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为什么不包括周转房摊销
你好。(一)土地补偿费的计算标准土地补偿费=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补偿倍数(6<补偿倍数<10)
(二)安置补助费计算标准(1)(被征用地块需安置人数×补偿倍数)>15时总安置费=该被征地块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5(2)(被征用地块需安置人数×补偿倍数)<15时总安置费=该被征地块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补偿倍数×被征地块需安置人数
(三)地上附属物和青苗补助费补偿的计算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一般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土地补偿费土地补偿费是指因国家征用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因对土地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损失的补偿。按照国家政策有关规定,土地补偿费由被征地单位用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补偿费的补偿对象是土地所有人。
安置补助费是指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为了安置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取得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的生活,所给予的补助费用。
相关规定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①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其中,年产值的计算,与土地补偿费年产值的计算方法相同。被征用单位耕地的安置补助费,因人均耕地的数量和平均年产值多少而不等,人均耕地少,平均单位年产值高,支付的安置补助费就高,反之则低。
②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规定。对征用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安置补助费,各地一般按该土地年产值乘以略低于邻近耕地的安置补助费倍数计算;对征用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地基以及无收益的非耕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安置补助费标准时,一般是在《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范围内,结合当地的担紶曹咳丨纠查穴肠膜情况,对耕地和非耕地(如园地、鱼塘、藕塘、林地、牧地、草原等)的安置补助费作统一规定。在确定安置补助费时,被征地单位要有准确的应该享受安置补助费的人口数字。为此,《土地管理法》规定,人口数必须按农业人口计算,非农业人口不在计算之中,必须是拟议征地前居住的人口,开始拟议征地后迁入的户口不包括在内。
③按照以上规定计算支付的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④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安置补助费应该用于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
房屋拆迁安置补助费计算公式:屋拆迁安置费=搬迁补助费+没有提供周转房情况下的临时安置补助费+超过过渡期限的临时安置补助费+非住宅房屋因停产、停业造成的损失赔偿费。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Ⅱ 递延收益可在5年内分摊征收所得税吗
不是当年递延转多少收入,确认多少收入,按多少征所得税么
Ⅲ 企业的待摊费用和开办在多长时间内摊销完..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有什么区别吗
企业的待摊费用-开办费的帐务处理
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包括筹建期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支出。筹建期是指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
企业发生的下列费用,不得计入开办费:
(1)由投资者负担的费用支出;
(2)由取得各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
(3)筹建期间应当计入资产价值的汇兑损益、利息支出等。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对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重大调整。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生产经营的当月起在不超过五年的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如果企业长期待摊的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对开办费的会计处理,无论从会计科目的设置还是摊销的期限都与原行业财务制度有较大改变。这一新规定与现行所得税法规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性摊销的开办费应从生产经营的次月起分五年平均扣除。纳税人在年终申报所得税时,应做好纳税调整工作,并建立“开办费税前扣除台账”或备查登记簿,为以后年度准确申报税前扣除(调减)额打好基础。
例:某股份公司2001年7月份开始生产经营,前期发生的开办费总额96万元,7月份摊销开办费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开办费摊销 96万元
贷: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 96万元
本年度允许税前扣除额=96万元÷5年÷12个月×5个月=8(万元),应调增所得额=96-8=88(万元);
2002年至2005年每年应调减所得额=96÷5=19.2(万元);
2006年应调减所得额=96万元÷5年÷12个月×7个月=11.2(万元)。
开办费纳税调整台账设置如下:
开办费税前扣除台账
单位:万元
台账填写说明:
1.年度:摊销日期,指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和月份,以后年度按顺序类推。
2.会计摊销额:指会计上一次性摊销的开办费总金额。
3.税收扣除额:指按税法规定允许在本年度税前扣除的金额。
4.纳税调整额:纳税调整额=会计摊销额-税前扣除额。结果是正数为调增所得额,负数为调减所得额。
5.尚未扣除额:指允许在以后年度税前扣除的金额。
第一年尚未扣除额按本年度纳税调整额填写,以后年度的尚未扣除额=上期尚未扣除额-本年税前扣除额。
查帐征收是根据企业的申报的收入减去相关的成本、费用算出利润后再根据利润多少乘以相应的税率,算出应纳税金。
核定征收就是不考虑你的成本费用,税务机关直接用收入乘以一个固定比率(根据行业不同),得出的数就作为你的利润,然后再根据多少,乘以相应税率。核定征收一般适合核算不健全的小型企业。
请参考!
Ⅳ 征地费用应列无形资产还是递延资产
无形资产,先弄清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定判断最好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专损益属,应在以后年度内较长时期摊销的除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费用支出,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等。
这个概念跟待摊费用其实相当接近,区别在于期限问题。待摊费用是指不超过一年但大于一个月这期间分摊的费用。超过一年分摊的费用就是递延资产。
递延资产实质是已经付的费用,花了费用当然应该取得资产,递延资产就是这个意义上的资产,它没有实体。
摊销就是本月发生,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产品成本共同负担的费用。摊销费用的摊销期限最长为一年。如果超过一年,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核算。
Ⅳ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中出售无形资产未摊销金额是否可以从总收入里面扣除
无形资产出售是走资产处置收益。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是按收入的利润率计算,未摊销的金额是不会影响的。
Ⅵ 在可研财务经济评价中,土地征地费用如何摊销
征地费计入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折旧,不摊销
Ⅶ 我单位征地,盖办公楼,征地费用18万元,请问怎么做会计分录是借:在建工程还是无形资产
为取来得土地使用权的源费用,应该计入无形资产,按合同使用年限摊销,但短不能小于30年。
1.取得土地使用权时: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贷:银行存款
2.在次月开始摊销:借:管理费用-土地使用权
贷:累计摊销-土地使用权
注意:累计摊销和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一样,是备抵科目,,这样处理时,你的无形资产的原值能充分反映。
Ⅷ 征地拆迁补偿能做无形资产摊销
关于征地拆迁的补偿,是可以由双方进行约定的,只要对方的补偿合理,是什么补偿方式都是可以的
一般来说,补偿的手段,主要是安置和货币补偿两个手法
Ⅸ 为什么在完全竞争市场征从量税,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摊的税收比例由供给
分析之前介绍一下消费者剩余,从简的讲吧。假设你对一瓶水的评价是2元,而这时你家附近的杂货店卖给你一瓶水只收了你1.5元,那么你的消费者剩余就是0.5元,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评价-消费支出;
再看生产者剩余,同理的,假设你现在是瓶装水的生产者之一,你的生产成本是每批1元,那么照刚才的价格卖出一瓶水后,你的生产者剩余也是0.5元,即生产者剩余=交易所得-生产成本;
那么,社会福利,用经济学的表示方式就是总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代入上面两式就可得出,总剩余(社会福利)=消费者评价-生产成本。
现在来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征收消费税的结果。现在,对消费者征收消费税之后,假设现在卖者还没有对他们的商品价格作出反应,那么消费者支出的价格比原来没有税收的时候高,这时根据需求--供给曲线(画一下图形时最好理解的),平衡数量会减少,所以消费者剩余减少,而此时,单间价格还没有变化,但平衡数量已经减少,所以生产者得到的也跟着减少。减少的有一部分总剩余转给了,也就是税收,由于需求供给--曲线之间的夹角的存在,而税收会在需求--供给图表上表现为一个方形区域,夹在两条曲线的夹角中间,这时,这个方形区域(税收)的上面到需求曲线的下面的区域就是变化后的消费者剩余,而方形区域(税收)下面到供给曲线的上方的区域就是变化后的生产者剩余,还有一个区域,就是方形区域(税收)和两条曲线的交点之间的区域,这就是税收引起的五无畏损失----税收引起的市场无效率
有机会看看经济学的教科书会更好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Ⅹ 同一个单位两块收入,一块收入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一块查账征收,那费用怎么分摊,能否按收入比例分摊
独立核算不仅是针对收入来讲的,同样也是针对和收入相匹配的成本费用。按收入分配我个人认为是首选,当然也不绝对,这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和行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