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诉讼时效的案例
法定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从81到至今已超出时效,法院不予受理。
从本案来看,内(先不论无证据容证明甲乙二人之间的协议)此房虽为国有,但也有户主(即甲的使用权),而从时间上推算,甲为80年获得此房的使用权,也就是说从80年他就知道该房“属于”他所有,直至97年他去世,历时17年整,如果他要提起诉讼的话,离最长诉讼时效还有3年,可是他并未提出,况且还是他将此房作为偿还乙的欠款。
另外,甲一天也没在此房内住过,虽然他房屋的使用权,却是名义上的,而乙妻从81年起今都有实际上的使用权。
所以,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该房应为乙方所有。
P.S
1.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达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归于消灭(即胜诉权消灭)的时效。
2.普通诉讼时效:2年
3.短期诉讼时效:1年
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b.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
c.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d.寄存的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4.特殊诉讼时效:
a.4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b.3年:环保法规定的
c.180天: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
❷ 「专利无效决定」何时生效
所谓专利权无效,是在专利权授予之后,被发现其具有不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并经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确认并宣告其无效的情形,被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专利权一件专利被授权后,任何人认为其不合法时,可以针对该专利权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委)提出无效。复审委针对该无效请求,可能做出维持该专利权有效、宣告全部或部分无效的决定。复审委的该无效决定何时生效?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典型的行政行为的生效时间可以分为即时生效、告知生效、受领生效以及(在附有条件的情况下)附条件生效。复审委作出无效决定如果被视为行政行为,那么其生效日期是哪一天?由于该无效决定不附有条件,因此,存在三个日期,即无效决定的作出日、发文日以及送达日,分别对应于上述的即时生效、告知生效以及受领生效。最高院曾经在一个较早的案例((2012)民提字第110号)中认为:无效决定应该在作出日起生效。其原因在于,发文日和送达日可能由于人为因素而发生变动,有时会远迟于作出日。如果无效决定在发文日或送达日生效,则作出日至发文日或送达日的期间可能被当事人恶意利用,从而可能造成不合理的结果。而以作出日为准时,具有对世性和确定性,从而可以实现结果公正。但是另一方面,复审委作出无效决定的过程更类似于司法裁判,而不是典型的行政行为。比如,无效程序包括口审、质证、回避等司法特征;另外,无效程序有双方当事人参加,合议组进行居中裁判;合议组的职责也并非全面审查专利的有效性,而是主要认定请求人请求专利无效的证据和理由是否成立。(同时,合议组拥有有限的依职权审查的权限。)如果复审委作出无效决定被视为准司法行为,那么其生效日就不能是作出日。而是在起诉期经过或者法院实质上维持了该决定时(实践中,由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才生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29条和30条间接支持了这一主张,29条和30条分别规定了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作出(无效决定未生效)以及在期限内对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不向法院起诉、或者起诉后生效裁判未撤销该决定(无效决定已生效)。这意味着在法院层面,专利无效决定在起诉期满或者生效裁判未撤销时才生效。实践中,复审委认为专利无效决定生效的时间是决定公告日,似乎是为了与《专利法》39条规定的发明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相呼应。由于从决定作出到决定公告日至少要半年以上,并且如果当事人针对无效决定向法院起诉那么无效决定不会公告,因此,复审委的认定标准与法院的上述认定标准也没有矛盾。另,根据《商标法》46条,法定期限届满,当事人不对商评委的决定或裁定起诉的,商评委的决定或裁定生效。让我们期待《专利法》第四修正案吧。
❸ 解释一下诉讼时效的概念,举个例子。谢谢!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权利人将失去胜诉权利,即胜诉权利归于消灭。
例如:
甲12年2月3日向乙借款1万,约定期限1年。13年2月3日甲没有归还欠款,此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2年,即到15年2月3日。
如果在15年2月3日之前,乙没有向法院起诉,要求甲还债,那么乙丧失对甲的胜诉权。即超过15年2月3日乙再起诉,甲可以主张诉讼时效届满,那么法院就不会判乙胜诉了。
(3)案例无效的期限扩展阅读:
一般诉讼时效
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现《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内容已失效,已经开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该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从2017年10月1日起为3年。
特别诉讼时效
特殊时效优于普通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时效规定的,适用特殊时效,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短期时效。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二、长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三、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
❹ 这个案例适用20年最长诉讼时效吗
你好】
我认为可以适用的,没有约定这个还款时期,不受两年诉讼时效限制,最长保护期限是二十年。
但是要注意,如果王某的儿子没有继承他父亲的财产,那么也没有继承他的债务。
无权要求他返还的。
一般来说都是继承了。
在继承范围内承担责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❺ 对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有起诉期限
根据最高人抄民法院关于执行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之规定,行政诉讼时效应当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一般诉讼时效。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特殊诉讼时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