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 简述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的必要性 2、 简述经济心里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从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试从如下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1)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渊源:二者共同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
(2)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相互“越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而心理学的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
(3)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领域应用: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方法论革命,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经经济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学中的博弈实验范式对于心理学家有着高度的借鉴意义,经济学家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
(4)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共享:认知心理学的进步为经济学带来了作为“有限理性的图谱”的行为经济学和优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经网络,而经济博弈论作为一种针对人类交互决策行为的优秀分析框架,于心理学家对人际冲突与合作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积极意义:二门学科互涉的意义表现为,推进二门学科的协同发展、促进二者理论定位、思维方式的差异互补、有助于深化对特定主题的探讨。
(6)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来,心理学和经济学表现出共同的“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和“快乐”转向,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理论共识,也出现了制度研究、复杂系统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为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以博弈论为建模、以理性行为者模型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达到整合,并进一步汇入行为科学学科群整合的洪流。以上供参考。
② 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能申请专利吗
建议你首先搞清楚“专利”“版权”等概念。从未听说做自然科学研究的,其研究成果能够申请“专利”。只知道研究报告有版权。如果是在研究过程中,发明了什么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注意,这些并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这个倒是可以申请专利。简单说,原来就存在的现象、理论、事物,你发现、分析以及总结的结果,不能申请专利。只有你的创造物能够申请专利。就好比经过我的研究,我发现1+1=2,这个我不能申请专利,因为这玩意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但是我写的,论证1+1=2的论文是有版权的,你不能抄。如果在研究过程中,我发明了一种原来不存在的设备,那么这个设备我可以申请专利,你不能造。明白否?关于费用的问题。咱们打个比方,经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人吃饱了就不会饿。你写了论文发表了。那么你没有专利,别的厂商根据人吃饱了就不饿这个原理生产制造自己的产品,跟你没有关系。不过因为你对你的论文拥有版权,所以如果厂商在产品宣传、使用说明上引用了你的论文,那么他需要支付你版权的使用费用。如果你在你的研究过程中,发明了一种设备,叫做筷子。同时发明了一种方法,叫做用筷子夹取。那么对于这个设备以及这个方法,你都可以申请专利。如果厂商试图生产这种设备,或者使用这种方法用于生产。那么他需要支付你专利使用费用。
③ 根据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个衣据修改病句怎么改
改为 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④ w.科勒 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是什么
苛勒(Wolfgang,Kohler,1887-1967)是德来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自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惠特海默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格式塔心理学正式诞生,法兰克福大学成为当时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地,苛勒、考夫卡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干力量。
1922年担任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主任。1935年移居美国,任职宾夕法尼亚州斯瓦特莫学院直至1959年退休。他在《价值在事实世界中的地位》和《心理学中的动力学》两本书中论述了物理学中的场论和格式塔心理学之间的关系。1967年去世。他的最后一本书《格式塔心理学的任务》于1969年出版。苛勒于1929年用英文撰写并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学》,在这本书中他对格式塔运动作了最权威性和最透彻的论述,促进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⑤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的娱乐可提高的病句怎么改
【病句】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的娱乐可以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修改】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的娱乐可以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病因】句式杂糅。“根据……的句式”与“……显示”的句式混用,因此去一存一,如果去掉“显示”二字,句子不通顺,需要补充主干“我们可以看出”,改动较大,因此选择去掉“根据”二字。
【句式杂糅】
所谓句式杂糅,就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历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杂糅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类:
1.表对象。对于……上
例: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2.表决定。以……即可
例:关于“春游”的众多方案,以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修改意见:或说“以张科长的方案为宜”,或说“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3.表事由。借口……为名
例: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修改意见:或说“借口两名士兵失踪”,或说“以两名士兵失踪为名”。
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
例: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有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有序厅……等六部分”,或说“由序厅……等六部分组成”。
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
例: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
6.表被动。被(受)……所
例:这位喜剧小品演员,深受观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观众喜爱”,或说“深为观众所喜爱”。
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例: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修改意见:或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或说“其根本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8.达……之巨
例:赖昌星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海关大肆走私,累计逃税金额高达530亿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530亿元”,或说“达530亿元之巨”
9.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例: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修改意见:或说“旨在‘打击毒品、遏制犯罪’的‘利剑’行动”,或说“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
10.表范围。大多以……为主
例:这次参加“神舟六号”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从而实现了“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
修改意见:或说“科研人员大多是青年人”,或说“科研人员以青年人为主”。
11.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例: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12.表时间。长达……之久
例: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13.表限制。超过……以上
例: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修改意见:或说“超过50元者”,或说“消费金额50元以上者”
14.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
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
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
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
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
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
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以上内容,仅是杂糅句式的一部分。句式杂糅的形式多样,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总结。
⑥ 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作者是谁
潘菽
潘菽(1897.7.13-1988.3.26),原来名有年,自字水叔,江苏宜兴人,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2]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晋升为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3]
潘菽从事记忆、错觉、汉字知觉等实验研究后来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心理学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而是具有二重性的中间科学的观点将心理活动分为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区别于传统的“知、情、意”三分法体系对意识、身心关系、个性等心理学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3]
⑦ 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能申请专利吗
个人可以申请专利的。
个人申请专利申请专利需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内
1、 主体。普通的个人容在中国申请专利,可自行申请,也可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如果是特殊的个人,则必须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特殊的个人包括:①在中国无经常居所或营业所的外国人;②在国外长期居住或工作的中国人;③港、澳、台地区同胞。中国个人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也要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不能自行申请。
2、 客体。发明创造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申请前要确定类型,不同的类型申请的条件、成本,权利所要保护的内容,专利权授予之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都是不同的。申请人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保护期限,发明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都为10年,均从申请日起开始计算。
⑧ 怎么找到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果在大学,一般学校都有数据库~里面大概就有心理学的资料了。。可以找《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
⑨ 20 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来教育心理学的源体系日益完善,内容越发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
(2)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4)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⑩ 环境心理学能解决那些环境问题,有什么原理依据以及有什么研究成果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60年代以来的事。
噪音: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心理学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丧失其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拥挤: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 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这与一系列其他条件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学校、监狱等种种拥挤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住房建筑方式: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