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傅雷家书》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两段话的共同话题是什么
共同话题以下关于读书的道理和方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读书道理:要在青年时代养成读书的习惯,从读课外书入手,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2.读书时间: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3.选书方法:
(1)书是读不尽的,须慎加选择。
(2)作者倾向于阅读经典,认为“谈书的书”是不必读的。
(3)建议青年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认为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4)可以请教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
4.读书方法:
每个人天资习惯不同,适用方法不同。
(1)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于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2)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的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傅雷家书》
1. 读书道理:
(1)“学然后知不足”,只有不学无术或是浅尝即止的人才会自大自满。
(2)读书带人走上严肃,正直,坦白,爱美,爱善,爱真理的路。
2.读书时间:
(1)要妥善安排日常生活,一切起居小节都该有规律有计划,才能挤出时间来读书。计划不能随便打破或打乱。(2)最好每天挤出时间,哪怕半小时,来阅读。
3.选书方法:
(1)艺术家应当无书不读。
(2)阅读不宜老拣轻松的东西当作消遣,应当每年选定一二部名著用功细读。
(3)选书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进行。
(4)注意挑选版本。中国诗词最好是木刻本,古色古香,特别可爱。
(5)注意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4.读书方法:
(1)有些书的内容值得细读,也非单看一遍所能完全体会。读书要会吸收,消化,贯通。
(2)人们都应该多多读书,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地读正经书,这些也是训练意志与纪律的机会。
㈡ 傅雷家书为什么分为四个时间段
傅雷家书治岁分了四个时间段是根据孩子的成长过程来写的
㈢ 傅雷家书成书时间,要具体的时间,最早是哪一年出版的
出版时间:1981-08,印刷时间:1981-08-01
1981 年8 月,《傅雷家书》以香港三联书店的名义出版(当时,三联书店是人民出版社下属的编辑部)。傅敏说,在第一版里主要选了99 封家信,其中有一封是母亲朱梅馥的信。其中还包括两个音乐资料,父亲译的莫扎特音乐笔记。封面的设计者是著名画家、曾经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工艺美术家庞薰,傅雷的好友。“白底,羽毛,父亲的人头像,父亲的字。”这是傅敏最满意的封面设计之一。
书籍评价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本书由工学院李仲阳博士、刘忠博士以及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陈子轩推荐)本书为书信体。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㈣ 傅雷家书中哪个时间段书信最密切并分析其原因
你好
应该是傅聪去美国的时候最密切
因为怕他不适应那边的生活
如满意请采纳
㈤ 傅雷家书中令我感动的片段加时间哪一封
傅雷的爱子情深:“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专可是没一天属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㈥ 急求《傅雷家书》读后感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㈦ 出国前的最后一封信,傅雷是如何告诫傅聪珍惜时间的
在傅雷家书中,他写道 〖珍惜时间,应酬之事能推则推。我的爱好颇多,可现在自己的时间太少,只能放弃了。〗
㈧ 傅雷家书当中谈到论持久战时间没有了吗
没有提到,只是如果久
㈨ 《傅雷家书》每一时间段的概括 , 各位大哥 大姐 帮帮忙 很急 老师留的作业 谢谢
第一篇那是傅雷在1954年1月18日写给傅聪的信,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句话激发了我的思考,我的大脑一下子闪现了这句话,那就是“父母要学会道歉”。大家也不是完人,也有过错!从傅雷的这一封信中,我读到了。但读到这一点,我的最大收获是,傅雷对自己的一切总是在思考着,而我们过去所做的多被忘记了。家中无小事,事事皆学问。从傅雷的第一封信中,我收获到了这些。 第二封,其实仍然述说自己的不对,其中最精彩的语段是“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读完这些文字,我的心在流泪,那三个“孩子”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人世间真正的爱?我劝朋友们早些读这本书,因为读这本书,你会尽快拥有“觉醒”。傅雷这封信的开头一句话是“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我们一起温温孩子的童年吧!因为孩子的童年才能永远留在我们心间,才能完整的留在我们心间。我们的童年在美丽,在我们的心中也是残而不全的,只有自己孩子的童年才能锁在自己的记忆中。 3傅雷在1955年4月20日的信中写道:“长管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 4读傅雷家书,我们都会感受到傅雷对待艺术,对待傅聪与广大孩子父母距离非常远。21世纪的父母比四五十年前的傅雷落后多了。现摘录一段,大家品尝一番,便可以感觉。 “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鲁宾斯坦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情感都是内在的。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显明的有些毛病。第二乐章细腻之极,触键是精致之极。最后一章非常辉煌、出色。摇篮曲比给奖音乐会上的好得多,情绪也不同,更安静。幻想曲全部改变了:开头的引子,好极,沉着,庄严,贝多芬气息很重。中间那段缓慢的如歌片段,以前你弹得很悲怆,很伤感的,现在是一种惆怅的情调。整个曲子像一座巍峨的建筑,给人以厚重、扎实、条理分明、波涛汹涌而意志很热的感觉。” 5傅雷在1955年4月3日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如你还不以为我顽固落伍,而愿意把我的意见加以考虑的话,那对我真是莫大的‘荣幸’了!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拈香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目前第一不要给我们一个闷葫芦!磨难人最厉害的莫如不知和不定!对别人同情之前,对父母先同情一下吧!” 读完这句话,结合着自己从词典中找到的解释,我觉得父母们应该培养着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的同情。 6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我读到“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跤后已有二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痛更是厉害。但我仍硬撑来做的。孩子,你为什么老叫人牵肠挂肚呢?预算你的信该到的时期,一天不到,我们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后(1955年4月1日写的那封信),不知怎么的,眼圈中流下一丝泪水。真的,一个忙碌的一家,需要大家共同知道,需要在知道之中有种忙碌的快乐。但不管怎么说,一家人一起讨论着忙碌,还是有价值,早讨论一定比晚讨论好。这不仅仅是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家庭共同的理解,更有魅力的理解。 7傅雷在1955年3月27日的信中写到“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此外,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的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导。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孩子,你千万记住这些话,多多提笔!”在1955年12月21日的信中又写到:“至于你忙,我也知道;但我每个月平均写三封长信,每封平均有三千字,而你只有一封,只及我的三分之一:莫非你忙的程度,比我超过百分之二百吗?问题还在于你的心情: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在傅雷的信中,他催着傅聪要写信,经常写的话语非常多的。 8在1960年8月5日的那封家书中,傅雷说“我们二十四小时之内,除了吃饭睡觉总是工作的时间多,空闲的时间少;所以即使烦恼,时间也不会太久,你说是浊?不过劳逸也要调节好:你弄音乐,神经与感情特别紧张,一年下来也该彻底休息一下。暑假里到乡下去住个十天八天,不但身心得益,便是对你的音乐感受也有好处。何况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对他们的人情风俗也该体会观察。老关在伦敦,或者老是忙忙碌碌在各地奔走演出,一些不接触现实,并不相宜。见信后望立刻收拾行装,出去歇歇,即是三五天也是好的。”在1960年11月26日的那封家书写道“弥拉的意思很对,你们该出去休息一个星期。我老是觉得,你离开琴,沉浸在大自然中,多深思默想,反而对你的音乐理解与感受好多更多。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大自然是美的永恒,美在等待,我们一定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疏忽这位人类忠诚的朋友。(就8篇)
㈩ 傅雷家书中的一则,不要课文《傅雷家书两则》中的,要原文,时间也要。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
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像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好多话,妈妈已说了,我不想再重复。但我还得强调一点,就是: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你既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就该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这个奋斗中目前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不能只考虑需要出台的一切理由,而要多考虑不宜于多出台的一切理由。其次,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他们的一千零一个劝你出台的理由,无非是趁艺术家走红的时期多赚几文,哪里是为真正的艺术着想!一个月七八次乃至八九次音乐会实在大多了,大大的大多了!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你的节目存底很快要告罄的;细水长流才是办法。若是在如此繁忙的出台以外,同时补充新节目,则人非钢铁,不消数月,会整个身体垮下来的。没有了青山,哪还有柴烧?何况身心过于劳累就会影响到心情,影响到对艺术的感受。这许多道理想你并非不知道,为什么不挣扎起来,跟经理人商量——必要时还得坚持——减少一半乃至一半以上的音乐会呢?我猜你会回答我:目前都已答应下来,不能取消,取消了要赔人损失等等。可是你能否把已定的音乐会一律推迟一些,中间多一些空隙呢?否则,万一临时病倒,还不是照样得取消音乐会?难道捐税和经理人的佣金真是奇重,你每次所得极微,所以非开这么多音乐会就活不了吗?来信既说已经站稳脚跟,那末一个月只登台一二次(至多三次)也不用怕你的名字冷下去。决定性的仗打过了,多打零星的不精彩的仗,除了浪费精力,报效经理人以外,毫无用处,不但毫无用处,还会因表演的不够理想而损害听众对你的印象。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为了身体,为了精神,为了艺术,为了国家的荣誉,你都不能不大大减少你的演出。为这件事,我从接信以来未能安睡,往往为此一夜数惊!
还有你的感情问题怎样了?来信一字未提,我们却一日未尝去心,我知道你的性格,也想像得到你的环境;你一向滥于用情;而即使不采主动,被人追求时也免不了虚荣心感到得意:这是人之常情,于艺术家为尤甚,因此更需警惕。你成年已久,到了二十五岁也该理性坚强一些了,单凭一时冲动的行为也该能多克制一些了。不知事实上是否如此?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后来的无穷痛苦。除了艺术以外,你在外做人方面就是这一点使我们操心。因为这一点也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荣誉,英国人对男女问题的看法始终清教徒气息很重,想你也有所发觉,知道如何自爱了;自爱即所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
真正的艺术家,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多半是在回想中和想像中过他的感情生活的。唯其能把感情生活升华才给人类留下这许多杰作。反复不已的、有始无终的,没有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的恋爱,只会使人变成唐·璜,使人变得轻薄,使人——至少——对爱情感觉麻痹,无形中流于玩世不恭;而你知道,玩世不恭的祸害,不说别的,先就使你的艺术颓废;假如每次都是真刀真枪,那么精力消耗太大,人寿几何,全部贡献给艺术还不够,怎容你如此浪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你总该记得吧。要是歌德没有这大智大勇,历史上也就没有歌德了。你把十五岁到现在的感情经历回想一遍,也会丧然若失了吧?也该从此换一副眼光,换一种态度,换一种心情来看待恋爱了吧?——总之,你无论在订演出合同方面,在感情方面,在政治行动方面,主要得避免“身不由主”,这是你最大的弱点。——在此举国欢腾,庆祝十年建国十年建设十年成就的时节,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所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