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
成吉思汗陵在哪?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是一位叱咤风云、回显赫一世的蒙古族答英雄,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可谓是世界性的。 但这伟大人物的陵墓究竟在何方,人们无从查知。
成吉思汗病逝后,蒙古族统治者为了确保成吉思汗的英灵能得以永世安息,不被后人骚扰,为了防止盗墓者掘墓破了成吉思汗的英灵,其安葬之地成了元帝国以及以后数百年间最大的秘密。为了保住这一秘密,成吉思汗的后人可谓费尽了心机:首先,元帝国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成吉思汗陵墓的文字记载,以防有人探得元太祖的陵墓所在地;其次,根据蒙古族的民间传说,为了确保其陵墓的具体位置不为外人所知,成吉思汗手下的将军们先是修建了许多真真假假的成吉思汗陵,在下葬之日同时出殡,然后调集成千上万匹骏马将埋葬成吉思汗隆起的真陵墓踏实踩平,再植上丰茂的牧草,使成吉思汗陵与周围环境浑然成一体。参加成吉思汗葬礼的2000余人被800
Ⅱ 成吉思汗陵有什么特点
成吉思汗陵的陵园占地面积5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3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建筑雄伟,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陵园一共分为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其中,正殿、东殿和西殿是由3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
3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3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有熠熠闪光的金黄色琉璃瓦和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这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中间的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也用黄色琉璃瓦覆盖着,高23米。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
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的疆域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在正殿通连东西两个侧殿的走廊里,绘有壁画。西走廊描绘的是成吉思汗一生之中的重大事件,东走廊描绘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事迹。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了我国,定都北京,在1271年时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正殿的后半部分就是后殿,也就是寝宫,寝宫内安放着4个用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柩。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还有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苏勒定是古代军旗上的铁矛头,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曾用苏勒定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在成吉思汗过世后,他的灵魂就附在苏勒定上。
在成吉思汗陵的东南角,有金顶大帐、选汗高台、草原市场、文物陈列馆、射击场、赛马场、蒙古摔跤场等设施。其中,金顶大帐高13米,直径18米,是一座蒙古包式的行宫。选汗高台高8米,是历史上牧民推选可汗时的建筑。蒙古民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1225年,到了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正式颁发圣旨,规定了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祭奠礼仪才逐渐完善。
祭礼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要供奉烤全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春祭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在祭祀规模中是最大、最隆重的。
春祭的时候,各盟旗都要派代表或个人前往成吉思汗陵进行奉祭。在祭祀的时候,牧民们会身穿蒙古族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来到陵园,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献美酒、鲜奶和哈达。成吉思汗陵丛林茂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在宁静和谐的大草地中,成吉思汗陵以独具风格的相互连通的蒙古包大殿,标示着中华民族史上威震天下的帝王成吉思汗的长眠地。
Ⅲ 成吉思汗陵在哪里
成吉思汗养伤时所住石窟,右下部刻凿石壕为成吉思汗坐在崖边射箭时放腿处。
阿尔寨石窟内壁画———成吉思汗安葬图。
2002年7月初,内蒙古社科院著名研究员潘照东向记者展示了一系列图片及文献“证据”,认为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重大遗迹,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遗迹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
阿尔寨石窟解谜
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凸地兀起一座数十米高的红色砂石平顶山,山上洞窟鳞次,这就是阿尔寨石窟。
据《蒙古秘史》记载,1226年秋,64岁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从行。”秋冬之际,成吉思汗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在鄂托克旗与西夏军队隔河对峙。成吉思汗率部下在阿尔巴斯山围猎野马,坐骑受惊,成吉思汗不慎坠马受伤,在阿尔寨石窟养伤。《蒙古秘史》中说,“冬,间于阿尔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尔合惕地面下营。”据专家考证,“阿尔不合”,就是现在的阿尔巴斯;“搠斡尔合惕”,蒙语意为“多窟汇聚之处”,而蒙古高原石窟甚少,堪称“多窟汇聚之处”的,目前发现的仅有阿尔寨石窟。
据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长巴图吉日嘎拉介绍,阿尔寨石窟东南侧的十号石窟为成吉思汗养伤时所住。该石窟的门前,竖有代表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苏勒德神矛,门旁刻有一座西夏风格的佛塔浮雕,门前的石崖边上凿有两道竖壕,据说是为方便成吉思汗养伤时坐着射箭所凿。前方一里以外据说竖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寻到。
在第二十八号窟中,西面墙上有一幅壁画,潘照东认为应该是“成吉思汗安葬图”。整个壁画为梯型结构,最上面两层绘有山川、河流、原野,并在突出位置绘有两军对垒、激烈作战的场景,可以还原为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战的场面。
第三层左侧绘有若干匹白马,一匹褐红色马及若干峰骆驼,应是表现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猎野马时,所乘“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右侧绘有两座白色蒙古包,尖顶高耸,其左侧有一间寺庙,一间宫殿,宫中绘一妇人,似在垂首痛哭,应是表现成吉思汗逝世,随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阿尔寨石窟山顶平台之上,原有宫殿、寺庙,皆毁于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役,现仍存有遗址地基。其五号遗址的地基为圆形,是一较大型蒙古包的基础。六号遗址与五号相连,是一方形地基,较一号、二号遗址面积小得多。一号、二号遗址原为宫殿、寺庙,且位置居中,五号、六号遗址既然相连,又有区别,其功能应是相关且又有区别的。潘照东推断圆形蒙古包为主人(当为成吉思汗)居住之所,方形幕帐为议事之所。
壁画中部,绘有三人立于一棺木之后,左侧男子着盛装束袖袍服,头戴盔形圆帽,在其右侧站立的似为二位僧人,应为随同成吉思汗征西夏的托雷王子及为成吉思汗祈祷的僧人。木棺头宽尾窄,由一根圆木中间剖开而成,棺木年轮较清晰,木棺中间有三道箍。三人身后,绘有方形墓圹,其中伏着一具尸体,有四只白鹤用嘴将尸体衔起。墓圹右侧有一位僧人跪着,为逝者念经超度。剖木为棺,是当时蒙古人的安葬之礼。
在第三十一号窟内西侧壁上,亦有一幅场面宏大的壁画,人物繁多,极其耐人寻味。此画上部,约占整个画面五分之三的部分,绘有一尊藏传佛教的密宗法王。画的下半部,绘有一百余各色人物,分为四组。
第一组共八人,为一地位尊贵、接受众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其中心人物为一位身材魁梧、头戴四方瓦楞帽,身穿盛装蒙古礼服的男子。他盘腿而坐,右手举在胸前,左手置于腿上。其左侧为一位贵妇人,着蒙古礼服,戴固姑冠,坐姿与男人相同,头也侧向男主人。侍坐于男人右侧的为二位贵妇人,均着蒙古礼服,头戴固姑冠,但坐姿不同,均只盘右腿,左腿收回半立,双手合十于胸前。男主人左侧,另有四位蒙古男子,年少无冠,着礼服,均只盘右腿,收左腿,双手合十。这八人毫无疑问为蒙古族的显贵之人,据巴图吉日嘎拉分析,魁梧男子当为成吉思汗,左侧贵妇人为正夫人孛儿帖兀真皇后,其左侧的四位年轻男子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皆为孛儿帖夫人所生;成吉思汗右侧的二位贵妇人,为也速干皇后、忽兰皇后,因为是侧夫人,所以坐姿与正夫人孛儿帖皇后不同。这八个人并排坐于白色的高台之上,接受人们的礼拜。
壁画中以大部分篇幅绘制密宗法王,潘照东认为,可能是寓意成吉思汗为密宗法王下凡,这与古代石刻记载相符。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壁画中部,成吉思汗家族与密宗法王之间,蓝黑色背景之上,绘有一座赭红色平顶山,颇似阿尔寨石窟山。
成吉思汗与百眼井
阿尔寨石窟往东约二十里,有一处古井群遗址,名曰“百眼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分布着八十余口深井,旁有饮马石槽,当地牧民称百眼井为“敖楞脑海音其日嘎”,意思为“众狗之井”。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罗棋布,深者几十米,浅者十余米,井壁光滑,并无斧砍刀劈的痕迹,也无下井的蹬阶。为防止泥沙淤积,井口处多以石块垒起高约一米左右的圆形护墙。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谁有如此神力?
在百眼井周围地区,古代为水草丰美之地,有数条河流潺缓蜿转流入黄河。如为放牧所需,绝无必要在狭小范围内开凿如此众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从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活动中去找。据当地牧民介绍,这里原来有108眼深井,随着风吹沙卷,有些井毁弃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于生态恶化,水位下降,多数已无水可取。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南征时,在这一地区驻屯大军,一日,成吉思汗带着108只猎狗,在草原上围猎黄羊、狍子、狐狸。正值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人困马乏,猎狗焦渴难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焚。急命兵器巨匠尧勒达日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钻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从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脑海音其日嘎”。
这只是一种神奇的传说。据考证,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数十万大军在此屯集约一年之久,为保证兵马饮水需要,遂开凿了众多水井。这一地区,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史集》中有两处提到“翁浑———答兰———忽都黑”一地,汉译为“翁浑的七十眼水井”,当为百眼井地区。
起辇谷在哪里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22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葬于起辇谷。”那么“起辇谷”在哪里?
数百年来,几代学者都在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美国大富翁、独立探险家克拉维兹,去年特意从国内运来了能看到地下10米深处的先进仪器,发誓非要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可。2001年7月17日至21日,联合考古队在宾得尔山北面的乌格利格其贺里木发现了距地面11米处的一个庞大的陵墓群。据《蒙古秘史》记载,宾得尔山曾经是成吉思汗祭祀、朝拜的地方,山上除了有蒙古400多个氏族的牌位外,还有用各种文字写成的碑文。据说,成吉思汗父亲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因此,考古队认为,该墓穴群极有可能是一直没有找到的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
据悉,联合考古队在墓穴附近发现了一位76岁的老人。据老人讲,他们家很早就守卫在这个地方。蒙古科学院地理学研究所巴扎尔古勒博士认为,在乌格利格其贺里木发现的陵墓群应是匈奴大汗的,因为匈奴人有将大汗遗骨安葬在10米深的地下的传统。原苏联专家弗拉基米尔佐夫则认为,成吉思汗陵墓在一个极隐秘的地方,可能是在湖底。
据鄂托克旗史办主任、《鄂托克旗志》主编仁钦先生和巴图吉日嘎先生多年的考证,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地区的地名,颇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千里山”、“千里沟”与“起辇谷”。鄂托克旗西北部靠近黄河有一座山即千里山,山间有沟名千里沟。其名的蒙古语为“其额勒”,与“起辇”谐音,汉意为人迹罕至的高山深峡,即龙潭虎穴。“起辇”、“千里”均从“其额勒”转译而来,史称起辇谷即今千里沟。
起辇谷据说还有另一种解释:古代帝王所乘之车曰“辇”,皇帝所乘之车曰“龙辇”,皇后所乘之车曰“凤辇”。传说成吉思汗灵车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马拉之不动。众将跪拜,向圣祖承诺:日后必于此处择地建白屋祭奠。随后大呼“起辇”,灵车果然启动。此后即将此谷名为“起辇谷”。潘照东曾数次穿越此山、此沟,“包特高西力”———“驼羔梁”。在千里沟(起辇谷)西北数公里有一处谷地,依山傍水,是个风水宝地,名为包特高西力,汉意为“驼羔梁”、“有驼羔的草场”,相传是安葬成吉思汗后杀驼羔处。
“宝拉陶勒亥”———成吉思汗坠马鞭之处。包特高西力东北约十公里有“宝拉陶勒亥”,汉意为“小山丘”。相传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先攻占了控制黄河的战略要地阿尔巴斯山———阿尔布坦山。当成吉思汗率大军行至宝拉陶勒亥时,驻马高坡,纵情四顾,山青水秀,风光秀丽,陶醉之际手中的镂金银马鞭不觉坠地。侍从欲去捡起,成吉思汗挥手制止,沉思良久,说“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我看这个地方很美,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吧。”
“霍洛图山”———长陵。宝拉陶勒亥东侧有霍洛图山,即环行山,碗状山,相传即为《蒙古源流》中所说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长陵”所在。
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记载了成吉思汗在“翁浑———答兰———忽都黑”(翁浑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那么成吉思汗完全可能逝于鄂托克,为保证战争胜利,秘不发丧,而停灵于阿尔寨山顶之阴凉的石窟中,在灭西夏之后才“造长陵共仰庇护”。
按照传说,2500名工匠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为了让陵墓的具体位置成为千古之谜,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杀死,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后也被集体处死。他们的耳朵被割了下来,以证明他们全被杀死。因此,知道成吉思汗陵墓具体位置的人少之又少。
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代孙、草原上的最后一位王爷(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郡王)、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年已75岁的历史学家忠义老先生认为,蒙古人作为草原民族,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人去世了,实行土葬、水葬、天葬。在成吉思汗陵中不可能保存他的遗体。
《蒙古源流》说,成吉思汗逝世后,“于彼处建白屋八间,在阿拉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鄂特克地方”。这八座白色的蒙古包,称为“鄂尔多斯”,供奉成吉思汗的英灵和遗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尔多斯辗转迁徙,行遍万里草原,供人们瞻仰。清朝初年,鄂尔多斯迁到伊克昭盟郡王旗。八白室所在地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为“圣主之陵园”。
Ⅳ 成陵八白室是什么
成吉思汗鄂尔多斯(八白室) --特指祭祀成吉思汗遗物的八座白色蒙古包。
“鄂尔多斯”一词的起源:
就蒙古语本意来看,“鄂尔多”为宫帐,“斯”为复数。“鄂尔多斯”是“宫帐群”。
1227年7月12日(公历8月18日)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在今平凉西北的清水县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逝世。遵照遗言,秘不发丧,直到平定唐兀惕才将灵柩运回哈拉和林,葬在不儿罕•合勒敦圣山(肯特山)之中[葬起辇谷]。 窝阔台汗为了纪念圣祖,在哈拉和林仿照成吉思汗生前所居宫帐,建立了八座白色毡帐,祭祀成吉思汗的遗物,故此称为“鄂尔多斯”,也译作“八白室、八白宫”。
“成吉思汗陵”与“八白室”
成吉思汗陵,这个称法始于清代。现成吉思汗陵,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中南部,距东胜市南90里,伊金霍洛旗,阿拉腾席勒镇南的甘德尔敖包上。
成吉思汗陵墓及八白室的传说有好多好多,下面只是其中之一。
1、成吉思汗八白室:
①成吉思汗和孛尔贴格勒真哈屯灵帐;
②忽兰哈屯灵帐
③古日勒别金哈屯[古日孛勒真高娃哈屯]白宫;
④神马白骏[溜圆蛋白马]神像白宫;
⑤檀香圣奶桶(宝日温都尔)白宫;
⑥弓箭[胡日萨德格]白宫;
⑦吉劳(鞍辔)白宫;
⑧仓更斡尔阁(珍藏)白宫。
(1)成吉思汗与孛尔贴格勒真哈屯灵帐。供奉的成吉思汗逝世后灵魂出窍的载体和孛儿帖哈敦的英灵。孛儿贴是翁吉刺部人,成吉思汗正妻,生于1161年,孛儿贴生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儿子。
(2)忽兰哈屯灵帐。忽兰哈屯是成吉思汗第二夫人,篾儿乞部的一个分支兀洼思蔑儿乞部首领带儿兀孙的女儿。原供奉在离成吉思汗陵西南十五里的小霍洛。
(3)关于古日勒别金哈屯,文献记载颇有不同。原供奉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的达瓦希里。
(4)神马白骏画像。神马白骏为成吉思汗授矛禅封的神骏,相传是玉皇大帝天马神骏的化身,它不是成吉思汗的乘骑。三月二十一的大祭日早晨将拴马桩载在神马白骏的前面,进行隆重的献奶大祭。
(5)宝日温都尔白宫。所谓宝日温都尔是用红檀香木精工制作的奶桶。曾由准格尔旗蒙古百姓供奉。
(6)胡日萨德格(弓箭)白宫,是供奉成吉思汗弓箭、弓套等遗留神物的白宫。
(7)吉劳(鞍辔)白宫,供奉成吉思汗使用的马鞍和两匹银合神马的化身马——按照祖制,银合神马在草原上代代转生,延续不断。即在成吉思汗时代神马的后代中选择二岁、溜圆白骏小马(挑选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各个器官不能有伤痕疮疤……)作为转生神马,找到转生神马后牧放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草原上。银合马,是成吉思汗骑乘用马,其转生神马也不准别人骑乘或使用。它们除了在成吉思汗春季大奠上,搭上圣物吉劳(鞍辔)站立一天之外,其余时间都不上羁绊,自由牧放在草原上。
(8)仓更斡尔阁(珍藏)白宫,是搭在成吉思汗宫帐跟前的珍藏室,里面存放着各种金银器皿和祭祀用品以及各种文献书籍(后来大部分都失落了)。
Ⅳ 成吉思汗陵在哪里
成吉思汗的陵园建筑在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在蓝天、白云、黄沙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再加上璀璨夺目的金黄色的琉璃宝顶,使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静穆、庄严。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虽然后来被誉为“一代天骄”,但命运给他安排的却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亲被世仇塔塔尔人毒死,他九岁就成了孤儿。饥饿和危险始终追踪着他,他逃亡、潜伏、被捕、示众,人世间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锤炼成一个钢铁战土。他耐心地收拾父亲的残部,小心翼翼地积累力量。七年之中,连续击灭了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使他一跃而为蒙古各部中最强大的首领。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开叫做“忽烈而台”的贵族会议,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语的意思是“海洋”。也许,命运已经注定,他将有海洋一样宽阔的疆土,他战无不胜的铁蹄将在一片无水的海洋上任意驰骋。
他首先向南扩张,降服了西夏。接着攻陷了金国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迁都开封。然后旌麾西指,兵锋席卷中亚,进逼东欧,把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国君赶到了里海的荒岛;再回戈东进,击溃俄罗斯军队的无效抵抗,把国土和势力推进到顿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进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将攻陷的最后时刻,他于1627年旧历7月12日,在清水县行营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给他的孙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基础,他震撼世界的旋风般的铁蹄,给欧亚两洲的王公贵族,留下了胆战心惊的记忆。
但是,他却没有留下真正意义上的陵墓。
根据遗俗,蒙古君主无论死在哪里,他的遗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们的祖先生息发祥的地方。
然而这座陵寝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踪迹了。坐落在内蒙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园陵,建成于1954年,是我国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轻的一座。墓中当然没有成吉思汗的遗骨。
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所谓起辇谷,大略是肯特山脉中一条山谷。“辇”是古时帝王乘坐的车,成吉思汗从这里起步,先统一蒙古各部,进而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汗国。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地名的变更,以及译音的讹杂,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起辇”之地,早已湮没无闻了。
另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墓地在“斡难、怯绿连、秃剌三水发源之不儿罕合勒敦诸山之一山中。”《马可·波罗游记》也说:“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这个“阿勒台”,也许就是《多桑蒙古史》中的“……合勒敦”,但它既然只是诸山中之一山,既没封树,又没有标志,群山莽莽,四顾茫然,也就无从寻觅了。
蒙古人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他们把墓地掩藏起来之后,又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以供祭祀,这就是“八白室”。
所谓“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毡帐。也许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习用的毡帐吧,内中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象征着墓地,祭祀活动也就在“八白室”里进行。这是一座典型的蒙古式的活动陵园。便于迁移,符合游牧民族生活和战斗的特点。最初,“八白室”建立在今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初年,安置在河套一带,天顺年间,守护陵寝的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八白室”也随之而来。清初在鄂尔多斯高原设立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蒙语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寝”。
抗日战争时期,这座“主人的陵寝”还被转移至甘肃、青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八白室”重返伊金霍洛,新建了陵园,才结束了七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至于他真正的墓地,早就享受着永恒的静谧,可遇而不可求了。
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之所以难以寻求,有传统上的原因,也有现实中的原因。
从传统上看: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迁徙频繁,瀚海无垠,黄尘涨天,即使留下高大陵寝,转瞬也会变成不可辨认的沙丘。所以他们的民族习俗是薄于墓葬,完全没有汉族的那种讲究死后哀荣的墓葬观。
平民一般奉行“天葬”和“野葬”。所谓“天葬”,就是将死者遗体,放置于山顶或山谷,并不掩埋。所谓“野葬”,就是将死者遗体,放置在木轮车上,然后驱车在荒野奔驰,任遗体在起伏颠簸中掉下为止。三日之后再去查看,如果遗体已被鸟兽食尽,即被认为是死者升天,值得庆贺;如果鸟兽不食,则被认为是死者罪孽深重,另须举行宗教仪式和“超度”了。
贵族们虽然认为比平民高贵,但也只是“墓而不坟”。“墓“和“坟”,在古代是有明确界限的,深埋于地下的叫“墓”,隆起于地上的叫“坟”。古代的华夏诸族,也是“墓而不坟”的。坟,毕竟是生活安定后的奢侈品,与游牧生活是不相适应的。即使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墓而不坟”的古训。
从现实上看:当时是战争时期,西夏都城指日可破,任何有关君主去世的传闻都会动摇军心,给强敌以可趁之机。所以,成吉思汗曾留下遗嘱,为了骗取西夏早日投降,“死后秘不发丧”,待西夏投降后,才由一支骑兵奉着灵柩,秘密地向预定的墓地急驰。
为了做到真正保守秘密,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严酷的措施。在运行的长途中,倘或碰到行人,尽数杀死,决不留一个可能泄露秘密的活口。
到了预定的墓地,先把地面的草、木、石、杂一一移开,再把挖出的泥土有层次的排列,灵柩进入泥土之后,再逐一把泥土等物还原。倘有多余的泥土,也要运到远远的地方抛弃,决不留下一点可疑的痕迹。
《草木子》一书说:安葬完毕,先骑着马乃至于动用万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使它平整,再在上面当着母骆驼的面杀只小骆驼。然后,派一支部队远远地守护着它,待第二年青草长起,同周围的大草原青碧青碧连成一片,无法分辨了,才拔营撤走。
这真是万无一失的安全。
为什么要杀一只小骆驼呢?据说,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如果将来还要寻找墓地,就以那只失去亲子的母骆驼为先导,走到它儿子死去的地方,它就放声悲鸣,不肯离去。下面当然就是要寻找的墓地了。
他的秘密,只有骆驼知道。
等这只骆驼,或者以后再杀的骆驼终于死去的时候,墓地的秘密也就永恒了。
Ⅵ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
成吉思汗一生都在征战中,于1227年率军攻打西夏时因病身亡。据说遵从成吉思汗“秘不发丧”的遗命,他的遗体被送回故乡后,深埋陵墓,然后千军万马不停踩踏,因此从地表根本看不出他的遗体究竟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坟地已被掩盖在茂密的森林下面。所以现在,成吉思汗真正的葬身之地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并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葬身之处,而是1954年建立的一个象征性陵寝。
那么成吉思汗的遗体到底埋葬在哪里?至今没有一个准确可信的说法。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成吉思汗遗体安放在阿勒泰山上。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死于甘肃清水县,他临终前命令秘不发丧,以免涣散军心。诸将于是把他的灵柩运回蒙古安葬,“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中国史书中的记载内容不详,或说“起辇谷”,或说“不儿罕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肯特山)。
中国新疆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青和县三道海附近,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怀疑这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但也未能确认。
其实不只成吉思汗,元朝君主的陵墓都未能得到确切考证,这与元代的丧葬风俗有关。元朝虽然入主中原,却仍然保留了蒙古习俗,如在葬制习俗上,贵族仍实行秘密深埋习俗。据史料记载,蒙古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派千骑士兵守护。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所在。如果皇帝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母骆驼引路,若见到母骆驼悲鸣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草木子》)。
成吉思汗像
现今成吉思汗的陵园坐落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面的敖包上,号称“八白室”。“八白室”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由于蒙古贵族有葬后灭迹、不留坟冢的习俗,埋葬地点不为人知,无从祭祀,所以,为了纪念祖先,便创立了经常可以祭祀纪念的灵庙,这种灵庙就叫做“八白室”。《蒙古源流》一书记载:“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另立白屋八间,在阿尔台山阴、哈岱山阳之谔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明成吉思汗。其后遂留传至今。”
相传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征讨西夏时,路经蒙古西南部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的时候,来到了这个地方。这时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一片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他,使他久久不忍离去。他在沉思很久之后,对周围人说:“我看这个地方太美了,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果然,在西征的第二年(1227年),他就病死在清水县军中了。他的遗体由诸王和那颜(蒙古贵族首领)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千里迢迢运到这里安葬。从此,人们便把这里称为伊金霍洛,意为“主人的陵园”。
成吉思汗陵的现有建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重新修建的。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德王秘密派遣蒙奸、汉奸进行阴谋活动,企图将成吉思汗陵盗窃去归绥。内蒙古广大人民得知这一消息后,提出了强烈抗议。在广大人民和抗日爱国人士沙王等提出迁移的呼吁下,国民党政府被迫成立移陵委员会,和沙王等人一起办理移陵之事。成吉思汗陵于1939年5月开始迁移,先迁到了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在榆中县放置了11年后,又移置到青海省塔尔寺。新中国成立以后,应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要求,于1954年春,由内蒙古自治区组成迎接成吉思汗灵柩回蒙的代表团,专程前往塔尔寺,同年4月1日将灵柩接回伊金霍洛。中央拨专款80万元,重建了陵园。
Ⅶ 成吉思汗陵在哪
成吉思汗陵 (英Genghis Khan)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成吉思版汗陵坐落在内蒙权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陵现在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Ⅷ 成吉思汗陵的修建历史
根据蒙古的习俗,汗的安葬地点是极为秘密的,因为游牧民族频繁流动和迁徙,再加上战争使地盘经常失去,秘葬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秘葬的形式,有两种说法。一是葬后驱群马在其葬地狂奔,踏平浮土,以泯其埋葬的任何痕迹,然后使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使后人无法知道大汗到底葬在哪棵树下;二是葬后仍以万骑去除痕迹,并以千骑守护,不准任何人进入此禁地。来年春草生长,千骑散去,登高远望,平展如旧,无人看出葬土痕迹。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去世(关于他去世的地点有三种说法:宁夏六盘山、甘肃清水和宁夏灵武)。
成吉思汗临终前命令秘不发丧,以免涣散军心。将领们将他的灵柩运回蒙古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诸将在长途中“遇人尽杀之”。
陵墓造好后,以上面的两种秘葬形式之一,将成吉思汗深埋地下。随后,为首将领命800士兵将造墓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士兵旋即也遭灭口。从此,再也没有人知晓成吉思汗陵的真实所在。
800多年来,无数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盗墓者和探险家试图寻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他们的依据主要来自八部古籍的记载,除了前面提到的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还包括《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黑鞑事略》(1240年左右)、《马可·波罗行纪》(1298年)、《史集》(十四世纪初)、《元史·太祖纪》(1370年)、《蒙古黄金史纲》(十七世纪初)、《蒙古源流》(1662年)。
但是,这些古籍对成吉思汗陵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比如《蒙古秘史》,它是成吉思汗之死见诸历史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原藏于元大都皇宫内,明军攻破大都后被缴获,没有烧毁,而是将它翻译成汉文,且是蒙汉对照,对后人了解元史起到巨大作用。不过,记载中并没有指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学者们推测,这是有意的回避。
Ⅸ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
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没人知道,依然是个迷,不过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
1.天葬:当年成吉思汗死后,因为天气炎热,把他运回家的路途遥远,怕尸体腐烂,就根据藏族人的习俗实行了天葬,先是让几匹马拉着成吉思汗的尸体,然后用马鞭使劲的抽了几下,马就开始狂奔,等过了几天之后,寻找马的人就根据马的脚印寻找马,等发现马之后,成吉思汗的尸体早已不见了踪影,因为在马狂奔的路上尸体早已掉了下来,然后就被野兽,秃鹰吃掉了,因为蒙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成吉思汗的灵魂才会顺利登天,因为没有墓葬,所以一直以来都没人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
2.水葬:当年成吉思汗死后,就用石棺把一起他沉入了水底,如今考古学家虽从那个水底里打捞出了成吉思汗时代的货币,但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的石棺;
3.密葬:当年成吉思汗死后,先是命令几千劳工造成吉思汗陵墓,把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土地面积的蒙古的一个地方改为了一个大禁地,成吉思汗被安放进去后,就被土壤给填平,接着是很多马把这个大禁地给踩平,然后又命人种上树木花草,直到第二年花草长出来之后,一点墓的蛛丝马迹都看不出来之后,这队军队才离开这里,以前的两千多士兵把那些劳工给屠杀,后来又是那两千多士兵再次被屠杀,所以直到今天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墓。(美国一个年轻考古学家把那片大禁地用卫星给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把那几张照片放到网上,让网友们来猜测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哪里,结果真不出乎所料,就被网友给猜测出来了,大家的焦点都是集中在一张照片上的一个正方形面积里,结果考古学家来到那个正方形面积里就发现了一些陶瓷碎片,还有一些建筑物的废墟,当考古学家开始挖掘的时候,就出现了好多毒蛇,几个考古学家都被咬伤,后来又是他们的汽车无故坠毁,当地政府为了考古学家的人身安全起见,停止挖掘,所以直到今天成吉思汗陵墓依然是个迷)
Ⅹ 成吉思汗陵作文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
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陵”乃是一座衣冠冢
。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帝王”。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他目睹这里
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
醉,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
。并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成吉思汗去世后,运
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
多牛马都拽不出来。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
,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
供奉。
进入景区,犹有壮观的一幕映入眼帘。低矮的梯形阶梯上伫立
着一个巨大的圆形古柱,柱身上刻有“成吉思汗”四字。再向上看
去,一个人手持长矛,坐下一匹健壮十足的马,后蹄踏柱,前蹄腾
空,好像战斗胜利、凯旋而归似的,又仿佛一副腾云驾雾之势。
向前走去,震撼的一幕接踵而来。对面就是壮观的“铁马金帐
”群雕。前面是用铁做的千军万马,后看是数头铁牛拉着一座金色
军帐。因历经岁月的洗刷,铁人、铁马、铁牛都已生锈。进入大帐
内,豪华的陈设,华丽的蒙古族服装,多么古朴典雅,我好像嗅出
了马背民族所散发出的特有的气息。
出了军帐,路边是一群铁骆驼及赶牧的铁人,经过它们身边,
个个都特高大,盯着它们的眼睛,我真想读懂他们的内心。
最后,就是有着重多历史文物的博物馆了。其中的文物都是有
“生命”的,只是它们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后,又“苏醒”了
而已。
出了博物馆,天不由人,老天下起了雨。我们只好冒着大雨原
路返回。
出景区时,刻有“成吉思汗”四字的大柱子仍然坚不可摧地屹
立在风雨中,我不禁回头多看了几眼。不由想起了毛泽东《沁园春
》里的一句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