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铸铅”行动的铸铅是什么意思
没任何意义,就是本次行动的代号而已。
铸铅行动:2008年12月26日——2009年1月18日(18日停火,21日以军撤军完毕)交战双方:哈马斯以色列。
由于以色列并没有按照协议中规定的,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导致了哈马斯不愿意延长停火协议的期限。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以哈马斯不愿意延长停火协议的期限,袭击以色列领土为由,对加沙发动武装侵略。
(1)停火期限扩展阅读
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空军数十架战机在4分钟内,向加沙的100个目标投掷了上百吨炸弹,造成至少270死700伤,其中多数是哈马斯的警察和武装人员,当然也有无辜平民。这次代号“铸铅”的军事行动堪称典型的“闪电战”,一扫两年前黎以战争期间以军的“窝囊”形象,重现其作战迅猛的特点。
与2006年黎以战争的匆忙决策不同,“铸铅”行动的决策长达两年。据以色列《国土报》2008年12月27日披露,早在2007年初,以色列政治决策层和国防部就开始策划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但因为当时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持续紧张。
加上以色列空军正为空袭叙利亚“核设施”全力备战,对哈马斯的打击行动被推迟了。2008年11月18日,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巴拉克在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国防军司令部内碰头,原则上同意实施“铸铅”行动,并由后者在行动计划上签字。
2. 第一次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时间和原因!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3. 亚美尼亚停战协议内容
亚美尼亚停战协议也叫穆德洛斯停战协定。
条约内容大致如下:
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完全开放予各国船只。 协约国可以徵用奥斯曼帝国的商船、海港、铁路等设施。 奥斯曼帝国须和其他同盟国断交,德意志帝国及奥匈帝国的官员需於一个月内离开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需解散其武装部队,并将其战舰移交协约国。 如帝国东部省份暴乱,协约国可进兵占领之。协约国亦可在认为本身受威胁时派兵进驻土耳其的军事重镇。 奥斯曼帝国军队需退回1878年柏林条约所规定的边界。
(3)停火期限扩展阅读:
背景:
奥斯曼帝国於1914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保加利亚结成同盟。但在协约国军队的侵迫及阿拉伯人的起义下,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地区的领土逐渐被侵占,最後被迫停战。
穆德洛斯停战协定是由奥斯曼帝国与代表协约国的英国在1918年10月30日於爱琴海中央利姆诺斯岛的穆德洛斯签订。
4. 凤凰卫视乌克兰停火令期限将满片尾曲是什么
MC赵小磊的《冷枪》
5. 骑马与砍杀:战团 停战时间有多久
1、接停战任务是最有效的停战方式
在镇长处接到停战任务,做完后1-3天停战
2、抓到敌人不少领主,并坚决不放,也可促进停战
3、打击敌人商队,据说也可以促进停战
停战之后阵营关系会改变,看一下就知道休战多久,只要不去主动攻击那一方,在协议期内就不会攻击你的。
6. 缅甸和哪个国家打仗
你问的应该是最近的缅北战事
其实不是缅甸和哪个国家打仗,而是内战
缅甸政府军和北部的也属于缅甸的克钦独立军打仗
相当于以前的中华民国时期,蒋政府和地方军阀关系,因为缅甸政府较弱,虽然这么多年相继消灭了不少地方军阀但是仍没有完全消灭
1948年缅甸脱离英联邦独立后,克钦族也借机要求独立。1962年2月5日,缅军中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少数民族军来到缅北克钦地区,宣布成立了“克钦独立军”(KIA),并且成立了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KIC)和“克钦政党”(KIO)。1987年5月,缅甸国防军对其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剿,由于时任“克钦主席”的早迈执行不抵抗政策,其“中央政府”被迫退到距云南省盈江县边缘数百米的“勒新”。后来由于夏季丛林暴雨突来,阻挡了国防军的继续进攻,克钦“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7. 朝鲜停战协定有没有规定有效期
签定的正式文本就是“停战协议”,“停火协议”是不正规的叫法。注意是“停战”而不是“终战”,在法律意义上这场战争并未终止,只是双方经协商暂停了而已。在国际法上,交战双方只有分出胜负后战败方正式投降,或者打成平手后经谈判签定终战和平条约,才算是战争真正结束。 所以协定不可能规定有效期!
8. 三国志11里电脑停战意味着什么
停战有效期内电脑无法攻击你,当然你也没法打他。
9. 求朝鲜停战协议。谢谢
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节选)
第一条 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一、确定一军事分界线,双方各由此线后退二公里,以便在敌对军队之间建
立一非军事区。建立一非军事区作为缓冲区,以防止发生可能导致敌对行为复发
的事件。
四、军事分界线按照后述设立的军事停战委员会的指示加以明白标志。敌对
双方司令官在非军事区与其各自地区间的边界沿线树立适当标志物。军事停战委
员会监督所有设署在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两缘沿线的标志物的树立。
第二条 停火与停战的具体安排
甲、通则
十二、敌对双方司令官命令并保证其控制下的一切武装力量,包括陆、海、
空军的一切部队与人员,完全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此项敌对行为的完全
停止自本停战协定签字后十二小时起生效(本停战协定其余各项规定的生效日期
与时间见本停战协定第六十三款。)
十四、本停战协定适用于双方军事控制下的一切敌对的地面军事力量,此等
地面军事力量须尊重非军事区及对方军事控制下的朝鲜地区。
十五、本停战协定适用于一切敌对的海上军事力量。此等海上军事力量须尊
重邻近非军事区及对方军事控制下的朝鲜陆地的海面,并不得对朝鲜进行任何种
类的封锁。
十六、本停战协定适用于一切敌对的空中军事力量。此等空中军事力量须尊
重非军事区与对方军事控制下的朝鲜地区,以及邻近此两地区的海面的上空。
十八、军事停战委员会与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及其各自所属小组的工作费用由
敌对双方平均负担。
乙、军事停战委员会
(一)组成
十九、成立军事停战委员会。
二十、军事停战委员会由十名高级军官组成,其中五名由朝鲜人民军最高司
令官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共同指派,五名由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派。委员十人
中,双方各三人应属将级;其余双方各二人可为少将、准将、上校或其同级者。
二十五、军事停战委员会:
设总部于板门店(北纬三七度五七分二九秒,东经一二六度四○分○○秒)
附近。军事停战委员会得经该委员会中双方首席委员的协议移设其总部于非军事
区内的另一地点。
丙、中立国监察委员会
(一)组成
三十六、成立中立国监察委员会。
三十七、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由四名高级军官组成,其中两名由朝鲜人民军最
高司令官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所共同提名的中立国,即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
指派,两名由联合国军总司令所提名的中立国,即瑞典与瑞士指派。本停战协定
所用“中立国”一词的定义为未有战斗部队参加在朝鲜的敌对行为的国家。被指
派参加该委员会的委员得自指派国家的武装部队中派出。每一委员须指定一候补
委员,以出席该正式委员因任何理由而不能出席的会议。此等候补委员须与其正
式委员属于同一国籍。一方所提名的中立国委员出席的人数与另一方所提名的中
立国委员出席的人数相等时,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即得采取行动。
第三条 关于战俘的安排
五十一、本停战协定生效时各方所收容的全部战俘的释放与遣返须按照本停
战协定签字前双方所协议的下列规定执行之。
子、在本停战协定生效后六十天内,各方应将其收容下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
俘分批直接遣返,交给他们被俘时所属的一方,不得加以任何阻难。遣返应依照
本条的各项有关规定予以完成。为了加速此等人员的遣返过程,各方应在停战协
定签字以前,交换应予直接遣返的人员的按国籍分类的总数。送交对方的每一批
战俘应附带按国籍编制的名单,其中包括姓名、级别(如有)和拘留编号或军号
。
丑、各方应将未予直接遣返的其余战俘,从其军事控制与收容下释放出来统
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按照本停战协定附件“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各
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五十二、各方保证不将任何因本停战协定之生效而被释放与遣返的战俘用于
朝鲜冲突中的战争行动。
五十三、凡一切坚持遣返的病伤战俘须予优先遣返。在可能范围内应有被俘
的医务人员与病伤战俘同时遣返,以便在途中提供医疗与照顾。
五十四、本停战协定第五十一款子项所规定的全部战俘的遣返须在本停战协
定生效后六十天的期限内完成。在此期限内各方负责在可能范围内尽早完成其收
容下的上述战俘的遣返。
五十五、定板门店为双方交接战俘的地点。必要时战俘遣返委员会可在非军
事区内增设其他战俘交接地点(或若干交接地点)。
第四条 向双方有关政府的建议
六十、为保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
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
,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等问题。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 金日成(签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彭德怀(签字)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 马克·克拉克(签字)
出席者
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首席代表朝鲜人民军大将 南日(签字)
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美国陆军中将 威廉·凯·海立胜(签字)
10. 三国志12怎么取消停战
停战和同盟都是到期自动结束,无法取消。情报>外交,点一下鼠标切换就可以看到所有势力的停战同盟情况,包括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