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偿债备付率=(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所得税)/(当期偿还本金+当期利息)
直接用年审计报告里面的数据是可以的
是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明细账中获得的。
⑵ 偿债备付率可用于还款利润为什么有折旧和摊销呢
因为折旧和摊销没有影响当期的现金流
⑶ 偿债备付率可否这样理解:DSCR=(EBITDA-TAX)/PD =(净利润+应付利息+折旧和摊销)/PD,
两种方法都可以,一种正着算,一种是倒着算,结果是一样的。
⑷ 为什么总投资收益率不用息税折旧摊销前的利润来计算
公式中 利息是给借款人的,税是给政府的,但是他们都是总投资赚出的收益再分配,折旧不属于收益分配环节,而是成本费用弥补环节,所以用分配前总收益/总投资
⑸ 偿债备付率为什么要用“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什么要加上折旧和摊销!
我不知道什么叫偿债备付率。但是我知道折旧和摊销的费用并不是现实的支出,但是会影响净利润,所以在计算一些比率的时候,会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折旧和摊销。
⑹ 税后经营性利润+折旧摊销=营业毛现金毛流量,这里为什么“折旧摊销”不需通过税率进行调整
你这个公式应该是个简化的,并不全,因为不止这一个市政整的。
现金流量表版里,将净权利润调整为经营性现金净流量,需要将不涉及现金收支的利润影响的项目以及影响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却不影响利润的项目调整出来。项目有点多,比如折旧、减值准备、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增减、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等等。
⑺ EBITA和EBITDA分别指什么
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息税前利润;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mortization的缩写,即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EBITDA=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折旧+摊销,或EBITDA=EBIT+折旧+摊销。
EBITA非常适合用来评价一些前期资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个很长的期间内对前期投入进行摊销的行业,比如核电行业、酒店业、物业出租业等。EBITDA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反映企业盈利能力。EBITA营业收入反映了企业每1块钱的营业收入能够带来多少EBITDA利润。
EBITDA是一种利润衡量指标。目前国内的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财报披露指引虽然没有强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EBITDA值,但根据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信息,投资者和分析员可以很容易计算出公司的EBITDA值。
(7)酒店折旧摊销前利润率扩展阅读
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说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税的利润,也就是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在交所得税前的利润,也可以称为息前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顾名思义,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EBITDA=息税前利润(EBIT)+折旧费用+摊销费用;EBITDA利润率=EBITDA / 销售(营业)收入
EBITDA利润率表明企业每一元的销售收入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息、税收和净利润以及收回的折旧和摊销费用。由于从理论上来说,EBITDA必须不少于税后的经营性净现金,因此该指标又被称为“现金利润率”。
对于一些基础设施企业,例如,通信、路桥、港口、机场或大型高新技术等企业,其折旧费用或摊销费用非常巨大,计算EBITDA利率,揭示企业应回收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这些非付现成本(经营性净现金的重要来源),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以及回收折旧和摊销的能力就越强。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以及回收折旧和摊销的能力就越弱。
1、息税前利润主要用来计算的,比如:
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
2、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定义公式推导如下: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产销量增长率
所以,息税前利润增长率=经营杠杆系数*产销量增长率
当单价一定时,产销量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所以,息税前利润增长率=经营杠杆系数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3、保障比率
息税前利润保障比率即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支出)/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