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布鲁纳成果

布鲁纳成果

发布时间:2021-01-24 15:14:16

『壹』 20 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来教育心理学的源体系日益完善,内容越发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
(2)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4)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贰』 布鲁纳求大神解答

选A,B,C,D因为布来鲁纳在1994年美国自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 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所以全选。

『叁』 教育心理学: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者的相同点如下:

1、两种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从认知观点出发的。

2、两者都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两者都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内在动机即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4、都直接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

两种理论主要在具体内容、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倡导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学习实质的表述等四方面存在区别:

一、具体内容

布鲁纳学习理论:布鲁纳将认知结构分为“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号性三个阶段。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称之为观念的内容与组织,并认为认知结构的层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渐降低。

二、强调的学习方向

布鲁纳学习理论:强调上位学习,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强调下位学习,即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

三、倡导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学习理论: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四、对学习实质的表述

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布鲁纳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提高智慧的潜力。

2、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3、学会发现。

4、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3)布鲁纳成果扩展阅读

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习得 (acquisition)新信息--这种新信息常常是与一个人已有信息相背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或者是已有信息的提炼,

2、转换(transformation)--这是一种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外推(extrapolation)、内插(interpolation)或变换(conversion)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evaluation)--检查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外推是否恰当?运演是否正确,如此等等。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布鲁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从事知觉的研究,战争期间从事了-系列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战后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奥苏贝尔认为,许多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课堂学习有影响,如动机、个性、群体、社会和教师的特征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而只是集中分析奥苏贝尔的动机观。

奥苏贝尔对赫尔驱力还原和斯金纳的反馈的动机效应都持否定的态度。在其看来,动机的作用与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学习的类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例如,与机械学习相比,动机对意义学习说来并不那么重要。

在意义学习中,学生只需付出较少的努力便可有意义地习得新知识;而机械学习要求强记各种无关联的知识,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得,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否则很可能半途而废。

此外,动机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随学生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广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的增长,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且,认知结构的变量在学习中日趋重要。

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

『肆』 谁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发展成果

那就是教育心里学的理论啊,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老鼠,班都拉的宝宝,托尔曼的老鼠走迷宫,布鲁纳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这个就是口诀啊,更多的细节可以看看心理学之家libidos,应该还有很多版本的总结啊

『伍』 苏格拉底代表成果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产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但是他的有关的思想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陆』 贝聿铭获得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排列

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

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La Grande Médaille d'Or) 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1981年,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Gold Medal of Honor)。

1983年,普利兹克奖。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1988年,获美国里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1989年,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6)布鲁纳成果扩展阅读: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幅幅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1917年生于广州的他,祖上为苏州望族。

从小在苏州园林狮子林中玩捉迷藏长大的贝聿铭,很难料到自己在耄耋之年能在故乡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父亲贝祖诒是有名的银行家,亲手创建香港中国银行总部,没有子承父业的贝聿铭却在花甲之年承接了设计香港中银大厦之托。

也许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他将所学、所感都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因在建筑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3月26日恰逢贝聿铭先生百岁寿辰前夕,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贝聿铭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柒』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贝聿铭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
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
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1961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阿诺·布鲁纳奖」(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1963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The Medal of Honor)
1970年,美国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Golden Door Award)
1976年,美国「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扬其「对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1978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埃尔希·德·沃尔夫奖」(Elsie de Wolfe Award)
1979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AIA Gold Medal),并命名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
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La Grande Médaille d'Or) 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1981年,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Gold Medal of Honor)
1983年,普利兹克奖
1989年,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1991年,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1994年,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1994年,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1994年,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1996年,意大利「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1996年,美国纽约市政艺术协会「贾桂琳·甘乃迪·欧纳西斯奖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1997年,美国布朗大学「独立奖」(Independent Award)
1998年,美国麦克杜威部落「麦克杜威奖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1999年,美国纽约市历史地标保存中心「文化桂冠奖」(Cultural Laureate)
2001年,美国哲学会「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003年,美国国家房屋博物馆「亨利·C·特纳奖」(Henry C. Turner Prize),表扬其「对建造技术创新的贡献」(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6年,德国埃尔文·维克特基金会「东方与西方奖」(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2009年,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88年,获美国里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2]

『捌』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那些成就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带来取得过很大的成就,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欧美教育心理学

『玖』 高分求助!!!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出了“构建新的学力观”的新理念。“学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即基础性学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即发展性学力。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力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加强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因为,经济社会时代,仅仅教给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今后的十年、几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有许多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知识。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亦即“发展性学力”。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很能强综合性,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布卢姆认为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以皮亚杰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

负责人:王珏玲

课题组其他成员:郑丽霞 张正芳 郑丽君 李 莉

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

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上海等地有许多学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自主的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语文学科中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使学生形成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等。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研究:

(一)不断改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心理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为当人们产生这种安全感时,他们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无须压抑,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产生,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的正确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1、“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2、“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力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体现三个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1、学生为主,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在学习苍耳妈妈如何让孩子离开她的这节时,老师先通过铠甲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苍耳那带刺的铠甲的作用,通过你们想摸摸苍耳的铠甲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了解了苍耳的外形特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取出毛茸茸的小动物,当自己当成小动物,真正的入情入境,小动物们,让我们带着苍耳离开妈妈吧,你瞧,苍耳娃娃静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小动物从远处跑来了,它调皮地跑过苍耳丛,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苍耳挂住了动物的皮毛)小动物继续向前跑,它一会儿挠挠痒痒,一会儿在地上打了几个滚,然后呀,跑进林子里不见了。(小动物放回课桌)小动物你把苍耳种子带到哪里了?(理解“山洼”)最后让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来夸夸苍耳妈妈,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小组比赛读。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222能力培养为主,注重教给对能力发展有利的,有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使学生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以及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语料库的能力等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首先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其次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是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一个生长过程的特点,同时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描写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描写从头到尾有顺序。因此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按照从头到尾的观察顺序仿说鲤鱼的样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积累的词句,进行了对鲤鱼样子的仿说练习。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不仅说得好,而且给一年级的孩子一种方法,以后介绍类似的知识点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迁移学习。

3、自我学习,自我体验感悟为主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时间比在2:8之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讲解、减少提问的时间,学生增加提问、增加读书、增加讨论、增加质疑的时间,并教会学生提问和答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如教学《庐山云雾》这一篇经典写景文章时,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做一位小小摄影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拍下来,反复读一读,划一划,同桌议一议,然后随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学习第3自然段,让他们想一想,感觉这里的雾有什么特点?在这一个教学环境的处理中,我就让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默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结合这一段内容,四人小组合作改一改这句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顿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小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庐山云雾多)(只因牯岭仙境美)(只因牯岭雾缠绕)培养了他们的写诗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态度的形成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为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在成功共享里,我们的做法是:

1、“我成功了”——学生自信的摇篮

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
②评价方法: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2、“优点银行”——学生成功的摇篮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把优点存起来”的方式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优点银行”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优点银行”的原则。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

优点“入库”,得经过教师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教师、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开放课堂,超越课堂,拓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空间。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能掌握的技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掌握。在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的同时,又要超越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让师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和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共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1)教会学生利用课内时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基本形式有:

A、课前两分钟练口语。每节课铃声响后的两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口语表达活动。

B、晨会课上学表达。晨会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老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课的主人,开展主题表达活动,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

C、阅览课上重积累。有资料表明:人的语言能力有70%得之于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生图书室自由阅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D、兴趣课上展自我。组织与语文学科相关如文学社、朗诵组、主持人班、创作室等兴趣小组,开展诸如“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小品表演、“语文与我”演讲会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学习成果的天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动力。

2)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保持学习能力上持续发展的势头。

A、课余时间办小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小报主题,设计版式,搜集、选择材料,撰写相关文章。办小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B、团结协作搞研究。小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形式。小课题研究沟通了课堂内外,实现了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整合。小课题研究中既可有独当一面的调查采访,又可有团结协作的讨论、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多方面才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题,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自己的不解的疑惑而展开。低年级学生围绕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中年级学生围绕社区、自然的主题,高年级围绕社会、环保、人的自身发展等主题。做到人人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并定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适当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如展览、演讲等活动。如小课题《姓氏起源》、《一家三代人的童年》、《家乡的特产—杨梅》、《中国茶文化》等的研究。

C、走出校外求拓展。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关心社会可以从了解和关注社区开始,逐渐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课余时间让学生进社区当读报员;双休日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当导游;,清明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国庆佳节,让学生上街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利用语文资源,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二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语文课堂发展性学力培养的先导和灵魂。布鲁纳曾说过,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体系必须先选择其科学的学习心理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学生观。实验教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必须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2、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课堂里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据调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不再喜欢一味地听教师讲授,有70%的学生更希望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得到书本上的一些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经历学习语文丰富生动的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4、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多么地重要。实验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里总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中占主要地位,而学生提问仅占少数,甚至于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尽量把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和学生问学生的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后,50%至80%的学生具有自觉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质疑。现在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回答、对书本的内容等进行各方面的质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质疑习惯,提高了质疑能力。

六、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两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策略探究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拾』 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影响学业成绩变量包括以下哪些

人物简介---------------------------------------------------------------------------------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突出贡献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

1913年2月21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3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分类学),包涵认知、情感和技能领域的知识。1960年代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写了两本重要著作《人类特性的稳定性与改变》和《教育目标分类学》。

影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旨在为美国社会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以提高美国社会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以提高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然而,这场改革因为过分强调理论化,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出现了大量的不能掌握课程内容的“差生”。面对这样的现实,布鲁姆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功能是挑选不是发展”的质疑,并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 布鲁姆是位认知派心理学家。他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他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前应具备所需的认知结构。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差异,布鲁姆主张教师在学期初,应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学生是否具备了先决技能、先决态度和先决习惯;鉴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辨别学生需要帮助的程度。根据诊断性评价的结果,为学生提供预期性知识,“使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背景”。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布鲁姆认为,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那些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高峰的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由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学习的愿望得到加强,成就动逐渐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大大增强。

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教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反馈矫正通常分四步:第一,每堂课结束时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课前编制好的几个突出反映“目标”的小题目进行检查,方法灵活,个别提问、集体回答、口答、笔答都可采用。回答者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听者知道错在何处,如何补救。其次,在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测试突出“目标”中规定的重点、难点、涉及本单元的反有新知识。第三,根据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进行个别补救教学。个别补救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面四到五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掌握”者做“未掌握”者的小老师,互相帮助,这样既帮助未掌握者深化理解,又帮助未掌握者找出错误所在并及时纠正。最后,进行第二次形成性测试,对象是在第一次测试中“未掌握”而接受辅导、矫正的学生,内容是在第一次测试中做错的题目,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有多少人经过矫正达到了掌握,能否进行下一次单元的教学。

“控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当今美国流行的两大教学法。 “控制学习”是一种适应学生差异,单独“处方”的教法。是“因材施教”的课堂应用,它是家本杰明·布鲁姆所创。本杰明·布鲁姆意识到在同一堂课上,天赋高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这对需要练习的差生是一种不平等。本杰明·布鲁姆的方法要求教师给不同情况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指导,使大多数学生在不同的要求下进步,有效地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

“合作学习”即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合作小组应是典型的不同成分的组合。每组学生以5-6人为宜,合作者间必须遵照一定的合作性原则,合作各方为取得共同的或各自的目标进行互利的多方面配合。合作各方必须具备合作的动机、信息差距和合作的基础,各方面都能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布鲁纳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
王者达摩大发明家 浏览:904
金庸为什么不要版权 浏览:305
兰州经济纠纷律师 浏览:994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