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
谈判过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其进行谈判。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双方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1982年9月2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年2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月,中英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月1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年9月26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代表双方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1985年5月2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前历时12年的过渡期。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历史意义
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历史意义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看:
对国内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3.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国外的意义:
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而且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人物:邓小平
1982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国家统一模式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的那个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出台。这也成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没有今天的香港。
纵观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邓公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是运筹帷幄的灵魂人物。每当谈判陷于僵局,正是邓公的坚定、果敢、务实、灵活,特别是掷地有声的表态,使英方彻底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谈判之初,对于英方提出的“主权换治权”,邓公以“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我们不是清政府”的义正辞严的表态,迫使英国人全面退却。主权问题的解决,也为以后的谈判定下了基调。二是关于中国在港驻军的问题。双方曾一度在此问题上陷于胶着,邓公一句“驻军是主权的表现”的表态,将此争论一锤定音。
⑵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谈的
1982就开始谈了,1997年正式回归。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专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属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
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如果需要更详细具体的内容你可以去查网络。
⑶ 中英谈判移交香港的时间是那一年
1984年
《中英联合声明》(英语: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於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语: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政府)与英国就香港问题共同发表的一份声明,於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签订。
这份声明指出:中国恢复对香港地区(即香港岛、九龙及新界)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也於1997年7月1日把香港地区交还中国政府。同时确定了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政策方针。
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中国政府会确保其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香港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及民主制度可以维持五十年不变。这些基本政策都在《香港基本法》中列明。
《联合声明》於1985年5月27日中英双方互换约文之时起生效,并向联合国秘书长登记(Registration Number 23391;Volume Number 1399)
⑷ 香港是哪年被分割出去的,什么条约
香港是1842年被分割出去的,签订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在1842年的月29日,清朝政府和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里面共有十三款,第一款就是是要求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政府,还有中国政府要向英国政府赔偿鸦片的烟价和军费共计两千一百万银元等各项不平等规定,同时《南京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4)香港谈判期限扩展阅读:
1842年8月29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朝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
其中增加了领事裁判权,即英国人在中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英国领事有按照英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这对中国来讲是丧失司法权,还增加了片面最惠国地位等条款,英国在中国得到各种优惠,其他国家在中国获得的优惠,英国也要同样拥有。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后列强纷纷效法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⑸ 中英香港谈判多少年
1982年起,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中英双方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算是2年多吧
⑹ 香港回归时间
香港回归时间是1997年7月1日凌晨零时。
⑺ 为什么香港谈判成功
记 者:虽然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这次会面为随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定了调子,但谈判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当时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呢?
周 南:谈判第一步需要讨论即将开始的第二阶段正式谈判的议程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开始就形成了僵局。我们主张只有在英方承认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的前提下,才能开始进行实质性谈判。英方则回避主权问题,要求只就如何维护香港的繁荣与稳定的问题进行谈判。一开始章文晋副外长跟英方谈,谈不下来,接着是姚广副外长,也谈不拢。从1982年9月一直到1983年7月,整整10个月的时间争论不休。小平同志规定的两年的谈判期限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英方开始感到焦急,后来撒切尔夫人主动给我国领导人写信,建议恢复两国之间的磋商。
很快双方就第二阶段谈判的议程达成了一致意见,包括双方经过讨论,就“关于主权移交事宜”这项议程的中、英文译法问题达成了协议,并决定先谈1997年后的安排,再谈1997年前的安排,最后谈“关于主权移交事宜”。1983年7月12日,开始正式举行第二阶段第一轮谈判。
记 者:后面正式谈判开始的时候,是不是按照邓小平所设想的三个议程来谈的?
周 南:谈判并不顺利。前四轮的谈判没有任何效果,英方代表柯立达寸步不让,想以主权换治权,即英方把名义上的主权交给中国,要中国同意继续由英国长期管治香港,想同我们签订一个新的不平等条约来取代三个旧的不平等条约。柯立达说:“你们讲的‘一国两制’是一种幻想、空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是乌托邦。更何况你们的政策多变,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不足取信于人。”我们就反驳他的观点,双方争执不下。这个时候,希思在1983年4月又一次来到中国,小平同志明确告诉他,以主权换治权根本行不通,希望你回去转告撒切尔夫人,不要再在治权问题上纠缠,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到了10月份,撒切尔夫人来信提出,双方可在中国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
第五轮谈判一开始,我们发现柯立达的讲话中有两句有问题。第一句:“英国不寻求1997年之后管治香港方面的主导地位。”“不寻求主导地位”是什么意思?还寻求什么地位?第二句话:“英国只是寻求在1997年以后与香港保持某种密切联系。”非主导地位的密切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我们反问英方,他们也没有办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在这个关键时刻,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的谈话中点破了这一条,他说:现在英国人还是想寻求1997年以后跟中国共管香港,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同意的。这句话中的“共管”,点破了英国人提出的所谓“非主导地位的密切联系”的意思。在谈判的关键时刻,小平同志讲了关键的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六轮谈判的时候,英方的态度松动了一点。到第七轮谈判的时候,英方才真正开始跟我们进行实质性的讨论,即讨论我们制定的十二条方针。谈判从第八轮开始由我接替姚广同志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
记 者:您认为在后来的谈判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
周 南:各轮谈判始终围绕着“国家主权”这个核心问题进行。
比如,我们提出的文件中写明,未来特区经中央授权得行使“高度自治”,英方则企图改为“完全自治”或“最大限度自治”,甚至要求特区与中央“绝缘”;我们写明特区是个地方政府,“直辖于中央政府”,他们也要求删去。总而言之,就是千方百计要把特区变成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以便香港在回归后继续由他们操控。这些都被我们打掉了。此外,还有许多涉及主权问题的争论,我就不详细讲了。
关于在香港设立联合联络小组的问题,争论得非常激烈,使谈判几近破裂。小平同志有个想法,就是为了保证过渡期间香港不出现大的混乱,应该设立一个常设性的中英联合委员会进驻香港,协调中英协议的执行,商谈有关实现政权顺利移交的具体措施。我们根据这个思想准备了一份草案,主要讲为什么要组织中英联合委员会,任务如何,什么时候进驻香港。我们把这份草案拿出来时,英方没有料到,柯立达当时非常紧张。接下来的若干轮谈判中,英方激烈地反对。他们提出,这个机构一旦成立,特别是进驻香港以后,不就成了另外一个权力中心了吗?那港督就变成“跛脚鸭”了,香港老百姓有事情就会不登港府之门,而是去向联合委员会申述,港府就会办不成事情。英方把后果说得十分严重,无论我们怎么解释,英方就是不同意。
记 者:后来是怎样突破这个问题的?
周 南:1984年4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来访,小平同志接见他时当面跟他讲成立这个组织的好处,并表示:你们如果觉得不方便,我们还可以稍微让步,比如说,头一两年先不进驻香港,先在伦敦、北京、香港三个地方轮流开会。英国方面还是不同意。双方一直协商,拖到当年的6、7月份,柯立达坐不住了,他建议英国政府再派杰弗里·豪到中国来商量这个问题。
当时已经是7月份,距小平同志规定的两年期限只剩两个月了,我们和英方都希望能够尽早解决这个问题。我跟代表团的团员们商量说:原则上要坚持,但是不是可以在方式上稍微灵活一些,比如说,名字不叫委员会,改成小组。任务更明确一点,写清楚这个组织不干预香港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务,只解决涉及香港平稳过渡的有关问题。再有就是给英国人一点面子,1997年回归以后中英联合小组可以再存在两年,一直到2000年1月1日,反正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好谈了。由于事关重大,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就要吴学谦外长和我飞往北戴河向小平同志汇报。
记 者:你们这次汇报大约是什么时间?
周 南:是1984年7月27日,我记得特别清楚。一到北戴河我们就把这个想法跟小平同志讲了,他稍微考虑了一下,就说:“可以,进驻是必须要进驻的,时间方面可以灵活一点,你们按照这个想法去争取实现突破。”他还表示:基本法要提前到1990年而不是原来设想的1993年公布。接着,小平同志又作了重要指示,就是后来的“五不要”:要英方承诺不得滥用批出土地的收入;不要动摇港币地位;不要让英资带头撤走资金;不要增加特区财政负担;不要让英国人自己搞个治港班子强加给特区政府。
第二天杰弗里·豪来了,上午开会的时候,吴学谦跟杰弗里?豪谈这个问题,双方还是按照原来既定的立场,谁也没有变。这是我方计划好的。中午,按预定计划,由我在钓鱼台邀请柯立达和高德年等人午宴,但没请他们的外交大臣。席间,我向他们提出一个比在北戴河和小平同志商定的“底线”更严格的妥协方案,并强调:时间已经拖了很久,这个问题也必须要解决,不搞联合小组是不行的。为了解除你们的顾虑,我们才做这样的让步。这是我们最后的方案,你们如果还不同意,我们就撤回这一方案,后果完全由你们承担。柯立达吃了饭以后,赶快去找杰弗里·豪商议。杰弗里?豪后来回忆说:“我也感觉问题比较严重,觉得这是会谈成败的关键时刻。我主张基本上接受中国的这个方案,可以打电报回去向撒切尔夫人汇报。同行的尤德当场反对,他主张继续向中国施加压力,逼使中国最后放弃整个方案。但是尤德毕竟是少数,按照多数意见发电报回去。”
第二天中午,姬鹏飞请吃饭,我也在场。刚喝一道汤的时候,柯立达被叫回使馆接电话,大概是撒切尔夫人打来的。后来他们自己的回忆录里面果然透露了,说:“电报发回去以后,撒切尔基本同意,但是要求力争把联合联络小组结束工作的时间往后推,最好能够推到2002年或者更后。”我方拒绝了。不过这件事情还是谈下来
⑻ 香港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被分割出去的条约上是永久割让还是有期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回泊答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中国海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麻烦采纳,谢谢!
⑼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始于1982年至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始于1982年至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最大障碍是在香港设立中英专联合机构问属题。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其进行谈判。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
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双方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9)香港谈判期限扩展阅读:
香港回归对国内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3、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
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