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些行为属于专利侵权
直接侵权行为。这是指直接由行为人实施的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其专表现形式包括:制造发属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使用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许诺销售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销售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进口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间接侵权行为。这是指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直接构成对专利权的侵害,但实施了诱导、怂恿、教唆、帮助他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间接侵权行为通常是为直接侵权行为制造条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行为人销售专利产品的零部件、专门用于实施专利产品的模具或者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械设备;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者委托,擅自转让其专利技术的行为等。
如果是侵权的他的专利技术的,根据专利侵权行为的种类,那就需要相应的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赔偿损失依照专利法和刑法的规定;至于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应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专利人切勿为了一时使用他人专利技术而误入歧途,如果需要的专利技术的话还是要通过许可方式,经过专利人同意方可使用。
『贰』 什么情况属于侵权
侵权行为(英语:tort,德语:unerlaubte Handlung),是指行为人应当对所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版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可权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案例 1 安徽宁国工业泵厂侵犯山东“博山牌 BOSHAN ”商标专用权 案例 2 北京马胜宽为侵犯 “ 茅台 ” 、 “五粮液” 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运输便利条件案 案例 3 北京市内燃机配件厂侵犯北内集团 “ 北内 ” 注册商标专用权案 案例 4 北京市葡萄酒厂侵犯河南西峡果酒厂 “ 莲花 ” 注册商标专用权 案例 5 北京市王伟擅自销售 “ 五星 ” 等注册商标标识案
『叁』 以下哪些行为是属于侵权
侵权行为的种类主要有: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等。下面就由法律快车的编辑为您介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经济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损害不断涌现,而且一些损害后果极其严重,如果拘泥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适用于侵权行为的赔偿原则,受害人就会得不到赔偿,影响社会的安定。于是出现了特殊侵权行为。 特殊侵权行为,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在侵权责任的 一、主体、主观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分配等方面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致人损害的行为。特殊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特征是: (一)特殊侵权行为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或公平责任。 (二)特殊侵权行为由法律直接规定。此处的法律包括民法的特别规定和民事特别法的规定。 (三)特殊侵权行为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适用倒置原则,即由加害人就自己没有过错或者存在法定的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四)法律对特殊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作出严格规定。一般免责事由通常包括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此外,受害人的过错、第三人的过错、加害人没有过错或者履行了法定义务也可能基于特别规定成为免责事由。 (五)特殊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存在分离现象。如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所承担的民事责任。 二、在我国,特殊侵权行为的种类主要有: (一)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 (二)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三)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四)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五)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六)工作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七)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八)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肆』 新闻侵权主要有哪些类型
新闻侵权的主要六类:
一是新闻报道内容失实,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
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毁损,构成侵权;第二种是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事实的一部分,即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贬损他人名誉,造成其社会评价降低。
北京某报一名记者在报道一起坠楼自杀事件时,没有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但其在文章中称,经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得知该坠楼女子为精神病患者,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文章刊登后,死者家属非常不满,将报社诉上法庭。经审理,北京一中院终审判决报社承担侵权责任,并公开致歉,赔偿损失3500元。
二是新闻报道评论不当。
对新闻媒体来说,舆论监督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媒体的报道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进行批评和建议,能对违法行为形成一种制约、威慑的力量,使被监督者从中受到启示,正视自己的错误,进一步完善自身。新闻报道评论不当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报道事实基本属实,但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谩骂或其它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进行随意评论,造成对他人社会评价的贬损,构成侵权。但是,如果报道内容基本属实,仅是个别评论的词句表达不当,且无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不能认定为侵权。
某杂志因刊登北京一作家撰写的文章被诉上法庭,该文章对另外一名社会知名人士使用了诸多贬损性语言。经法院审理,认定该杂志刊登此篇文章的行为构成了对该知名人士的名誉侵权,被判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5000元。
三是未经核实转载其它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
如北京某报从网络媒体转载报道称,某演员因病去世,实际上该演员正在剧组拍戏。该演员愤而将报纸诉上法庭,法院终审判决该报的行为构成对这名演员的名誉侵权,向其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万元。
四是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或者未经同意采用照片,构成侵权。
北京一中院就审理过这样一起肖像权纠纷案。陕北老汉张大爷在村口晒太阳时,被正在陕北采风的摄影家抓拍下来。后该照片刊登在一家杂志的封面上,陕北老汉遂起诉该杂志和摄影师侵犯肖像权。法院支持了陕北老汉的诉讼请求,陕北老汉终于维权成功。
五是过实报道或暴露他人隐私导致侵权。
为追求猎奇、招徕读者,或为扩大影响、哗众取宠,未经他人同意在媒体上宣扬他人隐私,使其人格评价降低,构成新闻侵权,或因过失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如某篇报道本为表扬某人在工作上取得的进步,却将此人不愿让人知道的污点披露出来,进行前后对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构成了侵权。
六是褒扬性的新闻报道同样容易引起新闻侵权。
无中生有地任意拔高,对当事人而言不但没有抬高声誉,反倒引起社会的非议,造成精神痛苦。批评可能脱离真实,表扬也可能脱离真实。表扬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也会导致侵权。
『伍』 哪些情况属于商标侵权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专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2、销属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这种行为称之为“反向假冒”;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陆』 哪些属于侵权哪些属于故意侵权
侵权行为抄是一种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因此侵权行为也可以称为一种侵害行为,这可以从词源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中文的“侵权行为”一词“最早于清末编定《大清民律》草案时才开始应用。”但是在旧中国民法中对侵权行为的概念却缺乏明确的界定。
『柒』 怎样算侵权
如果照片上的人诈骗自己的钱财、用语言行动招惹过自己,使自己的身体、精神蒙受损害并造成了财产损失,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受害人上传了某人的照片到网上曝光并不属于侵权,而是揭露某人的罪恶,希望公安人员介入缉拿。侵权行为的人是对方而不是上传某人照片的受害者,请公安人员弄清楚是非,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是决不会平白无故的把某人的照片上传到网上侵犯某人的肖像权的!这是事出有因的!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的侵权行为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但被社会忽视
1.强迫人吸烟
2.强迫人喝酒
3.强迫人恋爱
4.强迫人结婚
5.强迫人生育
6.强迫人接受并发生性行为
7.强迫人遵守自然规律
其表现为强迫人必须要刻意的重视年龄及年龄的增长,认为到了某个年龄就必须要谈恋爱、结婚、生育、退休、进入养老院、准备好坟墓与骨灰盒期待着死亡到来等,坚持以人满了某个岁数为准就来强横武断的判断别人是相同年龄的人并强迫别人的生活,完全是以官僚主义的反动形式把这些对人类身心健康与生命有害的思想观念、行为主宰于人类
8.打击伤害思想与自然规律不相符合的人
9.打击伤害独身主义者
10.打击伤害丁克族
11.打击伤害不愿意追求时髦时尚的人
12.打击伤害寿星老年人(出生于1889年以前、1889年的健在人士)
比如,去说别人全都是死了的人、快要死的人、活不了几年了、不可能还在世等
,还期待着别人能活多久、什么时候死,这些说法理解难道不是在侵犯人权吗?这不是在打击伤害人是什么?
13.栽赃陷害独身主义者,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14.栽赃陷害丁克族,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15.栽赃陷害思想与自然规律不相符合的人,妄图想置人于死地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16.栽赃陷害寿星老年人(出生于1889年以前、1889年的健在人士),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17.栽赃陷害不愿意追求时髦时尚的人,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18.谋杀暗算独身主义者,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19.谋杀暗算丁克族,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20.谋杀暗算思想与自然规律不相符合的人,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
21.谋杀暗算寿星老年人(出生于1889年以前、1889年的健在人士),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22.谋杀暗算不愿意追求时髦时尚的人,妄图想置人于死地并霸占夺取别人的家庭财产
以上22条是社会所忽略的罪恶,不仅侵犯人身权利,而且还会造成人的疾病死亡,给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要铲除这些罪恶,让社会更完美,让生活更美好!
打击伤害人的行为是该进行全国新闻媒体曝光而公开批评
栽赃陷害人的行为是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该追究刑事责任
谋杀暗算人的行为是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只要法律公正严格就不再有这些罪恶扰乱人类的正常生活
『捌』 什么情况下属于侵犯版权
什么情况下会侵犯著作权法
侵犯著作权法(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 ...
侵犯著作权法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侵权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有:
(一)停止侵害,是指侵权行为人正在实施侵害他人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时,权利人为了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有权制止正在实施的侵权行为,要求其停止侵害。例如,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正在现场录制其表演时,表演者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立即停止这些侵权行为。
(二)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是指非财产性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适用于侵犯权利人人身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适用时,原则上应当是侵权行为人在多大范围造成的影响,仍应在多大范围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也可以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方式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例如,当面赔礼道歉,在一定的场合公开赔礼道歉,也可以在某一种报刊上刊登赔礼道歉的文函等。
(三)赔偿损失,是指侵权行为人造成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损失时,应当以其财产赔偿权利人的经济损失。赔偿损失是一种较为普遍适用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除适用侵权责任外,也适用于违约责任,例如,出版合同中约定了作者交付作品的时间和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时间,如果一方迟延履行了义务,并给对方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即应负赔偿损失的责任。本条是针对侵权行为规定的赔偿责任。
除上述民事责任外,根据侵犯著作权的实际情况,还应当承担其他民事责任。上述民事责任,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玖』 新闻侵权主要有哪些现象,请以现实中的案例加以说明
新闻侵权是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对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的侵害。
名誉是指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新闻以虚假或攻击性的内容指责公民有不道德或违法行为,损害其名声,就构成对该公民的名誉权的侵害。未经本人同意,新闻对个人私生活的报道,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新闻单位没有征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删改文字内容而造成差错,或改变表达方式发表,也属侵权行为。同时,报刊私自将稿件转交其他报刊发表而又没有征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9)哪些用语属于侵权扩展阅读:
叶挺家属起诉侵权者案宣判的重大意义
28日上午,叶挺将军家属起诉西安摩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名誉侵权一案一审公开宣判。该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画”曾发布含有侮辱烈士内容的短视频,篡改叶挺在狱中写就的《囚歌》并加入低俗语句,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法院判决摩摩公司公开道歉,并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以来,由英烈家属为原告起诉侵权者的第一案,这一判决充分昭示了国家惩治侵犯英烈名誉行为的坚强决心。
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标注了战火年代的时代坐标,镌刻在民族丰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广泛的社会道德认同。英烈的形象和荣誉,既是后辈儿孙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我们必须营造全社会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围,树立英烈名誉不容侵犯的正确意识。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长期处于和平年代、远离硝烟炮火,一些人对英烈的敬仰逐渐“褪色”;甚至有人心怀恶意,诋毁攻击英雄,美化侵略历史、发表辱华言论,挑战了人类道德底线,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一些网红、“大V”以戏说、娱乐为幌子,以动漫、段子、综艺等形式调侃英烈,混淆了文艺创作和侮辱诽谤的界线。暴走漫画此前也以“习惯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去表达观点和态度”作为辩解,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文艺作品的戏说、虚构不可逾越道德的红线;调侃戏谑更不能以误导青少年作为代价。挖空心思制作恶趣味内容,其心心念念的还是流量和金钱,自家生意盈利不少,伤害的却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诋毁先烈、质疑历史,归根结底还是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
英烈的名誉与历史的清白,需要全社会自发守护,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齿予以捍卫。近年来,从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英雄的名誉权,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于向亵渎历史的行为亮剑,彰显了法律的正义与庄严。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行为敲响警钟;随着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件的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起诉主体从亲属扩大至检察机关,让此类行为难钻法律漏洞,有效保护了英烈的形象,体现了以法律捍卫历史的高度共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烈士纪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个个国家纪念日,推动着勿忘历史、崇尚英雄的活动汇聚成潮。
在第五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纪念祭扫、主题学习、红色旅游、制作动画等各类活动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
这也提示我们:树立正确英雄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既要靠法律树起保护英烈权益的铜墙铁壁,更要通过教科书、宣传片、影视剧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历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