人民创造的
这个很多啊:
医学方面:藏医,苗医气角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哈萨克医冻伤特殊疗法——蒙法
育种引种方面:有200多种,很多植物的名称带有“胡”字,与少数民族历史沿革有很大关系
畜牧业方面:驯养,配种等方面成就突出
建筑方面:中国大地上很多宫殿、楼阁园林、桥梁、塔幢、寺庙、墓葬等等都是少数民族的杰作
主要名人:图安明,我国清代著名的数学家,测绘学家及天文历法学家.
李四光,著名的地质学家
郑和,航海家
鲁明善,农学家
⑹ 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和文化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把民族经济搞上去民族文化自然也就进步了。我们认为首先这种自然的文化变迁是朝多方向变化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而产生的反文化的侵袭力量有时是很强的。其次,这种进程缓慢,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落后的传统文化将人为地得以持久保留,影响力难以短期内消除,也妨碍了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要慎重对待。
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资源,是一个地区总体资源中最关键的部分,尤其是随着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在迅速增强,对落后地区更是如此。
在政治方面,云南自建国后已先后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和197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0%。民族自治地方的州长、县长均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乡的乡长亦由建立民族乡的民族的公民担任。1999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已有26.7万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25.6%。
在经济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561.71亿元,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
⑺ 请列举出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上取的成就
科学方面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图是我国用解析方
法对圆周率进行回研究的第一个人答。明安图不仅用解析方法证明了三个公式, 又提出证明了超出当时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证明这些公式的方法总称割圆十三术, 后来被学者誉为“ 明氏新法”。另外李四光著名地质学家,是蒙古族人。
技术方面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卢沟桥,它设计科学, 采用“ 连续桥”的结构法, 是我国桥工因河制宜技术的创造
性应用, 桥长266.5 米, 共有11孔, 两边桥栏石柱上雕有485个神情活现的狮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态之动人, 堪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文化艺术上,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
统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维吾尔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热巴, 壮族的绣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生活。典型代表杨丽萍—白族为。在石窟艺术上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出自少数民族,人物壁画“身若出壁”。吴道子的绘画深受其影响。
⑻ 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什么贡献
元朝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整个的大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取长补短,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科学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就科学技术方面而言,除了人所共知的西北少数民族的种棉术、酿酒业、蒙古的养马术、藏族的建筑术、西南少数民族的纺织术等外,还在较普通的天文、地理、水利、农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出现了不少有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回族科学家瞻思,他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后定居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他精通数学、地理、天文、水利等知识。他根据宋金治理黄河的经验和著作,重新编定《河防通议》一书,此书总结了前人治理黄河的经验,是一部治理黄河经验、知识的汇编,对治理黄河有较大参考价值。此外,他还有《镇阳风土纪》、《续东阳志》、《西国图经》等地理著作。
萨德弥实,也是回族人,他是有名的医学家。他对中医有研究,《瑞竹堂经验方》是其医学专著。忽思慧研究了植物和汉、蒙、回、女真等族的饮食,写成《饮善正要》一书,反映了他在中医药物学和营养学、植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黑迭儿也是回族人,他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大都新宫城的设计就出自他手。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元代三部著名农学著作之一。书按月写成,详明每月当从事什么农事,实用而科学。此外,还有藏贮蔬菜、制作酱菜等生活小常识。
总之,元代少数民族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在科技领域,我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有哪些成就呢
.(来1)数学:南朝数学家祖冲之自把圆周率数值准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的数学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2)地理: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3)贾思勰是北朝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⑽ 谁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发明创造,也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20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系列火箭,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
长征五号,大火箭,世界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
天舟货运飞船,为太空站提供补给。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号计算机,曾经的第一,现在的第二
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独一无二
探索一号深海科考探测器船,探寻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机(C919),世界第三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1次赴南极,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战略预警雷达,世界仅有中美俄三国可造,探测距离5000公里
铁基超导,新一代常温超导材料
八光子纠缠态,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记录。
中国20世纪军事方面的成就
辽宁航母,大国霸权
东风21D,专打航母的弹道导弹
中华神盾,数量占世界第二
预警飞机,从进口到出口
四代重歼,世界第二个能造四代重型歼击机的国家
大型运输机,战略运输
自造航母,百年梦想终成真
欧洲野牛,落户中国变中国野牛
双体穿浪导弹艇,世界上第一种双体穿浪军用船只
万吨大驱,世界只有2个国家能独自建造万吨神盾舰
战略核潜艇,和平捍卫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专用医院舰
东风41,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才有的陆上机动式洲际导弹
机动登陆平台舰,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有的半潜式运输舰。
蛟龙600,世界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
巨浪导弹,世界上只有五个国家能水下发射战略导弹
航天测量,航天测量船远望1-7号,海军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