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科学院和北大,谁的科研成果更多
明显中科院。中来科院是自一个大的名头,其下属独立科研机构太多了,中科院规模比北大大太多了。比如我以前上学的中科院地环所,是个小所,研究生一百多,老师几十人,两个中科院院士。大气所什么的,那就更大,人才更多,资源更多。
如果中科院算中石油,北大能算延长石油就不错了。
Ⅱ 没有本科生科研成果考北大研究生是不是很没竞争力
不是,主要看你初试分数和你的英文水平,以及你在复试时候的表现,哪些成果只是考专核的一个小小属部分,就是作为参考的,就好比说你本科所读的学校是一流大学,那么去考北大的时候,复试时肯定可以提升你的映象分,但是不能说,你不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北大就不招收你吧。所以不用担心,本科时候能有几个人有成果的,如果真是有成果,就不考北大了,直接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北大清华的本科生毕业都不会考本校的研究生,都是直接申请国外研究生。
Ⅲ 北大是什么是北京大学吗
是的。北大是北京大学的简称。
1、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城内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之一。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始终与中国和中国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科研成果
1、人文社科成果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1998年以来,北大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99年)特别荣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
第二至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奖27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100项、普及奖10项;
第五至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奖7项、一等奖87项、二等奖188项;合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15项
2、自然科学成果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2013年,北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1项。
此外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获得一等奖数量为高校并列第一;近十年,北大获得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总数为高校第一。
2013年,北大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5889篇(其中第一作者3360篇)、平均影响因子3.68,其中包括:Science6篇,Nature7篇(Nature子刊38篇),Cell5篇。
2013年,北大共申请专利509项(本部390项、医学部119项),申请国际专利6项、外国专利9项;获权专利383项(本部287项、医学部96项),其中中国专利381项、外国专利2项。
3、科研成果转化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凭借每年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项目。
产生出一批适合产业化合作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科技成果项目库,内容涵盖了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制造与机电、能源与环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医药、化工与新材料等类别;
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咨询、联合成立实验室、共同组建产业化公司等多种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起了科技合作和企业孵化平台;
北大每年的科技合作超过50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行业发展的成果,并且以北大原创技术为基础孵化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Ⅳ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谁的科研成果更多
不用参考资料就可以回答: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多,想具体可以去查资料但我觉内得比较不合理,北大是教容育的地方,中科院是科研的地方-----------------------------------------------中国科学院有六个学部,12个分院、104家直属研究机构、4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2所高等学校、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
Ⅳ 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以技术抄创新为灵魂,以产业应用为检验标准,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创造一流的产业应用,取得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双丰收。 4、计算机所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研制了电子出版系统、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数字版权保护系统、数字化视音频播放控制系统,在相关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并使相关行业的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Ⅵ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都有哪些主要的成就。
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99年)特别回荣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答等奖4项、三等奖8项;第二至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奖27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100项、普及奖10项;第五至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奖7项、一等奖87项、二等奖188项;合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15项。各项数据位居参评单位之首。
Ⅶ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获奖成果汇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
1. 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8项)
王 力(一等奖):工具书《同源字典》;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林 庚(一等奖):著作《天问论笺》;
孙钦善(一等奖):著作《中国古文献学史》;
陈贻焮(二等奖):著作《杜甫评传》;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古汉语词汇纲要》;
乐黛云(二等奖):著作《比较文学原理》;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何九盈(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王福堂(集体,二等奖):著作《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
裘锡圭(二等奖):论文《释殷墟卜辞中的“▲”等字》;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奖):著作《中国诗学通论》;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沈 阳(三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陈平原(三等奖):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乐黛云(集体,三等奖):著作《世界诗学大辞典》。
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2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6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沈 阳(二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李 杨(三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孟二冬(三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夏晓虹(三等奖):著作《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5.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9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三卷)》;
袁行霈(集体,二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四卷)》;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奖):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刘勇强(三等奖):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陈泳超(三等奖):著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陆俭明、沈阳(普及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李 零(普及奖):著作《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
1. 第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8项)
王 瑶(荣誉奖):论文《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德熙(一等奖):论文《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裘锡圭(一等奖):论文《战国货币考》;
陈贻焮(一等奖):著作《杜甫评传(上卷)》;
严家炎(二等奖):著作《求实集——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徐通锵(二等奖):论文《宁波方言的‘鸭’[e]类词和儿化的残迹》;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野草〉研究》;
葛晓音(二等奖):论文《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2.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7项)
裘锡圭(特等奖):著作《文字学概要》;
袁行霈(一等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褚斌杰(二等奖):教材《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葛晓音(二等奖):著作《八代诗史》;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吕德申(二等奖):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陆俭明(二等奖):论文《“V来了”试析》、《“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3.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6项)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孙钦善、倪其心(集体,一等奖):古籍整理《全宋诗》;
金开诚(一等奖):著作《屈原辞研究》;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方锡德(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
张双棣(二等奖):工具书《吕氏春秋词典》;
4.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5项)
何九盈(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商金林(一等奖):著作《叶圣陶传论》;
沈 阳(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夏晓虹(二等奖):著作《晚清文人妇女观》。
5.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张双棣(一等奖):著作《淮南子校释》;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孟 华(罗芃等,集体,一等奖):著作《法国文化史》;
张联荣(二等奖):著作《汉语词汇的流变》;
徐通锵(二等奖):著作《语言论》;
佘树森(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马 真(二等奖):著作《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沈 阳(二等奖):论文《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郭 锐(二等奖):论文《过程和非过程》。
6.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7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国文学史》;
王洪君(一等奖):著作《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张 健(二等奖):著作《清代诗学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褚斌杰(二等奖):著作《诗经全注》。
7.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7项)
张少康(一等奖):著作《文心雕龙研究史》;
沈 阳(一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
詹卫东(一等奖):著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
杜晓勤(张燕瑾等,集体,一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 健(二等奖):著作《元代诗法校考》;
傅 刚(二等奖):著作《文选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奖):著作《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7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郭 锐(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孟二冬(一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董秀芳(二等奖):著作《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胡敕瑞(二等奖):著作《〈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李 杨(二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顾永新(二等奖):著作《欧阳修学术研究》。
9.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4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韩毓海(二等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
陆俭明、沈阳(二等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杨荣祥(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10.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4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3项)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陈晓明(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指导教师(5项)
孙玉文(导师郭锡良):博士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9年);
詹卫东 (导师陆俭明):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2000年);
张 赪(导师蒋绍愚):博士论文《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词序变化》(2001年);
陈 剑(导师裘锡圭):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涛(导师温儒敏):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2003年)。
2.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项)
陆俭明: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2003年);
蒋绍愚: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2006年);
温儒敏: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
3.国家级精品课程(7项)
陆俭明等:《现代汉语》(2003年);
蒋绍愚等:《古代汉语》(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
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
袁行霈等:《中国古代文学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国现代名著导读》(网络课程/2008年);
陈保亚等:《理论语言学》(2009年)。
4.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陆俭明等(一等奖):“现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
蒋绍愚等(一等奖):“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2005年);
温儒敏等(二等奖):“建立严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
沈 阳等:“现代汉语”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
Ⅷ 北大才女痴迷网络小说,终成豆瓣评分最高青春文学作者,有什么作品呢
一定要为自己而活,既然路是自己的,那就应该由你来选择。不管命运将你置于何地,最后的选择权其实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活在世俗的口水中,早晚会被痛苦淹没。
Ⅸ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抄教育学院重视对我袭国教育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完成了众多的科研项目,多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所采纳,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承担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高等教育政策实例研究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7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分析、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北京地区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6项,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项目等国际合作课题6项,其他合作课题13项。1996年以来,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7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5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Ⅹ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与学术成果
■综合型语言知识库(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大规模标注语料库、面向机器翻译的语义词典和面向信息检索与信息提取的中文概念词典等)已初具规模,在语言信息处理界发挥了作用。
■中文自动切分与词性标注、中文自动注音、汉英机器翻译(合作)、古诗词计算机辅助研究和中文信息提取等工具软件或应用系统有一定影响。已经取得了属于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项目的“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估软件”、“日汉机器翻译系统”(合作)、“机器翻译与自然语言处理的自动评价”等成果。
■计算语言所的科究成果获得政府部委级与北京大学的多项奖励,部分成果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瑞典以及香港、台湾和内地等。Microsoft、IBM、Xerox、Intel、Fujitsu、NTT、松下、Saillabs、Enpia、佳能、东芝、NEC、青鸟、联想、北佳等50余家国内外大公司和研究机构从北大购买了科研成果许可使用权,或者同北大计算语言所共享合作研究成果。
■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同国内主要研究机构以及港、台、新加坡、欧美等地区的大学和公司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学术联系,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基地。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任重道远。北大计算语言所正努力进行资源、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探索,寻找发展契机和突破口,并坚持理论探讨同大规模语言工程实践相结合,强调语言知识表示的整体性和理论应用的针对性。北大计算语言所兼收并蓄国内外计算语言学研究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并紧密结合汉语的特点提出适合汉语信息处理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的构建计划。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期望与同行一道攻关,密切协作,把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