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级成果图
附图 1-1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图
附图 1-2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利用等别图
附图 1-3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经济等别图
2. 什么图片代表成功
你多给我一些分我就给你发上来,嘿嘿~~
其实我也没有啦,
就是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V,代表成功和胜利。
你去搜搜应该不难找到。
3. 什么叫具有代表性的照片
你所在的城市里有没有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如果有,拍下来,那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4. Rusell Harris 的简介,成就,相片以及那些出名的代表作。
Russell passions include property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travelling and sailing. He is an accomplished guitarist, tennis player, motorcyclist and cook. Russell lives in Cheshire and is married with two children.Broadcast TV•I Own Britain’ Best Home (2 series) for Five•Makalu – The West Face for BBC 1•Room for Improvement for BBC 1•Seven Year Makeover for UKTV Style•The Arts and Antiques Show for BBC 2•The Beautiful Home Show for ITV•The Diceman (4 series) for Discovery•The DIY Show (2 series) for BBC 1•The Great Outdoors for Channel 4•These Four Walls for The Discovery Channel•Time Off (2 series) for ITV•Venture Forth for BBC1•Wet and Wild for The Travel ChannelCorporate TV•Aquiva•Ford dealer television network (150 shows)•Halfords•Magnet•Microsoft•The M.I.Group•The Property Panel for HSBC (Web TV series)Radio•The Night Network for BBC•The Teatime Show for BBC•Good Morning Russell for BBC•The 8 O’clock Show for BBC•Winner of two Sony Radio Awards
5. 郑逸农的代表性成果
原创性地提出了“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就此做了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非指示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获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学生学习策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语文学习》2000年第7期;
《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再探索》,《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6期;
《“非指示性”教育:创新传统语文教育》,《学科教育》2004年第5期;
《“非指示性”重视的是学生的个性选择》,《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5期;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
《再谈“非指示性”的实质是教育理念》,《语文建设》2006年第10期;
《试论“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试论“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实施前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
《语文教育需要“非指示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
《“三尊重”:“非指示性”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语文建设》2009年第11期;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6. 胡学相的代表性成果
在公开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在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1)要件挑选原则与犯罪主体《政治与法律》1988年第4期
(2)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质疑《现代法学》1988年第5期
(3)试论收容教养 《劳改劳教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
(4)犯罪的动机与目的新探《江西法学》1989年第4期
(5)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质疑《法制月刊》1989年第10期
(6)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再认识《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7)经济法规中的刑事责任初探 《武汉学刊》1990年第5期
(8)论法官的职业道德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
(9)武汉市涉外经济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习与实践》1991年第12期
(10)论收容教养制度《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1)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中权利观比较《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12)职务犯罪辨析 《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6期
(13)论职务犯罪的概念和本质《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4)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 《山东法学》1993年第3期
(15)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新探《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6)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江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17)论主观恶性《政治与法律》1993年第4期
(18)论量刑的根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家》1993年第5期
(19)我国科技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深圳法制报》1993年10月26日
(20)量刑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1)罪刑相适应原则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法学评论》1994年第2期
(22)论量刑的刑罚经济原则 《法律科学》1994年第3期
(23)量刑情节的立法完善 《人民司法》1995年第4期
(24)论一案中多种情节并存时量刑的综合平衡《法律适用》1995年第5期
(25)论多种量刑情节的适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
(26)完善刑法中量刑规定的立法构想《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研讨会二等奖)
(27)论受贿罪的主体 《法律适用》1996年第2期
(28)刑事诉讼法系列讲座(共三十篇)《海南日报》1996年6月-11月
(29)王英汉流氓集团案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
(30)论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 《人民司法》1996年第11期
(31)量刑失衡与矫正对策 《开放时代》1997年1期
(32)鼓励自首立功,明确从轻处罚 《广东法制报》1997年5月12日
(33)为何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取代反革命罪《广东法制报》1997年6月2日
(34)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策 《广州法制报》,1997年4月15日
(35)论刑法中从重、从轻、减轻、免刑的适用,《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36)对刑法基本原则的理性思考,《开放时代》1997年第5期
(37)穗港两地刑事司法协助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38)粤港两地司法协助探讨, 《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
(39)论刑事责任的根据内部的关系及特征,《中国刑事法》1998年第6期
(40)珠江三角洲:反商业间谍在行动,《当代地方科技》1998年第6期
(41)澳门法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模式展望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2)关于澳门法制建设问题的思考, 《特区与港澳经济》1999年第12期
近十年(2004年至今)发表的论文:
(43)犯罪概念的哲学思考 《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CSSCI)
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
(44)犯罪客体新论 《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CSSCI)
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
(45)论我国缓刑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 《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CSSCI)
(46)论量刑的平衡 《人民司法》2004年第4期
(47)论量刑中的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人民司法》2004年第8期
(48)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探究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9)论计算机犯罪的几个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50)论合同诈骗罪 《经济师》 2004年第12期
(51) 论缓刑保证金制度的设立 《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2)论量刑原则的重构 《法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CSSCI)
(53)挪用公款罪的几个实务问题探究 《人民司法》2005年第4期
(54)农村法庭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5)重刑主义不利于长治久安《检察日报》2005年6月14日理论版
(56)对重刑主义的反思 《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
(57)重刑主义的理性思考 《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5年)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58)我国缓刑制度的反思与重构《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59)一宗离奇“奸尸”案引发的刑法学思考《当代检察官》2006年第10期
(60)恶意逃避债务的刑法规制 《暨南学报》2007年第1期 (CSSCI)
(61)和谐社会建设与刑罚轻缓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2)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CSSCI)
(63)人格刑法视角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4)赌博罪的司法困境及出路 《法律适用》2007年第11期
(65)让刑法闪耀人性的光芒 《同舟共济》2007年第6期
(66)刑事政策视野下的人格刑法理论解读《中国刑事政策报告》2008年第三辑
(67)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畸高薪酬的司法介入 《法治论坛》2008年第10辑
( 68)人格理论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69)论人格刑法理论在我国的引入,《中国监狱学刊》2009年第6期
(70)管制刑保留的必要性及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71)转型时期人格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引入与推进,《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
(72)激情犯罪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法学评论》2011年第2期(CSSCI)
(73)中国证券犯罪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
(74)我国司法实务中赃款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处置原则,《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CSSCI)
(75)激情犯从宽处罚的应然与实然论证,《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CSSCI)
(76)论社区服务刑制度在我国的设立,莫洪宪等主编《社会转型与法学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13年出版。
(77)轻微刑事案件不捕标准探讨,《法治论坛》2013年第3辑
(78)对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9期
(79)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之检讨,《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CSSCI)
(80)人格刑法理论对我国的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CSSCI) (1)《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2)《中国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3)《警用法学大辞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4)《经济法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5)《农村普法读本》(二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6)《刑法学研究新视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7)《人大制度与人大代表》 红旗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8)《广州可持续发展研究》 广州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9)《经济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刑法学(副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11)量刑与行刑改革探索(专著)群众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目前有6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有一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转载。有两篇论文论文同时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录入。
7. 梁树发的代表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与赵家祥合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主编之一)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马克思主义史 第3卷(主编)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执行主编之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光明日报 1999年2月26日
7.谈谈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99年第6期
8.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
9.卢卡奇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10.柯尔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年第4期
11.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 浙江学刊 2004年第6期
12.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1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 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
15.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 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8期
16.世界历史、全球化的社会形态意义——兼论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哲学研究 2005年第12期
17.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8.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内涵及建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年第3期
19.西方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20.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8期
21.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路径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22. 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 解放军理论学习 2009年第2期
23.“以人为本”何以是一个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 2009年第2期
2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谈起(第一作者,合作者黄刚) 学术研究 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
25.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认识谈起 (第一作者,合作者李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4期
26. 理论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形式与可能 理论视野 2009年第12期
27. 学科化——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的互动 党政干部学刊 2010年第2期
28.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第一作者,合作者李慧) 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
29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第一作者,合作者黄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3期
30.梁树发,于乐军. 关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J]. 理论视野,2010,(8).
31.梁树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潮研究三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02(004).
32.梁树发,彭冰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
33.梁树发.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路径问题[J]. 理论视野,2011,(2).
34.梁树发. 共产党人要做马克思主义者——写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5.梁树发. 科学“马克思学”的意义[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6.梁树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理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37.梁树发. 具体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 理论视野,2012,(9).
38.梁树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
39.梁树发. 中国经验、中国式表达中的哲学解读与哲学发现[J]. 理论视野,2013,(10).
40.梁树发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推进三个结合,拓展两个视野[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28(B02).
41.梁树发. 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系统[J]. 教学与研究,2014,(1).
42.梁树发.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中的三个关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43.梁树发.强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河北学刊,2007,(4).《新华文摘》2007年第27期。
获奖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1991年获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
2.《马克思主义史》1997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3.《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分别获中国人民大学论文一等奖。
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
5.《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09年9月4日
6.《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0.
8. 谁有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成果的图片急!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CA%AE%C1%F9%B4%F3%D2%D4%C0%B4&z=0&fm=rs
http://t7..com/it/u=2924185262,618976552&gp=14.jpg
http://imgnews..com/it?u=1298012347,1639216479
9. 代表中国进步繁荣的图片
这里有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4%FA%B1%ED%D6%D0%B9%FA%BD%F8%B2%BD%B7%B1%C8%D9%B5%C4%CD%BC%C6%AC&rn=21&pn=0&ln=2000
10. 李道刚的代表性成果
(1)“古典国际法的耶伊儒法理基础之比较”,《兰州大学学报》版2007/4;
(2)中国传统人权观念权再探——一个比较法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2;
(3)“论一般法律原则在共同体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法学论坛》2003/3;
(4)“法律解释的历史性”,《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四)2001年。
在国内外学刊与各类媒体上共发表论文、评论和随笔80余篇(有关欧盟法的学术论文10篇,国外发表学术论文5篇, 国内CSSCI期刊上12篇),2005年为《人民法院报》“欧盟法研究”栏目的主要撰稿人,出版《欧洲:从民族国家到法的共同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批判的理性与理性的批判》(比较宪政及法律史专题研究与学术随笔)、《德国语境中的思想表达自由与约束》(即出)等五部著作。参与翻译、编辑和整理《各国广播电视法规选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
国内多所高校邀请讲学。学术作品多次被国外及港台学者与学刊关注和引用。 发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