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均受教育年限文盲人口怎么处理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反映在教育上,其突出表现是: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专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属则由农民自己支撑。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
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 年,相差足足近一倍。
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低学历人口的比例农村远远高于城市,高学历人口的比例则是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❷ 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出自哪里
我国城乡抄“二元结构”反映在教育袭上,其突出表现是: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则由农民自己支撑。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
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 年,相差足足近一倍。
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低学历人口的比例农村远远高于城市,高学历人口的比例则是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❸ 人口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年能带来经济多大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的有效开展,我市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实现了现代型的转变,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力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户籍总人口由173.9万人增加到295.9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73%。1981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正式拉开了计划生育的序幕。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我市城乡居民传统的“多子多福”生育观念逐步改变,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迅速扭转。到200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41.5万人,比1978年末净增50.5万人,平均每年递增0.72%,人口出生率则由1978年的14.2‰下降为12.6‰。2001年-200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呈现下降态势,基本上保持在7‰-9‰之间,截止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357.4万人,比2000年净增15.9万人,平均每年递增0.65%。
(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受到严格控制,城市化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我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5.5%,比建国初期还低了将近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进城市化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日益成熟,国务院于1984年下发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开始出现松动,为变革原有户籍管理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制约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和制度障碍逐步消除,我市城市化发展逐步驶入了快车道,特别是2002年4月我市行政区域的调整,拉开了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和人口承载力明显增强,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截止2007年末,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264.8万人,比2000年增加61万人;乡村人口为94.54万人,比2000年减少79.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0.85%,比2000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
(三)外来人口不断增多。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跨地域流动的现象极为少见,人口流动也多以探亲、访友等社会型流动为主。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1988年底我市仅有暂住人口5.1万人,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为1:61.6。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一些制约人口流动的体制藩篱逐渐被打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日趋频繁活跃,并呈现出以经济目的为主的特征,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向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2000年末,我市暂住人口达到44.8万人,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上升到1:7.6。进入新世纪以来,来常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在常滞留时间也日趋延长,一些流动人口通过各种途径转为正式职工,并在我市安家落户。2001年到2007年,全市迁入人口达52.3万人,净迁入15.6万人,其中2007年的净迁入人数相当于2000年的4.8倍。截止2007年末,我市常住人口达435.2万人,暂住人口达到149.3万人,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为1:2.4,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2.5%。
(四)人口素质明显改善。人口素质提高既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结果,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相结合,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市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多,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高学历层次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8年,比1990年提高1.6年;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分别为9.0%、17.0%、43.0%,分别比1990年提高6.9个、4.7个、6.3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5.1%,比1990年下降了9.2个百分点。全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5. 9%,比199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20世纪末达到75.5岁,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7.7岁,其中市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80年代初的63.3岁提高到77.8岁。
6岁及以上人口各种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
年份
大专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1990
2.10
12.37
36.65
34.24
2000
4.76
16.20
41.74
30.83
2007
9.03
17.04
42.99
25.09
(五)家庭规模趋向小型。改革开放前,儿孙绕膝、子孙满堂的传统家庭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我市城乡居民家庭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大,而当时的福利分房制度也使得许多家庭因住房条件的限制而数世同堂,同居一室,1978年底,我市共有总户数73.2万户,平均每户人口达3.97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人们的家庭生育观念逐步发生新的转变,传统大家庭逐渐被两口、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组合所取代,家庭户规模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两代户为主要特征的小型化核心家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单身家庭也有所增加。到90年代初,我市总户数增加到106.9万户,平均每户人口减少为3.04人;2007年末,总户数增加到122.21万户,平均每户人口减少为2.92人。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家庭规模进一步缩小,2人户家庭所占比重达到30.4%,比1982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而5人以上户比重则由1982年的14.5%下降为13%。
(六)人口结构有所老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育水平持续降低,死亡率明显下降,预期寿命逐步提高,我市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迅速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特征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降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1982年,我市居民平均年龄为31岁,人口结构中少年人口(0-14岁)、中青年人口(15-59岁)、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0.7%、70.3%和9.0%,社会总抚养比为42.2,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9.5,老年抚养比为12.7,人口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据人口抽样调查,到2007年,虽然人口结构继续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状形态,中青年人数量较多,老年人和少儿较少,但老年人口比重比1982年上升了6.9个百分点,少年人口比重则下降了7.2个百分点,居民平均年龄上升到38.8岁。与此相对应,老年抚养比达到22.5,比198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少年抚养比为19.3,比1982年下降了10.2个百分点。
分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年份
百分比(%)
年龄构成指数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总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1982
20.73
70.32
8.95
42.21
29.48
12.73
1990
19.90
68.90
11.19
45.13
28.89
16.24
2000
16.58
71.13
12.29
40.59
23.31
17.29
2007
13.58
70.53
15.89
41.78
19.25
22.53
❹ 北京农民文化程度的数据可以在哪里查到呀
就全国范围来看,解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落后于市民的城乡差别。这种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扩大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及时解决不仅使城乡差距这条鸿沟更大,而且还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从2002年政府实施“三农”政策,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执政党和社会各层都在关心农业、农民、农村,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扶持,包括粮食生产与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村又开始有了生机。
要在调查全国农民文化程度较难,但可以从抽样调查的方法反映出农村文化程度,例如盖庄村村民中,文盲占27%,小学程度者占56%,初中文化教育者占15%,高中文化者占2%,这个数据可能不够清晰,毕竟只是一个村子,我还找了一些资料,是几个村子联合调查的:
调查方式
小范围内普查,样本选择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西袁庄村为主,结合附近村庄(扈庄,时庄,东曾,西曾).调查对象是附近6周岁以上的居民.调查方式以普查与抽查相结合.
调查结果:
1)文盲占百分之一,但均为50周岁以上居民.
2)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总和不足3%.
3)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占到65.67%,但其中包括一部分初中辍学的居民.
4)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16.39%.
经过两个例子的调查,两个结果都差不多,我的结论是:有32.41%的农民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接近1/3.
再来看看全国的资料调查:农业普查的结果是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纯农业为6.23年.
从上面的全国农业普查结果看来,这结果也是差不了多少
楼主,经过2个例子再到全国农业普查结果看,够清晰了吧!!终于完成,呼!!
❺ 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
就全国范围来看,解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落后于市民的城乡差别。这种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扩大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及时解决不仅使城乡差距这条鸿沟更大,而且还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从2002年政府实施“三农”政策,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执政党和社会各层都在关心农业、农民、农村,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扶持,包括粮食生产与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村又开始有了生机。
要在调查全国农民文化程度较难,但可以从抽样调查的方法反映出农村文化程度,例如盖庄村村民中,文盲占27%,小学程度者占56%,初中文化教育者占15%,高中文化者占2%,这个数据可能不够清晰,毕竟只是一个村子,我还找了一些资料,是几个村子联合调查的:
调查方式
小范围内普查,样本选择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西袁庄村为主,结合附近村庄(扈庄,时庄,东曾,西曾).调查对象是附近6周岁以上的居民.调查方式以普查与抽查相结合.
调查结果:
1)文盲占百分之一,但均为50周岁以上居民.
2)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总和不足3%.
3)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占到65.67%,但其中包括一部分初中辍学的居民.
4)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16.39%.
经过两个例子的调查,两个结果都差不多,我的结论是:有32.41%的农民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接近1/3.
再来看看全国的资料调查:农业普查的结果是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纯农业为6.23年.
从上面的全国农业普查结果看来,这结果也是差不了多少
楼主,经过2个例子再到全国农业普查结果看,够清晰了吧!!终于完成,呼!!
❻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
造成目复前我国农民文化科制技素质偏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传统农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粗放分散经营的方式,靠锄头、犁钹和畜力,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就可以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即使农业总产量有所增长,也不可能带来农业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较大的增长.
正如经济学家所言,传统农业不可能成为高经济增长的产业.因此农业本身的收益只能是维持农民生存需要,不可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来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实现农民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造成我国农民素质低下.
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到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2007年上半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劳务培训的只占19.7%,大多数农民都缺乏一技之长。农民教育和培训仍然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❼ 有谁知道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年龄、技术工人数量在哪能够找到写论文急用,希望各位大侠帮
受教育年限9年 平均年龄16--17岁
❽ 截至2016年,贵州省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_______年左右。
省名:云南省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人口:.9万人(1997年末户籍总人口)省会:昆明市地理状况: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7°31′39〃~106°11′47〃和北纬21°8′32〃~29°15′8〃之间,与中国贵州、广西、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为邻,并同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海拔高低相差极大,地貌类型多样,气候类型复杂,气温垂直高差异常显著自然资源:云南省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土地面积较大的省区之一,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达16亩左右,但由于山高坡陡,耕地所占比重很低。云南省还拥有相当面积的林地,但分布不均衡,且水域面积小,利用率低。云南草山和草场共2.3亿亩,但分布较散。此外,云南地质现象复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着“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加之云南地貌、气候多样,其野生动物品种居中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风景秀丽、野生动植物繁多的西双版纳,是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经济:1997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1644.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052.12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93698万(美元);财政总收入为150.42亿元;粮食产量为1272万吨。山区、边疆、多民族三位一体及其表现形态的复杂多样,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及人口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的基本方面。受人口重负的制约,云南省属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人均经济实力最弱的省区之一。人民生活:1997末统计,云南省共有社会劳动者222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53.5%;全省职工工资总额达2190800万元,全省职工保险福利费用合计达27934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75.50元;职工平均工资为7037元;城镇居民年平均生活费收入为4927.18元。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982元;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数15.49张、医务人员14.43名。文化教育:1997年末统计,云南省共有高等院校26所,在校生57400余人,教师7690人;中等学校2603所,在校生700余人,教师102535人;小学23724所,在校生4837100人,教师189129人。从60年代至今,云南省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有所增加,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有较大发展。二、人口状况1.人口规模与分布据统计,1997年底云南省户籍人口为4158.9万人。云南省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东密西疏。中部纬向带密集,南部、北部稀疏;坝区密集,山区、半山区稀疏。区域人口以及各县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镇密集,乡村稀疏。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类型也多种多样。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除了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外,还有其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因素。此外,云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云南境内共有51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之一。2.人口发展历史回顾建国以来,云南省的人口过程既与全国有一致性,又具有山区、边疆、多民族特征,同时,不发达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特征在云南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49-1990年,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的人口总量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净增人口的绝对量逐年加大,到80年代初达到顶点。40多年间,其升降起伏的阶段性十分清晰,以人口总量增长速度描述,可概括为“高速-停滞-超速-高速-平稳”这样五个阶段。与全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相比较,云南人口过程则相对迟缓。其人口过程发生实质性的、有计划地发展是从1979年开始的。此后,人口增长速度的升降跳跃随年代推移逐渐平缓,显示出政策的逐步稳定和人口发展的逐步适应,“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稳定型人口再生产格局已经确立。3.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从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性别比一直呈逐渐升高之势,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超过100,以后一直在100以上并逐步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云南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05.67,其构成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不同年龄组、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性别构成存在一定差异。1997年,云南省4158.9万人口中,0-14岁组人口有1133.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7.26%;15-64岁组人口有276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6.5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9%。总负担系数为50.26%;少儿负担系数为40.96%;老年负担系数为9.29%。4.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云南省自8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低龄组生育比重增大,分年龄组的峰值生育率从1981年的262.96‰下降为1989年的234.21‰,生育年龄相对集中。1997年,云南省人口出生率为20.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1‰。根据四种方案预测,云南省育龄妇女未来总和生育率还会下降,但下降速度将慢于80年代。由于60-70年代末长达17年的生育高峰的影响,未来出生人口还将受到育龄妇女人口群的极大冲击。但不论哪个方案,从90年代中期起,未来一个时期之后出生率也将呈下降走向。预计到2000年,云南省总人口将达到4240万人;2010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4613.08和4874.43万人,到2040年以后才逐步趋降。5.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从1953年起,云南省人口死亡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则与全国是一致的。1990年,云南省人口死亡率为7.92‰,1997年为7.91‰,可见近年来云南人口死亡率处于稳定中稍有波动。其特点是,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重心向高年龄组移动,婴幼儿死亡率迅速下降,分年龄死亡率曲线从“U”型向“J”型转变。但全省死亡率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性别等差异。其原因在于云南人口年龄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990年,云南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4.55岁,比1981年的61.62岁提高了2.93岁,主要是由于少儿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但平均预期寿命同样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以及性别差异。6.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从80年代以来,云南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早婚现象已普遍减少,20岁以前未婚率普遍提高,分年龄的男女未婚状况变化不均衡,且男性未婚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未婚人口均呈现男多女少,未婚人口性别比为两头低中间高,终生未婚率较低,且男性高于女性,全省总人口的未婚率有所下降。1997年,云南省3025.1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为1522.3万人,女性为1502.7万人,其中未婚男性为377.5万人,未婚女性为251.7万人;初婚有配偶男性为1024.8万人,女性为1055.6万人;再婚有配偶男性为46.7万人,女性为45.6万人,;离婚男性为16.4万人,女性为14.5万人;丧偶男性为57.0万人,女性为135.3万人。从家庭规模和类型来看,近20年来,云南省总人口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总户数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迅速分化并增长,因而家庭户户均人口规模也日趋缩小。但家庭户平均规模的存在城乡、地区、民族差异,少数民族家庭比汉族家庭规模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乡家庭平均规模和构成也将日趋接近。从家庭户类型来看,全省家庭以二代户居多,三代及以上崐户家庭仍占一定比重,且家庭户类型城乡差异显著。总之,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家庭逐渐增加。1997年,云南省家庭户规模为户均3.95人。7.人口老龄化状况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达到成年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7%,此后逐步向老年型迈进。随着人口控制的继续及长寿水平的提高,云南省老年人数量和比重还将增大,预计到2008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477.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42%,届时云南省将进入老年型社会。8.人口文化素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表明,全省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与1964年人口文化程度相比,26年来全省人口文化程度发展了巨大变化。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都有所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97年统计,云南省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46.5万人,高中文化的达220.9万人,初中文化的达799.0万人,小学文化的达1844.0万人。但是,云南省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应切实抓好15-44岁青壮年的扫盲工作以及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生的巩固率,杜绝新文盲的产生。9.人口迁移与流动1990年普查结果,1985-1990年5年间,云南省际人口迁移量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按由多到少排列,仅占第20位,而云南省总人口排第14位,迁移人口量明显偏低。在全部迁移人口中,省际迁移为53.18万人,占总迁移量的42.07%,属于省际迁移比重较高的省区之一。其中外省迁入25.43万人,迁往省外27.74万人,迁出大于迁入,净迁出人口2.31万人。在省际迁移中,各个大的地区之间差别很大。西南地区是迁入云南人口最多的地区,其次是中南和华东,迁入人口最少的是东北地区。省内迁移仍是人口迁移的主体部分。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活动,男性更倾向于经济型迁移,而女性则更倾向于社会型迁移。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云南省流动人口为90.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1%。云南省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表现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许多特征,与东南沿海及内地省区有较大差距。随着西部地区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的扩大,云南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必将加快扩展并表现出新的特征。10.人口与资源环境从耕地状况来看,云南省已成为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尽管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合理等关系,不少地区仍有“水荒”之患,加之近年来水资源污染范围扩大程度加重,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草场退化,牧场日益缩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人为乱捕滥杀,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此外,尽管粮食总产持续上升,但人均占有量却徘徊不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粮矛盾十分尖锐。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植被和土地资源遭破坏,能源供应紧张,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许多地方水质、大气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趋于失调,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受害面积都有增大趋势。11.少数民族人口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居中国第二位,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市)之一。1990年普查结果,全省少数民族共52种,人口达1235.81万人。由于民族种类繁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宗教派别等也种类繁多。婚姻家庭形式多样,人口发展和人口类型的基础也迥然不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多样性和变化发展,其格局越来越向散居和交错杂居的方向发展。少数民族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高于全省汉族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而整体文化素质却低于全省以及全国水平。家庭类型以二代户和三代户占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职业构成较汉族落后,但其向现代经济要求方向的转变则比汉族快。三、计划生育工作1.第一阶段(1954-1966年)。这一时期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是在部分城市进行一般性宣传和避孕指导工作,并开始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城市多子女家庭的欢迎。后由于“大跃进”的影响而停顿下来。2.第二阶段(1962-1966年)。1962年省卫生厅确定以昆明、个旧2个城市为重点进行计划生育试点工作;1963年省委、生人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的意见》等文件,将计划生育工作列入3年过渡阶段的6项任务之一,各级医疗、卫生部门也积极行动,计划生育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取得成效。后期由于“文革”干扰,计划生育工作再度停顿。3.第三阶段(1971-1976年)。这一时期云南省同全国一样,省、地、县各级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配备了人员,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全省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与措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省人口出生率从1971年的38.11‰下降到1976年的31.83‰。4.第四阶段(1977年-现在)。这一阶段是云南省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发展阶段。全省各地计划生育机构进一步充实,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工作逐步推开,并明显提出少数民族也要实行人口控制,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从1976年的31.83再度下降到1990年的23.60‰。1997年,云南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至20.82‰。近年来,云南省按照中央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方针,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利于边疆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从机构到队伍,从管理到服务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连续五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1997年,又全面完成了年度人口控制计划,顺利实现了“三为主”三年规划目标,系统开展了“三结合”试点,积极规划并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两个转变,进一步加强了机构队伍建设,强调扶贫与计划生育结合,计划生育系统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省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呈良好的发展态势。自70年代以来,云南省的计划生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果按照1971年云南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30.09‰计算,1990年全省总人口将增加到4554万人左右,比1990年实际统计数字3730.6万人多出823.4万人;如果按照1976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4.00‰计算,到1990年总人口也将增加至4114万人,比1990年实际统计数多383.4万人。由此可见,云南省自1971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至1990年,全省少生人口800余万人,从1976到1990年少生人口近400万人,平均每年少增加人口近28万人。这一成绩为云南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九五”和21世纪的人口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人口环境。
❾ 为什么要提高贫困农民的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回度和文盲半文盲占答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文化现状,既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势必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❿ 如何提高农村公民受教育意识
公民意识是构建国家民主制度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悟程度。农民的公民意识更要提高。
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路径伴随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农民传统思想中的“臣民意识”逐渐向“公民意识”转化,为农民公民意识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毛泽东同志早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着名论断,深刻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须明确高素质的农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培养大批有文化、善经营、会技术、懂法律、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加强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就缺乏根本的支撑。加强农村“普九”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基础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好,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继续扩大“两免一补”发放范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农民素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加大农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消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普及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注重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使农民尽快掌握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近年来,农村是宗教势力渗透的重点区域,个别地方宗族观念有所抬头。在一些乡村,看相、算命、拆字、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有所蔓延,赌博的恶习也死灰复燃。这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强农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教育,坚决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努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文明和谐、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应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农民现代公民意识,激发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使其自觉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的薄弱直接影响政治运行中制衡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阻碍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目前,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社会中,传统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更多不再是通过熟人社会的传统习俗来实现,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法律实现。因此,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面对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和参政议政意识普遍不高的情况,要通过加强全民普法、送法下乡和对农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动,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命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与封建社会的“臣民”和“子民”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公民而只有统治者和臣民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淡薄,尤其在广大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具体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仍需提高,独立主体意识亟待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民主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尚需加强。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受现实社会环境的制约公民意识是新时代的产物。在解放后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全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在城乡间的明显不公。城市学校校舍较好,设备较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设备缺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状况延续至今,导致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大多数农民文化底子薄,农民仍然存在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从农民的教育年限来看,“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为7.3年,高中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2%”另外,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不足,农民素质问题没有真正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这些都是造成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重要因素。
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困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人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凶此,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卡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公民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科学意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日益普及,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学意识不强,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很多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大范围的应用和有效的推广。因此,应加强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有线广播、办科技讲座、科技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和科技水平。
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即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某种行为合法性的意识以及对他人合法权利的尊重,是公民意识最集中地体现,足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权利意识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公民树立权利主体意识即主人地位意识。谢鹏程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普遍缺乏权利意汉,那么它的人民只能在专制和奴役的道路上徘徊。”农民由于受传统臣民思想的深远影响,权利意识淡薄,在政治参与中具有从属性和被动性。因此,必须引导广大农民对权利的高度重视并使其切实、全面感受权利的意义。农民只有在具体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学会做公民。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公民国家主人意识强弱的重要尺度。公民既有权利也有责任,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社会。因此,必须把强烈的权利意识教育与自觉的责任意识教育统一起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责任感,从而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主意识民主,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统治。在现代社会中,政治不应该只属于政治家,政治是为政者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共业。目前,中国农民的民主意识普遍较低,农民缺少政治热情,大多数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的“官管民”的思维中,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具有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权利。在村民自治和村级选举中,许多人虽然对村级领导班子评价不高,’但对基层选举却缺乏参与热情,不肯积极通过规范选举来改善村庄的权力运行。因此,必须培养和调动广大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
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思想意识。农民法治素质是构成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的“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冲击着村民自治法律法规的实施。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虽然我国农民整体法律素质有r一定的提高,但“权大于法”的观念依然干扰着人们的思想,农民不知法、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必须通过积极推进普法教育,促使农民知法、守法,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引导广大农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市场意识市场意识是按市场需求变化谋生产、按市场经济规律促发展的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导致广大农民市场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缺乏,不能按照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从而农民常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积极培育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
总之,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公民而不是臣民,公民身份的觉醒与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科教文化、经营管理、卫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治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树立农民的崭新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